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古诗词七大题材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分类包括: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抒怀诗、咏史怀古诗、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以及即事抒怀诗。

1. 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多以自然风光和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向往,或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讴歌。

2. 边塞征战诗:这类诗歌主要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以及边塞的壮丽风光,表达出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仰和赞颂。

3. 咏物抒怀诗:这类诗歌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咏史怀古诗:这类诗歌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5. 赠友送别诗:这类诗歌通常表达出作者对朋友或亲人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友谊或亲情的珍视和怀念。

6. 羁旅思乡诗:这类诗歌主要描写作者在外漂泊、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

7. 即事抒怀诗:这类诗歌通常以眼前的事物或事件为题材,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分类只是对古代诗歌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实际上古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

第二部分专题二板块一 第二讲 类别聚焦,7大题材鉴赏诗歌——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第二部分专题二板块一 第二讲 类别聚焦,7大题材鉴赏诗歌——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 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 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 寞、幽怨愤慨之情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 常用 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 技法 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 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
合等手法
题材五 咏史怀古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 教材联想 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
古》(张养浩)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 题材特征 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 ”“古迹”“古人名”等
题材四 边塞征战诗
教材 《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联想 参)、《燕歌行》(高适)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塞”“戍”
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题材 特征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 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 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 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 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 《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 帅、胡人、单于等)
板块一 诗歌鉴赏基础篇
第二讲 类别聚焦,7 大题材鉴赏诗歌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 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 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 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 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 诗”的效果。

高考语文必备之古诗七大题材

高考语文必备之古诗七大题材

熟悉古诗七大题材,快速把握诗歌内容情感不能出现乱套用术语、分析不对位或不分析的情况一、整体感知二、具体把握(一)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1.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庙、五柳、明月、渔歌等。

2.常用手法: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反衬(乐景哀情)、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色彩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3.内容感情: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闲适自得,向往田园,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③歌颂劳动生活以及与农民的深情厚谊;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二)边塞军旅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晋升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人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寄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戍”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烽火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楼台、龟兹、夜郎、安西、胡羌等)。

3. 常用手法:修辞手法(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铺垫、烘托,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等)4. 内容情感:①建立功业、保家卫国的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恶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久居边关的乡愁;⑥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⑧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和将军贪功启衅的不满;⑨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高考诗歌鉴赏:古代诗歌7大题材+答题模式

高考诗歌鉴赏:古代诗歌7大题材+答题模式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BC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 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 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 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 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E.“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 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幽怨愤慨之情。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 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约1035-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 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 现代汉语“难道是……吗”。
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 观点或看法。
(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 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
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 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
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种题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种题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种题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七种类型。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看看吧!一、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常见意象】1、时间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月夜、清晨等表明时间的词语。

2、空间(地点)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等。

3.具体物象:景物意象:落日、明月、西风、浮云、流水、杨柳、蓬草、春草、烟波、渡口等。

动物意象:鸿雁、杜鹃、哀猿、寒蝉等。

人文意象:孤帆、舟船、孤城、残笛等。

【常见手法】1、比喻、拟人、烘托、想象、虚实结合2、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

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思想感情】1.依依不舍的留念。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表达豪迈、洒脱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

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课内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020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复习——掌握不同题材特点

2020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复习——掌握不同题材特点

诗歌专题复习——掌握不同题材特点诗歌常见题材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

一、山水田园诗【示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②。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②接舆:春秋时“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

这里诗人以接舆比裴迪,以“五柳先生”自比。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②。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标题信息:地点、生活状态、写作目的、情感、题材等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就是诗人的形象。

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七大题材考点详细(即事(景)抒怀诗)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七大题材考点详细(即事(景)抒怀诗)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七大题材考点详细(即事(景)抒怀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1)文化常识蔡家亲:出自《晋书》,羊祜是蔡邕的外孙,蔡邕之孙蔡袭与羊祜是姑表兄弟。

羊祜因伐吴有功,将得到爵禄和封邑。

他上表晋主,表示不要,请求转赐给不如自己家境的表兄弟蔡袭。

因为他们姑表关系特别好,所以延续了好几代。

后以此为姑表亲戚的代称。

(2)诗家语“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判断正误)(1)首联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

(√)(2)“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3)“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频”字,与外弟频频见面,而自己贫困潦倒,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解析:应是“愧”字表现了悲凉的心情,而非“频”字。

(4)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可以看出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

(√)(5)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

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

(√)(6)全诗语言朴实,语调沉郁悲壮,真实感人。

(×)解析:语调并非“沉郁悲壮”,而是低沉悲切。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多学一点·积素养](1)文化常识“京”指长安。

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七大题材

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七大题材

2020诗歌鉴赏七大题材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七种类型。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看看吧!一、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常见意象】1、时间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月夜、清晨等表明时间的词语。

2、空间(地点)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等。

3.具体物象:景物意象:落日、明月、西风、浮云、流水、杨柳、蓬草、春草、烟波、渡口等。

动物意象:鸿雁、杜鹃、哀猿、寒蝉等。

人文意象:孤帆、舟船、孤城、残笛等。

【常见手法】1、比喻、拟人、烘托、想象、虚实结合2、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

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思想感情】1.依依不舍的留念。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表达豪迈、洒脱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

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课内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草,不解忆王孙?
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
【注】 ①李之仪(约1035-1117), “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
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 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编管太平
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 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
(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 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BC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 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 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 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 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E.“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 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
(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 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
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
(4)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 妇的悲伤与幽怨。
情。
(3)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
(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扬先抑)。
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① 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
【答案】 ①伤春之情:看
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 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
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 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
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 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
【注】 ①李之仪(约1035-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 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 现代汉语“难道是……吗”。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 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 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 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 深重绵长。 E.“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 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课前作文片段摘抄 青春奋斗
• 正如高尔基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 珍贵的了!青春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的确如此,青 春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永不言弃;青春是孟 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激情昂扬;青春是李白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桀骜孤高;青春是林伯渠的“ 白首 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的豪爽洒脱。青春的我们意气风发,青春 的我们敢为人先,青春的我们斗志昂扬。
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 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
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 (4)因梦寄情,虚实结
栏等。
寞、幽怨愤慨之情。
合。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 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一、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
内容 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 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 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 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 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衬托(正衬和反衬)。寒
(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 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
深厚感情。
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
(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 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
• 然而你是否思索过我们的青春该如何度过?什么样的青春最值得回忆?
• 有人说,青春就是享受,吃喝玩乐最潇洒。
• 有人说,青春就是奋斗,汗水浇灌的青春最绚丽。
• 有人说,青春就是狂欢,肆意享受、奢侈生活最欢乐。
• 有人说,青春就是拼搏,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最幸福。
• 那么,你认为呢?
诗歌七大题材概要
碧天云,无定处, 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 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 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 子的相思之情的。
【答案】
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
①“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 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
②“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 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
③末句是哀切的呼唤。独居孤处的女主 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 方如此倾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应天长 韦庄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 王诗相同。 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 情。
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
忧民。
三、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 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 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③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④阃 外:指统兵在外。阃,kǔn。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欹, qī,倾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作品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E.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两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 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 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约1035-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 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 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 “难道是……吗”。
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 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 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 效果。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 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 园诗等几种类型。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 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上。
疾)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
内涵 标志
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 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 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
古讽今。
标题中有“史”“怀古”“ 登某古迹有怀”“古迹”“
古人名”等。
内容 情感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 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 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 的观点或看法。 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 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
”“寄”“行”“思”等词语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