中国法律思想史必考论述题答案

合集下载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答案(最新版).doc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答案(最新版).doc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答案(最新版)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多项选择题中国早期功利主义的法律观导致的直接后果:( )。

A .法律工具论盛行 B .轻视法律 C .重义务,无权利 D .以刑为主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其中最能反映“仁”的基本精神的一种解释是“( )”A.爱人 B .忠怒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 ).A .第一部成文法 B .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 .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 D .官方文件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下列主张中不属于沈家本的是( )A .平恕为审断之本 B .变法图强 C .会通中外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D.比附援引本题答案:5、单项选择题变法“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主张。

A.谭嗣同B.梁启超本题答案:6、单项选择题康有为《大同书》提出致刑措、达大同的最根本方法在于()A.设议院B.开国会C.去九界D.行立宪本题答案:7、单项选择题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拓跋宏本题答案:8、单项选择题朱熹的“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思想体现在刑罚手段上为()。

A.主张恢复肉刑B.主张取消肉刑C.主张扩大赎刑D.主张取消赎刑本题答案:9、填空题春秋时期,()提出为政“宽猛”的主张。

本题答案:10、问答题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变法主张表现在哪些方面?本题答案:11、单项选择题()即“隆礼”又重法lC.三国D.南北朝本题答案:16、单项选择题近代中国历史上,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主张的思想家是()A.孙中山B.梁启超C.张之洞D.沈家本本题答案:17、多项选择题金世宗慎刑思想的内容包括()A.断案当以情求之,不以刑讯为然B.提高审判效率,勿使滞留C.确立君主最高权威D.强调宗室与外戚的区别E.根据犯罪具体情节,区别对待本题答案:18、多项选择题下列内容,哪些属于魏源的主张?()A.人君治天下,法也;害天下,亦法也B.师夷长技以制夷C.变古愈尽,便民愈甚D.民主议政,广开言路E.不拘一格降人才本题答案:19、单项选择题“五德终始”说源自哪个先秦思想流派?()A.名家B.阴阳家C.风水家D.道家本题答案:20、单项选择题张斐提出的“以例求其名”指()A.以判例定罪B.实行类推定罪C.实行罪刑法定D.实行罪刑相适应本题答案:21、单项选择题清代后期,认为“管子、荀子、文中子之书,皆以严刑为是”的是()A.李鸿章B.曾国藩C.张之洞D.左宗棠本题答案:22、单项选择题中国古代的律学原从属于()A.医宗B.律宗C.法学D.儒学本题答案:23、多项选择题在晋代,标志律学已经成为独立学科的两部著作是()A.杜预《律表》B.张斐《律本》C.张斐《律表》D.杜预《律本》E.《泰始律》本题答案:24、多项选择题下列不属于法家代表人物的有()A、韩非B、慎到C、孟子D、庄子本题答案:25、单项选择题张之洞“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前提是()A.西体中用B.不违反纲常名教C.全盘西化D.冲决一切封建网罗本题答案:26、名词解释“法学盛衰说”本题答案:27、单项选择题春秋时期,子产所铸刑书本质上属于()A.自然法B.教会法C.成文法D.习惯法本题答案:28、问答题简述梁启超“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三权分立说本题答案:29、单项选择题元朝初年,在立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家是()A.耶律大石B.成吉思汗C.耶律楚材D.耶律阿保机本题答案:30、单项选择题为了维护封建纲常名教,曾国藩提出的政纲是()A.严刑致安B.以礼自治,以礼治人C.国家以法制为先D.整顿中法,采用西法本题答案:31、问答题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本题答案:32、单项选择题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中国法律思想史论述题

中国法律思想史论述题

中国法律思想史论述题1.试分析丘濬关于法律的目的。

答:明代著名政治家丘濬继承了董仲舒的“天讨”说,主张“天为民以立”,“君为民以立政”,认为国家的立法目的在于除暴安善“牧善斯民”。

即:(1)刑罚的惩戒目的“辟以止辟”是制止人们的犯罪,而不是恐吓人民。

(2)刑罚的教育目的“…以专纠夫不恭之人,使之愿为上焉”。

(3)刑罚的预防作用应包括防止犯罪者本人重新犯罪和对犯法者的惩罚以威吓他人不要违法犯罪。

2.试论早期改革派的变法思想?谈谈你对早期改革派法律思想的看法。

(答题参考思路:)首先,指出早期改革派代表人物: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其次,叙述变法思想 1.旧的法律制度的社会基础已经动摇。

龚自珍对封建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2.“变法”是拯救王朝统治的惟一出路。

早期改革者为自上而下的改革寻找理论基础。

……3.“师夷长持以制夷”的务实主张。

魏源主张的实际内容有三方面……评价: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早期改革派的变法思想有其自身鲜明的时代特点……我认为……3.论述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运动的目的及主要主张?你怎样评价?(答题参考思路):首先明确:目的主要在于“救亡图存”……其次说明其主要主张:康有为等人提出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纲领以及变法的主张和方案,学习西方,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民主、自由等思想;要求设立议院,开国会,定宪法,以实行“君主立宪”;再次分析得失: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它成为中国传播资产阶级学说,启迪资产级思想的先声,在一定程度上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我认为……4.试评王夫之法律思想“趋时更新”具体表现在。

法律与整个国家制度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他的“趋时更新”观点具体表现在:第一,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二,他通过对“圣法不可变”的“正统”论的否定,以论证法律的“趋时更新”。

第三,以“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规律,深刻论述了改革旧法的必要和法律“趋时更新”的前景。

中国法制史论述题(整理好)

中国法制史论述题(整理好)

1、试述唐律的历史地位。

答:对唐以后封建法典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东亚各国日本、朝鲜、越南封建法典的影响。

2、试述马锡五审判方式。

马锡五是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

创造了贯彻司法民主的审判方式。

审判方式的特点: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处理案件;依靠群众正确办案;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

3、试述唐朝几部主要唐律制定的情况。

答:唐朝先后颁布五部唐律,唐初高祖时期根据《开皇律》制定《武德律》,共12篇500条。

太宗贞观年间在《武德律》基础上制定《贞观律》,这部法典比旧律在刑罚方面又减轻很多,从而为唐律奠定了基本面貌。

高宗永徽年间又进行修订颁布,是为《永徽律》,永徽四年又颁布解释律文的《永徽律疏》,与律文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玄宗开元年间修订颁布了《开元律》。

上述唐律均十二篇五百条。

宣宗大中年间制定《大中刑律统类》,体例发生变化,共121门。

4、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相比较有哪些特点。

答: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制定的历史背景不同。

前者在政治上实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原则,边区人民包括地主、资本家,只要拥护抗日,不反共,皆可参加政府工作。

经济上调解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协调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的原则,不立即消灭封建地主经济。

在民主与法制方面,作出了更系统、更成熟的规定,如保障人权,建立逮捕与审判制度等。

5、试述明朝法律严惩贪官污吏。

答:朱元璋深知贪官污吏是激起农民反抗斗争的重要原因,对封建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

他从维护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惩贪官污吏。

明律对“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般官吏80贯处绞刑;主管官吏不分首从满40贯处斩;监察官犯此罪加重二等处刑。

明初对于官吏的贪污行为,惩处尤其严厉。

洪武十八年,因户部侍郎郭桓与二司官吏共谋贪污国家粮食一案而受牵连着万人。

6、试述《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施行,共16条。

4月全国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4月全国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思想家是( )A.周公B.管仲C.慎到D.商鞅2.对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神权法思想极盛于夏朝B.商取代夏的统治,使神权法思想面临着巨大挑战C.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动摇是因为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思想D.周公之所以提出“以德配天”的思想命题是为了解释天命应该并可以为西周承受3.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 )A.第一部成文法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D.官方文件4.管仲的立法思想明显的倾向于( )A.重农主义B.农商并重C.重商主义D.重商抑农5.儒家的“人治”是倡导( )A.圣人治国B.法律治国C.人民治国D.专家治国6.孔子据以主张“父子相隐”的周礼原则是( )A.明德慎罚B.为亲者隐C.舍生取义D.不党父兄7.孟子强调“教以人伦”的实质是要( )A.重视道德感化的作用B.否定刑罚的强制作用C.赋予伦理道德以法律性D.否定封建宗法等级制度8.“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思想命题出自( )A.《墨子》B.《老子》C.《庄子》D.《商君书》9.提出“刑过不避大巨,赏善不遗匹夫”的思想家是( )A.商鞅B.韩非C.慎到D.申不害10.荀子的礼法起源论的理论依据是( )A.“欲利自为”B.性恶论C.“人人皆挟自为心”D.性善论11.最早将“道”和“法”结合起来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庄子C.慎到D.董仲舒12.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思想命题的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13.法家认为在治理国家时,应当( )A.任人唯贤B.任人唯亲C.远贤智,弃私议D.不尚贤,使民不争14.体现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理论著作是( )A.《淮南子》B.《新语》C.《春秋繁露》D.《新论》15.《新书》的作者是( )A.肖何B.王充C.贾谊D.董仲舒16.贯彻杜预修律与注律之始终的基本精神是( )A.文约而例直B.天人感应C.屈法伸情D.格之以名分17.“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出自( )A.《唐律疏议》B.《北魏律》C.《泰始律》D.《傍章律》18.由王安石提出的变法理论是( )A.“三不足”的变法理论B.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C.改革官制,“革故鼎新”D.高度集权,以法律政令规范天下19.为了维护君主权威,金世宗提出( )A.绝对专制B.严刑镇压C.严于防范D.慎行“议亲”、“议贤”20.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A.新儒学B.道统学说C.佛教学说D.程朱理学21.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思想家是( )A.朱熹B.董仲舒C.王夫之D.黄宗羲22.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提出必须“严修武备”,“以甲兵止甲兵”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是( )A.龚自珍B.魏源C.康有为D.张之洞23.太平天国的“人无私财”,“天下为公”的思想集中体现于( )A.《太平刑律》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立法制喧喻》24.魏源与龚自珍的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A.因势变法B.广收人才C.对封建专制的抨击D.赞赏西方的政治制度25.为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张之洞主张( )A.引进律师制与陪审制B.编撰矿律、路律、商律及交涉刑律C.司法应从行政中分离出来D.在器械、财用、选卒等方面学习西法26.康有为认为“维新之始”应首先( )A.办新式学堂B.广开言路C.组建新式军队D.制定宪法27.戊戍变法期间,梁启超论证“变法”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根据是( )A.民约论B.进化论C.契约论D.人性论28.清末修律中礼法之争的焦点最后集中到了两点,即( )A.干名犯义、存留养亲B.亲属相奸、亲属相盗C.无夫奸、子孙违反教令D.发土冢,亲属相隐29.章太炎反对代议政体的法律思想集中体现于( )A.《代议然否论》B.《非黄》C.《排满评议》D.《五朝法律索引》30.孙中山有关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是(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自由主义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20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真题及答案

2020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真题及答案

2020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真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劳乃宣认为目的在于教孝而新律没有列入的法条A.犯罪存留养亲B.犯奸C.干名犯义D.亲属相欧【答案】A。

2.康有为主张虚君共和所发表的杂志名称是A.不忍B.万国公报C.大同说D.国报【答案】A。

3.“欲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新学说变其思想”主张出自A.新中国建设问题B.大同书C.新民说D.论不变法之害【答案】C。

4.孙中山权能分治中,间接民权是A.罢免权B.选举权C.创制权D.复决权【答案】B。

5.章太炎反对清朝***统治和蔡元培、陶成章组成了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同盟会【答案】C。

二、名词解释36.罪人不孥【参考答案】孟子反对族刑连坐,刑罚只应加于犯罪者本人,而不应株连其妻室儿女。

37.邓析【参考答案】邓析被誉为先秦名辩思潮的创始人,自己制定了一部“竹刑”用以对抗体现礼治的“刑书”,被称为战国法家学派的先驱人物。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38.庄子【参考答案】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毁弃一切法度,主张彻底的无为而治。

39.八议【参考答案】“八议”,指的是八种人犯了死罪,负责官员不能直接处理,只能开具犯罪事实、所触犯的刑律以及该罪犯的具体身份,上奏皇帝,由皇帝交给有关大臣集体议决,议完之后由皇帝最后裁决。

40.五权宪法【参考答案】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孙中山发展出了五权宪法制度设计方案。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的权能分治学说为直接依据。

孙中山的所谓“五权”,就是在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之外,再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

三、简答题41.简述宋明理学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参考答案】宋明理学作为帝制中国后期长达六七百年的主导思想,对正统法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表现在:(1)完成了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论证。

为儒家纲常伦理进行了本体论上的证明,增加了其正当性和权威。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题及答案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写在括号内,注意其中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多项选择)
1.根据史料记载,五刑已完备的是在()
A.朝B.西周C.夏朝D.尧
2.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的是在()
A.朝B.殷商C.西周D.春秋
3. "以德配天"说的意义在于()
A.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
B.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5.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_____
6.夏、商奴隶主的神权法思想,其特征主要是"天命"和"_____"。
7.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殷人尊神,_____"。
8.殷商奴隶主为了使民"畏法令"而"_____"。
9.殷商奴隶主从_____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10.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卜"、"_____"、"_____"。
2.以德配天:这是周公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为使天命不再转移而所提出的思想命题。"德"指道德、德行,"天"即天命。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这一思想意味着神权思想的某种动摇,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四、简答题答案
1.答:周公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为使天命不再转移而所提出"以德配天"说。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以德配天"说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省考资料法律本科《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省考资料法律本科《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省考资料法律本科《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1、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 )∙ A.德治思想∙ B.礼治思想∙ C.法治思想∙ D.自然法思想2、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 )∙ A.孔子∙ B.子产∙ C.邓析∙ D.管仲3、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 )∙ A.贤人治国∙ B.民人治国∙ C.专家治国∙ D.法律治国4、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 )∙ A.孔子∙ B.管子∙ C.孟子∙ D.子产5、“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 )∙ A.《墨子•兼爱中》∙ B.《荀子•富国》∙ C.《孟子•尽心上》∙ D.《商君书•定分》6、“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 )∙ A.庄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7、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 ) ∙ A.“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B.“皆有法式”∙ C.“一同天下之义”∙ D.“不务德而务法”8、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 )∙ A.仲长统∙ B.刘颂∙ C.白居易∙ D.朱熹9、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 ) ∙ A.魏征∙ B.韩愈∙ C.柳宗元∙ D.白居易10、“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长孙无忌∙ D.刘文静11、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 A.北魏∙ B.辽∙ C.唐∙ D.金12、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 A.其用则合,其本则异∙ B.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C.完全不同∙ D.完全相同13、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 A.南宋∙ B.北宋∙ C.元∙ D.明14、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15、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 A.顾炎武∙ B.王夫之∙ C.黄宗羲∙ D.梁启超16、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 A.完颜雍∙ B.朱棣∙ C.朱元璋∙ D.张居正17、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 A.惟齐非齐∙ B.哀矜忽喜∙ C.明刑弼教∙ D.杀无赦18、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 A.清朝统治者以“妖法”桎梏人民∙ B.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D.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19、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 A.左宗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曾国荃20、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 A.大一统∙ B.严刑重法∙ C.天下一家∙ D.一秉于礼2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玄学思想∙ D.道家思想22、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主张“依法治国”∙ B.是否主张反对礼教∙ C.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D.是否持玄学的法哲学观23、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出初步论证的晋代思想家是( ) ∙ A.杜预∙ B.张斐∙ C.鲍敬言∙ D.刘颂24、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为(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25、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 A.施仁政∙ B.重刑罚∙ C.教化∙ D.无为26、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 A.董仲舒新儒学∙ B.韩愈道统学说∙ C.佛教学说∙ D.程朱理学27、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 A.王安石∙ B.范仲淹∙ C.富弼∙ D.张方平28、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 )∙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司马光29、金朝重视吏治,提倡“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的统治者为( ) ∙ A.阿骨打∙ B.金章宗∙ C.完颜雍∙ D.忽必烈30、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 )∙ A.青册文书∙ B.大札撒∙ C.《便宜一十八事》∙ D.《陈时务十策》31、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 )∙ A.丘濬∙ B.海瑞∙ C.张居正∙ D.刘伯温32、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唐甄33、提出“专以法律为治”的思想家是( )∙ A.孙中山∙ B.章太炎∙ C.梁启超∙ D.沈家本34、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 ) ∙ A.自由∙ B.平等∙ C.博爱∙ D.民主35、“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 )∙ A.黄宗羲∙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36、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 A.《论语》∙ B.《礼记》∙ C.《大同书》∙ D.《春秋董氏学》37、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38、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一秉于礼∙ B.更法改图∙ C.革故鼎新∙ D.趋时更新39、洪仁王千制定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建国方略》∙ D.《资政新篇》40、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龚自珍∙ D.魏源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1、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 A.法条∙ B.法义∙ C.法数∙ D.类∙ E.式2、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 A.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C.礼法结合,阳德阴刑∙ 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E.唐甄4、康有为倡导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 )∙ A.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B.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C.设议院开国会∙ D.制定宪法∙ E.实行三权分立5、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包括( )∙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考试权∙ D.纠察权∙ E.教育权6、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 A.老子∙ 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 E.贾谊7、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A.周公∙ B.管仲∙ C.孔子∙ D.孟子∙ E.荀子8、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 A.无法∙ B.郡县不行∙ C.任法和任人背离∙ D.执法宽严不当∙ E.井田被废9、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A.曾国藩∙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张之洞∙ E.沈家本10、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 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B.主张“直接民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实行耕者有其田∙ E.强调“主权在民”第三大题:名词解释题1、以德配天2、“三不足”理论3、权能分治4、《仁学》5、民贵君轻6、理直刑正7、法令滋彰,盗贼多有8、春秋决狱9、明分使群第四大题:简答题1、简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

最新4月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4月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礼治最重要的原则是( )A.男女有别B.长长C.德主刑辅D.亲亲尊尊2.提出“为民制产”经济立法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B.墨子C.管子D.荀子3.战国时期主张“术治”的思想家是( )A.商鞅B.申不害C.韩非D.李悝4.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始自( )A.制竹刑B.诛邓析C.修旧法D.铸刑书5.崇尚无为,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先秦思想家是( )A.老子B.庄子C.荀子D.慎到6.主张毁弃一切文化典籍,取缔所有学术派别,定法家学说于一尊的思想家是( )A.慎到B.李悝C.韩非D.董仲舒7.在法家兴起以前,与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是( )A.道家B.墨家C.阴阳家D.杂家8.与荀子“性恶论”相对的理论是( )A.老庄的无为论B.慎到的势治论C.墨子的兼爱论D.孟子的性善论9.“事皆决于法”,反映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坚持( )A.法家的法治思想B.法家的势治思想1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D.儒家的人治思想10.西汉董仲舒“德主刑辅”的主张,所赖以引申的理论是( )A.天人合一B.天气C.人情D.国法11.被誉为“汉代孔子”的著名思想家是( )A.董仲舒B.王充C.仲长统D.贾谊12.东汉对“天刑”论提出激烈批判的思想家是( )A.刘秀B.刘安C.王充D.郑玄13.西晋律学家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A.刑B.理C.实D.礼14.《唐律疏议》的根本精神在于( )A.崇尚轻刑B.良贱异法C.崇尚重刑D.礼法结合15.主张“理大罪,赦小过”的唐代思想家是( )A.白居易B.王安石C.范仲淹D.李世民16.提出“以公理而灭私情”说的思想家是( )A.丘濬B.顾炎武C.黄宗羲D.张居正17.把儒家经典哲理化,使儒家思想真正牢固地获得了独尊地位的思想家是( ) A.王安石B.朱熹C.张居正D.董仲舒18.反映王夫之“趋时更新”法律思想的著作是( )A.《明夷待访录》B.《读通鉴论》C.《大学衍义补》D.《四书章句集注》19.中国近代史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物属于( )A.资产阶级革命派B.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C.太平天国领袖D.资产阶级改良派20.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大同世界即是“公羊三世”里的( )A.升平世B.据乱世2C.太平世D.小康世21.戊戌维新派政治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实行( )A.君主专制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地方分治22.张之洞《劝学篇》的思想核心是( )A.一秉于礼B.趋时更新C.因势变法D.中体西用23.太平天国时期,提出“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命题的是( )A.杨秀清B.洪仁玕C.李秀成D.洪秀全24.太平天国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纲领之作是( )A.《立法制喧谕》B.《资政新篇》C.《天朝田亩制度》D.《英杰归真》25.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将变法的重点着眼于建立( )A.立法机构B.司法机构C.行政机构D.宪法机构26.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人的( )A.良知和良心B.良知和契约C.心情和态度D.良法和契约27.清末主张“平恕”为审断之本的思想家是( )A.沈家本B.张之洞C.李鸿章D.梁启超28.在礼法之争中,为支持法理派的主张,杨度撰写了( )A.《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区别》B.《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C.《法学盛衰说》D.《删除律例内重法折》29.章太炎反对代议政体的法律思想集中体现于( )A.《代议然否论》B.《五朝法律索引》C.《排满评议》D.《非黄》30.孙中山“五权宪法”所发展的西方政治学说是( )A.五权分立B.权能分治C.三权分立D.天赋人权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律思想史必考论述
题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法家,法治
1为了推行“法治”,法家认为必须使法令成为君主治国、官吏尽职和判断所有人言行是非、行赏施罚的惟一准则,从而提出了明法、任法、壹法、从法的主张。

2明法:要求立法明确和万民遵守。

主张以成文形式将新法布之于百姓
3任法:要求远贤智、弃私议、有法必依,执法以信。

4壹法:统一立法权,统一法令的内容,统一人们的思想。

5从法:要求使法令具有绝对权威。

任何人都要按法令办事。

主要包括君臣共守和刑无等级两个方面。

6. 事断于法
即严格的按照法令规定办事,是治理国家的唯一的正确途径,也是实现君主制的无为而治、事不亲躬的最好方法。

这是慎到提出的立公弃私的具体方法之一。

儒家,德治及其现代意义
其一, 传统德治首先强调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把君主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看作是实施德治的基础与前提。

孔子提出, 君主必须具备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 指出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是治国安邦、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基础和前提, 统治者只有经过修身、齐家的伦理实践, 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

意义:用道德善恶规约了统治者的思想行为, 弘扬了道德正气,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统治者的无道行为。

其二, 传统德治主张以三纲之礼、忠孝之德对广大民众实施道德教化, 力主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另外, 德治思想明确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民可载舟, 亦可覆舟的原理, 从巩固封建政治统治的根本目的出发, 提出了仁政爱民的主张, 要求统治阶级对人民施仁政、除苛政, 轻徭役、薄赋税,利民惠民、体恤百姓。

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和疾苦, 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从而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三, 传统德治认为各级官吏的道德品行和道德操守是实施德治的重要保证, 主张尚贤弃奸 ,以德选官的人才标准。

传统德治十分重视各级官吏的政德、官德, 大力提倡贤人政治,主张尚贤弃奸的选官标准, 要求举纳忠良英才, 惩处贪官污吏; 实施德政德治, 革除暴政流弊。

意义:崇德尚贤、以德行政的为官标准和实践, 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和好处,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政德和官德传统。

黄宗羲思想:
(一)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
黄宗羲认为,三代以前的法是天下之法,三代之后的法则是一家之法。

一家之法弊端:法令密集,成为君主满足私欲的工具。

因此要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与儒家有治人,无治法观点不同。

要求要从根本上变革法律的私法性,使之成为天下之公法。

二,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认为中央集权的皇权专制,是国家成为皇帝一人财产。

弊端: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忠君因受到怀疑,而失道之君应该废除。

三,限制君权
措施:1“君臣共治,百官分治”。

2实行地方分治,地方设方镇以去除集权之弊。

3学校议政
四,富民、利民和工商皆本的经济立法思想
其主张恢复井田制,重定天下之赋,提出“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也是士大夫商人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梁启超的法律思想:
梁启超:号任公,字卓如。

民初伟大的社会活动变革家。

法治思想:
法理角度:任公认为
1法是国家的意志
2法者,天下之公器
3法是规定权利与义务界限的工具
施行方面
法治须与民权结合
1首先要将立法权属于国民,有权利思想者,必以争立法权为第一要义. 2所立之法应是善法——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
3必须有对政府的监督
中西化合:法治应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理由:借鉴法家法治与儒家人治的优缺点。

第一,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二,法律调整人行,道德调整人心;
第三,法律由政治制裁保障,道德由社会制裁保障。

宪政思想:
1限权核心思想:立宪政治,一言以蔽之,则权力有限而已。

2实行三权分立,以权力控制权力。

3用民权限制政府权力
辅助:
主张1议会政治——议会制度是立宪政治的体制外壳
2国民政治、舆论政治——国民支持是立宪政治的坚强后援
实现宪政基本观点:不存在完美无暇的政体,一国实行的政治体制必须与该国的国情和民情相适应。

认为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三民主义:
五权宪法:1核心:政权和治权分开(权能分治),由任命掌握政权,由政府掌握治权。

治权相对于政权称作“能”,故称权能分治。

2五权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

3精华:直接民权。

4意义:是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是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一种中国式近代革命民主主义的宪法说。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总称。

1民族主义:首要问题,基本任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核心:反对帝制,建立民国。

3民生主义:最具特色,社会革命纲领,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董仲舒,大德小刑理论:
董仲舒杂糅百家思想,加以系统地阐发,提出“大德而小刑”始,“德主刑辅”、前德而后刑的思想。

重德:
在逻辑上,以德刑比附阴阳,,即“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

在治国方略上,力主德治“刑”和“德”的关系谓为“阴”和“阳”的关系,而“阴”与“阳”在天道中的大小取舍又是天意所决定。

君主仁政方面,“天道之大者在阴阳”,故王者必须承天意以行事,任德而不任刑。

天性为仁,承天意而行事的君主自然也应该以仁政施于天下。

刑辅:
董仲舒同时认为刑罚之于治国也是必要的,应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董仲舒以阴阳在天道中的地位来论证为国应“大德而小刑”,尊德而卑刑。

其把德与刑量化为暖暑清寒,以暖暑清寒在天道中所占量的多少来说明德与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总结:
在德与刑的关系上,董仲舒固然主张“尊德卑刑”、“厚德简刑”,但这决不意味着他不重视刑罚或者说不要刑罚。

其“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只是论“德”与“刑”在治理国家时何者为先的问题。

力主德政的同时也认为刑罚是为政不可或缺的手段,认为国君既要实行礼乐教化,也要设刑罚以使民有所畏惧。

实现手段:
(一)序伦常以明尊卑:提出三纲五常
(二)立教化以正万民:国君的“大务”之一就是以仁义礼乐教化万民,修复业已破坏的“堤防”,从根本上消除犯罪。

(三)行“更化”以正民俗:要把旧社会的恶劣习惯全部去掉,改弦更张,以新的伦理
道德重构人的价值理念。

以新的为政理念、新的法度来治理社会。

总结:
就道德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而言,两者是并行不悖的。

在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各自发挥着彼此不能替代的作用。

孔孟之失,在于其只看到道德的作用,而对刑罚在治理国家的作用上却认识不够,甚至反
对刑罚,反对法治,这对于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自然是不合时宜的,故不为当世所用。

而董仲舒除了全面继承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外,又吸收其他诸子之学,论证了刑罚的必要性,并使德治和刑罚在天道那里找到了最终的依据,构建了“天人合一”宇宙蓝图。

在董仲舒看来,天道本和谐,人道亦应和谐,人间的战乱、疾苦,在于统治者没有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违背了宇宙法则,故天降灾异以修复本应和谐的宇宙秩序。

这种思维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渗透到几乎每个古代中国人的心中,并为历代帝王将相所推崇,将其运用于政治法律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