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主题班会:《我们的节日一元宵节》—、活动目的:1. 通过元宵节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2. 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元宵的风俗.3. 增进师生情谊,展现学生风采.二、活动过程:1、主持人开场白男:银蛇纳福福入户,玉莺报喜喜临门;女:辞旧鞭炮燃盛火,张灯结彩闹元宵.男:老师们、同学们!合:下午好!男: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文化.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谁知道元宵的III来、传说与庆祝习俗吗?2、说说元宵的山来与它的传说1)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乂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乂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十五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2)元宵节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3)元宵节的庆祝习俗观灯: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口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灯在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舞龙灯: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象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猜灯谜:乂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乂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tl.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3、欢庆元宵节1)男:在中国节日里具有很多美味的特色食品,如:粽子、饺子、年糕、元宵….说说你元宵节最爱吃的是什么?女:当然是元宵啦!这香甜的元宵里,不仅有对甜蜜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有对亲人浓浓的美好祝福.男:同学们、朋友们,班会就要结束了!我们举办这次班会,不仅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也展现了学生的风采.合:活动到此结束!。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动手制作灯笼,体验传统节日氛围。
教学难点:1. 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重要性。
2. 学习元宵节习俗(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3. 动手制作灯笼(10分钟)教师分发灯笼制作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灯笼。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互相帮助,共同完成灯笼制作。
4. 猜灯谜(10分钟)教师准备一些灯谜,学生分组进行猜谜比赛,增强课堂趣味性。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班会的收获,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意识。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元宵节来历和习俗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制作灯笼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参与猜灯谜活动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资源1. 元宵节相关资料。
2. 灯笼制作材料(如彩纸、竹签、胶水等)。
3. 灯谜卡片。
五、教学建议1. 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增加对节日的了解。
2. 制作灯笼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挥创意,提高动手能力。
3. 猜灯谜活动可邀请其他班级参与,增进班级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准备1. 收集元宵节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
2. 准备制作灯笼所需的材料,如彩纸、竹签、胶水等。
3. 准备灯谜卡片和答案。
4. 布置教室,挂上灯笼,营造节日氛围。
七、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元宵节习俗(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元宵节资料,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优秀传统文化元宵节主题班会8篇

优秀传统文化元宵节主题班会8篇优秀传统文化元宵节主题班会(精选篇1)20__年2月19日是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为促进我校少先队员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我校特制定了元宵节活动方案,望各班提早准备,做好布置,让学生真正过一个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节日一、活动背景:为了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民族的传统节日,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这次的元宵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学生动手自己制作以元宵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元宵灯作品。
三、活动安排: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提前布置学生,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上一辈的人。
第二阶段:1、学生就元宵节活动,以及掌握的元宵节知识,动手设计一份手抄报。
三——六年级每班交五份,学校进行评比。
2、元宵节前学生搜集灯谜、制作元宵灯作品,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任课教师协助)准备好灯谜,让学生猜谜底,猜对者发给小奖品。
3、活动结束后,每班(三——六年级学生)交5篇有关过元宵节的小作文,进行评比。
利用元宵佳节这个契机,我们学校开展了系列活动,营造节日气氛,培养学生走进生活学习的意识。
以班级的形式展开猜谜竞赛,学生热情高涨,在快乐中体会到汉字的魅力,学以致用,也增进了大家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兴趣。
活动有助于让孩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对也元宵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优秀传统文化元宵节主题班会(精选篇2)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丰富员工文化生活,活跃节日气氛,展现员工风采,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员工欢度一个温馨、愉悦、宽松的元宵佳节,由制造组织一次“浓情元宵”文化活动,拟订活动方案如下:一、活动主题:猜灯谜、庆元宵二、活动时间:20__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晚6:00三、活动地点:娱乐室及篮球场四、活动准备:1、x月__日前,各车间文员负责收集各种灯谜,总数量400条,负责人:。
2024年中小学元宵节主题班会

【元宵经典】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 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 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 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 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 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 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 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我们的节日 元宵节
元宵节主题班会
目 C
录O N C E N T
CLASSIC POEM LEGEND HISTORY
壹
元 宵 由 来
贰
民 间 习 俗
叁
诗 词 元 宵
肆
元 宵 经 典
第一部分
元宵由来
【元宵由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 “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 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 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
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
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
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 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 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民间习俗】
0 2
观灯
元宵放灯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元宵经典】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 “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 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 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 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 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 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 暴而敢怒不敢言。
【元宵经典】
主题班会我们的元宵节

主题班会我们的元宵节前言每年的元宵节,都是一个让人期待和感到温馨的节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
这个节日是为纪念古代民间英雄——汉武帝时期的护国将军——卢仝,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浓郁文化氛围的中国传统节日。
今年我们班级也在这个节日中举办了一个主题班会,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场班会的情况。
班会准备在班会前,我们组织了一份任务清单,将各项任务分配给了班干部和班级成员。
任务清单包含了:•活动主题确定•活动流程规划•食品采购•节目策划•场地布置等经过一番讨论和协商之后,我们最终确定了主题班会的活动主题为“团圆”和“元宵”。
由此,我们展开了一系列具体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着手安排班级活动流程。
通过交流,小组讨论和协作,我们最终将班会流程定为:1.主持人开场2.团拜3.班级舞蹈表演4.班级歌曲表演5.元宵品尝6.整点抽奖7.活动总结然后,我们着手采购元宵节必备的食品:汤圆、元宵、糖果和水果等等。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选择了在小区内比较有名的超市购买食品,确保食品质量和卫生安全。
接下来,我们开始各种班级活动的策划和排练。
从舞蹈到歌曲,从独唱到合唱,各种不同的节目形式都被我们班级的小伙伴们尝试了一遍又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加深了对彼此的认识,班级也因此更加团结。
最后,我们要对活动场地进行布置。
我们从班级经费里划拨出了一部分资金,购买了一些气球、灯笼等装饰品,将教学楼的一楼走廊布置成了“元宵节”的主题场景,这让大家在班级活动中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
班会过程在确定了流程和准备充分之后,我们按照计划开始了班会。
主持人宣布了活动开始,我们全体同学一起唱起了班级的主题歌,随后进行了“团拜”仪式。
每个人都在这个环节中表达了自己对班级的期望和祝福,这让人感觉到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充满着温馨和爱。
随后是各种班级节目的登场,大家的汇报使得整个活动的氛围更加热烈,舞蹈和歌曲的节目让人们感受到了班级的团结和向心力。
我们的节日 元宵节 小学主题班会教案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小学主题班会教案一、引言在小学阶段,举办主题班会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也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节日之一。
本文将针对小学主题班会教案的编写,详细阐述如何以元宵节为主题,设计一堂富有内容、有趣生动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的节日。
二、活动目标1.了解元宵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意识。
2.通过互动游戏和手工制作,增强学生们对元宵节的参与感和快乐感受。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元宵节相关图片、纸、剪刀、彩纸、蜡烛等材料。
2.学生准备:参与互动游戏和手工制作的学生可以准备好心情和参与度。
四、活动具体内容1.导入:教师播放精选元宵节相关PPT,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引发学生对元宵节的兴趣。
2.互动游戏:“猜灯谜”-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灯谜贴在黑板上或者投影屏幕上,一个个逐渐展示给学生。
- 学生分组进行猜谜比赛,每个小组轮流回答,答对的小组将得到相应的鼓励奖励。
-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解释灯谜的含义和文化背景,增加学生对元宵节的了解。
3.互动游戏:“捞汤圆”- 教师准备大大小小的汤圆,并在其中隐藏不同颜色的卡片。
- 学生参与游戏,用漏网、筷子等工具将汤圆捞出,并根据抓到的卡片颜色进行团队竞赛,看谁先完成任务。
-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简要解释汤圆的寓意和元宵节的象征意义。
4.手工制作:“灯笼制作”- 教师示范制作元宵节灯笼的过程,并提供相关材料给学生。
- 学生们按照示范进行制作,并可以自由发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图案和颜色进行装饰。
- 制作完成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灯笼挂在教室或走廊上,营造节日氛围。
五、反思总结1.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活动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发表感想和体会。
2.教师总结活动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

《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班会主题活动指导手册》中“我们的节日”章节,详细内容为“元宵节”主题班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起源、历史背景和民间习俗,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元宵节的民间习俗及其背后的寓意。
教学重点:元宵节的起源、历史背景以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图片、视频、灯笼、彩纸、彩笔等。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引发学生对元宵节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历史背景和民间习俗,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意义。
3. 实践活动:(1)制作灯笼: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精美的灯笼。
(2)猜灯谜:学生互相出谜语,猜中者可获得小奖品。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元宵节的数学题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幅元宵节主题的绘画作品。
六、板书设计1. 元宵节2. 内容:节日背景:起源、历史背景民间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文化内涵:团圆、和谐、美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元宵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元宵节的文化知识。
但在活动组织方面,还需加强时间把控,确保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元宵节庆祝活动,深入了解民间习俗。
(2)开展家庭作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道元宵节相关的手工作品,增进亲子关系。
(3)鼓励学生搜集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通用5篇)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本文为大家整理的是元宵节的主题班会教案,希望能给同学们提供学习的作用!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班会教案篇1一、活动背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挖掘民族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引导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欢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并在传统节日中了解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中华美德,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民族的传统节日,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这次的元宵节活动,来树民俗文化之根,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综合能力。
5.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协作精神,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活动内容(一)找一找、做一做:1月17日——2月8日(寒假期间)1.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从“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的诗歌”3个方面了解元宵节的来历、演变过程以及相关习俗(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等),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新学期开学时制作手抄报。
2.用在学校《风俗纸文化》自主拓展课程中学到的纸艺技能技巧,与父母、长辈一起动手制作元宵灯。
(二)诵一诵、说一说:2月17日(元宵节)1.召开主题班会,由七10班、八10班、九11班制作ppt,各班级组织主题班会让学生交流元宵节的来历,讲讲关于元宵节的故事,朗诵一些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2.学生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学生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制作方法及特别之处等;评选出最能代表班级水平的花灯参加学校元宵花灯“纸艺小能手”评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元宵节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2.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元宵的风俗。
3.增进师生情谊,展现学生风采。
二、活动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
男:银蛇纳福福入户,玉莺报喜喜临门;
女:辞旧鞭炮燃盛火,张灯结彩闹元宵。
男:老师们、同学们!
合:下午好!
男: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文化。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谁知道元宵的由来、传说与庆祝习俗吗?
2、说说元宵的由来与它的传说
1)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十五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2)元宵节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
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
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
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
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3)元宵节的庆祝习俗
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舞龙灯:
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
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
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
龙就象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猜灯谜:
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3、欢庆元宵节
1)男:在中国节日里具有很多美味的特色食品,如:粽子、饺子、年糕、元宵…。
说说你元宵节最爱吃的是什么?
女:当然是元宵啦!这香甜的元宵里,不仅有对甜蜜幸福生活的憧憬,
还有对亲人浓浓的美好祝福。
男:同学们、朋友们,班会就要结束了!我们举办这次班会,不仅让我
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也展现了学生的风采。
合:活动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