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1:第5课 离骚(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5课 离骚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5课 离骚 含答案
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班固亦同)
2.王逸: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游国恩)。
八、布置作业
1.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2.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设计
一、屈原、“楚辞”与《楚辞》
二、离骚
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
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
六、阅读理解
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5课 离骚 含答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离骚
【教学目标】
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3.吟诵注意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楚辞影响深远,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离骚》“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对《离骚》予以高度评价:“惊采绝艳,难于并能。”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课题:离骚目标导航一、学问与技能1.堆积相关的字词学问,了解楚辞及其。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办法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同学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同学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自主学习1、屈原,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字,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的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

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进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XXX”。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屈原生平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认识,善于外交辞令。

屈原曾任,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惟独圣君贤相才干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忠君致治的思想3、“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是。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5 离骚5-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5 离骚5-人教版

《离骚》教学目标:一、思想目标: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二、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三、能力目标: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我们在初中所学习到的毛泽东主席的大作,历史上常常是以风骚并称,风是指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诗经,而骚呢,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离骚了。

在毛泽东看来,历史上的帝王缺少风骚之气,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有必要为自己补充点风骚,那么,就让我们徜徉在屈原为我们营造的美的殿堂里,去感受那一份香草美人的境况。

二、关于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5课 离骚及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5课 离骚及答案

第5课离骚开卷有益日月同辉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

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的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基础导学1.文学常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

战国楚国人,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制度。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具有远大目光,主张与强秦对抗。

后因受小人陷害,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揽茝.() 谣诼.()偭.规矩() 溘.死()方圜.() 侘傺..()()芰.荷() 兰皋.()岌.岌() 延伫.()贮.藏() 鸷.鸟()罹.难() 杂糅.()方枘.() 攘诟.()答案:hào kuāxiāng jījiǎn suìchǎi zhuómiǎn kèyuán chà chìjìgāo jízhùzhùzhìlíróu ruìgòu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偭规矩而改错()(2)忳郁邑余侘傺兮()(3)何方圜之能周兮()(4)进不入以离尤兮()(5)芳菲菲其弥章()答案:(1)错,通“措”,措施(2)邑,通“悒”,苦闷(3)圜,通“圆”,圆形,和“方”相对(4)离,通“罹”,遭受(5)章,通“彰”,明显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品味《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4. 探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3. 《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难点1. 《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 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的理解。

3. 《离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3. 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1. 投影片:展示《离骚》的文本和相关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引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解读:解读《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相关的作业和任务。

4.2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文本,了解基本内容和结构。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分析,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含答案解析)

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诗句含义。

2.鉴赏诗人的自我形象,理解诗人爱国情操。

3.鉴赏比兴的艺术手法及拟人、比喻、象征。

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也是政治家,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是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5课 离骚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5课 离骚 Word版含解析

第5课离骚披发抚剑,你独立在斜阳残照里;仰天长啸,你苦吟于凄风苦雨的湘水边。

声声啼血,你哀叹的是危难的祖国;字字流泪,你悲吟的是受难的苍生!汨罗江水,能够夺走你的生命;滚滚浊流,熄灭不了你生命的火焰。

捧读《离骚》,透过遥远的时空,我们看到一座顶天立地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你啊,屈原!你用泪、用血、用生命写成的壮丽诗篇,字里行间,体现民族精神;千秋万代,激励中华儿女。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屈原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的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主要作品《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与楚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楚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得到了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

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的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相关知识“楚辞”与“骚体诗”(1)“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程教学设计(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程教学设计(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程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程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课程教学设计(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离骚》教学设计宝鸡中学曹心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词句含义,疏通文章内容能力目标:表情朗诵本诗,培养诵读古诗文的习惯、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学习屈原献身理想、忧国忧民、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含义教学重点: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教学设想: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对联并谈理解,课件展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两千多年前,屈原在汨罗江上的慷慨赴死,换来了其精神世界的高贵永生。

屈原已走入了永远的安宁,但他在诗歌中记录下来的那些屈辱与呐喊,美德与真情却需要我们用诚挚的心灵去静静的感受。

学习其代表作《离骚》,探究屈原的精神世界。

二、展示目标,识记词句1.展示学习目标2.实词练习3.虚词练习三、因声求气,表情朗诵教师提示朗诵要求,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字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突出、感情强烈学生诵读学生点评四、解读诗歌本文是《离骚》中感情表达最直接、最强烈的的部分。

请同学们立足文本,找出或概括出表达诗人感情的词语,并解释这些感情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活动设计1.浏览文章,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

2。

四人一组,讨论这些感情产生的原因讨论,交流,明确:哀、怨、愤、悔(二)以问题引领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
【教学目标】
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
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
2.关于楚辞
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
“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
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
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
四、诵读
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
2.学生朗读,要求:
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
1.重点词语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古今异义的词
6.句式
7.难句翻译
六、阅读理解
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2.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方法
香草、美人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

美人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美人香草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生动。

七、总结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楚辞影响深远,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

《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离骚》“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对《离骚》予以高度评价:“惊采绝艳,难于并能。


八、布置作业
1.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2.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设计
一、屈原、“楚辞”与《楚辞》
二、离骚
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2.王逸:离别的忧愁。

3.其他
三、要点
1.表现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诗句
2.“香草美人”象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