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合集下载

第一章行星地球3《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行星地球3《地球的圈层结构》
那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
地震波的概念及分类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 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 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 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 地震时产生的机械波
概念
纵波(P):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 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三态。
分类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 过的介质性质有密切关系。若介质是 均质的,地震波则匀速传播;如介质 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波波速随之变化
( A)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2 900千米处
课堂练习
2.如果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
A 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本节课到此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内核(固)
地心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地壳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莫霍面 地幔 古登堡面
上地幔 固态
下地幔
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
由熔融的铁和镍组成,外核接近液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


物 圈







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悬浮物
氧 21%
气体 其它气体
氮 78%
原始大气成分:CO2、 CO、CH4、NH4等
2.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 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探究二: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 相比,有些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 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之间;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岩石圈是指( C )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D.地壳和上地幔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A、B、C三个圈层分别是( D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 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地球内部 圈层的依据
2.不连续界面
界面
深度 (km)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洋部分较薄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干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洁 空 气
水汽、杂质多
3.生物圈 ①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 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②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③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新高考普通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目录

新高考普通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目录

新高考普通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目录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四节地球的演化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第二节风成地貌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第三节热力环流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三节海洋与人类第五章地球上的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城镇与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第三节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第二节地球的公转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三节天气系统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第一节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洋流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一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第四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第四节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较慢 较快
固体
都随所通过物质
的性质而改变 固体、液体、气体
地球的圈层
14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 思考 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 );
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纵波,上下颠簸 D. 横波,左右摇晃
4
想知道橘子内部情况,怎么办?
剥开!
想知道西瓜内部的情况,怎么办?
切开!
想知道地球内部情况,怎么办?
人工钻井
目前最深钻井 12262m , 但 还不到地球半 径的1/500。
7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能将 地下几百千米 的岩浆泛到上 层,但最深不 超过450km。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能掀 起地下 20~30km 的 物质到地球表 层。
9
1
··
• 什么是地震波? • 地震波的分类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何特点?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的 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 地震波 。
地震波
横波(S)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P)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分类 横波 纵波
特征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
不连续面:莫霍界面 — 深度33km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 — 深度2900km
地 外核 核 内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状态
固态

第3讲 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3讲 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描述世界太阳能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
描述我国太阳能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类型 丰富区 分 布 主要分布在南疆、陇西、青藏高原大部和内蒙古高 原西部,其中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
主要分布在北疆、内蒙古高原东部、华北平原大部、 较丰富区 黄土高原大部、甘肃南部、川西、川南、滇北一部 分 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东南丘陵地区、汉水流域、 可利用区 广西大部、川西、黔西一部分、云南东南部、湖南 南部 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大部分地区,以成都 贫乏区 平原最少
气 物
活动3: 地球外部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圈层?
课堂练习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010年6月17日消息,科学家表示, 太阳活动将进入活跃期,到2013年太阳活动将会达到下一 个高峰期,届时将会发生最强烈的太阳风暴,产生的危害 可达卡特里娜飓风所造成的损害的10倍。据此回答12、13 题。 12.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D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地球上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卫星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 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13.在太阳活动高峰年,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 A.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的活力 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B C.清除“宇宙垃圾”,保持太空清洁 D.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原因
• 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
★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晴 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气候:气候干燥,晴天日数多,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日照时数多。
课堂练习

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讲解

3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讲解
成的风成湖 浅海海湾由于沙坝或沙嘴的生长逐渐合拢,
把海水隔开来可以形成泻湖 Fra bibliotek岩溶地区因溶蚀塌落可形成岩溶湖
牛轭湖
鄱阳湖
新疆天池
贡嘎冰湖
巴丹吉林沙漠的伊和扎格德海子, 面积也只有1.5km2,最大水深
6.2m
(二)水圈的水循环
水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换之 中,这就是水圈的循环。
(二)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35~55km
1 质量:占大气圈的20% 2 成分:在上部(35~55km)富O3—臭氧层,能 吸收紫外线。 3 温度: 随高度而升高,顶部达-3°C~17°C 4 运动:无垂直对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故称 平流层,飞机一般在该层飞行。
(三)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大气层,温度随高度 迅速下降,有强烈空气对流运动。
二 水圈(hydrosphere)-地表变化的主要媒介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水对
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和改造起到重要作用。 (一)水圈的组成
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状态分布于大气圈、生物圈和 大陆表层之中。包括有海水、大气水和陆地水等类型。
地球上水体总质量为1.5×1018 t ,其中,海洋水占: 97%、冰川占:1.9%,地下水、河流、湖泊、沼泽 中的水共占:1.1%。
②雪线(snow line):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限。在 雪线附近,年降雪量与消融量大致相等;在雪线以上, 降雪量>消融量;而在雪线以下,降雪量<消融量。
(4)湖泊
湖泊的成因类型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构造湖 构造湖是由地壳构造变动形成的湖 盆贮水而成的湖泊
火山湖 火山湖是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湖盆 贮水而形成的,湖盆为火山口

第3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3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备用习题
8. 该景观图中最具生机活力的地理事物是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C )
图B1-3-4 [解析] 树木花草属于生物圈,是最具生机活力的地理事物。
A.流水地貌体现了生物圈对岩石圈的影响 B.热力环流体现了大气圈对水圈的影响 C.水循环体现了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相互影响 D.绿色植物生长过程体现了圈层间相互联系
(D )
[解析] 流水地貌是水圈对岩石圈的影响,A项错误; 热力环流体现了岩石圈对大气圈的影响,B项错误;
图B1-3-2
水循环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备用习题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其中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圈层。图B1-3-2为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
图。读图完成3~4题。
3.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内部圈层Biblioteka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地壳和地幔组成
P28·活动 1.(1)不是同一概念。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纵波比横波传播速 度快的特点,根据监测到的纵波对即将到来的横波进行预警。地震预报是指 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报。目前,科学界还做不到 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报。 (2)~(4)略。 2.可以参考教材进行绘制,可以画成带有立体感的,也可以画成剖面图,等等。
和物质的迁移,C项错误。
绿色植物生长离不开岩石圈的土壤;生长需要吸收水分,离不开水圈;光合作用需要吸收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绿色植物生长过程体现了圈层间相互联系,D项正确。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教师版)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教师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结构姓名:班级:学号:【学习目标】1.能说出地震的含义和地震波的分类。

2.能识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结构、分层和范围。

3.能识记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作用。

【学习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2.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作用【学习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易错易混点】地震波的特点判定;地球内外部圈层的判定;【要点导学】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称为地震。

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3)震级与烈度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分类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类。

答案:位于陆地上的人的状态为:先上下跳动,后左右晃动;位于河中捕鱼人的状态:上下晃动。

【学法指导】①地震波和电磁波要区分开来,是属于不同物质释放能量的外在显现;②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会使人上下跳动,横波会使人左右摇摆。

知识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1)莫霍界面:以莫霍洛维契奇名字命名。

判定依据:地震波传播到地下约33km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2)古登堡界面:以古登堡名字命名。

判定依据:地震波传播到地下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2.分类:以莫霍界面(约地下33km处)和古登堡界面(约地下2900km处)划分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1)地壳(A)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约地下33km。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km,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最后可达70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5-10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了解地震灾害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3.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重点)4.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一、地震与地震波 1.地震(1)含义:地震是指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

(2)特点:突发性。

(3)危害①造成人员伤亡。

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

③引发次生灾害。

2.地震波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共性横波 较慢 固体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纵波较快固体、液体 和气体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壳(A)(1)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3)分层:⎩⎪⎨⎪⎧上层:硅铝层,密度相对小些,不连续下层:硅镁层,密度相对大些,连续3.地幔(B)(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在莫霍面与b 古登堡面之间,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

(2)分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4.地核(C)(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C 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 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2.水圈⎩⎪⎨⎪⎧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尤其是陆地水3.生物圈(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地壳的表层。

(1)地震波可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两部分。

( )(3)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大气圈。

( )(4)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

( ) (5)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 .地表B .地壳上部C .地壳下部D .地幔提示:(1)×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

(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3)×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4)×生物圈不仅是全球生物的总称,还包括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其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5)D [岩石是由矿物构成的,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是岩浆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幔。

]地球的内部圈层经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年4月28日4时27分在甘肃张掖市肃南县(北纬39.19度,东经97.45度)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问题1 (区域认知)此次地震的震源处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提示:地壳。

问题2 (综合思维)此次地震发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提示:地震发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地震发生后推测地面上物体的震动形式。

提示:受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地面上物体应该先上下震荡,再左右晃动。

[归纳总结]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2.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1)震前准备(2)避震方法(3)震后的自救与互救1.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⑤圈层的物质状态为液态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1)C (2)B[图中①为大气圈,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

⑤圈层为内核,其物质呈固态;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圈层横波能穿过。

]2.地震是造成我国人员伤亡最大的自然灾害,掌握并选择正确的避震方法能有效降低人员伤亡。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有(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A.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③(2)有关室外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行驶的汽车上,应迅速下车躲避B.桥梁一般比较坚固,可以躲到桥底下C.在百货商场,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躲避D.高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可以选择作躲避场所(1)D (2)C[第(1)题,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数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椅下;室内避震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且开间小的地方。

第(2)题,在室外行驶的汽车上应等地震过后再下车,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不应躲在桥下。

]地球的外部圈层问题 1 (区域认知)材料中的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哪些?该景观的主体属于哪个圈层?提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水圈。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景观图中景观的形成,说明圈层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归纳总结]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与联系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相互关系大气圈包裹地球气体和悬浮厚度2 000~3 000千米,是相互影的气体层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响,相互制约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3.下图为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读图,回答(1)~(2)题。

(1)受冰岛的火山喷发活动影响较小的地球圈层是( )A.大气圈B.生物圈C.水圈D.地核(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1)D (2)A[第(1)题,岩浆来源于地幔,地核位于地幔以下,不受火山影响。

第(2)题,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地球的大气圈,然后它们会作为凝结核随着降水进入水圈,溶于水中被植物吸收,从而进入生物圈,最后经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进入岩石圈。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1.A2.D[第1题,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2017年8月8日21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5.1千米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 827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大,但人员伤亡程度却相对较轻,房屋倒塌数量较少。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信息能够解释“震情重”而“灾情轻”的有( )①房屋抗震性能较好②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③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④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它可以用来探测( )A.地球内部结构B.大气物质组成C.水圈能量来源D.地震发生规律3.A4.A[第3题,房屋抗震性能较好;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会加重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第4题,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利用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人们将地球划分为三大同心圈层,因此它可以用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故A正确,B、C错误。

地震发生规律和板块运动有关,不能用地震波来探测,故D错误。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6.B圈层是一个(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5.D6.B[第5题,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结合图示中A、B、C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第6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