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重点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
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4.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5.光敏脆损:某些色系如黄色、橙色、红色等的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6.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7.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8.顺式重氮化:重氮化时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
9.反式: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芳胺与亚硝酸钠混合,加入到盐酸或硫酸和冰的混合物中重氮化。
10.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11.直接染料:绝大多数是含磺酸基的偶氮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水溶性基团(—SO3H),能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上染纤维素纤维;在弱酸及中性介质中上染蛋白质纤维。
染色方便,色谱齐全,价格便宜,但各项牢度较差,尤其是湿处理牢度。
较少用于棉织物染色,多用于粘胶、蚕丝及锦纶丝的染色。
12.活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带有反应性基团,染色时与纤维素纤维中的—OH和蛋白质纤维中的—N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故又称反应性染料。
主要用于棉、麻、蚕丝等,也能用于羊毛、粘胶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颜色鲜艳,色牢度好。
染料化学 第01章 染料概述

§1.3 染料命名与商品化
四、一些尾称的含义
B——蓝光(德文:Blau) BW——棉用(德文:Baumwolle) C——耐氯∕棉用∕盐酸盐 Conc.——浓 D——用于染色∕用于印花(德文:Druckerei) Double——双倍浓 E——表示浓度∕匀染性好 EX.——特浓 F——坚牢度高∕匀染性好 FF——甚亮 G——带黄光(德文:Gelb)∕带绿光(Green) H——热固型(活性) H.C.——高浓 I——相当于还原染料的牢度 J——荧光(法文:Jaune) K——冷染法(德文:Valt)∕活性热固型 X——活性低温型∕高浓度 KN——活性乙烯矾石凤型 L——耐晒∕可溶 Liquid——液状 M——双活性基∕混合物 Micro Pdr——细粉状 N——新型∕标准染法∕色光特别 P——印花用 Pdr.——粉状 Paste——浆状 R——带红光(德文:Rot) S——升华牢度好∕水溶性∕标准品 SE——海水坚牢(德文:Salz-echt) T——深 U——混绿用 V——带紫光 W——羊毛用∕温染法 Y——带黄光
同学们好! 今天内容 《染料化学》之 第1章 染料概述 请准备…
Tcwang© 1
第1章 染料概述
讲授如下内容: §1.1 引言 §1.2 染料的分类 §1.3 染料的命名与商品化 §1.4 染色牢度 §1.5 染料发展简史 侧重点是:染料概念 分类 命名 染色牢度…
Tcwang© 2
§1.1 引言
偶氮类 : 酸性橙 A
蒽醌类 : 酸性蓝 B
Tcwang© 5
§1.2 染料的分类
一、染料的应用分类
应用分类依据染料的染色工艺和应用性质,我国将染料的应用类别分为 11大类,外加 5 个另类,与 C.I. 基本相同。 1.直接染料(Direct Dye)—— 2.冰染染料(Ice Dye)—— 3.还原染料(Vat Dye)—— 4.硫化染料(Sulphur Dye)—— 5.酸性染料(Acid Dye)—— 6.媒染染料(Mordant Dye)—— 7.活性染料(Reactive Dye)—— 8.分散染料(Disperse Dye)—— 9.碱性染料(Basic Dye)—— 10.有机颜料(Pigment)—— 11.增白剂(Brightener)—— A.氧化染料(Oxidate Color)—— B.酞菁染料(Phthalocyanin Color)—— C.缩聚染料(Polycondensation Color)—— D.暂溶性染料(Temporary soluble Color)—— E.荧光染料(Fluorescent Color)——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1、酸性染料;传统的酸性染料是指含有酸性基团的水溶性染料,而且所含酸性基团绝大多数是以磺酸钠盐形式存在于染料分子上,仅有个别品种是以羧酸钠盐形式存在。
早期的这类染料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染色,故通称酸性染料。
2、酸性媒染染料;一种特殊结构的酸性染料,分子中具有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基团,这类染料叫酸性媒染染料。
3、酸性含媒染料;将媒染剂金属离子预先引入染料分子中,成为含金属的络合染料。
习惯上将这类染料称为酸性含金属染料,又称为酸性含媒染料、酸性螯合染料或金属络合染料。
所引入的金属离子一般是铬离子,少数是钴离子。
4、强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分子结构较简单,磺酸基所占比例高;在水中溶解度较高,常温染液中基本上以离子状态分散;对羊毛的亲合力较低,染色需在强酸浴中进行(pH=2.5-4)。
优缺点:湿处理牢度较差,日晒牢度较好,色泽鲜艳,匀染性良好。
5、弱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特点:分子结构稍复杂,磺酸基所占比例相对地较低,溶解度稍差,在常温染液中基本上以胶体分散状态存在,对羊毛纤维的亲合力较高,染色在弱酸浴中进行(pH=4~5)。
优缺点:湿处理牢度较好,匀染性稍差6、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特点:分子结构更复杂,磺酸基所占比例更低,疏水性部分增加,溶解度更差,在常温染浴中主要以胶体状态存在,对羊毛的亲合力更高,染色需在中性浴中进行(pH=6~7)。
优缺点:匀染性较差,色泽不够鲜艳,但湿处理牢度好。
7、1:1型酸性螯合染料;一般是用单偶氮染料和铬盐(如硫酸铬、蚁酸铬等)溶液在高压锅中加热合成的。
所用偶氮染料绝大多数为o,o’ -二羟基偶氮染料,也有少数是o-羟基-o’-羧基偶氮染料。
它们具有一个或两个磺酸基。
8、1:2型酸性螯合染料;是由单偶氮染料在近中性溶液中和诸如水杨酸铬钠等铬的络合物一起加热合成的。
它们主要由O,O’-二羟基偶氮染料螯合而成。
9、歧化反应;络合的过程是一个释放质子的过程,因此1:1性的酸性含金属染料是在酸性的条件下合成的,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应用,如果在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会生成1:2型;而1:2型是在中性的条件下形成的,就应当在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如果在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的话,会生成1:1或1:3型的染料,这些反应叫歧化反应。
染料化学成分

染料化学成分染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纺织、印刷、染色等领域的化学物质。
它们能够给纺织品、纸张等物体赋予不同的颜色,使其具有吸引人的外观。
染料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它们的颜色、稳定性和染色性能。
本文将介绍染料常见的化学成分。
1. 基团染料中最基本的化学成分是基团。
基团是染料分子中赋予其颜色的关键部分。
不同的基团决定了染料的颜色种类。
常见的染料基团包括芳香基团、酮基团、亚胺基团等。
芳香基团的染料通常呈现出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酮基团的染料常呈现出艳丽的蓝色和紫色;亚胺基团的染料则具有艳丽的红色和橙色。
2. 色团色团是染料分子中决定颜色的重要部分。
它们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使染料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常见的色团包括苯胺类色团、吡啶类色团和酞菁类色团等。
苯胺类色团通常呈现出红色、黄色和橙色;吡啶类色团则呈现出蓝色和紫色;酞菁类色团则呈现出绿色。
3. 辅助基团辅助基团是染料分子中的非色团部分,它们对染料的颜色、溶解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辅助基团包括酯基团、醚基团、硫醇基团等。
酯基团可以增加染料的溶解性和稳定性;醚基团则可以增加染料的色彩变化范围;硫醇基团则可以增加染料的抗光、抗洗和抗污染性能。
4. 催化剂染料的染色性能需要一定的催化剂来促进染料与纺织品之间的化学反应。
常见的染料催化剂包括金属盐、有机碱、酸等。
金属盐催化剂可以提高染料的亲和力和染色效果;有机碱催化剂则可以提高染料的染色速度和染色均匀性;酸催化剂则可以提高染料的耐光性和耐洗性。
5. 分散剂染料在染色过程中需要分散在染料浴中,以便与纺织品充分接触。
分散剂是一种能够使染料均匀分散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分散剂包括磺化剂、醚胺类、聚乙烯醇等。
磺化剂可以增加染料在染料浴中的溶解度;醚胺类可以增加染料的分散性和渗透性;聚乙烯醇则可以增加染料的抗渗透性和抗泡性。
6. 稳定剂染料在染色、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以保持其颜色和性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稳定剂是一种能够保护染料分子的化学物质。
染料化学

二.重氮化反应影响因素:
1.酸的用量和浓度:
要使反应顺利进行,酸必须过量。酸的用量取决于芳伯胺的碱性,碱性越弱,过量越多。酸的浓度影响下列反应:
一般说,无机酸浓度低时,后一影响是主要的,浓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加;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前一影响逐渐成为主要因素,浓度越高反应速率反而降低。
3.通过卤基,进行成环缩合反应,进一步合成染料
4)烷化的作用即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了烷基或芳基。
烷基化目的:
1.在染料分子中引入烷基和芳基后,可改善染料的各项坚牢度和溶解性能;
2.在芳胺的氨基和酚羟基上引入烷基和芳基可改变染料的颜色和色光;
3.可克服某些含氨基、酚羟基染料遇酸、碱变色的缺点。
二.直接染料之所以具有直接性是因为:直接染料的分子是直线型的大分子,且分子的共面性较好,而纤维素分子也是线性大分子。另外,直接染料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等水溶性基团可直接溶解于水中,在无机盐(常用食盐与元明粉)和温度的作用下在纤维内部,染料与纤维以分子间力(氢键,范德华力)进行结合。染料分子的线性,共面性越好,分子量越大,与纤维的直接性越好。
从反应机理看,芳胺的碱性越强,越有利于N-亚硝化反应(亲电反应),从而提高重氮化反应速率。重氮化由易到难顺序是,2>1>3.
1,2的碱性较强,容易和无机酸生成稳定的铵盐,铵盐较难水解,重氮化时,酸量不宜过量过多,否则溶液中游离芳胺存在量太少,影响反应速率。重氮化时,一般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的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即顺法)。
三. 1.重氮化反应由快到慢顺序依次是凡拉明蓝B>红B色基>大红色基G, 凡拉明蓝B色基进行重氮化时,酸量不宜过量过多,否则溶液中游离芳胺存在量太少,影响反应速率。重氮化时,一般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的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即顺法).红B色基,大红色基G用较浓的酸加热使芳胺溶解,然后冷却析出芳胺沉淀,并且要迅速加入亚硝酸溶液以保持亚硝酸在反应中过量,否则,偶合活泼性很高的对硝基苯胺重氮液容易和溶液中游离的对硝基苯胺生成黄色的重氮胺基化合物沉淀。?
染料化学

1、染料(Definition of dyes):能将纤维或其它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物质。
2,、颜料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藉粘合剂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着色的有色物质。
3、共轭效应(conjugation):在一个简单的双键分子中,如乙烯,π键的一对π电子的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C原子之间,这叫做定域运动。
在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分子中,如丁二烯,π电子的运动不再局限在两个C原子,而扩充到4个C原子之间,这叫做离域现象。
这种具有离域现象的分子结构体系叫做共轭体系。
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叫做共轭效应。
染料的命名:冠称,表示染料的应用类别,又称属名;色称,表示染料色泽的名称;词尾,以拉丁字母或符号表示染料的色光、形态及特殊性能和用途4、力份:也称着色强度,是生产厂家比照标准品染料所测定的染料的相对浓度。
5、染色牢度:染物上的染料经受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后而保持原有色泽的能力6、中间体——合成特定目标产物的专用原料。
中间体亦称中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染料中间体——用以合成染料共轭结构的特定原料。
其主要特征是结构中具有多个不饱和的双键,且不饱和键在合成反应中相对较为稳定。
如苯、萘、蒽、苊、芘等。
起始物——某一特定合成反应的初始反应发色团——分子结构中能吸收可见光波的吸电子基团。
主要提升λmax。
助色团——分子结构中接在π共轭体系上的供电子基团。
如—NH2、—OH等。
7、全色——连续光谱依自然比例混合的颜色。
白光(380~780nm)通过色散可得到一段连续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
补色——可见光波经选择吸收后所剩余的光波。
也可以理解为剩色和残色,吸收的光波和剩余的光波互为补色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
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
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1. 染料的定义和分类染料是一类能够通过吸附或化学结合将颜色转移到纤维或其他材料上的化合物。
染料通常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
天然染料主要来自植物、动物或矿物,例如蓝莓、茜草和蓝靛。
合成染料则是人工合成的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和稳定的性质。
2. 染料的结构和颜色原理染料的分子结构对其颜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染料分子通常包含芳香环结构,并且可以存在不同的共轭结构以增强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
染料颜色的形成与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以及分子结构的共轭性有关,分子中的不同基团也会影响其颜色。
例如,共轭双键能够增加吸收光的范围,从而改变染料的颜色。
3. 染料的制备和合成合成染料通常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
染料的合成过程可以从天然化合物出发,也可以从基础化学品出发,如苯乙烯和硝基苯。
在合成染料的过程中,化学家需要考虑反应的选择性、产物的纯度以及环保性等因素。
常用的染料合成方法包括偶氮化、重氮化、醚化和酯化等。
4. 染料的性质和应用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良好的亲和性和稳定的耐洗性等优良性质。
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纸张、塑料、油漆和墨水等领域。
染料的性质包括温度、PH值、光照、洗涤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在材料上的固着和稳定性。
5. 染料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染料化学领域也在不断地寻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目前,染料的环保性主要包括降解性、可再生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方面。
化学家正在不断寻求新型绿色染料的合成方法,以及新型染料在纺织品的应用研究。
6. 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是染料化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分析染料需要使用化学分析方法、色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可以将染料分离,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
光谱法则可以通过吸收、发射、拉曼等光谱技术,快速准确地对染料进行鉴定和分析。
7. 染料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染料的应用前景也在不断拓展。
未来,染料将在纺织品、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精细化学之染料

七、染料的分类
染料的分类方法有三种:按照 来源分类、按照结构分类和按 照应用分类。 1、按来源分类
天然染料
合成染料
2、按结构分类 ➢依据 染料的共轭发色体系;染料的合成方法 ➢按结构分类的优点 体现颜色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染料合成方法的研究; 有利于了解染料的结构与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按结构分类的缺点 染料品种很多,有些染料难于分在某一个结构类 型中;
没有涉及染料的应用性能,不利于与应用人员对 染料的选择。
分类表格
3、染料的应用分类
➢ 依据 染料的染色对象、染色方法和染色性能。 ➢ 应用分类的优点 有利于染料的选择使用; 有利于染色工艺条件的选择; 有利于判断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结合牢度。 ➢ 应用分类的缺点 不能反映出染料的发色体系; 难于从应用分类出发选择合成的方法。
第七章——染料化学品
大染坊
第一节:概述
一、染料的概念 :能以分子状态或分散状态使纤维或
其他物质获得鲜明和牢固色泽的有色物质。
二、染料的应用 染料主要应用于各种纤维的染色,同时也广泛应用于
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方面。
具 体
1、染色:染料由外部进入到被染物体的内部,而使物体获得 颜色。如各种纤维、织物、皮革等的染色。
A r N H 2 2 H X N a N O 2 A r N 2 + X -N a X 2 H 2 O HX=HCl、HBr、浓H2SO4、稀H2SO4 、HNO3等
R N H 2 H C lN a N O 2 R O H N 2N a C l
第二节:重氮化及偶合反应
偶氮染料是分子中含有偶氮 基(—N=N—)发色基团的染 料,是染料中品种最多的一类 染料,包括单偶氮、双偶氮、 多偶氮。一般酸性、冰染、直 接、分散、活性、 阳离子等染料的大部分属于偶氮 染料。而在偶氮染料生产中, 重氮化和偶合反应则是两个基 本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练习题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
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4、互补色光:一定波长的光与另一定波长的光,以适当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这两种有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5、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6、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7、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8、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
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
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1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
11、深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
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增大的效应称为深色效应。
12、浅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
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减小的效应称为浅色效应。
13、浓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
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增大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
14、淡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
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减小的效应,称为淡色效应。
15、Lambert-Beer-吸收定律:单色光透过理想的染料溶液时,吸光度等于摩尔吸光系数、溶液浓度以及单色光经过的光程长度之积。
16、基态:在一定条件下,分子总处于最低电子能级状态,称为电子基态,简称基态。
17、减法混色:减法混色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料叠加在一起而产生与混合前染料不同的颜色.即染料在白光照射下从白光中减去被染料所吸收的部分,其剩余部分(各混合染料成分所不吸收的)光线混合的结果。
在印染工业中拼色就是减法混色的例子。
18、直接染料:绝大多数是含磺酸基的偶氮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水溶性基团(—SO3H),能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上染纤维素纤维;在弱酸及中性介质中上染蛋白质纤维。
染色方便,色谱齐全,价格便宜,但各项牢度较差,尤其是湿处理牢度。
较少用于棉织物染色,多用于粘胶、蚕丝及锦纶丝的染色。
19、活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带有反应性基团,染色时与纤维素纤维中的—OH和蛋白质纤维中的—N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故又称反应性染料。
主要用于棉、麻、蚕丝等,也能用于羊毛、粘胶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颜色鲜艳,色牢度好。
20、不溶性偶氮染料:由重氮组分和偶合组分两种组分组成,在纤维上反应形成不溶性偶氮染料,因染色时需要用冰,故又称作冰染料,商品名称为纳夫妥染料。
21、还原染料:不溶于水,除了个别品种外,分子结构中都含有羰基(—C=O),在碱性介质中被保险粉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而上染纤维,再经氧化重新生成原来的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故称还原染料,商品名称为士林染料。
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其耐晒耐洗牢度都较好。
22、光敏脆损:某些色系如黄色、橙色、红色等的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23、可溶性还原染料:是还原染料隐色体硫酸酯的钠盐或钾盐,可溶于水,再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氧化为它的母体染料而染着在纤维上。
主要用于染纤维素纤维和涤棉混纺织物的淡色。
24、酸性染料:含有—SO3H、—COOH等酸性基团,能溶于水,在酸性或中性介质中染料分子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而上染蛋白质纤维,也可用于锦纶的染色。
根据染料染色性能的不同分为强、弱、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25、酸性媒染染料:上染前或后要经过媒染剂处理,使媒染剂中的金属离子与染料络合沉积在纤维上,包括1:1和1:2型染料。
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
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26、酸性含媒染料:酸性含媒染料或酸性媒介染料是指染料本身分子中已经含有与染料分子按照一定比例鳌合的金属离子。
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
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27、分散染料:分子结构中不含水溶性基团,是非离子型染料,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将染料分散成极细小的颗粒,形成分散浴而染着纤维所以称为分散染料。
主要用于聚酯、聚酰胺及醋酯纤维的染色。
28、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是在碱性染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碱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碱性基团,与酸成盐而溶于水,染料的色素离子带有阳电荷,所以又称为阳离子染料。
这类染料色泽鲜艳,牢度较好,主要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
29、染料的饱和值SD:指商品阳离子染料在100 ℃,PH=4+0.2,浴比1:100,回流时间4个小时,上染百分率为90-95%时,在某一种腈纶上的染色饱和值。
30、阳离子染料的配伍性:表示晴纶染色过程中,各拼色染料上染速率的一致性程度。
通常用配伍值(K值)表示染料的配伍性,配伍值是反映阳离子染料亲和力和扩散性能好坏的综合指标。
31、蒽醌类染料:是指染料结构以蒽醌类染料为主的一类染料,包括蒽醌和具有稠芳环的醌类染料。
数量仅次于偶氮染料,品种有还原、分散、酸性、阳离子、不溶性偶氮染料等。
32、靛族染料:含有靛蓝和硫靛结构的染料,主要有还原染料。
33、偶氮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偶氮基(—N=N—)的染料。
根据偶氮基的数目可分为单、双、多偶氮染料,是整个染料品种中最多的一类,约占全部染料的60%左右,以浅、中色居多。
具有合成简单、色谱齐全、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优点。
34、硫化染料: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S键,制造时要用硫磺或硫化钠进行硫化反应,染色时要用硫化钠进行还原溶解,所以称为硫化染料。
颜色以蓝色和黑色为主。
35、缩聚染料:该类染料染色时脱去水溶性基团,缩合成大分子不溶性染料附着在纤维上,称为缩聚染色。
39、染料的饱和系数f(相对饱合值):纤维的饱和值Sf与染料饱和值SD的比值为该染料的饱和系数f。
染料的百分用量与饱和系数f的乘积不应超过Sf,否则易造成染料的浪费。
40、磺化反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的反应。
41、蒽醌类还原染料:凡是以蒽醌或其衍生物合成的还原染料以及具有蒽醌结构的的还原染料都属于此类。
42、隐色体电位:就是指染料在该还原电位值时,正好转变为隐色体。
43、半还原时间:以染料到达完全还原状态所需时间的半量表示。
44、干缸还原法:就是采用小浴比来提高浴中氢氧化钠和保险粉的含量(浓度),以提高还原能力的还原方法。
或者还可以再采用提高温度和延长时间等措施使染料得到充分的还原。
分子中带有磺酸基或羧基,易溶于水,能在酸性介质中染色的染料称为酸性染料。
用途:主要用于羊毛、也可用于蚕丝、锦纶及皮革染色。
应用性能:色谱齐全、色泽艳、结构简单、但耐洗牢度差。
可分为三类:强酸、弱酸、中性酸性染料强酸性染料①定义:在强酸性染浴中染色的酸性染料叫强酸性染料。
②特点:分子结构简单,分子量小(300~400)。
分子中水溶性基团比例高,水溶性好,在强酸的介质中(H2SO4、HCl pH=2~4)染羊毛。
染浴以离子状态存在,对羊毛亲和力小,匀染性好,也称匀染性酸性染料。
但湿牢度差,对羊毛损伤大,不耐缩绒。
③染色原理弱酸性酸性染料①定义:在弱酸介质中染色的酸性染料叫弱酸性酸性染料。
②特点:分子结构稍复杂,分子量较大(500~600),含水溶性基团较少,溶解度稍差。
在弱酸介质中(HAC pH=4~6)染色。
染浴中基本以胶体分散状态存在,对羊毛亲和力大,湿牢度和匀染性中等,也称半匀染性酸性染料。
③染色机理:一方面以盐键结合,但更主要是以范德华力与纤维产生亲和力结合。
3)中性染色的酸性染料①定义:在中性介质中(pH=6~7)染色的酸性染料称为中性酸性染料。
②特点:分子结构更复杂,分子量更大,含水溶性基团更少,溶解度更差,以NH4Ac为介质,浴中主要以胶体状存在,对羊毛亲和力更高,湿处理牢度更好,匀染性差,可耐羊毛缩绒,故称耐缩绒酸性染料。
③染色机理:同(2)1、定义:分子中带有磺酸基或羧基,易溶于水,能在酸性介质中染羊毛,又能和某一些金属盐类在纤维上形成稳定络合物的染料称作酸性媒染染料。
2、媒染剂:重铬酸钾(钠)3、用途:羊毛染色(蚕丝、锦纶很少使用)4、染色性能:在羊毛纤维上,耐晒、湿处理牢度都很好,匀染性好,耐缩绒,是重要的毛用染料。
金属络合染料(又称酸性络合染料):金属与染料的分子比为1:1,在强酸性介质中染色。
中性染料:金属与染料分子比为1:2,在弱酸性或中性条件下染色。
金属络合染料1、染料性能优点:(1)工艺简单,染后不需媒处理。
(2)色泽较媒染染料艳。
(3)湿牢度好于酸性染料,不如媒染染料。
(4)色全。
(5)消除了毛纺厂的含铬废水。
(6)不但用于羊毛,也可用于丝绸、锦纶。
缺点:用酸量大(硫酸用量是纤维重量的8%),对毛稍有损伤。
染色机理;同酸性媒染染料。
活性染料又称反应性染料(Reactive dyes),是一类能和纤维上的某些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染料,由于共价键的结合牢固,可大大的提高染色牢度,尤其是湿牢度。
1、特点(1)色谱齐全,色泽鲜艳、应用广泛(主要染棉,另外可染羊毛、锦纶)。
(2)匀染性好,使用方便,牢度优良。
(3)制造方便,价格比较低。
染色机理活性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和蛋白质纤维的染色,原因是在这两类纤维中含有能参与化学反应的基团如—OH,—NH2,合成纤维很少用该染料染色。
按照染料分子中活性基反应性质的不同,主要有下列两类反应机理亲核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定义:是一种低水溶性(不含磺酸基、—COOH、而含有—OH、—NH2等)疏水性较强的非离子型染料。
在水中呈分散的微粒子状态。
2、用途:染涤纶纤维。
对锦纶湿处理牢度差,染腈纶只能染得中浅色。
性能特点:(1)分子量小(2)不含水溶性基团,含有—OH、—NH2、—CN等极性基团(3)耐热性、耐升华牢度好按应用性能分:(1)E型——低温型:分子量小,低温时固色率高,匀染性好,耐热性差,适用于载体和高温高压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