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乙酸扭体法实验报告

乙酸扭体法实验报告

1. 探究乙酸对小鼠扭体反应的镇痛作用。

2. 评估不同剂量乙酸对小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3. 了解扭体法在镇痛实验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扭体反应是一种动物实验中常用的镇痛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动物在受到疼痛刺激后出现的扭体行为来判断药物的镇痛效果。

乙酸作为一种常见的刺激剂,能够引起小鼠的扭体反应,通过观察不同剂量乙酸引起的扭体次数,可以评估药物的镇痛效果。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种小白鼠30只,体重18-22g。

2. 实验药物:乙酸(纯度≥99%)。

3. 实验仪器:扭体法实验装置、电子天平、计时器、试管、滴管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

2. 药物制备:根据预实验结果,配制不同浓度的乙酸溶液。

3. 实验操作:a. 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b. 低剂量组:给予低剂量乙酸溶液灌胃。

c. 中剂量组:给予中剂量乙酸溶液灌胃。

d. 高剂量组:给予高剂量乙酸溶液灌胃。

e. 阳性对照组:给予已知镇痛效果的药物灌胃。

4. 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小鼠在给予药物后30分钟内出现的扭体次数。

5.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加,小鼠扭体次数逐渐增多。

2. 阳性对照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阳性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3. 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均有所减少,但高剂量组镇痛效果最佳。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扭体法观察乙酸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乙酸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2.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加,小鼠扭体次数逐渐增多,说明乙酸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够引起小鼠的疼痛反应。

3. 阳性对照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阳性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以作为评价药物镇痛效果的参考。

4. 本实验结果表明,乙酸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镇痛效果与剂量有关,高剂量组镇痛效果最佳。

药理实验报告

药理实验报告

药理学实验报告学校: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元胡止痛片对小鼠镇痛抗炎镇痛活性研究组员:指导老师:摘要:目的:研究元胡止痛片是否具有镇痛抗炎的效果。

方法:使用小鼠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耳肿胀法,并分别建立小鼠的镇痛抗炎模型,观察元胡止痛片对小鼠的镇痛抗炎作用的影响。

结果:1.热板法:元胡止痛片对小鼠热板法实验中给药60分钟后有显著性差异,阳性药阿司匹林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明显的痛阈降低,低浓度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痛阈降低。

2. 醋酸扭体法:实验结果有显著差异,阿司匹林阳性药与高浓度元胡溶液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阳性药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而阿司匹林组与生理盐水,低浓度与生理盐水组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

3. 热肿胀法: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阳性药阿司匹林没有明显的抗炎活性。

结论:阿司匹林阳性药有抗炎镇痛作用,元胡止痛片无抗炎镇痛作用。

关键词:元胡止痛片;镇痛;抗炎;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耳肿胀法元胡止痛片为中药复方制剂,由延胡索(醋制)、白芷等中药组成,延胡索(醋制)具辛、苦、温,归肝脾经,由活血、理气、止痛等功效;白芷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其功能与主治为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该制剂为中国药典方,临床上用于气滞血淤的胃痛、胁痛、头痛及月经痛等。

由于直肠给药50%以上的药物可以不通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作用于全身,可避免口服引起的胃肠道刺激,同时减少。

胃液和肝脏对药物的破坏和降解,从而提高药效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另外,直肠给药药物吸收缓慢,可使药效维持较长的时间。

本实验旨在对元胡止痛栓的镇痛抗炎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健康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5±8g,雌性32只,雄性32只。

健康昆明种小白鼠,体重40±10g,雄性,32只。

1.2 药品与试剂元胡止痛片,广西半宙天龙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0807;0.9%氯化钠注射液,新疆华世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14070702;阿司匹林肠溶片,临汾宝珠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40401;二甲苯,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批号120411;冰乙酸,天津市光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批号090527。

阿托品哌替啶实验报告

阿托品哌替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阿托品和哌替啶的药理作用。

2. 探究阿托品和哌替啶相互作用对小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3. 分析阿托品和哌替啶相互作用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 药物:阿托品(ATP)、哌替啶(PMT)、生理盐水。

3. 仪器:电子秤、小鼠疼痛测试仪、生物显微镜、离心机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阿托品组、哌替啶组、阿托品+哌替啶组、对照组。

2. 给药:阿托品组给予阿托品5mg/kg,哌替啶组给予哌替啶10mg/kg,阿托品+哌替啶组给予阿托品5mg/kg和哌替啶10mg/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3. 观察指标:(1)镇痛效果:采用热板法检测小鼠疼痛阈值,记录小鼠疼痛潜伏期。

(2)生理指标:检测小鼠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四、实验结果1. 镇痛效果:阿托品组、哌替啶组、阿托品+哌替啶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疼痛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表明阿托品、哌替啶及二者相互作用均具有镇痛作用。

2. 生理指标:(1)体温:阿托品组、哌替啶组、阿托品+哌替啶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体温明显升高(P<0.05),表明阿托品、哌替啶及二者相互作用均具有升高体温的作用。

(2)心率:阿托品组、哌替啶组、阿托品+哌替啶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阿托品、哌替啶及二者相互作用对小鼠心率无显著影响。

(3)呼吸频率:阿托品组、哌替啶组、阿托品+哌替啶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阿托品、哌替啶及二者相互作用对小鼠呼吸频率无显著影响。

五、实验讨论1. 阿托品和哌替啶均为临床常用的药物,阿托品具有解痉、散瞳、抗胆碱能等作用,哌替啶具有镇痛、镇静、解痉等作用。

兔子解热镇痛药实验报告

兔子解热镇痛药实验报告

兔子解热镇痛药实验报告XXXXX痛药试验报告如下:三个时期1、上升期,在发热的开始阶段,由于正调节占优势,故调定点上移,此时,原来的正常体温变成了“冷刺激”,中枢对“冷”信息起反应,发出指令经交感神经到达散热中枢,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导致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随之减少,同时指令到达产热器官,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随而增加,体温升高。

2、持续期,当体温升高到调定点的新水平时,便不再上升,而是在这个与新调定点相适应的高水平上波动,此期寒战停止并开始出现散热反应,产热和散热基本平衡。

3、下降期,经历高温持续期后,由于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的消除,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

这时由于血温高于调定点,POAH的温敏神经元发放频率增加,通过调节作用使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降低,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到正常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实验步骤1、实验计算机参数设置。

打开计算机,启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按下表进行本实验的计算机参数设置。

2、取家兔称1只,称重后,耳缘静脉缓慢注入1%普鲁卡因(1g/kg),全麻家兔。

3、动物麻醉后,取仰卧位固定在手术台上,进行气管插管和颈总动脉插管,动脉导管另一端与连接第1通道的压力换能器相连接,打开动脉夹,记录血压曲线。

4、体温计插入家兔肛门,深度为3.5~5厘米。

5、待体温计插入3到5分钟后且血压及心电图曲线稳定后,记录给药前血压和心率,体温等指标。

6、用PGE从耳缘静脉注射入家兔体内,30分钟后记录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

7、待体温上升到持续高温阶段,耳缘静脉注射入阿司匹林,30分钟后,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

8、比较正常,发热中和解热后三组数据的关系。

提取阿司匹林的实验报告

提取阿司匹林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从阿司匹林片剂中提取阿司匹林的方法;2. 掌握溶解、过滤、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3. 了解阿司匹林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在水中微溶,但在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本实验通过将阿司匹林片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过滤、结晶,从而提取出阿司匹林。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漏斗、布氏漏斗、滤纸、蒸发皿、磁力搅拌器、酒精灯、温度计、研钵、药匙等;2. 试剂:阿司匹林片剂、乙醇、氯仿、蒸馏水、无水硫酸钠等。

四、实验步骤1. 称取适量阿司匹林片剂(约0.5g),置于研钵中,用研杵研碎成粉末;2. 将研碎的阿司匹林粉末转移至烧杯中,加入适量乙醇,用磁力搅拌器搅拌至阿司匹林完全溶解;3. 将烧杯中的溶液过滤,收集滤液;4. 将滤液转移至蒸发皿中,置于酒精灯上加热,边加热边搅拌,直至滤液浓缩至饱和;5. 停止加热,待溶液冷却至室温,观察结晶现象;6. 用滤纸过滤结晶,收集滤纸上的晶体;7. 将滤纸上的晶体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得到纯净的阿司匹林。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阿司匹林片剂在乙醇中溶解良好,经过过滤、结晶等操作,成功提取出阿司匹林晶体;2. 提取得到的阿司匹林晶体呈白色,结晶良好,说明实验操作正确;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从阿司匹林片剂中提取阿司匹林的方法,以及溶解、过滤、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从阿司匹林片剂中提取阿司匹林,掌握了溶解、过滤、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操作条件,可以成功提取出纯净的阿司匹林晶体。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研碎阿司匹林片剂时,应尽量将片剂研碎成粉末,以提高溶解度;2. 溶解过程中,应充分搅拌,确保阿司匹林完全溶解;3. 结晶过程中,应控制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以获得良好的结晶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阿司匹林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解,为今后的实验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镇痛、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能学实验

镇痛、抗惊厥药物的作用-机能学实验

镇痛、抗惊厥药物的作用实验报告课程:机能学实验系级班姓名:学号:组员:实验原理1.哌替啶(杜冷丁)与氨基比林的镇痛作用哌替啶主要激动μ型阿片受体,药理作用与吗啡基本相同,对多数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镇痛效果良好,镇痛作用弱于吗啡,效价强度为吗啡的1/10-1/7,作用时间持续较短,为2-4小时。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平滑肌亦有一定影响。

毒副作用也相应较小,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均较轻微,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及过量使用等问题。

氨基比林为解热镇痛药。

氨基比林为吡唑酮类解热镇痛抗炎药,能抑制下丘脑前部神经元中前列腺素E1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作用;氨基比林还能抑制炎症局部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稳定溶酶体膜、影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起到抗炎作用。

2.异戊巴比妥,水合氯醛的抗惊厥作用异戊巴比妥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因剂量不同而表现出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不同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苯巴比妥相似,可能是由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转入抑制。

水合氯醛,较大剂量有抗惊厥作用,可用于小儿高热、破伤风及子癎引起的惊厥。

大剂量可引起昏迷和麻醉。

抑制延髓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导致死亡。

3.尼可刹米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提高呼吸中枢对CO₂的敏感性;刺激劲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其毒性反应: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惊厥等。

【实验目的】1.观察巴比妥类及水合氯醛对惊厥的预防及拮抗作用,比较他们的区别。

2.用扭体法观察杜冷丁及氨基比林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并比较他们的效果。

【实验动物】动物:小鼠药品:0.2%杜冷丁、0.7%氨基比林、0.9%生理盐水、1%醋酸盐0.5%苯巴比妥钠0.5%异戊巴比妥钠3%水合氯醛5%尼可刹米器材:小鼠笼注射器大镊子天平量筒【实验步骤】一.哌替啶(杜冷丁)与氨基比林的镇痛作用1.9只小鼠称重,分为杜冷丁组,氨基比林组,生理盐水组,每组3只小鼠,分别注射0.1ml/10g的药物后等待20min。

镇痛药物实验实验报告

镇痛药物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药物得镇痛作用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2012021320一、实验原理:扭体反应就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得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得一种刺激腹膜得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得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歪扭与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得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得:1.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得镇痛效果及特点;2.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1.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

观察一般活动。

2.给药:1#,2# 小鼠给杜冷丁,0、1ml/10g3#,4# 小鼠给安痛定, 0、1ml/10g5#,6# 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给药途径:皮下注射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3.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得次数,每次持续得时间4.动物最后全部处死。

四、实验结果:编号23456 给药杜冷丁安痛定安痛定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扭体反应出现次数010 0 17 13 每次持续时间(秒)0203 2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得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显著得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得阿片受体激动剂,就是一种临床应用得合成镇痛药,对人体得作用与机理与吗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就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得退热、发热时得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得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时解热镇痛作用。

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扭体反应。

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得镇痛作用,但杜冷丁得镇痛作用更强大。

篇二:药理学实验镇痛药得镇痛作用篇三:热板法镇痛实验热板法镇痛实验[摘要]目得掌握镇痛药得实验法.观察麻醉性镇痛药度冷丁(dolantin)与非麻醉性镇痛药罗通定(rotundine)得镇痛效应。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退烧、镇痛和抗血栓等治疗方面。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对阿司匹林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以验证其药效和化学特性。

首先,我们进行了阿司匹林的溶解实验。

将一定量的阿司匹林加入不同温度的水中,并观察其溶解情况。

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在温水中溶解较快,而在冷水中溶解较慢。

这表明阿司匹林的溶解性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这也为其在体内的溶解和吸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接着,我们进行了阿司匹林的药效实验。

将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投入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其对疼痛的缓解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作用时间较长。

这一结果验证了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镇痛药物的有效性。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阿司匹林的化学性质实验。

通过对阿司匹林的结构分析和反应实验,我们确认了其化学成分和反应特性。

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水杨酸和乙酸。

这一结论对于阿司匹林的药物代谢和药效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验证了阿司匹林的溶解性、药效和化学特性,为其在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其药效和化学特性的研究对于促进医药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希望本次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目:药物的镇痛作用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2012021320一、实验原理:扭体反应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刺激腹膜的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的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歪扭和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

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的:1. 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的镇痛效果及特点;2. 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1. 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

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

观察一般活动。

2. 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 0.1ml/10g 3#, 4# 小鼠给安痛定, 0.1ml/10g 5#, 6# 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 给药途径:皮下注射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1ml/10g3. 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4. 动物最后全部处死。

四、实验结果:编号23456 给药杜冷丁安痛定安痛定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扭体反应出现次数 0 10 0 17 13 每次持续时间(秒)0 2 0 3 2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对人体的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的退热、发热时的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的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时解热镇痛作用。

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扭体反应。

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杜冷丁的镇痛作用更强大。

篇二:热板法镇痛实验热板法镇痛实验[摘要] 目的掌握镇痛药的实验法。

观察麻醉性镇痛药度冷丁(dolantin)和非麻醉性镇痛药罗通定(rotundine)的镇痛效应。

方法将小鼠置于一定温度的热板上,热刺激小鼠足部产生痛反应,即舔足反应。

以小鼠出现舔足的时间作用为痛反应指标,判断药物是否具有镇痛作用。

结果比较不同时间度冷丁、罗通定和对照组的痛阈提高百分率。

度冷丁组、罗通定组、对照组的小鼠在注射药物前的痛阈值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gt;0.05);15min时,度冷丁组的小鼠的痛阈提高百分率为163.1%,痛阈值为47±14.39 s,罗通定组的小鼠的痛阈提高百分率为100%,痛阈值为34±12.47s,两者的痛阈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5);30min时,度冷丁组的小鼠的痛阈提高百分率为33.1%,痛阈值为24±9.72 s,罗通定组的小鼠的痛阈提高百分率为93.8%,痛阈值为38±15.00 s,两者痛阈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5),此时是罗通定的痛阈提高百分率较大;30min时,度冷丁组的小鼠的痛阈提高百分率为22.5%,痛阈值为22±13.06 s,罗通定组的小鼠的痛阈提高百分率为70.2%,痛阈值为35±17.64 s,两者的痛阈值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lt;0.05)。

结论注射度冷丁或罗通定后痛阈值均增加。

1.材料和方法1.1 动物:20~25克左右雌性小鼠 1.2 器材:数控超级恒温槽,金属罐1.3 药品:0.25%度冷丁、0.25%罗通定、生理盐水 1.4 热板温度:调节温度水浴恒定于55±0.1oc1.5 动物筛选:筛选合格小鼠3只,30秒内有舔后足反应者,并各测定正常痛阈值一次,对逃避跳跃者弃之。

1.6实验分组甲鼠腹腔注射0.25%度冷丁0.1ml/10g 乙鼠腹腔注射0.25%罗通定0.1ml/10g 丙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1.7 测痛阈值分别在注射药后15、30、60min各测痛阈值一次,并记录痛阈值。

1.8 数据统计数据以?x±s表示,显著性差异采用t检验。

1.9痛阈提高百分率按下式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用药后平均热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痛阈提高百分率=用药前平均痛阈值2.结果见表1 ,图1。

* 100% 表1. 度冷丁、罗通定对小鼠痛阈的影响(n=9) 样本 1 2 3 4 5 6 7 8 9 x s 生理盐水痛阈值(秒) 0 18 26 17 21 15 20 18 15 21 19 15 23 27 17 21 16 17 11 20 15 19 30 14 27 14 14 10 21 15 18 11 16 60 21 22 17 17 14 18 13 21 12 17度冷丁痛阈值(秒) 0 16 22 23 10 13 25 22 13 16 18 15 48 60 26 26 60 43 38 60 60 47 14.3 3.46 4.75 5.29 3.67 5.33 19±19±16±-15.08-9.4/17±18±9 47±x±s 痛阈提高百分率(%)罗通定痛阈值(秒)60 23 55 25 14 18 14 15 16 16 22 13.06 22±13.06 0 28 14 20 24 15 23 15 19 20 20 4.68 20±4.68 / 15 60 33 23 21 24 45 30 32 40 34 12.47 34±12.47 10030 60 40 32 35 19 51 25 25 58 38 15.00 38±15.00 17.64 35±17.64. 60 60 35 28 28 13 43 14 22 60 34 30 14 39 40 27 20 18 21 19 15 24 9.72 24±9.72 14.39 163.13.464.755.29 3.67 5.3333.1 22.5 93.8 70.2图1 度冷丁和罗通定药物对小鼠热痛阈值的影响*p&lt;0.05,** p&lt;0.05,***p&lt;0.05 vs control group *p&lt;0.05 vs rotundine group; ##p&lt;0.05 vs dolantin group ; ***p&gt;0.05 vs rotundine group 分析:在度冷丁实验组中,15min时,该组小鼠的痛阈值是最高的,可是在30分钟时,其痛阈值迅速下降,可能和15min实验时,小鼠在热板上停留时间(47±14.39 s)过久,导致足受伤;也有可能是实验提供的度冷丁试剂在小鼠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过短。

3.讨论3.1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度冷丁组和罗通定组的小鼠与对照组的小鼠的痛阈值有显著性差异(p&lt;0.05)。

在15min时,观察记录到度冷丁组小鼠的痛阈值与罗通定组小鼠的痛阈值有显著性差异(p&lt;0.05),其中度冷丁小鼠的痛阈值高;30min时,观察记录到度冷丁组小鼠的痛阈值与罗通定组小鼠的痛阈值有显著性差异(p&lt;0.05),其中罗通定组小鼠的痛阈值高;60min时,观察记录到度冷丁组小鼠的痛阈值与罗通定组小鼠的痛阈值无显著性差异(p&gt;0.05)。

在本次试验中,在15min之前,度冷丁的镇痛效果比较理想,15min~30min左右,罗通定的镇痛作用比度冷丁有效;60min后,两者镇痛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原因分析:由于度冷丁的作用时间较短(吗啡皮下注射5~10mg,作用持续时间约为6小时[1] ,而度冷丁的效价强度仅为吗啡的1/7~1/10[1],作用时间也较短),而罗通定的作用时间较长,一次口服60~100mg,可维持作用2~5小时[1] ,所以在试验中,开始时,度冷丁的作用强度比罗通定好;过了一段时间后度冷丁的作用强度比罗通定弱。

3.2 度冷丁和罗通定的作用机制. 3.2.1度冷丁作用机制:疼痛刺激使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可能为p物质),该递质与接收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将痛觉冲动传入脑内。

感觉神经元末梢上存在阿片肽受体,含脑啡肽的神经元释放脑啡肽,后者与阿片受体结合,减少感觉神经末梢p物质的释放,恻然防止痛觉冲动传入脑内。

dolantin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的人工合成品,是吗啡的代用品。

其作用机理为:dolantin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抑制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细胞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阻断神经冲动传递。

度冷丁→阿片受体→ca2+内流↓,k+外流↑→后膜超极化→兴奋传入↓ 3.2.2罗通定的作用机制:罗通定为四氢巴汀(左旋),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并伴有镇静、安定和催眠作用,进入中枢后优先阻滞脑内da受体最丰富的脑区的d2受体亚型,然后通过这些神经核与下丘脑弓状核发生神经连接,由此与内啡肽中央导水管灰质内源性抗痛系统相联系,加强脑干部位的抗痛功能,并抑制脊髓背角水平的致痛信息进人脑内,增强阿片肽的功能,最终达到镇痛目的。

罗通定阻断脑内da受体,抑制痛觉传入和痛反应,增加与痛觉有关的特定脑区域脑腓肽原和内腓肽原的mrna的表达,促进脑腓肽、内腓肽的释放。

参考资料:[1] 陈季强 . 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册 . 科学出版社 . 2004年版;351,356,357 .[2] 李秀芹,杨腾飞,张可璇,吕游,武静茹. 罗通定协同哌替啶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 徐州医学院学报 . 2009,29(5):319~320 [3] 王云娇,李武毅,张永云 . 罗通定片镇痛、镇静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药材. 第29卷第7期2006年7月: 713~714.[4] 陆源,夏强. 生理科学实验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257~258篇三:(甲组)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镇痛作用比较实验报告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镇痛作用比较一、实验目的1、观察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2、学习药物镇痛作用的筛选方法(扭体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腹膜有广泛的感觉神经分布,某些化学物质(如冰醋酸等)注入小鼠腹腔内可刺激脏层和壁层腹膜,引起深部、大面积且持久的疼痛,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表现为腹部两侧内凹、躯体扭曲、后肢伸展和臀部高起等行为反应,统称为扭体反应。

该反应在注射15min内出现频率最高,故注射后15min内发生的扭体次数作为疼痛的定量指标。

三、实验仪器设备电子天平、500ml烧杯、棉签、1ml注射器、鼠笼。

0.2%哌替啶(度冷丁)生理盐水溶液、安痛定生理盐水溶液(取1ml安痛定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2.5ml)、0.7%冰醋酸溶液、生理盐水、碘酊、2%苦味酸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