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化学上册02全练版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合集下载

九年化学(人教版 上册)练习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九年化学(人教版 上册)练习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二板块你应尽力完成,第三板块则由你决定取舍)第一板块本课题你学到多少基础知识?不妨检测一下。

(约6min)1.(102;2min)(1)一般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反应。

在这个概念中,实际隐含两个燃烧的条件,不涉及的燃烧条件是。

(2)《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

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下列问题:①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②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③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使火势烧得更旺。

2. (107;20s)爆炸实际是一种特殊的燃烧,特殊在这种燃烧发生在空间里,因此燃烧瞬间产生的热量使气体迅速膨胀而形成强大的,最终摧毁容器等物体。

3. (104;1min)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①炒菜时,锅里冒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②秸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⑤汽油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⑥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抹布盖灭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③⑤4. *(106;15s)下列安全警告标志适用于油库、汽车加油站的一组是()(1) (2) (3) (4)A.(1)(2)B.(2)(3)C.(3)(4)D.(1)(3)5. (106;20s)日常生活中的物质: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盐,⑤面粉,⑥食用油,⑦摩丝。

其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A. ①②③B.④⑤⑥⑦C. ①③⑤⑥⑦D. ②④⑤6. (106;15s)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要求的是()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易爆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货车上运货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吸烟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7. (105;10s)假如学校的图书馆着火了,我们最好用什么方法灭火()A.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 用干粉灭火器灭火C.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D.用水泼灭第二板块你能把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祝你成功!(约15min)8. (107;15s)下列爆炸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气球爆炸B.高压锅爆炸C.火药爆炸D.轮胎爆炸9. (107;20s)点燃下列混合物时,可能发生爆炸的一组气体是()A.氢气跟空气的混合物B.氢气和氮气的混合物C.氮气和氧气的混合物D.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九年级化学练习册(上册)2(4)10. (102、026;1min)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成有浓度约为70%酒精的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与灭火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与灭火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同步训练(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同步训练(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同步训练(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1 燃烧与灭火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10年5月起,广州市的液化石油气瓶要统一加贴新标识。

新标识上要含有以下选项中的( )2。

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一定是气体 B。

可燃物一定是液体C。

可燃物一定是固体 D.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才能燃烧3。

下列灭火的措施中,采用降低温度至可燃物自身着火点以下的是()A。

木柴着火时,用沙子覆盖B.森林起火时,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C.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D。

煤气灶着火时,喷洒二氧化碳干粉4。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木柴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5。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下列实验中白磷能够燃烧的是( )6。

将少量大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点燃,用坩锅钳把小铁盒放在冰冷的水面上,可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

该实验证明,达到灭火目的的原理之一是()A.清除可燃物B.隔绝空气C.降温至着火点以下D.降低着火点7。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B。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拓展训练(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拓展训练(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关于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都是化学反应B.都是氧化反应C.都是化合反应D.都是放热反应答案 C 燃烧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就不属于化合反应。

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下列实验中白磷能够燃烧的是( )答案 C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3.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原理是;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答出一条即可)。

答案CH4+2O2 CO2+2H2O 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产物不污染环境(或燃烧热值高等)解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点燃;灭火时使用高压水枪利用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原理;氢气燃烧热值高,生成物是水,无污染。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点燃H2与O2的混合气体可能爆炸,但点燃煤气与O2的混合气体不可能爆炸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答案 B 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因为水能导电,A项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项正确;点燃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的混合物都可能发生爆炸,C项错误;氧化物中含有两种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D项错误。

故选B。

2.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当时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

请回答下列问题:(7分)(1)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

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2)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

(3)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将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斜向下(如图所示),火柴在哪种情况下更容易持续燃烧,原因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实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实验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材料
1. 火碱棒
2. 硫磺
3. 火柴
4. 干净的烧杯
5. 实验台
6. 试管夹
实验步骤
1. 将一根火碱棒置于实验台上。

2. 用火柴点燃火碱棒的一端。

3. 观察火碱棒燃烧的现象,并记录下燃烧时间。

4. 用试管夹将一小块硫磺夹在试管中。

5. 用火柴点燃硫磺。

6. 将试管倾斜,将燃烧的硫磺接触到火碱棒的尽可能靠近燃烧
部分。

7. 观察火碱棒燃烧是否被灭,并记录下熄灭的时间。

实验结果
火碱棒自燃时火焰气体逸出,火焰颜色为黄色,燃烧时间约为30秒。

将燃烧的硫磺接触到火碱棒后,火焰被灭,熄灭时间约为5秒。

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火焰是燃烧物质的气体所产生的可见光;
2. 灭火是将燃烧物质绝热隔开,消耗燃烧物质或降低其温度。

实验注意事项
1. 进行实验时应保持实验台、烧杯等器材的干净;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烧伤;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台、烧杯等器材清洗干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二、教学策略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1)实验探究2)分析归纳3)自主学习3、设计思路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

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九年级化学 课题1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 课题1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答案:(1)氧气(2)发光、放热(3)可燃物(4)氧气(或空气) (5)着火点(6)隔绝氧气(或空气) (7)温度到着火点以下(8)有限(9)急剧燃烧(10)可燃性气体1.燃烧的条件(1)燃烧:通常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

(2)着火点: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3)燃烧的条件①实验探究实验操作现象分析空气中的白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接触氧气空气中的红磷不燃烧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达到着火点,没接触氧气白磷燃烧达到着火点,接触氧气②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a.可燃物;b.氧气(或空气);c.温度达到着火点。

【例1】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 )A.水能分解B.纸不是可燃物C.没有和氧气接触D.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解析:回答燃烧的问题,一定要紧扣燃烧条件。

纸船是可燃物,在空气中加热,也接触了氧气,故只能从温度找原因。

纸船中装了水,加热时,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达不到纸的着火点,故纸船不燃烧。

答案:D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原理①隔绝氧气(或空气);②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③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辨误区灭火原理①降低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②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三种措施中的任何一种,不需要同时具备。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①移走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例如,森林失火时,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形成隔离带。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如油锅失火可盖上锅盖,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等,它们都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③降低温度,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如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扑灭;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案
[提出问题]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归纳总结]热水可以使白磷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但水中的白磷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讨论交流]怎样才能使烧杯底部的白磷也燃烧呢?
[演示实验]将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实验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投影展示]如何灭火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归纳总结]①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意一个,使燃烧反应停止。
②灭火的方法:a.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b.隔绝氧气(或空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特别提醒]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一种属性,只与本身的性质和颗粒大小有关,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灭火时一般不能说改变物质的着火点。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燃烧的认识历程。
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总结和设计燃烧条件的实验懂得和运用控制变量法。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战舰为什么会着火呢?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那么,草料为什么就成了“纵火犯”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燃烧与灭火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燃烧与灭火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燃烧与灭火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实验-总结归纳-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主动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燃烧与灭火的相关实例,分析实例中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1.(2021山东潍坊中考)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

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A.提供可燃物B.提供氧气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2.(教材P129变式题)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B.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C.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D.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3.(2022北京石景山期末)用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①和②中不燃烧,③中发生燃烧。

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 ℃,红磷着火点为240 ℃。

(1)对比②和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①中试管内气体是。

知识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4.(2021四川雅安中考)森林灭火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的前方清理出一片隔离带,大火会逐渐熄灭,该灭火方法的原理是( )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D.隔离氧气5.(2022独家原创)2022年3月28日是第27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运用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发现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B.森林着火,可在火情附近砍掉草木建立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C.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D.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6.(2021内蒙古赤峰中考)下列关于灭火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B.炒菜的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并关闭火源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失火,立即用湿布盖灭D.扑灭森林火灾,铲除火路走势前方树木设置隔离带7.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以总结归纳出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2)B所示熄灭酒精灯的原理是;(3)用扇子扇煤炉火,越扇越旺的原理是。

知识点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8.(2021北京中考)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A.禁止吸烟B.禁止燃放鞭炮C.禁止带火种D.禁止堆放易燃物9.(2022辽宁沈阳皇姑月考)下列物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氢气B.面粉C.煤粉D.二氧化碳10.(2021四川成都中考)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能力提升全练11.(2021贵州贵阳中考,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B.燃烧属于化学反应,爆炸也一定属于化学反应C.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变化,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D.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12.(2021湖南长沙中考,9,)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某校举行了消防安全知识竞赛。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灭火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13.(2021江苏无锡中考,14,)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

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 ℃,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B.由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C.利用水浴控温可调节可燃物的着火点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可回收再利用14.(2022湖南岳阳期末,9,)关于燃烧和灭火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就是燃烧B.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煤炉越吹越旺是因为补充了大量的氧气C.图书馆或者档案馆因为电路老化引起火灾,应断电后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D.高楼室内着火,可采取的措施有:开窗通风、乘坐电梯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15.(2021河南中考,22,)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请写出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80 ℃的水加热Y形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16.(2021山东乐陵实验中学第二次月考,21,)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2)蜡烛的作用是。

(3)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的煤粉时(4)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写一种)。

素养探究全练17.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燃烧失去控制后就会引起火灾,对人类社会危害巨大。

因此,人们常在材料中添加阻燃剂,减少燃烧的危害。

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填充型无机矿物阻燃剂,呈白色粉末状,以天然高品质水镁石[主要成分是Mg(OH)2]为原料,经过精选、超细研磨等工艺制备得到,被广泛用于橡胶和塑料行业。

当环境温度达到380 ℃时,氢氧化镁开始受热分解生成耐高温的陶瓷样氧化镁和另一种常见的氧化物,反应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

在阻燃的同时,还能够大量吸收橡胶、塑料等燃烧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雾,阻止熔化,不产生有害物质,是一种新兴的环保型无机阻燃剂。

(1)由水镁石制得氢氧化镁阻燃剂是变化,请写出氢氧化镁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请分析氢氧化镁能阻燃的原因:、。

(3)如图所示,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坐标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4)下列灭火和自救措施中,做法不合理的是。

A.当火较小时,可以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B.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全练1.D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①②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烧杯中的热水起到提高温度、隔绝氧气的作用;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①③对比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①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3.答案(1)与氧气接触(2)空气解析(1)对比②和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2)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即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①中试管内气体应是空气,①和③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B在大火蔓延路线的前方清理出一片隔离带,是清除可燃物而灭火。

5.A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或电火花时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燃气泄漏时不能打开排气扇通风。

6.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易连电短路,或造成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灭火。

7.答案(1)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增大了氧气(或空气)的量解析(3)用扇子扇煤炉火,可以增大氧气(或空气)的量,促进燃烧。

8.B题给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

9.D氢气、面粉与煤粉都具有可燃性,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引起爆炸;二氧化碳不属于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引起爆炸。

10.D剧烈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鼓空气是为了使面粉充满金属罐;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面粉粉尘,为防止发生爆炸,必须严禁烟火。

能力提升全练11.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能燃烧,还需与氧气接触;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反应,如自行车车胎爆炸;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不一定能燃烧,如铁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12.C室内起火,不能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电器在使用时着火,应立即切断电源,不可立即用水灭火,以防发生触电;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

13.C实验①中白磷不燃烧(未接触氧气),实验②中白磷燃烧(与氧气接触),对比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实验③中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对比实验②③可推知红磷着火点比白磷高;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均未反应,可回收再利用。

14.C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时发光、放热;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温度降低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煤炉越吹越旺是因为补充了大量的氧气;因电路老化引起的火灾要先断电再采用合理的措施灭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留下任何痕迹,图书馆或者档案馆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高楼室内着火,不能开窗通风,不能乘坐电梯逃生。

15.答案(1)2H2O22H2O+O2↑(2)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解析(2)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在Y形管中都与氧气接触,用80 ℃的水加热Y形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16.答案(1)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2)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3)①②(4)严禁烟火(合理即可)解析(1)鼓入空气,使干燥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利于面粉燃烧。

(2)蜡烛燃烧放出热量,可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

(3)①金属筒不加盖时形不成密闭空间,不会发生爆炸;②蜡烛不点燃时,面粉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会发生爆炸;③将面粉换成煤粉,也可以发生爆炸,因为煤粉也是易燃物。

素养探究全练17.答案(1)物理Mg(OH)2MgO+H2O(2)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反应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3)Q(4)AB解析(1)由水镁石制得氢氧化镁阻燃剂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水和氧化镁。

(3)该物质在Q点时,温度在着火点以上,氧气浓度最大,燃烧得最旺。

(4)灭火时要选择合理的灭火器材;室内失火时,不能打开门窗,以防止空气流通造成火势加大;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