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四单元学案
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1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参考教案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认识生物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完成领导交给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二:重点,难点:重点: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应变能力的培养难点: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实验”“演示实验”“调查”“模拟制作”“制作”“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本册探究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产生自三、教学进度表十八周四:措施和方法1、抓好教学常规,课前认真备课,学习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头脑。
备课过程中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并进行分层备课,对优秀生和学困生区分对待。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学生交朋友,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布置一些观察和调查类的题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推行“学案导学”制,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4、同科教师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相互听课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相互研讨和交流学习方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5、及时检查和复习,教师的教学情况要及时检查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堂上要及时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对于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课后要及时进行辅导。
6、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使自己有足够的电量在今后工作中快速运转。
五:注意问题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谐高效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委主导,学为主题的教学思路六: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景,分组讨论。
老师点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七:教研教改教学中长教常新。
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把新的理念引入课堂,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将好的经验交流,是教研活动活到实处,做到统一研讨,统一答案,统一教学的深度广度,并且有好的精品课例共同分享,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1、编写学案导学,在编写学案导学过程中,发挥全组教师的集体优势,通过集体研讨,使学案导学更加实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预习课 学案

第1课时单元预习课【学习内容】教材:《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目标】1.默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借助注释、工具书,识记生字词。
3.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学习过程】一、课前活动:自主预习,夯实基础二、预习要求:1.借助页下注释、工具书识记生字词。
2.自主整理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检查预习,交流分享(一)文学常识,展示分享《纪念白求恩》1.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2.主要作品:《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写作背景: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医生,国际主义战士。
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一支医疗队到中国。
他工作极端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时被细菌感染,在1939年11月12日逝世。
本文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1.作者简介: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他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由此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2.主要作品:《屋顶上的轻骑兵》《人世之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3.写作背景:本文原题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
这篇短篇小说原是1953年作者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
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
作者想通过艾力泽·布菲种树的故事,让人们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走一步,再走一步》1.作者简介: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词汇和基本句型。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和交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1.词汇:掌握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词汇。
2.基本句型:学习并掌握重点句型。
3.对话与短文:理解并能够口头复述。
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对话和短文中的文化差异,并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展示PPT,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卡片:用于词汇的操练。
3.图片:展示西方文化元素,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
4.音频设备:播放课文录音。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提问学生关于本单元主题的了解情况。
2.教学策略: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小组内进行句型操练,角色扮演对话。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词汇、句型,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同时使用投影仪展示PPT。
3.巩固练习:小组内进行句型操练,角色扮演对话。
然后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巩固所学内容。
4.归纳小结:总结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强调实际运用的重要性。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优选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导学案第四单元第十课活出生命的精彩(二)共三篇

活出生命的精彩同步学习指导学案【情境导入】尼克·胡哲,一个残疾人,198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天生没有四肢。
面对着无数的挑战与障碍,他凭着信心成长,这信心的力量帮助他战胜了许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他用他的感恩、智慧以及仅有的“小鸡腿”,奏响了一曲生命的颂歌。
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还是国际公益组织的总裁,他还获得了“杰出澳洲青年奖”。
尼克·胡哲用他乐观向上的精神活出了生命的精彩;……【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目标:不断丰富自己的道德体验,不断增强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
知识目标:知道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
【自主预习】1.每个生命都会在生活中展现______。
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____。
2.生命是一个_____的过程。
当我们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会不断增强,生命得到滋养,也因此而一点点____起来。
3.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
所有的____也许都有理由,然而生命拒绝_____。
4.我们不仅要关注_____的发展,而且要_____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
5.让我们用真诚、热情、给与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一个_________的社会。
6.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____的使命。
有时候,我们不甘心湮没在人群中,希望活出自己的精彩,让生命更加____。
7.伟大在于_____。
与伟人相比,更多的人可能是_____的。
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_____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知识点一贫乏与充盈1. 生命的贫乏每个生命都会在生活中展现千姿百态。
初一语文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学案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学案单元梳理单元重点1.理解并积累每课的生字、生词,了解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每篇课文都是精彩华章,要反复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的大问题。
3.抓住关键语句,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作者细致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4.积累、领悟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文段;熟练背诵《虽有嘉肴》。
5.学会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目聚焦《紫藤萝瀑布》内容:由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思路:赏花、忆花、悟花。
写法:托物言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故事:“我”陷入险境而后脱险的小故事。
情节: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
写法:心理描写、伏笔、照应。
《短文两篇》《蝉》内容:蝉埋在泥土中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是为了生命的延续。
语言:清新浅白、不落俗套。
《贝壳》内容:贝壳精心打造自己的躯壳,珍惜自己的生命。
语言:清醇雅正、淡素自然。
《在山的那边》主旨:告诉人们通往理想之路是漫长的、崎岖的,要不怕长途跋涉,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写法:象征。
语言:朴素易懂又不失凝练。
《虽有嘉肴》内容: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
写法:运用类比手法。
文学常识1.诗歌诗歌是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音律。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2)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3)语言凝练、生动、形象;(4)和谐的韵律和明快的节奏。
诗歌的分类比较复杂。
从表现内容看,可以分抒情诗、叙事涛、哲理诗;从表现形式看,可以分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体等;从诗歌形式产生的时代分,可以分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
因此,同一首诗,往往划分的角度可不一样。
2.散文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七年级上册unit4教案三

七年级上册unit4教案三篇6:七年级上册unit4词组详解备课资料(人教版英语)Unit four在沙发上 on the sofa 我们学校的小汽车 a car of our school在书桌上 on the desk 书桌的抽屉 a desk drawer=a drawer of the desk在地板上 on the floor 三班的学生 the student of Class Three在操场上 on the playground 我们教室的门 the door of our classroom在他背上 on his back. 合上书 close your book在梳妆台上 on the dresser 打开书 open your book在小山上 on the hill 上床, 就寝 go to bed在河面上 on the river 我的书包在哪里?Where’s my backpack?在讲台上on the teacher’s desk 中学生 a middle school student在门后面 behind the door 看这些新书 look at these new books在她椅子后面 behind her chair 看第54页的图画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54在卧室里 in the bedroom 台灯 a desk lamp在抽屉里 in the drawer 录像带 video tape= video cassette []在书桌的抽屉里 in the desk drawer 这儿没有一只猫 There isn’t a cat here在厨房 in the kitchen 自行车上的男孩 the boy on the bike在这个房间里 in this room 树下的自行车 the bike under the tree在背包里 in the backpack 树上的小鸟 the bird in the tree在客厅 in the living room(美)门后的那只猫 the cat behind the doorin the sitting room(英)在绿色小汽车里的那个 the one in the green car在中国 in China 骑黑色自行车的那个 the one on the black bike在盒子里 in the box 照片上的人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在树底下 under the tree 报纸上的一幅图画 a picture in the newspaper在书橱里 in the bookcase 一个戴白色帽子的老人 an old man in a white hat在天空中 in the sky 一个穿蓝色毛衣的女人 a woman in a blue sweater在阳光下 in the sun 穿红色外套的那个 the one in the red coat带着帽子 in the hat 戴着红帽子的女孩 the girl in a red hat在桌子底下 under the table 穿红衣服的女孩 the girl in red(物体)在床上 be on the bed 我的包在床上 My bag is on the bed(人躺)在床上 be in bed 他躺在床上 He is in bed.在……的前面 in front of 房子的前面有棵树There’s a tree in front of the house在(物体内部)的前面 in the front of 教室的前面有块黑板There’s a blackboard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在……中间 in the middle of 房间的中央有张桌子There’s a table 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在树上(本身长的) on the tree 树上有一些苹果 There are some apples on the tree.在树上(外来的) in the tree 树上有一些鸟 There are some birds in the tree.在墙上(表面) on the wall 墙上有幅画 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在墙上(嵌进) in the wall 墙上有两个窗户 There are two windows in the wall.吃饭时 at table 进餐时别说话Don’t talk at ta ble.在桌子旁边 at the table 他坐在桌子旁 He is at the table.在门口 at the door 需要做某事 need to do sth (主语是人)靠近next to 需要做某事 need doing sth. (主语是物)靠近窗户 next to the window 我们需要乘车 we need to catch a bus在河边 beside the river 这些树需要浇水 The trees need watering在河边 near the river 我需要些帮助 I need some help.需要某物 need sth. 我需要我的数学书 I need my math book在…和…之间between…and… 球在床和书桌之间 The ball is between the bed and the desk.把……带来…… bring …to … 请把你妹妹带到学校来Please bring your sister to school .把……带去…… take …to … 请把棒球拿到教室去 Please take the baseball to the classroom.想要 would like=want 想做某事 want to do sth.=would like to do sth.想要一点儿咖啡 would like some coffee. 想要某人做某事want sb.to do sth =would like sb. to do sthDear Feifei,Please take these things to your sister: her hat, watch, notebook, keys and ID card. The hat is on the dresser. The watch is under the bed. The notebook is on the bed. The keys are in the drawer. The ID card is on the table.Thanks,GrandmaDear Chen Guang,Can you bring some things to school? I need my hat, my notebook, and a pen. My hat is on the chair, the notebook is on the floor, and my pen is on the table.Thanks,Chen Yang篇7: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知识点必背典句:(1) Good morning, Alice! 早上好,艾丽斯!(2)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3) Hi, Bob! 你好,鲍勃!(4) Hello, Frank! 你好,弗兰克!(5) Good evening 晚上好!(6) —How are you? 你好吗?—I’m fine, thanks.How are you? 我很好,谢谢。
七上4-5章——学案(修订)

课题 4—1 人口与人种 主备 孙元金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学习 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能利用世界人口统计数字,绘制人口增长统计图表。
2、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预习导学】(自学教材P64—67)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1、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达 。
2、人口增长速度:⑴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缓慢,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
⑵人口增长速度是有 、 决定的,用 表示。
公式: 。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3、人口疏密程度用 来表示。
公式: 。
4、人口分布(参照课本P66图4.5)⑴人口稠密区:亚洲的 ,欧洲以及 洲东部等 地区。
⑵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 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 地区, 终年严寒的 地区,地势高峻的 。
组长检查:①完成: ②未做完:【图释导学】学习笔记[设问导入]: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 互动一:世界人口的增长1、完成课本P65 活动12、分组讨论:是哪些因素导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互动二:人口的增长既然有快慢,这个快和慢的速度用什么来衡量?1、完成课本P65活动2 计算四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并比较。
2、完成课本P66活动3根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拓展思考]:人口越多是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就越高?互动三: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有疏密之分,可以如何来表示呢?1、人口密度:①概念: ②表示: ③公式:2、<活动>完成课本P65活动1,并填表。
3、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总结发现:[拓展思考]:人口数量越多是不是人口密度就越大?⑴在左图中用彩笔画出世界人口 增长的两个不同阶段。
⑵根据该图,预测一下世界人口 发展趋势: 。
⑴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 ②人口稠密地区是A B 因为 。
C D 因为 。
⑵完成课本P67活动2【达标反馈】一、选择题(10分/题)1、某地区在一年内平均每1000人中,出生并存活25个婴儿,死亡10人,那么该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A 25‟,10‟,15‟B 25‟,10‟,35‟C 25‟,15‟,10‟D 25‟,35‟,10‟2、人口分布密集地区绝大部分位于()A 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带B热带接近赤道地区C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带D北半球高纬度地区3、某城市面积约2000km²,人口500万,那么该市的人口密度是()A 250人/km²B 2500人/km²C 25000人/km²D 40人/km²4、世界人口增长大大加快实在()A 18世纪以前B 15世纪以前C 18世纪以后D 20世纪以后5、下列地区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A 拉丁美洲B 亚洲C 非洲D 欧洲6、下列关于当前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增长快B发达国家增长快C所有国家都增长快D欧洲国家增长快二、综合体(5分/空)7、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英语-七上-4单元 Where my schoolbag(3a-)(第四课时)学案

3. You can take these bananas to your little sister.
(一般疑问句)
________ _______takethesebananas to your little sister?
给朋友写张便条,请他或她从你的房间取四样东西。说清楚这些物品的位置。
Dear______,
Thanks,
Task 4读便条,画出房间。
This is my room. My hat is on the chair. My baseball is on the floor, under the bed. And those are my CDs. They are in my ba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ack.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整齐地摆放自己物品的良好生活习惯。
重难点
句型:I need … for…
Can you bring some things to school?
Please take these things to…
教
学
过
程
一、预习感知
1.词汇:
带到,拿走东西,物
朝,向,至,达妈妈
能,可以,会拿来,取来,带来
三、知识探究
【学点聚焦】
take和bring 都是动词,都表示“拿”,但不能互换。区别:take表示“拿走,带走”,而bring表示“拿来,带来”。它们都是以说话人为基准的。如:
Please take these books to your brother.
请把书带给你哥哥。(从说话地点带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一、目标引领内容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填写)(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间作战双方战争结果战争特点意义(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政权名称魏蜀吴建立时间220年221年222年建立者都城2、魏、蜀、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国别措施魏修建,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兴旺,蜀锦行销全国吴发达,船队曾到达(今台湾),加强内地与台湾的联系三、探究活动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2、有人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是因为老天不帮他。
你同意吗?为什么?3、讲述赤壁之战中的精彩故事。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请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188年(中平五年),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加强对地方控制,先后把一些重要地方的州刺史改为州牧,给予领兵治民之权。
这样,各州牧便成了各霸一方的军阀。
那些没有改为州牧的刺史以及郡太守们,也纷纷乘机扩大权力和武装力量。
196年(建安元年)以前,割据一方的军阀主要有: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一带),刘虞、公孙瓒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袁术先后占据南阳、扬州(今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以北),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焉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南部),董卓、李健先后占据司州(今陕西东部、河南西部),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等。
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196年(建安元年),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马管理。
屯田组织自成系统,不隶属郡县,官员有典农中郎将(相当于郡守)、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大司农。
屯田农民称屯田客。
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给国家,用自己的牛耕种的,交百分之五十。
屯田制的推行,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解决了他们的一些生计问题,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对曹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曹操注意招回流亡人口,分给无主荒地,或贷给耕牛,帮助和鼓励他们从事生产。
关中地区因遭受军阀破坏,有十万多家流入荆州。
后来这些人想重返关中,但苦于无犁、牛等生产资料。
曹操便采纳卫觊(ji)建议,实行食盐专卖,以其收入购买耕牛和农具,贷给回乡的农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曹操还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广兴稻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
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
207年(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有名的“隆中对”。
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称帝,任丞相;刘备死后,他辅佐刘备子刘禅执政。
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当政期间,任人唯贤,赏罚必信;对西南少数民族人民采取友好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曾五次出兵攻打魏国,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斜谷口西侧)军中。
卫温等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汉时属会稽郡,称夷洲。
230年(黄龙二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
据考证,这个船队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启程,从台州湾出海,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台南市和嘉义一带登陆。
登陆后,卫温、诸葛直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
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
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标引领内容标准: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二、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填写)(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时间概况及影响西晋建立266年建立晋朝,定都,史称西晋。
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结束分裂局面。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五胡内迁五胡指:,自起内迁到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八王之乱时,起兵反晋。
西晋灭亡316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二)淝水之战1、背景:(1)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人物:,民族:(2)东晋建立 317年,人物,都城2、概况:时间,特点:,结果影响:(1)北方:重新陷入状态。
(2)南方:东晋暂时稳定,为创造了条件。
3、东晋灭亡和宋齐梁陈的更替东晋南朝( 齐梁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1)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2)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较为;(3)江南地区优越;(4)南北方老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1)作物:以为主,种植也推广到江南(2)技术:稻田里开始使用,还有和也推广到江南(3)发展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和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3、影响:为奠定了基础。
三、探究活动1、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2、搜集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3、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四、知识拓展十六国西晋灭亡以后,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
关于十六国的起迄时间,一说是从304年巴賨李雄和匈奴刘渊分别建立政权开始,到439年北魏灭北凉止,共136年。
另一说是从316年西晋灭亡算起,到439年结束。
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北部民族割据并开始走向民族融合的时代。
十六国分别是:匈奴:前赵(304-318)、北凉(401-439)、夏(407-431)鲜卑:前燕(337-370)、后燕(384-409)、西秦(385-431)、南凉(397-414)、南燕(398-410)羯:后赵(319-350)巴氐:成汉(304-347)氐:前秦(351-394)、后凉(386-403)羌:后秦(384-417)汉:冉魏(350-352)(不属于十六国)、前凉(317-376)、西凉(400-421)、北燕(409-436)唐长孺先生总结十六国的形势说:“十六国是一个民族分裂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
由于各族统治者的暴行和暴政,给人民带来严重灾祸。
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但破坏的经济在不同时期有所恢复,西南、西北、东北即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还有所发展。
被破坏的传统文化终于保存下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部和北部各族文化,甚至还吸收了外来文化。
经由这场内乱,内迁各族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进一步接受了汉族成熟了的封建制度,有的由家长奴役制进入封建社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十六国》)五胡的结局匈奴:汉朝南北匈奴分裂时,北匈奴便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隋唐以后,不再有记载。
羯:后赵被冉魏灭亡后,羯族作为整个东亚历史上最残暴的民族被屠杀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但没多久东晋爆发一场内乱,这仅剩的一只羯族人趁乱攻下了几个城池,又开始了后赵时期的食人残暴统治,最终被晋兵灭族。
鲜卑: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
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但是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的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很可能是拓跋鲜卑后裔。
羌、氐: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松赞干布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另外的南迁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十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各个民族;其余的继续南迁,与缅甸当时的各族共同书写了缅甸历史。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目标引领内容标准: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二、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填写)(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 时间:四世纪后期,民族: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黄河流域 已成为趋势(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 的先进文化,加强对 地区的控制。
作用:洛阳城迅速发展;加速 族与 的融合;促进北魏的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措施: 说 、穿 、改 、与 通婚、用 、学汉族礼法。
作用:促进 。
3、北朝朝代的更替北朝: 三、探究活动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2、小组讨论:什么是民族融合?3、绘制一张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朝代简表。
四、知识拓展文明太后太后姓冯,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蓟县)人。
生于440年,卒于491年,“文明”是她的谥号。
她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
465年,文成帝死,年仅12岁的献文帝即位。
第二年,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控制朝政的丞相乙浑,开始执掌政权。
孝文帝即位时年仅4岁,冯太后继续临朝称制,总揽大政。
“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
太后多智略,猜忌,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倾”。
冯太后的主要政绩有三方面:第一,北魏的百官原来没有俸禄,冯太后增加民户的税收以充百官的俸禄,建立了“班禄”制度;同时严惩官吏的贪污行为。
第二,实施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夫分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人分给露田20亩。
露田加倍或加量被授给,以备休耕。
露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桑田、麻田用于种植桑树、枣树、榆树和麻等。
所分配的土地不得买卖;受田人死亡或年过70要将露田归还官府,桑田不必归还,可以世代相传。
奴婢和耕牛也分配土地,奴婢的受田数量与平民相同,耕牛一头受田30亩,每户限4头牛。
受田农户,一夫一妇要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和帛(或者布)一匹。
第三,建立户籍制度,规定受田农户中的了男要负担征戍、杂役。
这些措施都吸收借鉴了汉族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北魏王朝繁荣富庶,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
生于467年,卒于499年,庙号“高祖”。
他4岁即皇帝位。
即位19年,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之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