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教案1
初中地理美洲的教案

初中地理美洲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以及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
2. 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的居民组成、语言、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3. 了解两大洲的环境、地形特征,掌握对比分析法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4. 掌握南北美洲的气候特征,突出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5. 通过事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经济部门。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运用美洲地形图、气候图,分析南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 难点: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读图法:通过观察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3. 启发法:通过提问和事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美洲吗?美洲有什么特别之处?2. 回答:美洲是地球上的一块大陆,它位于西半球,与亚洲、欧洲和大洋洲相邻。
二、新课内容1. 美洲的位置1) 美洲大陆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邻。
2) 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它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对于国际航运具有重要意义。
2. 拉丁美洲1)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国家。
2) 拉丁美洲的居民组成复杂,包括印欧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等。
3) 拉丁美洲的语言主要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这与欧洲的殖民历史有关。
3. 美洲的环境和地形特征1) 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2) 南美洲地形特点是西部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部的广阔平原。
4. 美洲的气候特征1) 北美洲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受地形影响,气候差异明显。
2) 南美洲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气候多样丰富。
5. 美洲的经济发展1) 美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国家,而其他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
湘教版地理初中美国教案

湘教版地理初中美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美国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掌握美国的农业生产布局与特点,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3)了解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产业的特点。
(4)认识美国的人口构成、种族状况及文化特点。
(5)了解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2. 能力目标(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3.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1. 教学重点美国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2. 教学难点(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3. 教学突破(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矿产资源图和工业区、工业城市图,说明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5)通过实例,展示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国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美国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美国的地理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美国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美国的农业生产布局与特点,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初中地理湘教版美洲教案

初中地理湘教版美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 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
3. 运用地图和资料掌握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并学会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运用美洲地形图,气候图,分析南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 难点: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 读图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掌握美洲大陆的位置和地理分布。
3. 启发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世界政区图,引导学生找出美洲大陆的位置。
2. 向学生解释美洲被称为“新大陆”的由来。
二、新大陆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明确美洲的地理位置。
2. 教师讲述巴拿马运河开凿的地理意义,解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三、北美洲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北美洲地形图,了解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北美洲气候类型图,了解北美洲的气候特征。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等。
四、拉丁美洲1. 教师向学生介绍拉丁美洲的概念,包括南美洲、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地峡和加勒比地区。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分布。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拉丁美洲的经济、文化和人口特征。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美洲的发展和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指出美洲大陆的位置,明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2.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并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 学生能够理解拉丁美洲的概念,并了解其地理、经济和文化特征。
教学准备:1. 世界政区图、美洲地形图、北美洲气候类型图。
2. 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初中地理美国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美国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美国的地理位置、范围和邻国。
2. 掌握美国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3. 了解美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特点,包括主要农作物和农业带分布。
4. 掌握美国的工业布局和特点,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5. 了解美国的人口构成和种族多样性。
(二)能力目标1. 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美国的地形、气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2. 通过对美国农业和工业特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方法。
2. 引导学生关注美国资源与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一)教学重点1. 美国的地理位置、范围和邻国。
2. 美国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3. 美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特点。
4. 美国的工业布局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5. 美国的人口构成和种族多样性。
(二)难点1. 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 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1. 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 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 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 利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和工业区、工业城市图,分析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5. 结合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美国的地理特点、农业和工业布局。
2. 运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3. 利用图表资料,让学生掌握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工业布局。
4.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金识源专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6.3 美洲(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六章第3节美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3.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2.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2.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4.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二)教学难点1.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2.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让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特点。
2.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美洲名称的来历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新课导入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塔,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
教师: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
大家知道这个“新大陆”是哪里吗?学生:美洲。
教师:有谁知道这块新大陆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学生:不知道。
教师:现在我来告诉大家。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教案1

10.6美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教学任务分析]美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美大陆的中部,其自然环境基本能够反映北美大陆的环境特点;美国又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的自然、经济特点十分突出,为此我们将其作为“认识国家”的典型案例之一,共同学习。
本节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有3个知识点,即“多样的自然环境”“高度发达的经济”“移民为主的国家”,配有10幅图,安排了3个活动。
“多样的自然环境”,开门见山地介绍了美国的领土组成、面积、人口和首都。
关于美国的位置,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教材没有用语言陈述,而是安排了“图上所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一方面学会分析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进行评价。
对美国的地形、河湖、气候和资源的阐述,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一方面通过正文突出介绍了美国三个南北纵列带的地形特点,密西西比河、五大湖的地位,复杂多样的气候和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点,丰富的土地、森林、矿产和草原等资源;另一方面则将具体地理事物的分布放在图10.51、图10.52和图10.55中。
上述知识多为地理分布知识,与地图紧密结合,是有效的学习途径。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还应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于是我们安排了一个“图上所得”活动。
“高度发达的经济”,首先阐述了美国经济的总特点,然后分别阐述农业、工业的生产情况。
关于美国的农业,教材全面介绍了美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业专门化生产的特点,其中农业生产专门化是本部分的重点。
美国的农业生产专门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模式,农业区带的形成和分布不仅考虑了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而且还考虑了人口、城市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典型案例。
为此,教材特别安排了“积极参与”活动,着重分析影响乳畜带、玉米带和灌溉农业区分布的区位因素,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意在通过农业带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考虑农业问题时要综合考虑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
最新高级英语1-Unit4-Oxford-教案-ppt精品ppt课件

Section 1: Warm Up
Lead-i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 (18621925) was an English essayist, poet and author, and the 28th Master of Magdalene College, Cambridge. His poems and volumes of essays, such as From a College Window, and The Upton Letters (essays in the form of letters) were famous in his day; and he left one of the longest diaries ever written, some four million words.
Section 2: Global Reading
Main Idea
Structural Analysis
Please divide the text into 3 parts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 I (Paragraph 1) Introduction
In Paragraph 1, the author first states that praiseworthy things need not be praised, but abruptly discloses hi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article, i.e. to praise Oxford; thus emphasizing the beauty of this city.
极地地区(第1课时)示范教案

《极地地区》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地图,说出南、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图文资料认识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重点:1.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知道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欢迎来到冰雪世界!教师播放视频:提问:视频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地理信息?生:(可能的答案)冰山、冰雪、企鹅、北极熊等。
师:展示图片:南北极都有哪些吸引你的独特环境?为什么环境如此独特呢?今天让我们开启极地冒险之旅吧!(板书)第七章各具特色的地区第五节极地地区一、独特的自然环境1.位置范围动一动:转动地球仪,找找极地的位置。
生:(可能的答案)极地地区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
(承转)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分别去往南北极看看吧。
2.南极地区活动:1.观察地图,描绘南极圈,找出南极地区的位置及范围。
2.在南极地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3.找出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
生:(可能的答案)1.南极地区泛指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边的海洋。
2.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呈顺时针。
3.南极大陆被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环绕。
师:介绍南极自然环境特征。
这里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是极端寒冷的冰雪世界。
南极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 000多米,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酷寒、干燥和烈风,是南极地区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
这里年平均气温-30℃,被称为世界的“寒极”;年平均降水量小于5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是世界上风速最大、风力最强劲的地区。
阅读材料:在南极科考的日子里提问:读完秦大河的南极科考日记,你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的答案)感受到了南极地区气候的寒冷,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感受到了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
北美: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高二地理教案:北美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北美概况”包括北美的地理位置、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的类型。
二、教学目标
北美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学习重难点:
北美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北美和美国的一些基本概况在初中就一学过,但深入点的知识比如北美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要细致,结合地图,放慢速度。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在地图册找到北美地图。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②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③这些山脉隆起的年代较晚(中生代),许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
(2)中部平原区-平原广阔纵贯,冰川湖泊众多
中部平原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沿岸。面积宽广,地形平坦,叫做中央大平原。平原西部是地势较低的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众多,多为第四纪冰川活动的产物;南部是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
(2)、范围:北美是指北美洲的北部,包括加拿大、美国和属于丹麦的格陵兰岛。
(3)、海陆位置:临三大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东面是大西洋,南面是墨西哥湾,陆上与墨西哥分界。
2、北美地形:南北纵列的三个地形区: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北美三大地形区并观看幻灯片说出它们的名称,最后总结出北美地形地势的特点
(2)主要类型及分布:本区除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在北冰洋沿岸有寒冷的极地气候。在太平洋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受地形的影响,呈带状南北延伸,仅分布在沿海地带。墨西哥湾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西部还有小面积的高山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学生探究:(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生讨论个别发言,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
(3)东部高原山地区-古老的高原山地
在加拿大境内有拉布拉多高原,在美国境内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东部的高原、山地形成年代早,久经侵蚀,海拔较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学生总结北美地形地势特点: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为三个地形区: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区、东部高原山地区;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冰川地形广布。
(二)读图识记、了解概况
在北美地形图上找出:
1、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岛(丹麦);
2、北极圈、大洋、海湾、半岛、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地形分布特点
4、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尼亚加拉瀑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北美位置和范围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北美的经纬度位置及范围,海陆位置
(1)、经纬度位置:20ºW-170ºW,主要在25ºN-80ºN。北美地区位于西半球的北部,主体部分在温带,寒带面积较小。
(1)西部高山区-高大褶皱山系,山脉与盆地、高原相间。
教师提问:这些高大山系的成因是什么?有何特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引导
成因: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北美大陆西侧形成一系列高大的平行山脉,它们构成了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
特点:①以落基山脉为主,几条平行并列的南北走向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分布有宽广的盆地和高原。
北美气候受地形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
(1)对降水的影响:
①北美西部高大山脉南北纵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受高山阻挡,在西侧形成地形雨,使太平洋沿岸为多雨的湿润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②山脉东侧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东部低缓的山地对大西洋水汽的阻挡作用不明显,降水由东部沿海(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向内陆逐渐减少(温带草原气候、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落基山与海岸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因地形闭塞,降水较少,成为半干旱区(温带沙漠气候)。体现了自然带的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练习巩固: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北美有那几条重要的河流和湖泊
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科罗拉多河
思考:五大湖的成因与密西西比河的水文特征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北美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并说出以哪一种气候类型为主,及其特征
3、北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降水稍多
(1)主要特点:北美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降水稍多,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对气温的影响:中央大平原贯通南北,冬季极地冷气流可以从北冰洋上空长驱直达墨西哥湾沿岸,导致沿途气温急速下降。所以墨西哥湾沿岸仍可受到寒潮的影响。夏季,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可以自由北上,使中部和东部普遍暖热。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夏季普遍暖热,使北美地区温差较大,大陆性特征明显。
3.比较北美和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有什么异同点,并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