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五上道德与法治上册《10.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1-2 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上道德与法治上册《10.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1-2 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上道德与法治上册《10.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1-2 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这一章节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并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的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理解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现代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传统美德,如孝顺、勤劳、诚实等,但如何将这些美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如孝顺、勤劳、诚实、宽容等。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这些美德。

3.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现代价值。

2.培养学生将传统美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现代价值;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践行传统美德。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故事和图片,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情境模拟的道具和材料,用于让学生实际体验和践行传统美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美德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美德,以及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呈现(15分钟)通过呈现相关的案例、故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理解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案例、故事中的美德行为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现代价值。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以及这些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德的决心。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认识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培养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2.难点: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自觉发扬光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案例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3.准备时间:提前一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我国的传统美德画面,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勤奋好学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画面中的美德是什么?它们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2.呈现(15分钟)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人教版部编五年上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案

人教版部编五年上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案

人教版部编五年上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认识到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尊师敬长、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等传统美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是非判断能力,对传统美德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践行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认识到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尊重和热爱,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认识到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案例和图片。

2.素材: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视频资料。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小组讨论的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美德?为什么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2.呈现(10分钟)呈现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践行传统美德的。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传统美德的内涵。

3.操练(10分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

10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第三课,也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

教材包含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主题。

中华传统美德,意蕴深远,本课旨在将学生引入修身立德的大门,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树立起培养高尚精神品格的意识。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2.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能举出生活中反映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以古为鉴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则名言: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康有为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

——拿破仑2.导入语:这两则名言都提到了一个词“自强”。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一直都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窥探一下中华传统美德的奥妙。

1二、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1.教师出示思维导图:注重明志崇尚气节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讲究诚信品行高洁的人士及其伟大人格求新精神学习实践2.学生自主阅读P82“阅读角”内容。

教师提问:明志就是确立志向。

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那么你的志向是什么呢?你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前进吗?同桌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3.接下来的其他版块,也可按照此模式进行。

通过故事让学生联系实际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或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讨论交流。

4.同桌合作,完成P85第二个“活动园”的连线任务。

鼓励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谈谈这些格言给自己的启示。

三、课后作业课后搜集其他注重人格修养的名人的故事,并用一段或几段文字写写自己得到的启发以及以后应该怎么做。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五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

2.体会传统美德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价值。

2.难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故事讲述法、体验活动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视频片段,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场景。

提问学生:视频中展现了哪些传统美德?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美德呢?引出课题“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2.传统美德知多少知识讲解:教师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如仁爱、诚信、爱国、敬业、友善等。

故事分享:讲述一些体现传统美德的历史故事,如苏武牧羊(爱国)、曾子杀猪(诚信)、孔融让梨(仁爱)等。

学生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体现传统美德的故事或身边的事例。

3.传统美德的价值案例分析: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体现传统美德带来积极影响的案例,以及缺乏传统美德导致不良后果的案例。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传统美德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代表发言: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总结传统美德对个人修身立德、家庭和谐幸福、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价值。

4.传承传统美德体验活动: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美德,如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体会尊老美德;进行诚信考试承诺,感受诚信的重要性等。

制定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传统美德的行动计划。

分享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互相学习和鼓励。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践行传统美德,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体会到了传统美德的价值和魅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久远流长》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久远流长》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久远流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传统美德久远流长》,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涵。

2. 研究中国古代的美德故事和典籍。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什么是传统美德1. 情境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和相关问题引入传统美德的概念。

2. 课文导读:研究课文《传统美德久远流长》,了解其中传达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总结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作用。

4.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美德故事1. 课文导读:研究《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如《为政篇》和《仁篇》。

2. 分组阅读:学生分组阅读所给的中国古代美德故事,了解其中传达的美德价值观。

3. 小组展示:各小组展示他们所读的美德故事,分享思考和感悟。

4.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中国古代美德故事的内涵。

第三课:如何践行传统美德1. 课文导读:研究课文中的案例,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如何运用传统美德。

3. 小组讨论:学生就角色扮演中的经验进行讨论和总结。

4.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引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思考和讨论。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践行传统美德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活动表现。

2. 学生对课文和美德故事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总结。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实践活动,如参与志愿者活动或关怀他人。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活动或博物馆,加深对传统美德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案教学设计(3课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教案教学设计(3课时)
具体例子
出示课本82页“阅读角”《乘长风破万里浪》这篇小故事,学生读一读,了解南北朝时期著名将领宗悫的故事。
出示“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个句子,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体会宗悫的伟大志向。
预设:“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个句子选自沈约等《宋书·宗悫传》。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精心刻苦地练武,直到练成了才对他叔父说:“我有了本事,就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乘风破浪”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来宗悫真的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板书课题: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二、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1、教师引导: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已经深深的熔铸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中华民族美德的突出特点就是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
2、出示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对传统美德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美德的理解较为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到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知道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体会。

3.实践活动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践行传统美德。

4.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故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和呈现。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实践活动素材,学生参与实践。

4.准备情景模拟的场景和角色,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孝顺、尊师重道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第三课,也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

教材包含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主题。

中华传统美德,意蕴深远,本课旨在将学生引入修身立德的大门,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树立起培养高尚精神品格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2.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能举出生活中反映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以古为鉴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两则名言:
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康有为
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

——拿破仑
2.导入语:这两则名言都提到了一个词“自强”。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一直都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窥探一下中华传统美德的奥妙。

1
二、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1.教师出示思维导图:
注重明志
崇尚气节
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讲究诚信品行高洁的人士及其伟大人格
求新精神
学习实践
2.学生自主阅读P82“阅读角”内容。

教师提问:明志就是确立志向。

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明志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

那么你的志向是什么呢?你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前进吗?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3.接下来的其他版块,也可按照此模式进行。

通过故事让学生联系实际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或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讨论交流。

4.同桌合作,完成P85第二个“活动园”的连线任务。

鼓励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谈谈这些格言给自己的启示。

三、课后作业
课后搜集其他注重人格修养的名人的故事,并用一段或几段文字写写自己得到的启发以及以后应该怎么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吗?这是谁说的?(孔子)
2
是的,他就是孔子。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孔子的仁爱精神吧!
二、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1.教师: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这是传统美德中“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谁能起来读一下“孔子的仁爱思想”?
(教师随机点名,学生朗读P86“阅读角”内容;读罢各小组讨论交流对“仁爱思想”的理解,并完成下方“活动园”的任务。


2.阅读P87《将心比心》的故事,加深对“仁”的理解。

3.阅读P87“阅读角”《朱冲还牛》的故事,理解宽以待人的道理。

教师:你能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待人宽容的意义吗?
(学生思考后,教师随机提问并点评。


4.学生阅读P88《杜环侍老》的故事,理解“民胞物与”。

教师:你能讲述一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仁爱故事吗?
学生讲故事,老师作指导。

教师过渡:对他人我们要有这种仁爱精神,那么对国家呢?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1.教师引导: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前仆后继,保卫祖国,关怀民生。

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你们知道顾炎武吗?
2.学生自主阅读P89“阅读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各小组交流并完成P89“活动园”的任务。

教师过渡: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事事关心、为什么要爱国呢?
学生自主阅读P89页末《鲁女爱国》的故事,朗读故事上方的一段文字。

教师过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以具体行动去爱国呢?
3.学生自主阅读P90“活动园”内容,同桌讨论:和平时代和战争时代,爱国都有哪些表现?然后举手回答。

3
4.学生阅读课本关于“忧患意识”与“天下为公的理想”的内容。

5.教师总结: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强大的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传统美德永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四、课后作业
复习本课学习的内容;课余可以多查阅一下相关资料,加深认识。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