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

合集下载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
制定心理因素调查表
评估
环境危害因素
光污染
生产中接触人工紫外光源,如:长期工作在强烈阳光照射下、电焊器、炭精灯、水银石英灯、电弧焊、气割、医疗消毒等。可导致电光性皮炎,或眼部受紫外线照射导致电光性眼炎〔职业病〕。〔光污染具体指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办公区照明标准:
色温:3300K-5300K;
关于禁止生产、销售、进出口以氯氟烃〔CFCs〕物质为制冷剂、发泡剂的家用电器产品的公告-环函[2007]200号
禁止使用氯氟烃和氢氯氟烃
评估
废打印机、复印机硒鼓
由有资质的承包商进行处理
评估
废电池中的汞溢出进入土壤或水源,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可以转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鱼类的身体里,人食用了这种鱼后,甲基汞会进入人的大脑细胞,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水俣病。镉渗出污染土地和水体,最终进入人体使人的肝和肾受损,也会引起骨质松软,重者造成骨骼变形。汽车废电池中含有酸和重金属铅泄漏到自然界可引起土壤和水源污染,最终对人造成危害。
空气中的浓度不得超过10%爆炸极限2.1%-80%参考文件:MSDS
测量
生物危害
由蚊、虫、鼠、细菌等带来的能对职工产生健康影响的危害,传播达近百种疾病。
大型单位积水场所蚊虫孳生总面积不得超过5平方米;
大型单位苍蝇孳生总面积不得超过5平方米;
成、假设虫阳性率不超过5%;
以粉迹法测定,鼠迹不超过5处。
参考标准:《上海市除四害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第三次修改 2004
由有资质的承包商进行处理,加工再利用
评估
润滑油:急性吸入,可出现乏力、头晕、头痛、恶心,严重者可引起油脂性肺炎。慢接触者,暴露部位可发生油性痤疮和接触性皮炎。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呼吸道和眼刺激症状及慢性油脂性肺炎。有资料报道,接触石油润滑油类的工人,有致癌的病例报告。

(完整版)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完整版)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

有的为原料,有的为中间产品,有的为产品。

常见的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窒息性气体。

较长时间飘在空气中的各种粉尘,如滑石粉、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2.物理性因素:包括各种异常气象条件:如夏天进入油罐车或油槽车内进行高温作业等;低温:如石蜡成型的冷酷;生产性机械声:如球磨机、粉碎机等发出机械噪声;振动:如锻锤,风锤等;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电磁场、电焊等产生的紫外线;电离辐射:如工业探伤用的X射线。

3.生物性因素:主要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等能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疾病的生物性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如劳动时间过长。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所产生的紧张心理。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4.身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光线不足使视力紧张。

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头部受长时间太阳辐射而发生中暑。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车间布置不当、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有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环境污染因素:如氯碱厂泄露氯气,处于下风侧的无毒生产岗位的工人,吸入了氯气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危害与预防一、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预防1.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粉尘进入肺泡后,肺泡内的巨噬细胞视粉尘为异物将其吞噬,导致一系列复杂的肌体反映,促使肺组织纤维化,使受影响的肺泡逐渐失去换气功能而“死亡”,当有大量肺泡“死亡”时,最终导致尘肺病,人将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尤其是二氧化硅能引起严重的尘肺。

2.工业防尘有两套方法,即以湿式作业为主的防尘措施方法和以干法生产条件下采取的密闭、通风、除尘措施办法。

3.另外还有一些辅助性防尘措施,入风巷道,回风巷道设水幕,同时接触粉尘的工人必须配用防尘口罩。

职业健康危害清单

职业健康危害清单

职业健康危害清单
介绍
本文档旨在列举和说明常见的职业健康危害,帮助人们了解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并提供相关的防护措施和预防方法。

常见职业健康危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健康危害,包括但不限于:
1. 化学物质危害:诸如有害气体、化学品、重金属等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2. 物理因素危害:包括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3. 生物因素危害:病毒、细菌、霉菌等生物因素可能引发职业病或传染疾病。

4. 职业性创伤:包括一次性或长期劳累、工伤事故、失能等伤害。

5. 心理健康危害:长期工作压力、紧张情绪、工作不平衡等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预防和防护措施
为了减少职业健康危害对健康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
和防护措施:
1. 采用工程控制措施: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或防止职业健
康危害源的产生。

2. 个人防护措施:例如佩戴适合的防护装备、使用特定的工具
和设备。

3. 定期体检:根据工作特点和危害程度,经常进行职业健康体
检来及早发现和防范相关疾病。

4. 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对职业健康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研究正确的使用防护设备和工具的方法。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部分职业健康危害的例子和预防措施,具
体应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危害种类进行相关的评估和规划。

结论
职业健康危害是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我们应该增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和预防方法。

同时,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加强监管和宣传,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
作环境和保障。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与控制措施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与控制措施
噪声、粉尘、高温
噪声聋、尘肺、中暑
护耳器、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全帽、安全带、入场教育
打桩工
粉尘、噪声、高温
尘肺、噪声聋、中暑
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帽、安全带、入场教育
2
降水工程
降水工
噪声、粉尘、高温
尘肺、噪声聋、中暑
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温
尘肺、噪声聋、中暑
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绝缘手套、绝缘鞋、安全带、安全帽、入场教育。
3
砌筑工程
砌筑工
高温、高处作业
中暑
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帽、安全带、入场教育
石工
粉尘、噪声、高温
尘肺、噪声聋、中暑
防尘口罩、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帽、安全带、入场教育
力工
粉尘、高温
尘肺、中暑
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帽、安全带、入场教育
修补工
粉尘、高温
尘肺、中暑
防尘口罩、热辐射防护服、防尘口罩、安全帽、安全带、入场教育。
15
其他
电焊工
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紫外线、红外线、高温、高处作业
电焊工尘肺、金属烟热、锰及其化合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氮氧化物中毒、电光性眼炎、电光性皮炎、中暑
防尘防毒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热辐射防护服、安全帽、安全带、入场教育。
防毒口罩、防护手套、防护工作服、防尘口罩、安全帽、安全带、入场教育。
防渗墙工
噪声、高温、局部振动
噪声聋、中暑、手臂振动病
护耳器、热辐射防护服、防尘口罩、安全帽、入场教育。
卫生间防水工
高温、甲苯、二甲苯、汽油等有机溶剂
中暑、甲苯中毒、二甲苯中毒、接触性皮炎、痤疮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为了更好地保护职工的健康与安全,我们需要对职业病危害性因素进行系统地识别和分类。

以下是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的职业病危害性因素分类清单。

一、化学因素1.1 生产性粉尘- 矿物性粉尘:例如煤尘、石英尘等- 金属性粉尘:例如铁尘、铝尘等- 人工合成材料粉尘:例如聚乙烯尘、聚丙烯尘等1.2 生产性毒物- 金属及化合物:例如铅、汞、砷等- 有机溶剂: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刺激性气体:例如氯气、氨气等- 窒息性气体:例如一氧化碳、氮气等二、物理因素2.1 异常气压- 高气压:例如深海作业、压缩空气作业等- 低气压:例如高山作业、航空作业等2.2 异常温度- 高温作业:例如冶金、锻造等- 低温作业:例如冷冻、冷藏等2.3 噪声- 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例如锻造、空压机等- 流动噪声:例如交通、城市建设等2.4 振动- 机械振动:例如锻造、钻孔等- 交通振动:例如道路、铁路等2.5 辐射- 电离辐射:例如核能、医疗放射等- 非电离辐射:例如紫外线、激光等三、生物因素3.1 病原体- 细菌:例如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 病毒:例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寄生虫:例如疟原虫、血吸虫等3.2 植物性粉尘- 花粉:例如棉絮、木屑等- 真菌:例如蘑菇、霉菌等3.3 动物性因素- 昆虫:例如蜜蜂、蚂蚁等- 微生物:例如尘螨、真菌等四、心理因素4.1 工作压力- 工作量过大、时间紧迫- 竞争激烈、晋升压力4.2 人际关系- 同事间矛盾、冲突- 上下级沟通不畅4.3 工作环境- 狭小、封闭的空间- 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五、其他因素5.1 机械伤害- 旋转机械、传动装置等- 跌落、碰撞等5.2 电气伤害- 触电、漏电等- 电磁辐射5.3 火灾、爆炸- 可燃性气体、液体泄漏- 火源、高温物体等5.4 交通安全- 道路运输- 铁路、航空运输通过以上分类,企业可以更加系统地识别和评估职业病危害性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

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

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
一、物理因素
1. 噪声:高强度噪声、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

2. 振动:机械振动、手持振动工具的长时间使用。

3. 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紫外线、X射线等长期接触。

二、化学因素
1. 毒物:有机毒物(如苯、甲醛)、无机毒物(如重金属、酸
碱等)。

2.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等对呼吸系统有害
的气体。

3. 高浓度灰尘:煤尘、有害化学物质的尘埃等。

4. 其他化学物质:如有毒有害的溶剂、腐蚀性物质等。

三、生物因素
1. 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2. 有害动植物:如花粉、植物毒素等。

3. 职业性过敏原:如粉尘、动物皮毛、化学物质等。

四、人因因素
1. 高温、低温:长期处于高温或低温环境。

2. 高湿、干燥:长期处于高湿度或干燥环境。

3. 高压、低压:长期处于高压或低压环境。

4. 劳动强度:长期高强度体力劳动。

五、心理因素
1. 长期工作压力:工作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2. 职业歧视:长期遭受职业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3. 职业不满意:对当前职业不满意,缺乏工作成就感。

以上是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根据不同的危害要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工作环境中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是每个企业和组织关注的重点。

为了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本文档对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和描述,以便于企业和组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物理危害因素1.1 机械伤害- 锋利边缘- 尖锐物体- 运动部件- 重物坠落1.2 温度伤害- 高温- 低温- 热辐射1.3 噪声伤害- 持续噪声- 脉冲噪声1.4 振动伤害- 机械振动- 交通振动1.5 辐射伤害-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1.6 运动伤害- 搬运重物- 快速移动- 跌倒二、化学危害因素2.1 有毒气体- 一氧化碳- 硫化氢- 氯气2.2 粉尘- 矿物粉尘- 有机粉尘- 金属粉尘2.3 液体- 油类- 酸碱类- 有机溶剂2.4 固体- 毒物- 腐蚀品- 爆炸品三、生物危害因素3.1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寄生虫3.2 动物- 昆虫- 哺乳动物3.3 植物- 毒植物- 过敏原四、心理危害因素4.1 压力- 工作负荷- 职业发展- 人际关系4.2 情绪- 焦虑- 抑郁- 愤怒4.3 环境- 狭小空间- 噪声- 光照五、人为危害因素5.1 操作失误- 不当操作- 忽视安全规程5.2 违章行为- 违反安全规定- 违反操作规程5.3 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安全培训不足- 安全投入不足六、环境危害因素6.1 气候条件- 高温- 低温- 湿度6.2 地理位置- 地震带- 洪水易发区- 台风易发区6.3 自然环境-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七、应对措施针对上述危害因素,企业和组织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风险评估:对工作环境进行定期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害因素。

2. 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3. 防护设施:为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如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4. 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危害事件。

5. 健康管理: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关注员工身心健康。

工作疾病危险性因素的分类目录

工作疾病危险性因素的分类目录

工作疾病危险性因素的分类目录1. 物理因素- 噪音:高噪音环境,如工厂、机场等。

- 振动:长期接触震动的工作环境,如使用振动工具的操作员。

- 辐射:暴露在电离辐射或非电离辐射下的职业,如核电站工作人员、医疗放射员等。

- 温度:极高或极低的工作环境,如高温炉工、冷库工作人员等。

- 光线:长期暴露在强光环境下的职业,如焊工、电焊工等。

2. 化学因素- 有害气体:接触有毒气体或蒸气的工作环境,如化工厂、油田作业等。

- 有毒物质:接触有毒物质的职业,如化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农药生产工人等。

- 重金属:接触重金属的工作环境,如金属冶炼工人、电子废弃物处理工人等。

- 化学药品:长期接触化学药品的职业,如医院药剂师、化学工厂工人等。

3. 生物因素- 病原体:接触病原体的职业,如医生、护士、养殖业从业人员等。

- 垃圾和污水处理:接触垃圾和污水的工作环境,如垃圾处理工人、污水处理工人等。

- 农药和化肥:长期接触农药和化肥的农民、园艺工人等。

4. 心理因素- 高强度工作: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如金融从业人员、航空管制员等。

- 职业不满意:对工作不满意、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职业。

5. 人体工程学因素- 劳动方式:错误的工作姿势、重复性动作等,如装配线工人、长时间使用电脑的职业等。

- 劳动强度: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如建筑工人、装卸工人等。

6.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暴力、恐吓等社会环境下从事的职业,如警察、保安等。

注意:以上分类目录仅作为参考,具体工作疾病危险性因素的分类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以上回答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俣病。镉渗出污染土地和水体,最终进入人体使人的肝和肾 受损,也会引起骨质松软,重者造成骨骼变形。汽车废电池中
证的厂家进行处理;有害垃圾应由有回收处 理资质的厂家处理。
含有酸和重金属铅泄漏到自然界可引起土壤和水源污染,最终
参考标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
对人造成危害。
法》 2005
评估 评估
GB12348-2008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1-2002
GB/T 27476.4-2014
国际趋势
评估 方法
测量
评估
微波独有的作用,除上述作用外,还可引起眼睛和血液系 统改变。长期接触大量强度微波的工人,可发现眼晶状体浑浊、 视网膜改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下降。
手持无绳电话对局部脑组织功能和形态的不良影响也应引 起高度重视。 ( 2)紫外、红外辐射和激光: 主要是对皮肤和眼睛的损伤作用。 如红外线可引起职业性白内障,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
损害。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周围
神经病。严重中毒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皮
肤损害。
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 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吸入
40%~ 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
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
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氧浓度在 80%以上时,出现面部
工业废料可分为可回收、 不可回收与有害垃
伤人的肾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无机汞可以转化成甲基汞,
圾,应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与有害垃圾进
聚集在鱼类的身体里,人食用了这种鱼后,甲基汞会进入人的
行分类管理,其中:可回收垃圾应回收再利
大脑细胞,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
用;不可回收垃圾应交由具有处置服务许可
办公区照明标准: 色温: 3300K-5300K; 显色指数:大于 80Ra;
眩光指数: 19 参考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一般规定墙面上照度为 50Lx, 灯具的光强度为 2500坎德拉 显色指数 Ra 不小于 65
50034-2004
废弃电缆电线、电气设备
由有资质的承包商进行处理, 加工再利用
GBZ 1-2002
空气质
室内空气质量差,人员会出现多种不适,常感冒,群发行皮肤 过敏、喉咙痛、呼吸道发干、头晕、易疲劳;植物不易成活, 叶子发黄、枯萎。
详见附件 2的附表 2《室内 / 室外空气质量标 准》
参考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 B/T18883-2002

室外空气轻度污染( API100 -200),易感人群症状轻度加剧;
极低频电磁场可能不诱发癌症,但可能促进癌症生长,但无法
高频电磁场辐射( 3.0<f ≤ 30 MHz) 25v/m
证实造成什么健康危害。高强度电磁辐射可造成白内障,高强
工频电场( 50Hz)5kv/m
辐射
度微波辐射可导致头昏、头痛、失眠、乏力、烦躁、记忆力减 退、对心血管造成伤害,消化系统产生溃疡,骨组织充血;并
38-40 40 40-42 30
分钟 分钟
汗腺排汗多,尿液浓缩、增加肾脏负担;高温下,肌肉工作能
42-44 20 分钟
力、大脑反应能力下降。 过量热积聚体内会产生中暑 (职业病)。 以上时间为轻劳动,若中度劳动,则工作时 间每个等级之间减少 10分钟。
参考标准:《高温作业分级》 GB/T4200-2008
蛋白浓度可高于 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
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可有昏迷,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 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
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
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 50%。部分患者昏
迷苏醒后,约经 2~ 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
关于禁止生产、 销售、进出口以氯氟烃 (CFCs)
空调制冷剂氯氟烃 CFCs和保温层中的发泡剂氢氯氟烃 HCFCs破 物质为制冷剂、发泡剂的家用电器产品的公
坏大气臭氧层。
告 - 环函 [2007]200 号
禁止使用氯氟烃和氢氯氟烃
废打印机、复印机硒鼓
由有资质的承包商进行处理
废电池中的汞溢出进入土壤或水源,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
MSDS
在受限空间作业时: 氧气的浓度不得低于 18%,甲烷的浓度不
得高于 1%; 使用氧气作业时:
氧气浓度不得超过 40% 参考标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
测量 测量 测量
100kPa( 相当于吸入氧浓度 40%左右 ) 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 严重者可失明
定》
MSDS
乙炔
具有弱麻醉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单纯窒息。急性中毒:暴 露于 20%浓度时,出现明显缺氧症状;吸入高浓度,初期兴奋、 多语、哭笑不安,后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严 重者昏迷、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脉弱而不齐。当混有磷化氢、 硫化氢时,毒性增大,应予以注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
危害类 别
危害项 目
对人体 / 环境的危害
职物 业理 健因 康素
噪声
电力设备、混凝土开挖风炮机操控等作业现场存在噪音。噪音 长期作用于中枢神经,会形成噪音病,头昏、失眠、易疲劳、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映迟钝、伴有耳鸣。长期暴露于 严重噪音环境,可产生听觉疲劳、听力敏锐性下降,听觉器官 发生病变,听力损失将成为永久性耳聋。
力过度所产生生理后果主要有:肾损坏、糖尿病及低血糖病、 精力衰竭、心脏病、胃病、头晕目眩、心率紊乱、中风等。心
制定心理因素调查表
理后果主要有:专心和注意力的范围缩小、记忆力衰退、悲观
失望、自我评价迅速下降等。攻击、忧郁和焦虑。
生产中接触人工紫外光源,如:长期工作在强烈阳光照射下、 电焊器、炭精灯、水银石英灯、电弧焊、气割、医疗消毒等。 可导致电光性皮炎,或眼部受紫外线照射导致电光性眼炎(职 业病)。(光污染具体指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
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慢性影响:
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易燃。汽油、柴油进入人体后对机体的神经系统有选择性损害。
由呼吸道吸入时,即可引起剧烈咳嗽、胸痛,甚则恶心、呕吐、
痉挛、抽搐、血压下降、昏迷等症状。急性中毒:对中枢神经
系统有麻醉作用。轻度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油漆

诱发中毒性脑病及慢性溶剂中毒综合症

笨: 10 甲苯: 100 二甲苯: 100
参考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
值》第 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 GBZ2.2-2002
测量 测量 测量 测量
测量
煤气
汽油、柴 油
氧气
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
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
日接触时间小于 1小时,卫生限值为 12m/s2; 日接触时间介于 1-2 小时,卫生限值为 8m/s2; 日接触时间介于 2-4 小时,卫生限值为 6m/s2 日接触时间超过 4小时,卫生限值为 5m/s2。
温时间延长或复温率低,二是指端振动感觉和手指痛觉减退。
参考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极高浓度
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可伴有中毒性周围
神经病及化学性肺炎。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精神病。液体吸入
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穿孔,甚
至失明。皮肤接触致急性接触性皮炎,甚至灼伤。吞咽引起急
性胃肠炎,重者出现类似急性吸入中毒症状,并可引起肝、肾
电焊弧光(辐照度) 0.25 μw/cm2 电焊弧光(照射量) 3.5mJ/cm 2
影响生育。
参考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1-2002
油漆的主要成分为:笨、甲苯、二甲苯和乙
二醇醚类溶剂。各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如下

(单位为 mg/m3):

具有可燃性。长期大量使用劣质油漆,会导致大脑细胞受损、
非电离 辐射
( 1)射频辐射:高频和微波的波谱相近,所以对人体的影响有 相同的作用,但微波的量子能量水平比高频高,其健康损坏要 比高频电磁场严重。
高频和微波对人体相同的影响作用,类神经症和自主神经 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主要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副交感神 经反应占优势者居多。
国家标准
1. 工作场所噪声接触限值: 8h 为 85分贝 4h 为88分贝 2h 为91分贝 1h 为94分贝 0.5h 为 97分贝
好,指能见度 8公里以上。 参考标准:《四川气象》 2004
工作点温度 工作时间
30-32 80 分钟
32-34 70 分钟
34-36 60 分钟
高温作业,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均
36-38 50 分钟
会产生影响。高温作业,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 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定》第三次修改 2004
生物性危害因素可分为三大 类,即微生物、植物和动物。 对人员造成的伤害有:感染、 过敏、中毒和心理恐慌。生物 性的危害分为 4类。 第 1 类,不会引起疾病; 第 2 类,可能会引起疾病,但不 会传播,通常有有效的预防及 控制措施; 第 3 类,可能引起严重的疾病, 且可能向外传播,可能有有效 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第 4 类,引起严重的疾病,且极 有可能向外传播。目前无有效 的控制与预防方法。 参考资料:英国《控制健康危 害物质》
测量 评估 评估 评估 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