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解剖实验报告实验结果

解剖实验报告实验结果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解剖实验,了解人体内部结构,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医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对象本次实验选用成年男性尸体,编号为XX。

三、实验内容1. 头部解剖(1)观察头部骨骼结构,包括颅骨、面骨等,了解其形态和相互关系。

(2)解剖颅骨,观察脑膜、血管、神经等结构。

(3)观察眼眶、鼻腔、口腔等部位的结构。

2. 脊柱与脊髓解剖(1)观察脊柱的形态、位置和生理弯曲。

(2)解剖脊柱,观察椎间盘、椎管、脊髓等结构。

(3)观察脊髓的分布和神经根。

3. 上肢解剖(1)观察上肢骨骼结构,包括肱骨、尺骨、桡骨、腕骨等。

(2)解剖上肢肌肉,了解其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3)观察上肢血管、神经的分布。

4. 下肢解剖(1)观察下肢骨骼结构,包括股骨、胫骨、腓骨、跗骨等。

(2)解剖下肢肌肉,了解其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3)观察下肢血管、神经的分布。

5. 胸部解剖(1)观察胸腔结构,包括胸壁、胸膜、纵隔等。

(2)解剖胸腔,观察心脏、肺、食管、血管、神经等结构。

6. 腹部解剖(1)观察腹部结构,包括腹壁、腹膜、腹腔脏器等。

(2)解剖腹部,观察胃、肠、肝脏、脾脏、肾脏等结构。

(3)观察腹部血管、神经的分布。

四、实验结果1. 头部解剖头部骨骼结构完整,颅骨各部位形态清晰,血管、神经分布明确。

脑膜与颅骨紧密相连,脑膜血管丰富。

眼眶、鼻腔、口腔等部位结构完整,神经支配明确。

2. 脊柱与脊髓解剖脊柱形态规则,生理弯曲明显。

椎间盘结构完整,椎管内脊髓神经根分布清晰。

脊髓灰质和白质界限明显,神经根分布合理。

3. 上肢解剖上肢骨骼结构完整,肌肉起止点明确,神经支配清晰。

血管、神经分布合理,符合解剖学原理。

4. 下肢解剖下肢骨骼结构完整,肌肉起止点明确,神经支配清晰。

血管、神经分布合理,符合解剖学原理。

5. 胸部解剖胸腔结构完整,胸壁、胸膜、纵隔等部位结构清晰。

心脏、肺、食管、血管、神经等结构完整,神经支配明确。

人体解剖实训课实验室报告

人体解剖实训课实验室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人体解剖实训,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人体解剖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实验时间2023年3月12日三、实验地点人体解剖实训室四、实验材料1. 实体解剖模型:人体骨骼、肌肉、内脏等。

2. 显微镜、切片、实验指导书等。

3. 实验服、手套、剪刀、镊子等实验工具。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穿戴实验服、手套,保持实验室整洁。

(2)熟悉实验器材和操作方法。

2. 实验过程(1)骨骼系统解剖观察人体骨骼模型,了解骨骼的形态、大小、位置和连接方式。

重点观察头骨、脊柱、胸廓、四肢骨骼等。

(2)肌肉系统解剖观察人体肌肉模型,了解肌肉的形态、起止点、作用等。

重点观察胸大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等。

(3)内脏系统解剖观察人体内脏模型,了解内脏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功能。

重点观察心脏、肺、肝脏、脾脏、胃、肠等。

(4)神经系统解剖观察人体神经系统模型,了解神经的形态、分布和功能。

重点观察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等。

3. 实验观察与记录(1)观察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结构,记录其形态、大小、位置等信息。

(2)分析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了解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3)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人体支架,具有保护、支持、运动等功能。

通过观察骨骼模型,了解到骨骼的形态、大小、位置和连接方式,为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2. 肌肉系统肌肉系统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具有收缩、舒张等功能。

通过观察肌肉模型,了解到肌肉的形态、起止点、作用等,为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3. 内脏系统内脏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具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功能。

通过观察内脏模型,了解到内脏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功能,为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4.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调节和控制的中心,具有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

医学解剖实验报告范文(3篇)

医学解剖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人体解剖学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基本结构和组成。

2. 熟悉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3. 提高解剖学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实验时间:2022年X月X日四、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五、实验器材:1. 尸体2. 解剖刀3. 镊子4. 剪刀5. 骨钳6. 血止钳7. 洗手液8. 纱布9. 纸巾六、实验对象:成年男性尸体七、实验方法:1. 实验前,观察尸体外观,了解尸体基本情况。

2. 按照解剖顺序,逐层切开皮肤、肌肉、筋膜等组织,暴露出内脏器官。

3. 仔细观察内脏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记录观察结果。

4. 进行局部解剖,如血管、神经、淋巴等。

八、实验过程:1. 实验开始前,穿戴好实验服、手套和口罩,保持实验室卫生。

2. 检查尸体,了解尸体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死因等。

3. 按照解剖顺序,首先切开皮肤,暴露出肌肉组织。

4. 分离肌肉组织,暴露出内脏器官,如心脏、肺、肝、脾、胃等。

5. 观察内脏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记录观察结果。

6. 进行局部解剖,如血管、神经、淋巴等,进一步了解器官的供血、神经支配和淋巴引流。

7. 解剖完毕,将内脏器官复位,缝合切口,清洗尸体。

九、实验结果:1. 心脏:位于胸腔中,呈圆锥形,分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2.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呈海绵状。

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 肝:位于腹腔上部,呈红褐色,具有代谢、解毒、储存等功能。

4. 脾:位于腹腔左上方,呈暗红色,具有过滤血液、储存血细胞等功能。

5. 胃:位于腹腔上部,呈囊状,具有储存、消化食物等功能。

十、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人体基本结构和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与教材描述不符的现象,如器官的位置、形态等。

这可能是因为尸体保存时间较长,导致器官形态发生变化。

关于《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15篇)

关于《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15篇)

关于《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15篇)篇1:关于《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实验报告本封面课程名称:《人体组织解剖学》。

每次实验报告的格式:实验题目:实验二骨骼和骨骼肌的大体解剖结构观察。

实验日期:201X年3月12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三、实验内容。

四、思考题。

实验纪律和要求:一、1.实验前预习,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2.进入实验室及时清点实验材料、图谱及用具。

二、实验过程中保持安静,穿实验服,带实验报告本、铅笔、尺子、填图纸、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

三、实验观察后,将请同学讲解模型和讨论相关实验内容。

四、1.实验后进行显微镜使用登记和材料用具清查;2.值日生认真做好实验室卫生,清点实验材料、图谱及用具。

篇2:《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关于《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实验报告本封面课程名称:《人体组织解剖学》。

每次实验报告的格式:实验题目:实验二骨骼和骨骼肌的'大体解剖结构观察。

实验日期:201X年3月12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三、实验内容。

四、思考题。

实验纪律和要求:一、1.实验前预习,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2.进入实验室及时清点实验材料、图谱及用具。

二、实验过程中保持安静,穿实验服,带实验报告本、铅笔、尺子、填图纸、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

三、实验观察后,将请同学讲解模型和讨论相关实验内容。

四、1.实验后进行显微镜使用登记和材料用具清查;2.值日生认真做好实验室卫生,清点实验材料、图谱及用具。

篇3: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学习观点(一)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

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

在古代, 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

人体骨头解剖实验报告(3篇)

人体骨头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和结构。

2. 观察骨骼的形态和功能。

3. 掌握骨骼解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人体骨骼标本2. 解剖器械: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针等3. 实验图谱和教材五、实验方法1. 观察骨骼标本的整体结构。

2. 分别对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进行解剖观察。

3. 记录骨骼的名称、形态、位置和功能。

六、实验内容(一)颅骨1. 观察整体结构:颅骨由23块骨头组成,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

颅盖主要由额骨、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颅底由蝶骨、筛骨、颞骨和额骨等组成。

2. 解剖观察:- 额骨:位于颅前部,呈三角形,保护大脑。

- 顶骨:位于颅顶部,呈扁平形,保护大脑。

- 颞骨:位于颅侧部,呈三角形,保护大脑和听觉系统。

- 枕骨:位于颅后部,呈扁平形,保护大脑。

3. 功能:颅骨主要起到保护大脑和感觉器官的作用。

(二)躯干骨1. 观察整体结构:躯干骨由51块骨头组成,分为脊柱、胸骨和肋骨三部分。

2. 解剖观察:- 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组成,保护脊髓。

- 胸骨:位于胸前部,呈长方形,保护心脏和肺部。

- 肋骨:12对,保护胸腔器官。

3. 功能:躯干骨主要起到保护内脏器官、支持身体和参与呼吸运动的作用。

(三)四肢骨1. 观察整体结构:四肢骨由126块骨头组成,分为上肢骨和下肢骨两部分。

2. 解剖观察:- 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 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3. 功能:四肢骨主要起到支持身体、参与运动和平衡身体的作用。

七、实验结果1. 人体骨骼共有206块,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大部分。

2. 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共同构成人体的骨架。

3. 通过解剖观察,掌握了骨骼的名称、形态、位置和功能。

八、实验心得1. 人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解剖人体的实验报告

解剖人体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解剖人体,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系统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 增强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为后续医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15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器材1. 解剖台2. 骨骼模型3. 解剖刀、剪刀、镊子等解剖工具4. 解剖图谱5. 实验报告纸五、实验内容1. 骨骼系统解剖- 观察全身骨骼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 分别观察颅骨、脊柱、胸廓、骨盆、四肢骨骼的形态和连接方式。

- 认识骨骼的命名、形态和功能。

2. 肌肉系统解剖- 观察肌肉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 分别观察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的形态和功能。

- 认识肌肉的命名、形态和功能。

3. 内脏系统解剖- 观察内脏器官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 分别观察心、肺、肝、脾、胃、肠、肾、膀胱、生殖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 认识内脏器官的命名、形态和功能。

4. 神经系统解剖- 观察神经系统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 分别观察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的形态和功能。

- 认识神经系统的命名、形态和功能。

六、实验结果1. 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由颅骨、脊柱、胸廓、骨盆和四肢骨骼组成,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功能。

- 骨骼命名遵循一定的规律,如颅骨的命名以颅面、颅顶和颅底为依据。

2. 肌肉系统- 肌肉系统由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组成,具有运动、支持和保护功能。

- 肌肉命名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以肌肉的形状、位置、功能或起止点为依据。

3. 内脏系统- 内脏系统由心、肺、肝、脾、胃、肠、肾、膀胱、生殖器官等组成,具有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和生殖功能。

- 内脏器官命名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以器官的功能、位置或形态为依据。

4.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具有传导神经冲动、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

- 神经系统命名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以神经的功能、位置或形态为依据。

七、实验讨论1. 解剖人体是医学学习的基础,通过解剖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解剖实验课实验报告

解剖实验课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人体解剖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基本结构,熟悉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2. 培养解剖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为后续医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实验时间:2021年9月15日四、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五、实验器材:1. 解剖模型2. 解剖刀3. 镊子4. 解剖剪5. 生理盐水6. 消毒液7. 实验报告册六、实验对象:成人男性尸体七、实验内容:1. 皮肤解剖2. 肌肉解剖3. 骨骼解剖4. 关节解剖5. 呼吸系统解剖6. 循环系统解剖7. 消化系统解剖8. 泌尿系统解剖9. 生殖系统解剖10. 神经系统解剖八、实验步骤及观察内容:1. 皮肤解剖- 观察皮肤颜色、厚度、弹性等特征。

- 沿着皮肤切口,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观察脂肪组织的分布情况。

- 寻找面部神经、腮腺导管、面动静脉、颈外静脉等结构。

2. 肌肉解剖- 观察肌肉的起止点、走向、形态等特征。

- 切开肌肉,观察肌肉纤维的排列方式。

- 寻找肌肉中的血管、神经等结构。

3. 骨骼解剖- 观察骨骼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

- 切开骨骼,观察骨髓腔、骨膜、血管等结构。

- 寻找骨连接、关节等结构。

4. 关节解剖- 观察关节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

- 切开关节囊,观察关节软骨、滑膜等结构。

- 寻找关节周围的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

5. 呼吸系统解剖- 观察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

- 切开呼吸道,观察黏膜、软骨、血管等结构。

- 寻找呼吸道周围的肌肉、神经等结构。

6. 循环系统解剖- 观察心脏、血管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

- 切开心脏,观察心房、心室、瓣膜等结构。

- 切开血管,观察血管壁的层次、瓣膜等结构。

- 寻找心脏周围的肌肉、神经等结构。

7. 消化系统解剖- 观察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

- 切开消化道,观察黏膜、肌层、血管等结构。

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报告(3篇)

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本报告将详细记录我在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期为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二、实践目的1. 熟悉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

2.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践态度和良好的操作技能。

3. 增强学生对人体结构的直观认识,提高对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力。

三、实践内容1. 解剖学实验室参观:参观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基本设备。

2. 基础解剖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人体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器官系统的解剖实践。

3. 系统解剖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系统的解剖实践。

4. 临床解剖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和分析临床病例,提高对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力。

四、实践过程1. 实验室参观:在实验室参观过程中,我了解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基本设备,如解剖台、显微镜、解剖器械等。

2. 基础解剖实践:在基础解剖实践过程中,我跟随教师进行了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器官系统的解剖。

通过实践,我对这些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系统解剖实践:在系统解剖实践过程中,我跟随教师进行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器官系统的解剖。

通过实践,我对这些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 临床解剖实践:在临床解剖实践过程中,我观察和分析了几例临床病例,如骨折、肿瘤等。

通过实践,我提高了对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基础。

五、实践体会1. 严谨的实践态度: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严谨的实践态度的重要性。

只有严谨地对待每一个实验步骤,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我与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团队合作精神使我更加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
学号********* 姓名杨忠芹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10生科B班
实验课程名称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
教师及职称陈穗文(讲师)
开课学期2012 至2013 学年第一学期
填报时间2012 年11 月15 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一.实验设计方案
5.参考文献
(1)段相林等.人体组织与解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P175-P190
(2)段相林等.人体组织与解剖学实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P64-P67
(3)魏保生等.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P103-P106 二.实验报告
1.实验现象与结果
具体如下:
(一)气管切片(H-E染色)的观察:
1.肉眼观察:切片中管腔的内表面染为紫蓝色为粘膜层,其外是染色较浅的粘膜下层,再外的外膜中有"C"形的染成蓝紫色的透明软骨环。

2.低倍镜下观察:气管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三层,三层之间无明显分界。

粘膜层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含有气管腺,与固有层无明显界限;外膜包括透明软骨环和其周围结缔组织,与黏膜下层无明显界限。

3.高倍镜下观察:
(1)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衬于腔面,纤毛细胞数量多,呈柱状,游离面纤毛清晰可见。

杯状细胞散在于纤毛细胞之间,细胞顶部膨大,呈空泡状。

基细胞位于上皮的深层,呈锥体形,核圆形,深染。

上皮基部有明显的基膜,着深红色。

固有层位于上皮深层,较薄,含有较多纵行的弹性纤维,,其内分布有气管腺的导管、小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等。

(2)黏膜下层位于固有层深层,为着色较浅的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较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组织以及较多的气管腺。

与固有层分界不明显。

(3)外膜: 较厚,最明显的结构是"C"形的透明软骨环,呈紫兰色;其表面是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软骨膜。

软骨环缺口处为气管后壁,其内可见弹性纤维、平滑肌束和结缔组织。

(二)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
1.肉眼观察:切片呈蜂窝状结构,其中有少数管腔大、壁较厚的管状结构,为血管或小支气管的断面。

2.低倍镜下观察,肺表面有肺胸膜覆盖,胸膜下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将实质分隔为许多肺小叶。

实质内可见有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管腔及空泡。

根据管腔的大小、管壁的厚薄和管壁的结构,可区分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伴行血管等。

在两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为肺泡隔。

3.高倍镜下观察:
(1)传导部
(a)小支气管:管壁较厚,管腔较大。

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中夹有杯状细胞,固有层中含有弥散淋巴组织。

黏膜和黏膜下层间有不完整的环形平滑肌。

黏膜下层内有气管腺,外膜内的软骨片较大且不规则。

(b)细支气管:管壁较薄,管腔较小,黏膜向管腔内突出形成皱襞。

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或单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极少。

固有层深部的平滑肌束增多,形成较完整的一层。

腺体和软骨片减少。

(c)终末细支气管:管壁更薄,管腔更小,粘膜形成很多皱襞。

上皮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平滑肌形成薄而完整的环行层。

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完全消失。

(2)呼吸部
(a)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上有肺泡的开口,因而管壁不完整。

上皮为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上皮深层有少许结缔组织和散在的平滑肌纤维。

(b)肺泡管:由多个肺泡围成,无完整的管壁。

在相邻肺泡开口处,肺泡隔末端平滑肌纤维呈结节状膨大,着粉红色。

(b)肺泡管:由多个肺泡围成,无完整的管壁。

在相邻肺泡开口处,肺泡隔末端平滑肌纤维呈结节状膨大,着粉红色。

(c)肺泡囊:多个肺泡的共同开口形成的囊腔,无管壁结构,相邻肺泡开口处无结节状膨大。

(d)肺泡:大小不等、半球形的薄壁囊泡。

肺泡上皮由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组成,Ⅰ型肺泡细胞呈扁平形,核扁而深染;Ⅱ型肺泡细胞呈圆形或立方形,核圆形。

e)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f)尘细胞:位于肺泡腔或肺泡隔内。

细胞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

胞质内有黑色灰尘颗粒。

(三)呼吸肌与呼吸运动:
参加呼吸作用的主要有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等呼吸肌。

它们的关系如下:
1、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体积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2、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体积缩小→肺泡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

附图:肺组织显微结构
2.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