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纤维材料改性新进展

合集下载

壳聚糖的共混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壳聚糖的共混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壳聚糖的共混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通过共混对壳聚糖进行改性的研究新进展,主要讨论了壳聚糖与淀粉、葡甘聚糖、聚乙烯醇、聚丙烯腈、聚丙烯酰胺共混物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壳聚糖共混改性研究进展一、前言甲壳素是从虾、昆虫等动物或是藻类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状态下是乳白色的粘稠液体。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降解产物,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β-D葡萄糖。

一般而言,N-乙酰基脱去55%以上就可称之为壳聚糖,它在水中和碱溶液中均不能溶解,但可溶于稀酸溶液,是一种天然的碱性多糖。

这种天然高分子由于具有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众多优良性能而在近几年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并在纺织、环保、日化、医药、食品、化工、农业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1]。

壳聚糖的制备原料廉价易得,环保无污染,独特的结构使其性能优良,具有很多潜在应用价值。

但由于它只能溶解于某些酸中这一特性,使其在应用方面大大受限,也影响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因此,对壳聚糖进行共混改性成为壳聚糖研究中广受关注的课题。

二、常用共混改性方法1.壳聚糖/淀粉的共混改性壳聚糖原材料易得、无毒环保、可生物降解,具有良好的成膜性。

淀粉廉价易得,可以制备透明膜材料,但是由于其强度低、易发霉、抗水性差等缺点而使用受限。

通过制备壳聚糖/淀粉共混膜可以进行取长补短,使其性能得到改进。

聂柳慧[2]等对共混膜中壳聚糖与淀粉的固含量比例进行研究,发现其固含量为1:1时,在常温下即可成膜,并且具有较高的膜相对透明性、柔韧性,壳聚糖-淀粉共混包装膜具有优于普通塑料薄膜的力学性能。

2.壳聚糖/葡甘聚糖的共混改性壳聚糖和羧甲基葡甘聚糖可以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在成膜过程中形成互穿网络结构。

唐汝培[3]等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出壳聚糖-羧甲基葡甘聚糖共混膜,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共混膜的力学性能随羧甲基葡甘聚糖含量的增加而得到明显的提高。

壳聚糖化学改性研究

壳聚糖化学改性研究

壳聚糖化学改性研究【摘要】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甲壳素脱去乙酰基的产物,在日用化工,生物工程,水处理和医药,食品等领域应用广范,但它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因而应用受限,所以壳聚糖的化学改性成为该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概述了近几年的壳聚糖化学改性方面的研究情况,着重介绍化学修饰和发展动向。

【关键词】壳聚糖化学方法改性特殊材料衍生物修饰1 壳聚糖壳聚糖,是对甲壳素运用一定程度的脱乙酰化学反应而得到的产物,故称为脱乙酰甲壳素或甲大胺。

分子式(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萄聚糖。

在海洋,湖泊动物,如虾、蟹的甲壳中大量存在,在一些动植物的细胞壁中亦广泛存在,是大自然第二大纤维素的来源。

壳聚糖是一类氨基多糖,有很多特殊的功能作用和广泛的用途。

其化学性质已开发出50余项专利,在美国专利文献巳超过200余篇。

而我国对壳聚糖开发利用较晚,研究不充分,在最近几年才对壳聚糖的研究利用予以重视。

国内外的许多资料表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纺织、印染、造纸、食品、医药、环保、化工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壳聚糖的主要性能2.1 壳聚糖在人体中的保健作用大幅降低体内胆固醇壳聚糖能吸附胆固醇的前驱物,吸附后直接排出体外,降低胆固醇。

抑制油脂吸收壳聚糖在消化道中降低脂肪吸收的过程主要方式为离子结合,被壳聚糖所吸附的脂肪不能为脂肪酶分解,而全部随粪便排出体外。

已成为发达国家减肥的热门商品。

控制血压上升壳聚糖可吸附食盐中的氯离子,然后排出体外。

从而对血压上升有所抑制。

改进小肠代谢功能壳聚糖对改善小肠的消化功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2.2 壳聚糖的其他生活应用用作增稠剂,增加冰淇淋、酱类的稠度。

用作防霉和保鲜,壳聚糖在食品防霉和保鲜上有很大作用。

用作液体澄清剂和除臭剂,壳聚糖可作为饮料等液体的澄清改良剂。

3 壳聚糖在医药中的应用缓释剂和药用膜用壳聚糖加工制作的消炎缓释胶囊,经动物试验,表明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在酸性环境中减缓了功能药物的释放。

壳聚糖改性研究与应用

壳聚糖改性研究与应用

壳聚糖改性研究与应用赵朝霞(1142032224)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11级本科摘要:甲壳素是一种天然多糖,脱除乙酰基的产物是壳聚糖,作为新型功能生物材料,它们已在水处理、日用化学品、生物工程和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壳聚糖改性研究进展,以及将其应用到医学、食品、化学工业等各个领域的概况,重点介绍了化学和物理修饰方法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壳聚糖化学改性与修饰物理改性与修饰功能材料甲壳素的化学名称为(1,4)一2一乙酰氨基一2一脱氧一β—D—葡聚糖,它是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的线性生物高分子,分子量从几十万到几百万。

甲壳素脱除乙酰基后的产物是壳聚糖,其化学名称为(1,4)一2一氨基一2—脱氧—β一D—葡聚糖。

甲壳素和壳聚糖具有与纤维素很相近的化学结构,它们的区别仅是在C位上的羟基分别被一个乙酰氨基和氨基所代替(如图)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却有较大差别。

甲壳素和壳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细胞亲和性和生物效应等许多独特的性质,尤其是含有游离氨基的壳聚糖,是天然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1-4]。

因此,它们已在废水处理、食品工业、纺织、化工、日用化学品、农业、生物工程和医药等方面得到应用。

医药领域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粒广泛用于蛋白、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给药。

由于PL-GA纳米微球表面缺乏可用于共价修饰的基团,所以难以在表面负载生物活性物质如DNA、配体和疫苗等,不易于通过受体或抗体进行靶向给药。

因此,人们尝试用不同方法将PLGA 表层包裹不同的聚合物以达到物理改性PLGA微球表面的目的。

如阳离子表面修饰是基于PLGA表层负电荷而设计的,这种方式使PLGA的表面活化成为可能。

将壳聚糖(CHS)选做纳米微球表面修饰材料是因为它具有阳离子电荷,生物可降解,黏膜黏附性等特性。

阎晓霏等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将改性PLGA与溶菌酶通过化学键结合并以CHS修饰得到一种新型阳离子纳米微球,达到增大纳米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并促进蛋白类药物吸收的目的[5]。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壳聚糖及其衍是一种天然高分子,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本文综合概述了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富集及其改性的方法,简单介绍了它们的应用领域。

壳聚糖具有许多独特的化学性质,根据其酸化、酉旨化和氧化、接枝与交联、经基化、经烷基化等反应还可制备成多种用途的产品,而且从氨基多糖的特点出发具有比纤维素更为广泛的用途。

对壳聚糖的应用开发研究,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十分活跃,近年来国际更是十分重视对它的深入开发和应用。

通过对甲壳质和壳聚糖进行修饰与改性来制备性能独特的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应用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1、壳聚糖及其改性吸附剂壳聚糖(chitosan)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属于碳水化合物中的多糖,是甲壳素n-脱乙酰基的产物,其学名是β(1→4)-2-氨基-2-脱氧-d-葡萄糖。

壳聚糖本身的基本结构就是葡萄糖胺聚合物,与纤维素相似。

但因多了一个胺基,具有正电荷,所以并使其性质较为开朗。

且因其生成分子融合键角度自然改变之故,对于小分子或元素可以出现HGPRT螳螂合作用。

根据甲壳素退乙酰化时的条件相同,壳聚糖的退乙酰度和分子量相同,壳聚糖的分子量通常在几十万左右。

但一般来说n-乙酰基脱下55%以上的就可以称作壳聚糖。

壳聚糖本身性质十分稳定,不会氧化或吸湿。

鉴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优良的生理活性,在食品、制药、水处理方面显示出非常诱人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对壳聚糖的开发研究十分活跃。

由于壳聚糖吸附剂存有以上的优点,学者们对其天然的工艺已经存有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李斌,崔慧研究了以壳聚糖作富集柱,稀h2so4为洗脱剂,稀naoh 为再生剂,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简便、快速分离富集测定水中痕量cu(ⅱ)的方法,于波长nm 处测定,检出限为20ng·ml-1,线性范围为10~20μg·ml-1。

此法的优点在于简便、快速、选择性好、经济实用、效果良好。

但由于壳聚糖易降解,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流速控制难,富集效果不均一,空白大的问题。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因此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壳聚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水溶性差、稳定性低等,因此需要对壳聚糖进行改性研究,以提高其性能和应用范围。

壳聚糖的改性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壳聚糖的分子结构,从而提高其性能。

例如,通过引入疏水基团可以改善壳聚糖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

物理改性则是通过物理手段改变壳聚糖的形态、结构等因素,以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

例如,通过球磨法可以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从而提高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效果。

目前,壳聚糖的改性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如何保持壳聚糖的生物活性是改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改性后的壳聚糖可能会出现新的毒性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毒性研究。

未来,随着壳聚糖改性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壳聚糖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领域,壳聚糖可用于制备环保材料、化妆品添加剂、印染助剂等。

例如,通过接枝共聚将壳聚糖与聚丙烯酸制成高分子复合材料,可用于制备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袋等环保材料。

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可用于药物传递、组织工程、生物传感器等方面。

例如,利用壳聚糖制备的药物载体能够实现药物的定向传递,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

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还可用于组织工程。

通过将壳聚糖与胶原等生物活性物质结合,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支架。

这些支架可为细胞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壳聚糖还可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分子和有害物质。

例如,将壳聚糖与酶或抗体结合制成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对血糖、胆固醇等生物分子和有害物质的快速、灵敏检测。

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壳聚糖的改性及其应用进展

壳聚糖的改性及其应用进展

壳聚糖的改性及其应用进展艾林芳;王光辉【摘要】Structure of chitosan was introduced. Some main modification methods for preparing of chitosan derivatives, including etherification, oxidation, acylation, crosslinking, alkylation, graft copolymerization, quaterization and recombination with other materials et al were focused. Applications of chitosan and its derivatives in water treatment, medication, food processing and other fields were summarized.%介绍了壳聚糖的结构;重点论述了壳聚糖的一些主要的改性方法,包括醚化、氧化、酰化、交联、烷基化、接枝共聚、季铵化及和其他材料复合等方法;并综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医药、食品加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现状.【期刊名称】《日用化学工业》【年(卷),期】2011(041)004【总页数】5页(P289-293)【关键词】壳聚糖;衍生物;化学改性;应用【作者】艾林芳;王光辉【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58壳聚糖一般是指脱乙酰度超过50%的甲壳素,又称作几丁糖、几丁聚糖和壳多糖,为白色无定型、半透明、略有珍珠光泽的固体,是自然界中唯一含游离氨基碱性基的阳离子多糖,属氨基多糖类。

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因原料不同和制备方法不同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其脱乙酰度越高,相对稳定性越低,但机械强度增大,生物相容性增加,吸附作用增强[1]。

壳聚糖的应用及发展

壳聚糖的应用及发展

壳聚糖的应用及发展壳聚糖是一种天然产物,由大自然中的有机物壳聚糖骨架构成,是壳类动物、甲壳动物和真菌细胞的主要组分。

壳聚糖在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首先,在医药领域,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和生物活性。

因此,壳聚糖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中,可以包裹和保护药物,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口服吸收率。

同时,壳聚糖也可以作为生物材料被用于修复和重建组织,如骨骼和软组织。

此外,壳聚糖还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活性,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食品工业中,壳聚糖被用作食品添加剂,用于增稠、乳化、保鲜、防腐等功能。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胶凝性和稳定性,可以用于制备果冻、酱料、甜品等食品,提高食品品质和口感。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纳米包装食品,增加食品的存储期限和安全性。

再次,在环境保护领域,壳聚糖具有吸附重金属离子、染料、有机污染物等优良性能。

因此,壳聚糖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中,可以用来提取和回收有价值的金属离子,同时减少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土壤修复,提高土壤的肥力和营养含量。

最后,在纺织工业中,壳聚糖被用作纺织品的功能改性剂。

壳聚糖可以与纤维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改善纤维表面性能、增强纤维强度和耐磨性的作用。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智能纺织品,如防水透气、阻燃、抗菌等功能纺织品,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总之,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在医药、食品、环境保护和纺织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潜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壳聚糖的应用和研究也将不断拓展,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更多的好处。

壳聚糖改性技术的新进展Ⅰ.烷基化、酰化以及接枝化改性

壳聚糖改性技术的新进展Ⅰ.烷基化、酰化以及接枝化改性

Y n 等 研 究 了 二 糖 烷 化 修 饰 的 壳 聚 糖 衍 生 物 即 Ⅳ. 化 壳 聚 糖 对 E ce ci cl( ag 烷 shr ha o E.cl 和 i i o) i
S p y ccu u u( . ue s细菌 的抑制作 用 。若 不考虑 二糖种类 对其抗 菌性 能 的影 响 ,0 ~ 0 t hl ocs r sS aru) a o ae 3 % 4 %取 代度条 件下 , 烷化壳 聚糖对 E. o 和 s aru 有最 为显著 的抑制 效果 。实验 中测试 的各类 Ⅳ一 Ⅳ. cl i . ues 烷化 壳





20 08年 1 月 1
壳聚 糖 改性技术 的新 进展 I.烷 基化 、 酰化 以及 接枝 化 改性
周天群 , 唐文琼 , 青 沈
(. 1 东华大 学高分子材料 与 工程 系, 上海 20 5 ; 00 1
2 东华 大 学纤维材料 改性 国家重点 实验 室 , . 上海
分子 , Ⅳ. 化衍 生物有更 好 的水溶性 。虽然 在 p 6 0时 , 其 烷 H= . 前者 的抗 菌性更 强 , p 但 H=70时 , . 后者 对 E cl和 S ar s .o i . ue 的抑 制作用 更显著 。此外 , u 他们还 讨论 了 以二糖 Ⅳ. 修饰 壳聚糖 分子后 , 烷基 对其溶 解 性能 的影 响 。发现提 高烷基取 代 度或 延 长反 应 时间 , 都会 导 致体 系 比浓 粘度 下 降 。而 Ⅳ 烷 基化 壳 聚 .
内 外关 于壳 聚糖 物 理 和化 学改 性 方 面 的 最 新研 究进 展 , 释 了改 性 途 径 以及 对 改 性后 所 得 衍 生 物 的 相 关 表 征 。 阐 主要 涉 及 到 壳 聚 糖 的 烷基 化 、 化 以及 接 枝 化 改 性 等 途径 , 列 表 比较 了 以上 各 种 手 段 的 改 性 效 果 。本 文 的 下 酰 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壳聚糖材料改性研究进展摘要:壳聚糖以其独特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无毒性和生物活性等优异性能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壳聚糖自身性能的局限性,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改性研究,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在壳聚糖上引入其他基团来改变其理化性质,本论文探讨的改性方法主要有酰化、酯化、烷基化、羧基化、季铵化、接枝共聚、交联改性、模板交联改性以及两亲性改性等,以便以后在壳聚糖改性等方面做出贡献。

关键字:壳聚糖,结构,改性1 引言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部分脱乙酰基后的产物,具有显著的生物生理活性和很多优秀的功能性质,在包括食品、化妆品、生物制药、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废水处理等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应用。

但由于壳聚糖巨大的分子量和分子间、分子内部大量的氢键致使壳聚糖分子结构[1]紧密,只溶解于稀乙酸等酸性溶液中,形成透明状的黏液,使得壳聚糖的应用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因此,对壳聚糖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改性得到性质优良的壳聚糖改性材料并加宽其研究应用领域显得至关重要。

2 壳聚糖的结构壳聚糖,化学名称:聚葡萄糖胺[(1,4)—2—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是由甲壳素经40%~60%浓碱加热至120~140℃处理1小时,脱去N—乙酰基的衍生物。

一般而言,脱乙酰度超过55%的甲壳素即成为壳聚糖。

随脱乙酰化度的不同,壳聚糖分子链中存在含量不同的2—N—乙酰基葡萄糖和2—氨基葡萄糖两种结构单元。

壳聚糖的化学结构式如下图1所示。

图1 壳聚糖的结构式3 壳聚糖的改性及研究3.1 酰化改性壳聚糖可与多种有机酸的衍生物如酸酐、酰卤等反应,可引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族或芳香族的酰基进行改性。

酰化反应既可在羟基上反应(O位酰化)生成酯,也可在氨基上反应(N位酰化)生成酰胺[2],如下图2所示。

壳聚糖的O位酰化反应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氨基的反应活性比羟基大,酰化反应首先在氨基上发生,因此要想得到O位酰化的壳聚糖衍生物,通常先将壳聚糖上的氨基用醛保护起来,再进行酰化反应,反应结束后脱掉保护基[3]。

酰化改性后的产物的溶解度有所改善,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潜在的医用生物高分子材料。

如脂肪族酰化产物可作为生物相容性材料,N—甲酰化产物可增强人造纤维的物理性能。

图2 壳聚糖N位酰化改性孙涛等[4]通过低聚壳聚糖经N—酰化得到取代度相同的N—马来酰低聚壳聚糖和N—邻苯二甲酰低聚壳聚糖,其取代度均为0.25。

结果表明,取代度相同,N—邻苯二甲酰低聚壳聚糖对OH、DPPH的清除能力优于N—马来酰低聚壳聚糖。

这说明取代度相同时,取代基的结构会影响N—酰化低聚壳聚糖对自由基的清除活性。

3.2 酯化改性壳聚糖上的羟基,尤其是环上的C6位羟基会与一些有机酸和无机酸发生酯化反应,常见的反应有磷酸酯化和硫酸酯化。

磷酸酯化通常是壳聚糖与P2O5在甲磺酸中反应。

此种改性可用来制备交联树脂,进行离子吸附。

高取代度的磷酸酯化壳聚糖可溶于水,低取代度的壳聚糖衍生物不能溶于水,磷酸酯化反应如图3所示。

硫酸酯化试剂主要有浓硫酸、SO2、SO3、氯磺酸等,反应一般为非均相反应,通常发生在C6位的-OH 上。

图3 壳聚糖磷酸酯化改性蒋珍菊等[5]讨论了硫酸/氯磺酸混酸硫酸酯化壳聚糖类肝素的反应机理及结构分析。

通过硫酸/氯磺酸混酸硫酸酯化壳聚糖类肝素的反应机理及红外谱图和核磁共振谱位-OH上的酯化反应。

图的分析,得出了硫酸/氯磺酸混酸与壳聚糖反应主要在C63.3 烷基化改性烷基化改性是壳聚糖与卤代烃或硫酸酯反应生成烷基化产物[6],反应可以在壳聚糖中羟基的氧原子上发生, 也可在其氨基的氮原子上发生。

壳聚糖的氨基上有一孤对电子,具有较强的亲核性,与卤代烷反应时,首先发生的是N—烷基化,如图4所示。

壳聚糖在含有5mol/ L氢氧化钠的异丙醇中低温下反应制得壳聚糖碱,再与卤代烃反应,可以得到完全水溶性衍生物[7]。

此种改性削弱了壳聚糖分子间和分子内的氢键,改善其溶解性,但若引入的碳链过长,也会影响其溶解性。

烷基化改性后的产物具有良好的保湿性、成膜性、吸附性、增黏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工业,如用于洗发香波能有效提高头发的可梳理性。

图4 壳聚糖N位烷基化改性(Schiff碱反应)Choi等[8]在甲醇溶液中以一组酸酐类物质(醋酸酐、丙酸酐、丁酸酐、己酸酐)分别对壳聚糖进行预处理,得到N位酰化壳聚糖,从而可以引入烷基。

随烷基基团碳链的增长,壳聚糖衍生物主链结构的结晶区域有所增加,与水化合的能力相应减弱。

烷基化操作后,壳聚糖中部分氢键发生断裂,抗张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3.4 羧基化改性壳聚糖在碱性条件下,与氯代烷酸或乙醛酸反应进行羧基化改性,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羧甲基化反应[9]。

羧基化改性后得到完全水溶性的高分子和含阴离子的两性壳聚糖衍生物。

羧甲基化改性时各位点活性顺序为:C6位OH> C3位OH>C2位NH2,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制备不同的羧甲基壳聚糖[10]。

羧甲基壳聚糖因其良好的水溶性和绿色环保性,使其在环保、水处理、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羧基化改性后的产物可用于提取和回收金属离子、在医药上可用做免疫辅助剂、用于化妆品中具有润滑作用和持久的保湿作用及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3.5 季铵化改性壳聚糖可在氨基、羟基上进行季铵化反应,但主要在氨基上季铵化。

壳聚糖季铵化主要有在醋酸中用盐式链季铵盐化、与甲基碘等烷基卤反应和使已经季铵化的化合物与壳聚糖反应3种方法[11]。

低分子季铵盐可作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季铵盐可作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絮凝剂等。

引入位阻大、水合能力强的季铵盐基团可削弱壳聚糖分子间的氢键,增大其水溶性,反应如下图5所示。

图5 壳聚糖与季铵盐反应3.6 接枝共聚改性通过接枝反应可将糖基、多肽、聚酯链和烷基链等引入到壳聚糖中,将合成聚合物的优异性能赋予壳聚糖。

壳聚糖C6、C3位羟基及C2位氨基均可与丙烯腈、丙烯酸等单体接枝共聚。

接枝共聚改性破坏了分子链的规整性,削弱了其分子问的氢键作用,当达到一定程度接枝量时,产物表现出良好的溶解性。

壳聚糖与苯乙烯接枝共聚改性如下图6所示。

图6 壳聚糖与苯乙烯接枝共聚也可在壳聚糖分子上导入带双键的基团,使其与乙烯基单体的反应在普通游离基引发作用下进行[12]。

还可通过光、热引发对甲壳素、壳聚糖进行接枝共聚改性,如室温Co60照射下,壳聚糖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接枝率可达94.2%。

John等[13]为了改善壳聚糖吸附剂对Hg的吸附亲和性,将巯基丙氨酸接枝到壳聚糖凝胶颗粒上,得到了在pH=7时对Hg吸附容量大约为8.0mmol/g的干接枝物。

3.7 交联改性壳聚糖直接交联、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分子印迹法等所得的改性产物是较常见的交联壳聚糖衍生物[14]。

交联主要发生在分子间,也可发生在分子内。

常用的交联剂有戊二醛、甲醛、乙二醛。

交联改性后得到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其刚性、重复使用性、酸溶性、吸附性和选择性等性能均有所改善。

反应如图7所示。

图7 壳聚糖与三氯均三嗪交联改性潘虹等[15]以脱乙酰度为85%的壳聚糖为原料,在其氨基上引入自制的环氧丙基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生成的N—羟丙基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壳聚糖(HDCC)水溶性良好。

将HDCC与N一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交联得最终产物O-甲基丙烯酰胺一N一羟丙基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壳聚糖(NMA—HDCC),其可与纤维素纤维以共价键结合。

徐文峰[16]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对壳聚糖进行化学处理,制备出钴模板壳聚糖吸附剂。

结果表明,钴模板壳聚糖对含钴废水中钴的饱和吸附容量比壳聚糖对钴的饱和吸附容量提高许多。

3.8 模板交联改性先制备含一定金属离子的壳聚糖络合物保护壳聚糖的活性点,再进行交联反应,使剩余的未被金属离子吸附的活性点与交联剂反应。

用酸除去交联物的金属离子,形成有一定“记忆”功能的高分子吸附树脂。

这种树脂具有高选择性和吸附能力,在酸性介质中比较稳定,能再生使用[17]。

壳聚糖交联改性可提高其强度和可重复使用性。

曹佐英等[18]采用微波辐射制备了具有铜离子模板孔穴的交联壳聚糖树脂Cu2+模板戊二醛交联壳聚糖树脂、Zn2+模板乙二醇双环氧丙基醚交联壳聚糖树脂以及Cu2+。

乙二醇双缩水甘油醚交联壳聚糖水杨醛Schiff碱,对Cu2+、Ni2+、Co2+、Fe2+和Zn2+具有选择性吸附。

3.9 壳聚糖的两亲性改性对壳聚糖同时进行亲水和疏水的改性,以得到两亲性产品的工作近年来也引起人们的兴趣。

英国Uchegbu课题组[19]将乙二醇壳聚糖经马来酰化接枝后得到两亲性衍生物。

可以形成囊泡和物理凝胶,传送抗癌药物、控制药物释放。

韩国Kwon等人[20]用胆酸和脱氧胆酸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得到的衍生物能够进行自组装,起到基因传递作用。

隋卫平等人[21] 对壳聚糖分别进行羧甲基和羟丙基亲水改性, 再通过长链缩水甘油醚进行疏水改性, 得到了一系列的水溶性两亲性高分子,可以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在溶液中形成疏水微区, 可以增溶难溶性药物, 并具有良好的乳化性、泡沫性等。

4 结语通过上述介绍的各种方法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在壳聚糖上引入不同的基团来改变其理化性质,以此来弥补其自身性能的不足,改性后的壳聚糖各方面性能有所提高,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高科技领域。

但是科技工作者对壳聚糖的研究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改性技术及应用尚待开发。

我国壳聚糖资源丰富,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使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李娟,郭刚.壳聚糖及其抗菌纤维的研究进展,山东银鹰化纤有限公司山东高密261500,2010[2]严俊. 甲壳素的化学和应用[J ] . 化学通报,1984 , (11) :26[3]田澍,顾学芳. 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和应用[J ] . 化工纵横,2003 ,17 (1) :12[4]孙涛,银旭红,谢晶等.取代度相同的N一酰化低聚壳聚糖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0,29(3):406-409[5]蒋珍菊,王周玉,胡星琪.硫酸/氯磺酸混酸酯化壳聚糖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17(3):347—349[6]慕卿.智能型壳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改性壳聚糖在基因传输中的应用[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7]Kotze A F ,Luessen H I ,de Leeuw B J , et al. N2t rimethyl chitosan chloride as a potential absorption enhancer across mucosal surface [J ] . Pharm Res ,1997 ,24 (9) :197[8]Choi C Y,Kim S B,Pak P K,et a1.Effect of N—acylation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hitosan fibers[J].Carbohydr Polym,2007,68(1):122—127[9]Muzzarelli R A A,Tanfani E Zmanu lii M,e[a1.N一(carboxymeifiylidene)chitsoans and N一(carboxyamthy1)chitosana:Novel checating polyampholytes obtained form chitosanglyoxylate.Carbohydr.Res,1982.107:199[10]韩蕴华.壳聚糖的羟丙基化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02):8-10[11]金海琴,董勤政,李小红等.壳聚糖的季铵化改性及其应用[J].胶体与聚合物,2007,25(2):42 44[12]鲁从华. 壳聚糖的改性及其应用[J ] . 高分子通报,2001 ,(6) :46[13]John D M,Willian G D,Jean D M,et al .Uptake of mercury by thiol—grafted chitosan gel beads[J].Water Reseach,2004,38:3132—3138[14]贝利平,单宝田,唐洪杰等.壳聚糖的改性及其在重金属吸附方面的应用口].海洋科学,2010,34(6):100—103[15]潘虹,赵涛.壳聚糖改性及其在抗菌方面的应用[J].纺织学报,ZOl1,3Z(z);96—101[16]徐文峰.分子印迹技术改性壳聚糖吸附废水中钴(Ⅱ)[J].理化检验一化学分册,2010,46(7):829 831[17]郝红英,徐文国,邵自强.模板法微波辐射下交联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口].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8):568-570[18]Cao Z Y,Wei Q F,Zhang Q X.Template synthesis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chitosan salicylal Schif base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4,11(2):169—172[ 19] Dufes C, Muller J M, Couet W, et al . Ant icancer drug delivery with transferrin targeted polymeric chitosan vesicles[ J] . Pharm Res. 2004,21(1) : 101- 1071[ 20] Kwon S, Park J H. Physicochemical Charact eristics of Self- Assem2 bled Nanoparticles Based on Glycol Chitosan Bearing 5B- Cholanic Acid[ J] .Langmuir, 2003, 19:10188- 101931 [21]Sui W, Yin C, Chen Y, et al. Self - assembly of an amphiphilic derivative of chitosan and micellar solubilization of puerarin[ J] . Col2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06, 48( 1) :13- 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