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 耳鸣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耳鼻喉科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鼻喉科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耳部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胆和三焦经络俱汇入耳中。

所以耳部疾病与胆(肝)、三焦、肾有关。

耳部的急性炎症,多属胆(肝)和三焦实火,治疗应清泻肝胆实火;耳部慢性炎症,多属肾经虚火,治应滋阴降火。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脓耳”。

多因外感风热火毒,外邪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而发。

小儿形体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本病。

【诊断】1.初期耳底疼痛,全身发热、畏寒、乏力,听力减退,乳突部按压疼痛。

2 .酿脓时,耳底胀痛较甚,势如雀啄,伴发高热,待鼓膜穿孔流出脓液后,身热渐退,耳痛逐渐减轻,听力逐渐恢复。

3 .耳镜检查,鼓膜初期充血明显,随着炎症加重,鼓膜呈深红色,并肿胀向外膨出,鼓膜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溢出。

4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5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热外袭耳内胀痛,逐渐加重,耳中鸣叫,听力减退,伴畏寒、发热、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清肿通窍。

方药举例:银花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赤芍、天葵各IOg,薄荷、苦丁茶各6g。

2.肝胆火盛耳痛剧烈,势如雀啄,听力明显减退,耳窍流脓,质稠,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苓、桅子、夏枯草、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黄、赤芍各IOgo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外袭,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燥结者。

三、局部处理1 .20%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2.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3 .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燥,或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多次滴耳。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外治法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

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7个病种慢乳蛾梅核气暴聋鼻鼽耳鸣慢喉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7个病种慢乳蛾梅核气暴聋鼻鼽耳鸣慢喉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7个病种慢乳蛾梅核气暴聋鼻鼽耳鸣慢喉目录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455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458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的门诊患者。

一、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乳蛾病(TCD:BRY01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ICD-10:J35.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临床常见证候: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路径治疗时间≤3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及扁桃体肥大程度的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咽部常规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尿常规检查等。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耳鼻喉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涉及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各种疾病。

本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诊疗流程,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诊疗方案1.1 问诊问诊是诊疗过程中的首要步骤,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既往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

1.1.1 病史采集- 全身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等。

- 现病史:发病情况、病程、症状的演变、伴随症状等。

- 既往史:包括全身性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 家族史:关注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病史。

1.1.2 症状询问- 耳部: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溢液等。

- 鼻部:鼻塞、鼻出血、鼻涕、嗅觉减退等。

- 喉部:声音嘶哑、咳嗽、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 头颈部:疼痛、肿块等。

1.2 体格检查耳鼻喉科体格检查主要包括望、触、听、嗅四诊。

1.2.1 望诊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面色等。

重点观察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外观,如耳廓、鼻翼、鼻涕、喉咙等。

1.2.2 触诊- 耳部:检查耳郭、外耳道、乳突等。

- 鼻部:检查鼻腔、鼻窦、鼻中隔等。

- 喉部:检查喉部、甲状腺等。

- 头颈部:检查淋巴结、血管、肌肉等。

1.2.3 听诊听诊主要包括喉部、气管、肺部等,注意呼吸音、咳嗽音、哮鸣音等。

1.2.4 嗅诊评估患者的嗅觉功能。

1.3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手段,如听力测试、鼻内镜检查、喉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1.4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二、操作规范2.1 术前准备-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

- 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 药物准备:根据患者情况,准备相应的抗生素、止血药物等。

2.2 手术操作规范-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手术步骤。

耳鼻喉科诊疗常规方案

耳鼻喉科诊疗常规方案

耳鼻喉科诊疗常规目录1 过敏性鼻炎 (1)2 鼻骨骨折 (3)3 鼻中隔偏曲 (4)4 慢性鼻-鼻窦炎 (6)5 鼻出血 (8)6 鼻窦粘膜囊肿 (10)7 鼻腔和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11)8 鼻腔骨化纤维瘤 (12)9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13)10 外鼻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 (14)11 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 (15)12 茎突综合征 (16)13 腺样体肥大 (18)14 扁桃体周围脓肿 (19)1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 (20)16 鼻咽纤维血管瘤 (22)17 咽旁间隙肿瘤 (24)18 鼻咽癌 (26)19 下咽癌 (31)20 喉狭窄 (33)21 喉部异物 (35)22 小儿急性喉炎 (37)23 声带息肉 (38)24 声带小结 (39)25 喉癌 (40)26 先天性耳前瘘管 (44)27 分泌性中耳炎 (46)28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47)29 耳部瘢痕疙瘩 (49)30 突发性聋 (50)3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52)32 气管、支气管异物 (54)33 食管异物 (56)34 甲状舌管囊肿和瘘管 (58)1 过敏性鼻炎【概述】过敏性鼻炎是指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产生由IgE介导的炎症所致的鼻部症状,包括鼻痒、鼻塞、流涕和打喷嚏。

这些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

【分类】持续性间歇性≥ 4天/周 < 4 天/周且≥ 4 周或 < 4 周轻度中至重度以下1项或多项睡眠正常睡眠受到影响不影响日常活动、运动、娱乐影响日常活动、运动、娱乐工作和学习正常工作和学习无法正常化有症状但未达到令人烦恼程度有令人烦恼的症状【临床表现】症状鼻痒、喷嚏、流涕和鼻塞4大症状部分患者有眼部症状也可能有嗅觉减退全身症状:疲倦、乏力、头痛等体征:鼻黏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

皮肤点刺试验呈阳性。

【诊断要点】:符合上述1、2、3,且4大症状至少有3个,即可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主要有三种抗组胺药(口服或鼻内喷剂):以三代和新三代为代表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和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耳鸣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耳鸣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耳鸣(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耳鸣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以及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耳鸣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调护。

本指南适合中医/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耳鼻喉头颈外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耳鸣tinnitus。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中或头颅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声源为突出症状的疾病。

原发性耳鸣idiopathic tinnitus。

伴或不伴感音神经性聋的特发性耳鸣。

3 诊断3.1 诊断要点3.1.1 临床症状患者自觉一侧或两侧耳内或头颅内外有鸣响的声音感觉,如蝉鸣声、吹风声等,这种声感可出现一种或数种,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患者常因听到这种鸣声而引起烦躁、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影响学习和工作。

3.1.2 局部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3.1.3 其他检查3.1.3.1耳鸣严重性评价耳鸣的负性反馈(如焦虑和抑郁)的严重性的测试有助于对耳鸣患者的病情严重性的判断,测试结果有助于决定治疗的优先顺序。

常用的问卷有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的耳鸣评价量表、耳鸣评残量表(THI)等。

推荐使用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耳鸣评价量表。

3.1.3.2听力学检查音叉试验、纯音听阈测听等听力学检查显示听力正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聋。

3.1.4.3 耳鸣心理声学测试有条件时进行耳鸣音调及响度匹配、耳鸣掩蔽曲线测试、耳鸣残余抑制试验等检查,有助疾病的诊断。

3.2 鉴别诊断3.2.1 幻听幻听与耳鸣均可在无声源时产生声音听觉。

区别在于耳鸣为单调、无意义的鸣响声音,而幻听为有意义的声音,如语言、唱歌或音乐。

3.2.2 体声体声有客观的声源,如血管的搏动声、肌肉的颤动声、呼吸气流声等;耳鸣无客观声源。

3.2.3 耵耳、外耳道异物耵耳及外耳道异物可出现耳鸣,取出耵聍或异物后耳鸣即消失。

3.2.4 耳胀、脓耳耳胀及脓耳可出现耳鸣,但检查可见鼓膜内陷、鼓室积液或鼓膜穿孔,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聋;本病鼓膜一般无异常,听力检查正常或呈感音神经性聋。

耳科病证:耳鸣耳聋的诊疗

耳科病证:耳鸣耳聋的诊疗

耳科病证:耳鸣耳聋的诊疗耳鸣系指耳内鸣响,妨碍听觉。

如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说:“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然(:kao,音烤,火燃烧之声),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耳聋系指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有重听与无闻之分。

如《韩非子•解老》说:“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耳聋者,音声闭隔,竟一无所闻者也,亦有不至无闻,但闻之不真者,名为重听。

”耳鸣、耳聋常同时并见或先后发生。

如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说:“耳鸣不止,则变成聋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也说:“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

”故本节将耳鸣耳聋合并论述。

耳鸣、耳聋有症状名与病名之分。

症状名者,凡耳窍各种宏观疾病(如耳痒、耳疮、耳胀、耳闭、脓耳、异物入耳、盯耳)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或疾病引起的耳内鸣响,或听力减退的症状;病名者,凡非因于耳窍宏观疾病所致,以耳内鸣响,听力减退为主症的耳病,即本节所述之内容。

西医感染性聋、药物中毒性聋、老年性聋、特发性突聋、爆震性聋、噪音性聋,以及全身慢性疾病引起的聋等均属本病范畴。

[历史沿革]《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是关于耳聋的最早定义。

但耳鸣、耳聋之词在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内经》。

如《足臂十一脉灸经》载:“足泰阳温(足太阳脉)……其病:病足小指(趾)废……产聋……”,《阴阳十一脉灸经》载:“银阳麻(太阳脉):……其所产病:头痛,耳聋……”。

《内经》中有关耳鸣、耳聋的论述则不下五十余处。

尔后,历代医家对耳鸣、耳聋论述更多。

关于耳鸣耳聋的病因病理论述,在《内经》中可分虚实二类。

实证类主要指六淫为患、经脉受邪失调,以及其他方面,如五脏不和、肝气上逆(或肝风上扰)、肠胃痞塞、盯聆塞耳等。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说: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噬燥耳聋;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耳无所闻。

耳鸣的诊治思路

耳鸣的诊治思路

耳鸣的诊治思路患者,女,52岁,因“左耳耳鸣、耳闷半年突发听力下降1天”为主诉,门诊以“突发性耳聋、神经性耳鸣”为初步诊断,收入我院耳鼻喉科。

电测听检查:左耳轻度感音神经聋,呈平坦型。

声导抗A 型。

病例分析:作为一名耳鼻喉科临床医师,结合患者听力检查,针对突发性耳聋,有着规律的治疗方案。

而长期的耳鸣,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特别是此位患者病史已半年。

在没更进一步的检查下,这种初诊“神经性耳鸣”(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我们更多的是安抚。

但是针对长期毫无诱因的单侧耳鸣,无论治疗效果好坏,临床医师都必须尽一切可能梳理并筛选病因,除了详细的病史和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更为直观得显示是身体的一些占位性病变。

此患者入院后即申请内耳道磁共振检查,因考虑费用,一直未做,给予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治疗5天不见好转,患者才接受检查,结果提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异常信号,考虑占位性病变。

手术治疗,术后病检示听神经瘤。

一、什么是听神经瘤?首先什么是听神经?听神经是第Ⅷ对颅神经,又称“前庭神经”。

神经干分为耳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两部分。

耳蜗神经起自内耳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周围突终止于内耳柯替器。

前庭神经起源于内耳前庭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周围突终止于囊斑及壶腹嵴。

可用检查听力、观查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等来了解听神经的功能。

听神经瘤是侧颅底外科和耳神经外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6%~8%和桥小脑角肿瘤80%~90%,起源于前庭神经鞘膜的胶质一雪旺鞘膜结合部,又称为前庭神经鞘膜瘤,主要位于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其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鸣、眩晕、面部疼痛或感觉减退等。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听神经瘤的耳鸣为首发症状者约占10%,单侧性耳鸣而听力正常者,一定要排除听神经瘤。

而磁共振是发现和鉴别听神经瘤敏感而特异的方法,是诊断听神经瘤的金标准。

二、什么是耳鸣?耳鸣(Tinnitus): 是患者在耳部或头部的一种声音感觉,但外界并无相应的生源存在!三、耳鸣与幻听的区别1、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是一种虚幻的听觉,即患者听到了并不存在的声音,是精神科临床最常见的幻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鸣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王士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以耳鸣为第一主诉,耳鸣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耳内(单耳或双耳)或头颅有鸣响的声音感觉(如蝉鸣声、吹风声等),二是周围环境中(包括耳周围)没有产生这种声音的客观来源。

2.耳鸣这种令人厌烦的声音对患者的睡眠、生活、工作和学习、情绪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将耳鸣作为一种疾病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3.听力正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4.注意排除来自耳周围的体声,如与脉搏搏动一致的血管搏动声、腭咽喉肌阵挛的咔嗒声、咽鼓管异常开放的呼吸声等。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侵袭证:耳鸣初起,病程较短,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症。

舌质稍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

2.肝火上扰证: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尿黄,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

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3.痰火郁结证:耳鸣,耳中胀闷,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胃虚弱证: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5.肾精亏损证:耳鸣已久,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潮热盗汗或畏寒肢冷。

舌质淡或嫩红,脉虚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侵袭证
治法:疏风清热,散邪通窍。

推荐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后下)、荆芥、桔梗、杏仁、蔓荆子、蝉蜕、甘草。

中成药:川芎茶调散等。

2.肝火上扰证
治法:清肝泻火,开郁通窍。

推荐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后下)、黄芩、甘草。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等。

3.痰火郁结证
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推荐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陈皮、制半夏、茯苓、胆南星、瓜蒌仁、枳实、杏仁、黄芩、石菖蒲、甘草。

中成药:清气化痰丸等。

4.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推荐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蔓荆子、葛根、黄柏、白芍、当归。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5.肾精亏损证
治法:补肾填精,滋养耳窍。

推荐方药:
肾阴虚者用耳聋左慈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磁石(先煎)、五味子、石菖蒲、枸杞子。

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补骨脂、益智仁、附子、肉桂、菟丝子、杜仲。

中成药:耳聋左慈丸、金匮肾气丸等。

(二)针灸疗法
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体针:局部可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为主。

风热侵袭者,可加外关、合谷、曲池、大椎;肝火上扰可加太冲、丘墟、中渚;痰火郁结可加丰隆、大椎;肾精亏损加肾俞、关元;脾胃虚弱加足三里、气海、脾俞。

2.耳穴贴压:内耳、肾、肝、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以王不留行贴压。

3.穴位注射:选用听宫、翳风、完骨、耳门等穴。

4.穴位敷贴:用吴茱萸等药为末,温水或醋调和,每日睡前敷贴于双涌泉穴。

5.雷火灸:选取双耳部、双耳孔、印堂为灸疗部位。

6.热敏灸:选取百会、翳明等穴,以灸感渗透为度。

7.亦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等进行治疗。

(三)按摩疗法
1.鸣天鼓: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横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即可闻及洪亮清晰之声如击鼓。

2.营治城廓:以两手分别自上而下按摩两侧耳轮。

3.鼓膜按摩:以手食指(或中指)按压耳屏,随按随放。

(四)其它疗法
可使用光电治疗仪、脉冲微波治疗仪、耳鸣治疗仪等;可同时进行掩蔽疗法、心理学治疗(认知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耳鸣习服疗法。

(五)预防与护理
1. 注意情志护理,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2. 慎起居,节饮食。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评分及分级标准:依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推荐的《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2007年,青岛),见附表:
备注:根据最近1周的表现,出现的时间≤1/5定义为“有时”,≥2/3定义为“总是”,二者之间定义为“经常”。

根据以上各项指标的总评分将耳鸣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分为Ⅰ~Ⅴ级:
Ⅰ级:1~6分。

Ⅱ级:7~10分。

Ⅲ级:11~14分。

Ⅳ级:15~18分。

Ⅴ级:19~21分。

2.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以上耳鸣严重程度分级,按如下方法评定疗效:痊愈:耳鸣消失,且伴随症状消失,随访一个月无复发。

显效:耳鸣程度降低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

有效:耳鸣程度降低1个级别。

无效:耳鸣程度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以上耳鸣严重程度评估指标中,第1~5项指标由医生询问患者的情况后,根据患者的回答进行评分,第6项指标经医生解释后由患者自行选择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耳鸣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对耳鸣严重程度进行分级(Ⅰ~Ⅴ级),再根据治疗前后耳鸣程度的级别改变判断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