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熔炉

合集下载

美国熔炉文化理解

美国熔炉文化理解

美国熔炉文化理解
以下是对于美国熔炉文化理解,包含四方面:
1. 欧洲殖民统治;黑奴买卖;华工美国打工;土著印第安人;
经过南北战争后就形成大熔炉的趋势。

2. 美国人几乎有世界上所有民族和人种,各人种马赛克似的生活在一起。

不管原来是什么文化背景什么信仰什么语言什么特征,来了美国以后都说美式英语,信仰基督教新教,接受美国文化,把美国作为自己的祖国,把美国当作自己的家,人种特征也逐渐趋同,各种族渐渐融合在一起,具有美利坚民族的精神。

说民族熔炉不为过。

3. “大熔炉”是指美国可以融合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为美国文化,众所皆知美国是移民国家,美国的移民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有欧洲的,南美的,非洲的,亚洲的等等.每个移民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但美国社会不排斥这些文化,不同的文化在美国这样开放,民主,法制的国家里融合着,形成多元的美国文化.就像一个大熔炉似的把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而非单一的英国殖民地文化.所以说美国是个大熔炉.
4. 熔炉在此是指不同文化与种族的人移居到美国,共同生活,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我们今天称作美国文化的奇妙文化。

总结:因为美国作为一个由于殖民和移民而产生的国家,民族和文化都很多元化,即使是现在,也是不断的有移民在往美国移民,注定了美国不可能是一个文化单一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和思维在美国的大背景下冲撞妥协,就好像一个不停在冒泡的大熔炉一样,每一个人都随着这种融入的过程中在趋于融合统一,又随着新鲜移民的加入而继
续冲撞加温。

文化大熔炉的例子

文化大熔炉的例子

文化大熔炉的例子文化大熔炉是一个常用的词汇,用来形容一个地区或一个社群内不同文化、民族、宗教等元素的融合。

这种融合可以使得一个地区或社群更加多元化、丰富多彩。

下面是关于文化大熔炉的十个例子。

1. 美国: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大熔炉,被称为"移民的国度"。

美国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他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

2. 加拿大:加拿大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许多不同的文化在这个国家融合。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鼓励各个文化群体保持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同时也要求他们融入加拿大社会。

3. 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国家,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不同的文化群体。

这些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新加坡文化。

4.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不同的族群。

这些不同的文化在马来西亚共存并相互影响,形成了马来西亚独特的文化。

5.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也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澳大利亚的文化受到了英国、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澳大利亚文化。

6. 巴西:巴西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地的移民。

这些不同的文化在巴西相互融合,形成了巴西独特的文化。

7.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200多个不同的民族。

这些不同的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共同构成了印度尼西亚的多元文化。

8. 南非:南非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11个官方语言和多个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群体。

南非的文化受到了南非黑人、白人、印度人和科伊桑人等文化的影响。

9. 英国:英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语言和习俗,丰富了英国的文化。

10. 法国:法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习俗,丰富了法国的文化。

以上是关于文化大熔炉的十个例子。

这些地方或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民族和习俗,但他们通过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

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9.1.1民族大熔炉 农业地区专业化

七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9.1.1民族大熔炉 农业地区专业化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一民族大熔炉农业地区专业化一、民族大熔炉·描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

·填注: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1.领土组成:本土+两个海外州:A阿拉斯加州和B夏威夷州。

2.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地跨寒、温、热三带,本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阿拉斯加州北部位于北寒带,夏威夷州绝大部分位于热带。

(3)海陆位置: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东南濒临墨西哥湾。

北与南分别与C加拿大、 D墨西哥相邻。

3.人口与人种:(1)人口: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也是西半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发达国家中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移民是其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2)种族:复杂,以白种人为主,原住居民是印第安人,各国移民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3)华人和华侨:主要分布在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等城市。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在图中填出字母A、B、C、D、E代表的山脉、河流、海湾、湖泊等地理事物的名称。

·在图中填出字母a、b、c、d代表的农业带的名称。

1.本土自然环境:要素主要特征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分三大地形区:(1)西部高山:落基山脉;(2)中部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3)东部山地:阿巴拉契亚山脉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热量条件较好,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湖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自北向南流,注入墨西哥湾。

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2.农业强国:(1)特点: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

(2)主要农业带(区):a乳畜带、b玉米带、c小麦区、d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混合农业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小麦和林牧业区、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名师点睛】美国地跨北美洲和大洋洲:美国本土和阿拉斯加位于北美洲,夏威夷属于大洋洲。

【拓展延伸】1.移民和移民国家: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该国国籍的人,称为移民。

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有哪三次民族⼤融合⾃秦始皇建⽴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后,中国历史上⼤规模的民族融合便开始了。

从秦初到清末⼤的民族融合⾄少有三次。

中国多民族融合的第⼀次⾼潮出现在东汉末年,这次融合历经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朝建⽴,时间长达400年之久。

[ 转⾃铁⾎社区 /doc/56c750f9240c844769eaeec8.html /第⼆次⼤规模的融合出现在唐朝末年,从公元881年西夏政权的前⾝夏州政权算起经,历西夏、辽、⾦、南宋,直到元末才告结束,这⼀次时间更长,近500年。

第三次⼤规模的民族融合起于明末,⽌于清末,时间跨度近300年。

这其中,每⼀次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乎都伴随着少数民族政权⼤举⼊主中原。

第⼀次:春秋战国时期。

黄河流域的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

并于秦汉华夏族发展成为汉族,这是第⼀次民族⼤融合。

第⼆次:魏晋南北朝。

我国北部、西部的匈奴、氐、羌、鲜卑、羯、乌桓等民族迁⼊内地,北魏统⼀黄河流域。

第三次:五代⼗国、辽、宋、⾦、元。

北⽅的契丹、党项、⼥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加强政治、经济⽂化联系,接受汉⽂化的影响,加速封建化的过程。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中原地区并建⽴了政权,后来⼜因融合⼊汉族⽽消失于史乘之中。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既有⼑光剑影、桴⿎相攻的⼀⾯;也有经济⽂化交流,互通婚姻,最后融合为⼀体的时期。

可以说,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是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同化的⼀个窗⼝。

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个以汉族为核⼼的民族熔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所融合⽽成为汉⼈,从传说中的炎、黄⼆帝以迄明清,民族融合同化时间之长,被融合的民族之多,融合情况的多样、复杂,均⾮其他地区所能⽐拟。

⼀、先秦时期这⼀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次⼤迁徙、⼤融合的时代。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主要客源国概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主要客源国概况

[单选题]1.有“人类种族博(江南博哥)物馆”“民族熔炉”之誉的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俄罗斯D.法国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美国居民由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民族、不同肤色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故有“人类种族博物馆”“民族熔炉”之誉,白人约占83%,大多数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其中又以英裔居多;黑人约占13%。

B项,英国被誉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C项,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D项,法国被誉为“香槟酒、白兰地酒之乡”。

[单选题]2.下列图案中,适宜送给英国游客的是()。

A.孔雀图案B.骏马图案C.大象图案D.黑猫图案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在英国的民俗风情中,英国人忌讳墨绿色、黑色、红色,不喜欢山羊、大象、孔雀、黑猫、蝙蝠、菊花、百合花等,甚至连这些动植物的图案也不使用。

B项,骏马不与英国的民俗风情相冲,是英国人比较喜爱的动物,其图案适宜送给英国游客。

[单选题]4.下列关于我国主要客源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南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三个首都的国家B.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有“土耳其的心脏”之称C.在韩国,数字“4”是不吉利的数字,数字“9”被认为是幸运数字D.美国人喜欢黑色和红色,忌讳白色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A项,南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为茨瓦内,司法首都为布隆方丹,立法首都为开普敦。

B项,安卡拉是土耳其第二大城市,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

C项,在韩国,数字“7”被认为是幸运数字。

D项,美国人忌讳象征死亡的黑色,不喜欢红色,喜欢白色、黄色和蓝色。

[单选题]5.下列澳大利亚的城市中,被称为“澳大利亚的伦敦”的是()。

A.堪培拉B.墨尔本C.悉尼D.珀斯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是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因其曾为澳大利亚的首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着许多19世纪维多利亚式建筑,是澳大利亚最具有欧洲文化韵味的城市,被称为“澳大利亚的伦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同步培优课件9.1.1美国——民族大熔炉 农业地区专业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同步培优课件9.1.1美国——民族大熔炉 农业地区专业化

8.美国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主要是因为 ( D )
①气候条件优越
②耕地广阔,土壤肥沃
③高度机械化和生产区域专业化
④农业科技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0·怀化学业考)16-19 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主要是西非、 刚果 和安哥拉)劫运大量黑人奴隶到美国境内,主要在南部诸州的棉花、甘蔗种植场 和矿山当苦工,深受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残酷剥削和虐待。读美国本土农业区域 分布图,完成 9、10题。
_密__西__西__比__河__是世界第四长河,自北向南流,注入_墨__西__哥__湾。 _____五__大是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_____苏__必__利__尔是湖世界最 大的淡水湖
2.农业强国: (1)特点:农业生产实现了_机__械__化和_专__业__化,效率高,产量大。 (2)主要农业带(区):a_乳__畜__带、b_玉__米__带__、c_小__麦__区、d_棉__花__带__、亚热带作物 带、混合农业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小麦和林牧业区、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问题1.“飞机飞过农田上空,农药喷洒既匀又快。”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不到全 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 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问题? 答: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问题2.在美国留学的张华发现,在美国农村呈现出“一片片麦田的麦浪随风涌到 天边;一块块雪原一般的棉田正值丰收季节;大面积的现代化养殖场,乳牛正在悠 闲吃草”的景象。这些现象说明美国农业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地区专业化。美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农业区(区域化),在每个农业区内,以 生产某一种主要农产品为主(专业化)。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课第一节美国民族大熔炉农业地区专业化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课第一节美国民族大熔炉农业地区专业化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1)人口:世界第______人口大国,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②中部平原:________平原、大平原。专业
。4.美国城市中,华人、华侨最多的是( )。5.读“北美大陆沿40°N地形剖面图”,判断A山脉(shānmài)是( )。6.美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一直居
第三页,共三十页。
3.民族构成:
(1) 人 口 : 世 界 第 ___三___ 人 口 大 国 , 人 口 增 长 较 快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移__民__(_y_í _m_ín。)
(2)种族构成:以___白___种人为主,其次是____黑__种人,原住居民是 ______印__第人。安各国移民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形成了统一的________民族。
2.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美国(měi ɡuó)位于北半球、西________半球。 (2) 海 陆 位 置 : 本 土 东 临 ___大__西__(_dà洋xī), 西 濒 ___太__平__(_tài洋píng,) 南 临 __墨__西__哥__湾。北、南分别与____加__拿__大、_____墨__西_相哥邻。 (3)纬度位置:地跨热带、___北__温___带、北寒带。
第十八页,共三十页。
10.该国家是( D) A.日本 B.印度 C.英国 D.美国 11.小明回来后介绍(jièshào)了该国家的状况,其中不可信的是( D ) A.该国地跨两大洲和寒、温、热三带
B.该国随处可见各种肤色的人,印第安人是当地的原住民
C.该国的两个海外州是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D.该国河湖众多,拥有世界第一长河
美(3利)华坚人和华侨:集中(jízhōng)分布在________、纽约和________等城市。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9章西半球的国家第1节美国第1课时民族大熔炉 农业地区专业化习题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9章西半球的国家第1节美国第1课时民族大熔炉 农业地区专业化习题课件

(C )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随堂训练
课后作业
七年级 地理 下册 人教版
(2019·菏泽)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美国本土地形图,完成 10—11 题。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随堂训练
课后作业
七年级 地理 下册 人教版
10.美国乳畜带分布在 A.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B.太平洋沿岸地区 C.五大湖附近地区 D.落基山山麓地区
中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美国原住民是印第安人,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国
家。
【答案】A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随堂训练
课后作业
七年级 地理 下册 人教版
知识点 1 民族大熔炉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随堂训练
课后作业
七年级 地理 下册 人教版
1.位置和领土组成 (1)纬度位置:本土主要位于 30°N—49°N 之间。 (2)海陆位置:本土位于 A__太__平__洋和 B_大__西___洋之间,北、南分别与 C__加__拿__大___、D__墨__西__哥___相邻。 (3)领土组成:除本土外,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 E_阿__拉__斯__加__和太平洋中 的 F_夏__威__夷____。 2.人口和居民:美国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_移__民___,原住民是印__第__安__ 人,现在以白种人最多,华人、华侨集中分布在_旧__金__山_、纽约和洛杉矶 等城市。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随堂训练
课后作业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随堂训练
(D )
课后作业
七年级 地理 下册 人教版
美国是民族的大熔炉,人口主要由移民组成。读美国人种构成图,回答 3—5 题。
名师点拨
预习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民族熔炉展厅。

山西以西、南两边为黄河天堑,东边是太行山,北边为长城、沙漠戈壁,凭山控水,据高负险,自古就有“表里河山”之誉。

因此,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与位于山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之间相互交融,使其文化充满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黜华尚实性。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扰攘,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拒山西,驰骋中原。

300多年战乱和苦难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民族融合,孕育了大量了别具风格的文化艺术作品。

其中,西汉的胡傅酒樽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胡傅酒樽是1962年,在山西右玉县大川村发现的。

外形像是一件盆状青铜器,外围有三只兽首衔环,下面是三只虎形的足。

工作人员发现,这件器物的口沿上铸有铭文。

铜盆形器物上铸有:“勮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

”通过铭文可以判断,这几件貌似炊具的器物,是古代用来盛酒用的酒樽。

器物纹饰粗犷大气,可是如此多的动物用于器物的装饰在以前汉代出土的器物中很少见,从器物造型上看也不像是中原器物。

公元前26年的西汉末年,汉朝统治昏庸腐朽,周边少数民族却逐渐强盛壮大起来。

右玉县地处山西北部,毗邻长城,与内蒙古交界,汉朝时这里是塞外草原,是匈奴族活跃的地方。

专家判断,胡傅很可能是当时北方的匈奴族,而这三件樽上铸有的动物也完全是草原风格。

因此,胡傅应该是匈奴族部落里的一位头领。

匈奴善饮酒,这三件酒樽的铜环,可能是为了在马上携带方便。

这件文物正是古代汉族与匈奴文化交融的精彩体现。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胡傅温酒樽,是与刚刚看到的胡傅酒樽一起出土的文物。

胡傅温酒樽,共两件,完全相同。

器物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壁厚0.4厘米。

形状为圆筒形,通体鎏金,盖中央有一提环,环外圈分列三个凤形钮。

平底,器底三个熊形足,足腹两侧设铺首衔环。

通体鎏金浮雕纹饰分上下层,饰有虎、熊、牛、羊、骆驼、鹿、猴、龙、凤、狐等。

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

”另一件铭文后多一“二”字。

“河平”为汉成帝年号,河平三年即公元前26年。

西汉时一斤约等于250克,“廿四斤”即6公斤左右。

这对酒樽是研究汉代铜器铸造、量器制度、酿酒设备、鎏金工艺及美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胡傅温酒樽”的出土,说明可能在汉代以前的人们就喜欢将酒加热后再饮用。

有学者曾认为,温酒樽是在樽下加炭火温酒之器。

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这是一种保存一种醇香的酒的器具,因为厚重的器盖可以有效地防止气味的挥发。

樽是盛酒用的,并非温器。

右玉温酒樽虽有三蹄足,然而极矮,其下难以燃火,不能用于加温。

而且此型酒樽中有漆器,也有平底无足的陶瓷器,显然并非用于加热。

由魏晋南北朝开始,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鲜卑族拓跋部早先游牧于鄂伦春草原,逐渐南迁,进入山西,并在“十六国”时期迅速崛起。

公元338年什翼犍在繁峙(今浑源西)建立代国,参与群雄逐鹿。

公元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

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

拓跋焘即位后,逐渐统一北方,虎视江南。

至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近百年间,平城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人们所熟知的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明堂辟雍遗址和司马金龙墓等,见证了平城时代的繁荣。

说到北魏时期的出土文物呢,就必须要提到司马金龙了。

史书记载:司马金龙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东武城侯司马馗的九世孙。

其父司马楚之于泰常四年归附北魏,封为琅琊王,司马金龙乃司马楚之与北魏皇族诸王女河内公主所生。

司马金龙是降附於北魏的西晋皇族,深受宠信。

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

现在我们所看到这件精美的石雕柱础,便出土于大同市石家寨村的司马金龙墓。

从柱础的大小和出土的位置推断,这是一个屏风柱础。

柱础通高16.5厘米,底座方32厘米,柱孔径7厘米。

柱础上圆下方,正好契合了中国古老的“天圆地方”说。

圆形覆盆雕刻精美,群山之间蛟龙穿行,盛开的莲花中,雕出立柱插孔。

下部方形底座,绘有大量忍冬纹、伎乐。

将佛教文化、西域文化融合一体,使中国雕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也让我们看到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奢华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高度融合,所产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是我国灿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块木板漆画共5块,在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均保存完整。

漆画屏风,从彩漆工艺来看,继承了战国、东汉漆画的传统。

以漆或油彩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更为不易,可见此时漆工技艺的高超。

画面内容取材于《列女传》、《史记》,与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相承袭。

绘画的技法与风格,则与东晋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极为相似。

漆画上的题记和榜书文字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

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

下面这件文物全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站立状,鱼腹、雁颈、雁体内部中空,且彼此相连。

照明时,燃料燃烧形成的烟雾,先由鱼形灯罩将烟导入雁颈造型的烟管,(烟管,具有销烟功能,不会因为燃烧后散发烟雾而影响居室环境),再经烟管进入盛有水的雁腹,最后被水溶解。

同时,灯罩为两片弧形铜挡板,可左右转动开合,这样既能挡风,又能调节灯光亮度及照明方向。

这种灯古人称“釭灯”,因鱼和大雁的身体都是空的,大雁的肚子里面先装进一些水,当灯盘上的灯油点燃后,油烟被灯罩挡住,不能乱飞,只能向上进入鱼的身体,再进入大雁的嘴,经过大雁的脖子,最后融进大雁肚子里的水中。

这一设计避免了烟雾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艺术而又环保。

彩绘雁鱼铜灯不仅造型生动、设计精巧,而且装饰华丽。

雁鱼通身施翠绿彩,又用墨线、红彩分别勾出瓴羽、鳞片,雁额顶施红彩为冠。

它与河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所出著名的长信宫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实用功能、优美的造型与科学的环保原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汉人的全新发明,体现了汉人的智慧与高雅的生活情趣。

北魏末丧乱日久,王朝名存实亡。

大权逐渐落入镇压“六镇起义”起家的晋阳军阀高欢之手。

他专权跋扈,导致魏分东、西。

高欢立东魏傀儡皇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以大丞相坐镇晋阳“霸府”,遥控朝政。

公元550年,高欢子高洋废东魏自立,史称北齐。

“别都”晋阳始终是东魏、北齐政权的根本所在。

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不可替代。

从娄睿墓、徐显秀墓和虞弘墓的惊世发现,可窥其一斑。

这一组壁画出自北齐娄睿墓。

娄睿墓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1980~1982年发掘。

墓主是鲜卑人,北齐皇帝高阳的堂弟、娄太后的亲侄子,在公元570年入葬。

墓葬总面积200多平米。

墓内壁画71幅,内容为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

分布在甬道、墓门及墓室中、上栏,表现其死后升仙的虚幻境界。

壁画分若干小段,每段均前有导骑2人,后有群像1组,各段又相互呼应,以长卷式构图组成一幅人间生活、古代神话传说与儒道释合流一体的宏伟壮丽的画面,其手法写实,洋溢着生活气息。

壁画继承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沿袭汉魏壁画单纯、粗犷的风格,线条洗练遒劲,注重表现仪卫人物的神采和动态;布局和内容又受当时盛行的寺观壁画的影响,包含着南北朝晚期佛教思想因素。

画面中生动的场景和人物服饰是我们研究当时北方民族生活习俗及民族融合的珍贵资料。

北魏迁洛以后,东魏以至北齐墓葬中,陶俑的数量和品类都异常丰富,这是西晋、十六国遗风以及孝文帝迁洛改制的综合结果。

作为陪葬品的主要类型,太原北齐墓葬出土的陶俑少则十数件、几十件,多则数百件。

太原北齐陶俑在造型风格和细部刻画上虽仍以承继北魏俑群造型为主,但同时还有着本地区自己的特色,俑的面相浑圆,下颐丰满,眉口鼻挤在脸面中部,腹胯圆鼓,下肢短而过细,使全俑的外轮廓近于棱形。

这种造型虽然有些比例失调的感觉,但是比照唐代俑像的面貌,太原北齐俑则有可能是东魏瘦骨清像向隋唐肥硕丰满风格的过渡类型,这种自魏晋以来鲜明的造型变化某种程度上或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就是开创了新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和审美情趣。

民族大融合的浪潮中,异域文化大量涌入。

考古发现揭示,北朝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

亚洲各地和地中海诸国的使者与商人当时云集于平城和晋阳,异域的宗教思想和文化艺术被广泛吸纳,大大的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1999年太原市王郭村出土的虞弘墓是当时异域文化交流的佐证。

虞弘是中西亚地区鱼国尉纥麟城人。

自十三岁起,任茹茹国(也称“柔然”)高官。

曾出使波斯、吐谷浑等国,后出使北齐时留任为官。

北齐、北周和隋三代,历任显职。

北周曾任“检校萨保府”,职掌入华外国人事务,是一个经历和身份均比较特殊的外籍官员。

隋开皇十二年(582年),59岁的虞弘死于晋阳。

虞弘墓中出土的汉白玉石椁雕绘精美,汉白玉石椁由椁座、椁壁、椁顶三部分组成。

石椁出土时椁门已经损毁严重,只剩下了门楣。

椁座下四周各垫两个兽头,面部朝外、背负椁座,造型生动。

石椁椁顶为罕见的歇山顶式样,为皇亲贵族的标志,仅次于庑殿顶。

石椁有五十多个单体图案组成,墓主生活在几个不同地域,历经几个不朝代,阅历不同寻常。

所以,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同样多重的生活层面:有盛大的宴饮情景,有热烈的乐舞场面,有雄捍的狩猎图像,有温馨的家居气氛,还有浩荡的出行阵势,可谓丰富多彩,蔚然大观。

图案中的人物深目高鼻黑发,属于地中海高加索人中,图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及花草树木等,均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

雕绘内容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居等画面,大都是波斯祆教及其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故事。

典型的如衔绶鸟、带绶马、带绶羊以及葡萄形纹饰等,都来自波斯诸国,洋溢着浓烈的中亚民族生活气息,反映着墓主人的民族、宗教习俗和萨珊文化特色,而与中原文化韵味相去甚远。

石椁上的浮雕和绘画精美绝伦,各种人物、建筑、器物、动物和植物等构成的生活场景,是古代中亚社会的缩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虞弘墓充满异域风情的精美石椁浮雕,生动展示了北齐以来晋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心地位及其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氛围。

虞弘墓是北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作证。

在我们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许多同一时期的文物透露出鲜明的异域文化的气息。

在战火连绵、政权更迭的历史背后,各民族、中外各国人民互相交流、高度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一个繁荣兴盛的隋唐盛世正在运酿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