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汉族正月十五的风俗

汉族正月十五的风俗一、赏花灯元宵节的最大特色莫过于赏花灯了。
这一天,街道上会悬挂各种各样的花灯,小孩们会手持灯笼,一家人一起外出赏灯。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南京的秦淮灯会了,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南京秦淮灯会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灯会期间全城布满各种工艺精湛、形态各异的花灯,吸引游客如织。
二、吃元宵元宵节又叫“团圆节”,象征着家人团团圆圆,所以吃元宵是这一天的主要习俗。
而且在南方地区,吃元宵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就是吃花生元宵。
花生在南方被称为“生”,象征着生生不息、生生世世,寓意着事事顺利,家庭兴旺。
所以在元宵节吃花生元宵就变成了当地的一种风俗。
三、舞龙舞狮元宵节也是舞龙舞狮的日子,各种庆祝活动少不了这两样。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同时也能驱邪避害。
在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集中举行龙狮舞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四、进行宗教活动在某些地方,还会举行一些宗教活动,如祭灶节、运河祭祀等,以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在元宵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经营起年的末气息,全家老小一起团聚,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元宵,一家人围着石炉,一边欢声笑语地吃元宵,一边传承着家谱谱内的传统文化。
在古老的汉字文化中,元宵节早已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民间节日,人们以美食、活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进行欢庆,以这种形式和内容,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谷满仓廪。
在元宵夜的时候,赏灯已经全部成了一种民间习俗,有一种历史习惯千百年的传承和传统。
活动相辅相成。
元宵节是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惯。
除了上述几种习俗外,不同地方还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如:民间舞蹈、游上街戏、祭社等等。
元宵节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传统节日,通过庆祝活动可以感受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会为新的一年带来更美好的祝福。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庆祝一整天,家家户户挂灯笼、吃元宵、观赏花灯,以表达对新年来临和未来的美好祝福。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元宵节的习俗。
一、挂灯笼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挂灯笼。
人们用红纸剪裁出各种吉祥图案并将其固定在竹篾架上制作成灯笼。
在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或窗户上挂上美丽的灯笼。
透过灯笼的照耀,整个街道充满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二、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中广受欢迎的文化活动。
人们在灯笼下贴上写有谜底的灯谜,然后其他人可以通过阅读灯谜中的提示来猜谜底。
猜灯谜不仅考验着人们的智商和智慧,也增加了节日的乐趣和互动性。
猜中灯谜的人通常会得到奖品或者赢得一份祝福。
三、吃元宵在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也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糯米团子,通常包裹着芝麻、豆沙或其他各种馅料。
吃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和睦,也带来吉祥和幸福的寓意。
人们在吃元宵的同时,通常还会互相送礼,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怀。
四、观赏花灯元宵节的晚上,各个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活动。
人们结合传统和现代文化,制作出各种精美华丽的花灯,包括动物、人物、景观等等。
观赏花灯不仅能欣赏到艺术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许多人会带着家人和朋友一同前往赏花灯,共度一个愉快的夜晚。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大亮点。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常常会通过舞龙舞狮来庆祝。
舞龙舞狮是一种民间表演形式,艺人们穿着龙和狮子的服装,在街头巷尾表演舞蹈动作。
这种形式既有观赏性,又能带来欢乐和祝福。
人们相信舞龙舞狮可以驱邪,祈求好运和吉祥。
六、放烟花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也会放烟花来庆祝。
烟花绽放的美丽色彩和耀眼光芒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营造出独特的节日氛围。
放烟花也是人们驱逐厄运和邪气的一种方式。
随着烟花慢慢升起,人们也将希望和祝福送给了自己和家人。
总结: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习俗丰富多样,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元宵节的习俗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
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
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
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
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
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
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
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
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
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桔皮制成。
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
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
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
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
元宵节风俗习惯

元宵节风俗习惯
一、元宵节习俗
1、放灯。
元宵节那天,各家把一个大大小小的灯放在家里或者院子里,表示充满希望、吉祥如意。
这也象征着晚上清灯熄灯、安静梳理心绪。
2、吃元宵。
吃元宵是最重要的习俗,因为“元宵”的谐音代表着“团圆”。
此外,由
于元宵本身口感柔软绵软,穿越口、缅怀爱侣,有利于传播爱意。
3、定公仔。
元宵节在中央历史悠久,民间有一种习俗叫做“定公仔”。
“公仔”就是
娃娃,定什么样的娃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4、春晚。
春节期间,除了看《春晚》表演,还会有一些传统中国艺术表演,从而带来一场快乐、精彩的盛宴。
二、元宵节文化
1、传统节日文化。
元宵节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有很多的习俗和文化传统,比如看春晚、定公仔、放灯、玩王母凹凸朵等,深受民间喜爱。
2、象征意义。
元宵节的象征意义有很多,它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也代表着团圆、充满希望和吉祥如意。
3、游玩文化。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也不忘游乐,参加压轴活动,热闹非凡,气氛狂欢,欢度佳节。
4、社会文化意义。
元宵节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有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例如团结群众、合家团圆等。
因此,元宵节也被视为中国团圆节,在大家彼此团聚共庆期间,把希望、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让彼此的爱更加深厚。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又被称为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春节系列活动的第二个高潮。
那么关于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有关元宵节的习俗,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元宵节送灯习俗头一年新嫁了女儿的人家买一盏漂亮的灯和一个面粉做的小老鼠送到女儿的夫家,这就是送灯,其意义不外是祝她多生贵子罢了。
与送灯相似的还有偷桩的俗例,不过这多在江苏一带。
“桩”是小渔船用来代锚的东西,一些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夫妇,望子心切,便在新年中某一晚乘人不备将桩偷回家,据说能够生子且极为灵验,但一定不能为渔人察觉,否则不灵验的,这和八月十五的送瓜也极相似。
元宵开灯习俗提到送灯,在东莞地区元宵节还有开灯的习俗。
这专门是那些头一年里生了男孩的人家做的,在祖先及神前点一纸灯称为开灯。
其日期是从初二便开始了,到十三才结束(因十三是灯头生日,不能开灯)。
开灯的人家在这一时间内选一个自己满意的吉日,将大的八角纸灯挂在家祠和神堂的中间,两旁和大门口还要挂一对莲花,不但如此,还要在灶君、井神、街头巷尾的土地处安置一个小的纸灯。
开灯时由家长用小刀在灯上剖一瓣,故名日开灯。
在那一天家里是很热闹的,和孩子满月时差不多,且纸灯早晚都必须点,在以后再选一日以酒撰祀奉,称为庆灯。
这样直到十三日废灯。
如果孩子是外婆的第一个外孙,在这一天外婆是要送他一套衣服,几件饰品,另外还有1只鸡、3斤猪肉、8个鸭蛋、2块腊肉、几斤茨菇,还有米、酒等。
男家接受后,将衣服给孩子穿上,食物则要煮熟供奉神灵。
男家也要答送一些东西的,如猪肉、鸭蛋、茨菇等。
除了外婆要送东西外,其他的亲友也要送的,东西也是差不多的,男家则接受衣服,至于其他的便可受可不受了。
元宵节偷青习俗在元宵节这天晚上也有特别的习俗。
在广西地区有偷青的习俗。
这一晚男女老少都联结成队待夜深人静后,到别人的园圃里偷取蔬菜,这称为“偷青”。
这种风气据说在光绪中叶后,柳府提标中营携家眷来此地后才有,当初也仅是些妇女、小孩,而且偷取的也极少。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以下是元宵节期间的主要风俗习惯:1. 吃元宵或汤圆:元宵节最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吃元宵或汤圆。
元宵或汤圆是用糯米粉和各种馅料制成的美味食品,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人们会在元宵节当天吃元宵或汤圆,分享美味和欢乐。
2. 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盛行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公共场所或街道上挂起各种各样的花灯,形成一片璀璨的灯海。
人们会欣赏花灯的美丽,猜灯谜,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3.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趣味性活动。
人们会在花灯上挂上谜语,供人们猜测。
猜灯谜不仅锻炼了智力,也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节日更加欢乐和有趣。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表演节目。
龙和狮子的形象都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人们通过舞龙舞狮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事业有成。
这种表演节目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5. 放烟花:放烟花是元宵节期间常见的活动之一。
烟花的绚丽多彩和热闹的气氛可以为节日增添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然而,在燃放烟花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6. 打灯虎:打灯虎是元宵节期间的一种民间游戏。
人们会在地上画上一些图案,用灯照射,然后猜出图案的含义。
打灯虎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人们对智慧和勇气的挑战。
7. 击鼓传花:击鼓传花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游戏之一。
人们围坐在一起,击鼓传花,当鼓声停止时,花在谁手中谁就要进行表演或接受惩罚。
击鼓传花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互动游戏,可以增加人们的欢乐和互动。
8. 游园踏春:元宵节期间也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会趁着这个机会走出家门,到公园、花园等地方游玩踏春,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游园踏春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也能锻炼身体,享受春天的美好。
9. 放河灯:放河灯是元宵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
人们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河中,让它们随波逐流,寓意着祈愿美好和幸福。
元宵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导语】正⽉⼗五⽇是⼀年中第⼀个⽉圆之夜,也是⼤地回春的夜晚。
所以⼈们会开展⼀系列活动来庆祝,开展活动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以下是整理的元宵节有什么传统习俗,欢迎阅读!1.元宵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1、吃元宵 “元宵”作为⾷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种元宵节吃的新奇⾷品。
这种⾷品,最早叫“浮元⼦”后称“元宵”,⽣意⼈还美其名⽈“元宝”。
正⽉⼗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玫瑰、芝⿇、⾖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糯⽶粉包成圆形,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 元宵节传统节⽇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之风盛⾏,并沿袭传于后世。
⽽正⽉⼗五,⼜是⼀年⼀度的闹花灯放烟⽕的⾼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在正⽉⼗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挂,有宫灯,兽头灯,⾛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3、猜灯谜 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种传统民俗⽂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活动。
每逢农历正⽉⼗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的彩灯上供⼈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迎合节⽇⽓氛,所以响应的⼈众多,⽽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
灯谜增添节⽇⽓氛,展现了古代劳动⼈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活的向往。
4、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据《隋书·⾳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常精彩,龙舞流⾏于中国很多地⽅。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2.元宵节⼩学作⽂ 那是元宵节的晚上,婶婶带着我和姐姐⼀起去⽂庙看花灯。
⼀路上,我和姐姐⼿牵着⼿,连蹦带跳的,别提有多开⼼了。
路上我们还买了四个⼩花灯,其中那个⼩兔⼦花灯最漂亮,它的⾥⾯还可以发出⼀闪⼀闪的光,⼩兔⼦栩栩如⽣,似乎还在调⽪地眨着眼睛,冲着我笑呢! 终于我们来到了⽂庙。
哇!⾥⾯的⼈可真多呀!两边的廊檐下挂着的花灯都亮了起来,瞧,红的、绿的、紫的、蓝的,五光⼗⾊,成了⼀⽚灯的海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们前来观赏。
元宵节的九大传统风俗(精选)

1.元宵节的九大传统风俗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3、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送花灯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河里放花灯。
5、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6、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这也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在元宵节之夜,很多妇女就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就样就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这天单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运势。
捏生肖
捏生肖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
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
生肖背上都背一个灯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缠着棉絮的小棍儿,俗称为“要捻”。
到元宵夜盛在盘子里一齐点燃,大家围着观看,希望爆出灯花,灯花越大越吉利,预示来
年大丰收。
并且,谁的生肖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
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陕西元宵节习俗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为这天的礼俗食品为元宵而得名。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里装糖馅的圆形食品,滚粉的叫元宵,包粉的叫“汤圆”,取其团圆和睦之意。
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灯,所以也叫做“灯节”。
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
上元燃灯的记载很早,远在汉代,就在这天晚上燃灯,以纪念太乙神(北极星君)。
据记载,汉明帝从西域引进“腊月赏灯”的习俗,西域腊月晦日,称为大神变,该日烧灯表佛。
此俗引进中国后,逐渐发展为赏灯。
唐代把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据史书记载,睿宗景云二年(711)正月十五日夜里,于安福门外,做了一个20丈高的灯轮,用锦绣加以装饰,挂上5万盏花灯,就像一株巨大的花树。
成千的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下唱歌跳舞。
到了唐玄宗时,元宵赏灯更为盛行。
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夜驰禁,开市赏灯。
宋代与唐朝相同,曾颁布诏令,把元宵节赏灯作为一项制度定下来。
明太祖建都南京,为了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天。
清太宗时,仍然规定元宵三夜,开市赏灯。
到了近代,全国各地赏灯的日期,虽然参差不齐,但赏灯的风俗已经固定化了。
民国以来,元宵节赏灯的时间一般为三天,正月十四日为“试灯”,正月十五日为“闹灯”,正月十六日为“完灯”。
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
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