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浓度拟合计算出新风量和换气次数
利用人体呼出的CO2浓度测定新风量

自然通风教室内空气渗透和通风换气次数的测定摘要:测量自然通风高校教室的空气渗透和通风换气次数对了解并改善教室室内空气品质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人体释放的CO2作为示踪气体,对高校教室内人体释放的CO2浓度进行了大量长期的监测,实验过程中同时记录师生对门窗开关情况。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门窗全关以及不同门窗开启方式下的CO2浓度变化进行线性拟合,计算得到新风量和换气次数。
结果表明:门窗全关时大多数教室室内换气次数远低于0.5ach;只开启门或者廊窗并不能明显改善室内的通风状况;同时开启外窗和门,有利于改善室内通风状况,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人均新风量的要求。
关键字:空气渗透,通风换气,自然通风,教室0引言现代人约有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室内的通风状况对室内的空气品质有重要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1~3]室内通风状况会影响室内热舒适,空气品质和人体健康,还以间接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
如果室内新风供应不足将会增加患病态建筑综合症的风险,同时还会引起人们的抱怨。
在国内,许多配备了吊扇和壁挂式空调的教室,通常没有安装新风系统。
与家庭室内建筑环境相比,教室人员密度大,空间更加拥挤,往往通风状况不佳导致室内空气品质较差。
不像许多的北方城市的教室内安装了采暖系统,在许多夏热冬冷的地区,为了保持在寒冷季节教室内的热舒适性,师生更加倾向于关闭门窗。
由于门窗的关闭,在许多高校教室里普遍存在人员密度大,通风状况不良,教室内高浓度的CO2聚积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现象的产生可能要归咎于不合理的建筑设计。
为了提高教室室内空气品质,有必要对该区域的教学楼进行空气渗透和通风性能调查。
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楼的设计和合理地改善自然通风状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换气次数是了解室内通风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
目前测量室内换气次数最常用的方法是示踪气体上升法、下降法、恒量释放法以及室内恒定浓度法[4]。
空调冷负荷、加热负荷和新风需求评估标准

空调冷负荷、加热负荷和新风需求评估标准引言空调冷负荷、加热负荷和新风需求评估是建筑设计和能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准确评估冷负荷、加热负荷和新风需求,可以帮助建筑师和能源管理人员确定合适的空调设备和系统,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并有效利用能源资源。
冷负荷评估标准冷负荷评估是确定空调系统在夏季工作时所需的制冷能力。
以下是冷负荷评估的标准指南:1. 建筑热传导:根据建筑的设计参数,计算建筑的热传导热负荷,包括传热系数、表面积和温度差等。
2. 气象条件:考虑当地的气象条件,包括室外气温、湿度和太阳辐射等因素。
3. 室内负荷:考虑建筑内部的热负荷,包括人体代谢、灯光、电器设备和其他热源等。
4. 内部风速:根据人员数量和活动类型,确定合适的室内风速,以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
加热负荷评估标准加热负荷评估是确定空调系统在冬季工作时所需的供暖能力。
以下是加热负荷评估的标准指南:1. 外部温度:考虑当地的气象条件,包括室外气温和湿度等因素。
2. 保温性能:根据建筑的保温措施,评估建筑外墙、屋顶和窗户的保温效果。
3. 室内负荷:考虑建筑内部的热负荷,包括人体代谢、灯光、电器设备和其他热源等。
4. 内部风速:根据人员数量和活动类型,确定合适的室内风速,以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
新风需求评估标准新风需求评估是确定建筑内部所需的新鲜空气量。
以下是新风需求评估的标准指南:1. 人员数量:根据建筑内的人员数量,确定合适的换气次数和总新风量。
2. 活动类型:根据建筑内的活动类型,考虑空气质量要求的不同,确定合适的新风量。
3. CO2浓度:考虑人体呼吸所产生的CO2浓度,根据标准要求确保室内空气质量。
4. VOC浓度:考虑室内可能存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浓度,确保室内空气质量。
结论通过准确评估空调冷负荷、加热负荷和新风需求,可以指导建筑师和能源管理人员选择合适的空调设备和系统,并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同时,合理的负荷评估还可以有效利用能源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新风量测定方法及换气次数计算方法

新风量测定方法及换气次数计算方法说实话新风量测定方法及换气次数计算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知道新风量这东西很重要,像我们在封闭的空间里,要是新风量不足,空气就会特别闷。
最开始我觉得新风量嘛,是不是拿个大风扇吹一下,看看能吹进来多少新鲜空气就行了。
这想法可真是傻到家了,完全不对。
后来我才知道要用专门的仪器来测定。
就说那种热式风速仪吧,我试过用它来测新风的流速。
你得拿着这个风速仪,到通风口那块,然后找好角度,就像你拿水枪要准确地喷到一个小目标一样,得对准了风口,因为稍微偏一点,测出来的数据可能就不对了。
我一开始就总是测不准,老是晃动,数据老是变,后来还是找了个人帮忙稳住我的手才好点。
测到了新风的流速之后,还得去量一下通风口的面积。
这个通风口的形状有时候不规则,可不是像算长方形面积那么简单。
有一次我遇到个圆形的通风口,我还按照长方形面积公式去算呢,结果差得老远。
后来才想起来得用圆的面积公式,这才对了。
有了流速和风口面积之后呢,新风量就可以通过流速乘以通风口面积计算出来了。
那换气次数又怎么算呢?其实很简单,用总的新风量除以这个房间的体积就是换气次数了。
但是这个房间体积也不好算啊,像有一些房间有各种各样的拐角,还有凸出的部分和平顶又是斜的,计算这个体积就很头疼。
我当时的土办法就是把它当成几个规则的几何体组合来看,比如一个长方形加上一个三角形之类的,这样分开算然后再加起来得到体积。
这当中啊,我还犯过不少小错呢。
比如说测量工具没用对的时候,我用了一个精度很低的那种尺子量风口面积,那结果误差就很大。
还有在计算过程中,小数点的位置经常点错,这个真是很让人懊恼。
反正啊,新风量的测定和换气次数的计算就是要特别细心,测量数值的时候能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就尽量多测几次,这样才能更准确些呢。
新风量计算公式

新风量计算公式
新风量是指在建筑物内循环空气的基础上,需要从室外引入空气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的量。
新风量的计算是设计室内通风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常,新风量的计算需要考虑一些重要的因素,例如室内人数、活动强度、空气质量要求、室内面积、室外空气质量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室内空气的质量和流动速度。
新风量计算公式中包含的主要因素有室内人数、室内面积、目标室内CO2浓度以及新风换气次数等,其计算公式如下:
新风量 = 室内人数× 活动强度系数× 室内面积÷ 换气次数÷ (0.5 + 室内综合空气质量指数)
其中,活动强度系数根据室内活动类型进行取值,通常为
0.08~0.24。
室内综合空气质量指数是一个综合考虑室内各种因素对空气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通常根据室内环境状况进行数值评估。
新风量的计算对于建筑物内新风系统的设计和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合理计算并控制新风量,可以保障室内空气的新鲜和舒适,减少病菌、污染物等对健康的影响,提高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因此,建筑物的新风系统设计需要在满足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合理控制能源消耗,优化系统的运行效率,适应不同的使用情
况和季节变化,全面提高建筑物的节能减排水平,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8《住宅新风系统技术标准》

JGJ/T 440-2018《住宅新风系统技术标准》1总则1 总则1.0.1 为统一住宅新风系统工程技术要求,保证工程质量,改善住宅的室内空气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的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
1.0.3 住宅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 术语2.0.1 新风outdoor air引入室内的室外空气。
2.0.2 排风exhaust air室内排至室外的空气。
2.0.3 新风系统outdoor air system由风机、净化等处理设备、风管及其部件组成,将新风送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排至室外的通风系统。
2.0.4 无管道新风系统ductless outdoor air system与通风器相连接的室内侧送(排)风口不需要连接风管,直接向室内送(排)风的新风系统。
2.0.5 集中式新风系统centralized outdoor air system集中设置风机及净化等处理设备,新风经集中处理后由送风管道送入多个住户室内的新风系统。
2.0.6 分户式新风系统household outdoor air system每个住户单独设置的新风系统。
2.0.7 单向流新风系统uniflow outdoor air system仅新风经送风机送入室内或仅排风经排风机排至室外的单一流向的新风系统。
2.0.8 双向流新风系统bidirectional flow outdoor air system新风经送风机送入室内的同时,排风经排风机排至室外的新风系统。
2.0.9 热回收新风系统outdoor air system with heat rccovery新风和排风同时经过热交换芯体或新风和排风通过蓄热体实现热回收的新风系统。
2.0.10 居住面积habitable area除厨房和卫生间之外的其他功能房间的使用面积的总和。
新风量计算原则和方法

每小时换气次数 2 2 5 2 2
高密人群建筑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按人员密度确定。
高密人群建筑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m3/h・
建筑类型(部分)
影剧院 会议厅等 商场、 超市 教室 图书
馆
人员密度PF (人/m2) PF<0.4 0.4 v PF<1.0 PF > 1.0
14
12
11
19
16
15
28
24
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所需最小新风量宜按换
居住建筑设计最小换气次数
人均居住面积Fp Fp <10m2
10m2 < FP<20m2 20m2 < FP<50m2
FP > 50m2
每小时换气次数 0.70 0.60 0.50 0.45
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所需最小新风量宜按换
医院建筑设计最小换气次数
功能房间 门诊楼 急诊室 配药室 放射室 病房
太大会造成房间门打不开等
最小新风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w 在实际工程中,房间的最小新风量应取以下两
项中的最大值:
⑴保证人体健康所需新风量Gwi
⑵局部排风和正压排风所需新风量GW2
G W
=
max{
}
i2
新风■指标
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
建筑房间类型 新风量(m3/h・人)
办公室
30
30
大堂、四季厅
10
摘自《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
与房间类型和人数有关 如:教室所需的最小新风量?
带2 .补偿局部排风和正压排风量
补偿局部排风量
作用:房间中设有局部排风装置, 泰为了不产生负压,用新风量来补
新风风量的三种计算方法

新风风量的三种计算方法新风风量是衡量新风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决定了新风系统能够提供的新鲜空气量。
以下是新风风量的三种计算方法:1、根据空间体积和换气次数计算新风量可以通过空间体积和换气次数来计算。
空间体积可以通过房间的面积、高度来计算,换气次数可以根据系统的要求和房间的需求来设定。
例如,如果一个房间的面积是10平方米,高度是2.5米,那么空间体积就是102.5=25立方米。
如果需要每小时换气2次,那么新风量就是252=50立方米/小时。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适用于估算普通房间的新风量。
2、根据人体所需新风量计算人体每天需要一定量的新鲜空气,根据人的活动量和新风的吸入量来计算所需的新风量。
一般来说,人体每分钟吸入16-22升的新鲜空气,因此可以根据房间内的人数和活动量来计算所需的新风量。
例如,如果一个房间内有2个人,他们都是轻度活动量的人,那么每小时所需的新风量就是22260=2640立方米/小时。
这种方法比较精确,适用于需要长时间保持室内空气质量的场合。
3、根据CO2浓度计算CO2浓度是新风量计算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指标,通过CO2浓度可以间接地计算出室内空气的质量和新鲜度。
一般来说,室内CO2浓度应保持在1000ppm以下,如果超过这个浓度就需要增加新风量。
新风量可以通过CO2浓度和空气交换率来计算,公式为:新风量= 房间体积* 空气交换率* CO2浓度。
例如,如果一个房间的体积是30立方米,空气交换率是0.5次/小时,CO2浓度是1500ppm,那么新风量就是300.51500/1000=22.5立方米/小时。
这种方法比较准确,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室内空气质量的场合。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计算新风量,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同时,为了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建议定期开窗通风或者使用专业的室内空气净化器来增加室内的新鲜空气。
新风系统的换气次数如何计算!

室内空气污染的爆发,加速了新风系统的发展,我们对于新风系统的作用和好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新风系统具有新风主机、风管、风口等元素,这些都很好理解,不过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于新风系统的换气次数和风量大小的计算搞的晕头转向的,下面就让新风系统十大品牌的德国精工·诺森柏格来为大家解惑!新风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24小时全天候为我们提供新鲜健康的空气,在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新风量,新风量是指从室外引入室内的新鲜空气,新风量越大,适用的房屋面积越大。
新风量是衡量室内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新风量直接影响到空气的流通,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把握好室内新风量,保证室内空气治理,营造良好健康的室内环境。
那么换气次数的核算标准是什么呢?新风系统的换气次数是新风系统在设计和类型选择方面的重要依旧之一,但是新风系统换气次数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建筑特点、人口数量以及个人习惯,新风换气的次数也会各不相同。
一般来讲,公寓、别墅、婴儿房等小空间场所所需要的新风换气次数少一些,而商场、工厂、写字楼、餐馆、银行等大型区域以及KTV、网吧、酒吧等人多的娱乐场所所需要的新风换气次数要多一些,普通的住宅楼,换气次数一般在0.5—1.0次每小时就足够了。
不过如果是特殊行业,比如手术室、特护病房、实验室、工业车间等,应按照行业相关规范条例确定换气次数和所需新风量。
新风换气次数决定新风量并决定新风型号的选用,一般情况下,设计师会根据新风换气次数以及房屋面积、层高所计算出来的新风换气量来选择新风的设备型号。
在住宅新风系统中,根据用户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具体数据会略有差异,如果有地下室,地下室部分取值≥1.5次,以保证所在各个区域充足的新风量。
综合而言,新风换气次数的选取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过多多少都不合理,过多容易造成浪费,换气过少则会影响正常的换气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rresponding email: xfiltration, Ventilation rate, Natural ventilation, University classroom SUMMARY Measuring air infiltration and ventilation rates in college classrooms under natural ventilation condition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indoor air quality. In this paper, CO2 produced by human beings has been selected as the trace gas to measure the air ventilation rat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which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in the classrooms occupied by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lso after they leave. The open/close conditions of doors and windows were simultaneously recorded, as well as the number of occupants. The amount of air supply could be obtained using the two-parameter emission technique ( Stavova et al. 2006) and the least-square method to fit the curve of measured CO2 concentration changing over time during different open/close conditions of doors and windows. In this field study we found that more than 70% of the time all the doors and windows were closed during class in cold season (November, December, and March) of Nanjing. Air change rates of infiltration in most of investigated classrooms were smaller than 0.5 ACH. Ventilation rates in different classrooms when doors and/or windows open varied significantly. Opening only the doors or corridor windows could increase the ventilation rate, but can’t meet the criteria of minimum fresh air volume per person set by Chinese standards. Opening both the windows and doors at the same time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ventilation rate, but is not practical to improve indoor air quality in winter because of the cold climate. INTRODUCTION Most of modern humans especially the elderly and children spend about 90% of their time indoor. Indoor ventilation has a major impact on indoor air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entilation levels in classrooms affect thermal comfort, indoor air quality and health, and also in an indirect way the learning capacit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Low outdoor air supply is found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sick building syndrome, students’ complaints and absenteeism (Seppä nen and Fisk 2004; Deng et al. 2007; Wang et al. 2007, Sun et al. 2011). In China, classroom equipped with ceiling fans and wall-mounted split units without fresh air introduction is a much more crowded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han their homes. Unlike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there is no heating system for classrooms during winter in many cities of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area. Thus all the doors and windows of classrooms are closed when being occupied in winter to compromise thermal comfort. Due to dense population and inadequate ventilation, high levels of CO2 concentrations are very common in many university classrooms (Liao et al. 2014), in some cases of which can be blamed on the building design. To improve the indoor air quality in the
Topic B3. Building ventilation, infiltration, and air distribution
Measured Air Infiltration and Ventilation Rates in Naturally Ventilated Classrooms
Peng Liu, and Xiaojian Xie*, Mei Liao, and Xiaoyu Shen 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s Cycling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ergy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