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1

合集下载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
脉之阴阳,则浮、大、动、滑、数皆为阳,沉、涩、微、缓、迟皆为阴。
药之阴阳者,则升散为阳,敛降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入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
其间且有错综现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相间,彼此多少,疑似之间,更须明辨。若再进而求之,则疾病之部位有表里,正邪之消长有虚实,疾病之征象有寒热。其间亦有复杂现象,如由表入里,由里达表,寒热错综,虚实互见,亦须审慎辨识。总之,表、实、热三者,可赅于阳;里、寒、虚三者,可赅于阴。
4论两纲六要不能平列
辨证论治,全凭纲要。纲者两纲,曰阴、曰阳;要者六要,曰表、里、虚、实、寒、热。徐灵胎言之甚详,亦即张景岳之所谓“两纲六变”者也。人之疾病,千变万化,但总不外乎阴阳。故医者临症,必须先审阴阳,因证脉与药皆有阴阳,阴阳既明,治自无差。
证之阴阳,简言之则在表为阳,在里为阴;热者为阳,寒者为阴;在上为阳,在下为阴:属气为阳,属血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多言为阳,少言为阴;喜明为阳,欲暗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者不能俯,阴者不能仰。
3论知时变则不庸
兵刑杀人,显而易见,然用药误人杀人,医者尚不自知,较之兵刑杀人者更为险毒,尤有过而无不及者也,实可痛恨!吴鞠通氏早有鉴于斯,并于《温病条辨》自序中曰:“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朱彬氏亦有“其死于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之论。临床中所见热病无汗,而庸医妄称是足太阳表证,投以麻黄汤,服之汗出不止而殒者不鲜。更见风温、湿温证,动辄柴胡、升、桂、细辛、姜、附之风药升提,使伏热邪气不惟不能荡散,反陷入心包,无不神昏厥逆而毙,虽有急以局方至宝丹、清营汤、紫雪丹等荡涤中宫而幸存生命者,亦不过百人中之一二人而已。近又尝闻有人终日研究仲景之在汉时用药圭铢,折合今日分量若干、而照拟之于临床,孰不知《伤寒论》乃后汉方书,未必能与今日完全臻合,此因天时、地理、人体皆有变异。数十年来遍历大江南北,罕见因寒而伤之真伤寒病,盖阴阳循环,皆天地气运使然也。《黄帝内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按今之甲子,运行后天,湿土主事,四序反常,阳亢阴虚,湿热彰盛,故辛温滋腻之品,实用之在所必慎;至中元甲子,后四十年,阴阳始能渐次互转;下元甲子,虽主阳虚,而辛腻之味仍须审慎酌裁。朱震亨氏宗经皆以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之说,非偶然或偏于一面而立,实有至理存焉。夫茫茫尘世,疾患难测,医者若因所学不精,则不能随机应变,治之必乏于术矣,或殒其生,或待其毙,生民不惟不能生,而反成害民者也。年复一年,枉死者何止几千万计,重可伤矣,宁无惧哉!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

传习录原文及白话译文·知行合一·答顾东桥书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号东桥。

江苏江宁人。

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擅写诗,见《明史》卷二八六。

钱德洪的序是《答人论学书》,而《陰陽全书》则用《答顾东桥书》。

日本有人解释说,当时顾东桥健在,此书传播恐怕有损他的面子。

【原文】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

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译文】来信写道:“近代的学者,只重视外在的知识和学问,往往忽略了内在的道德修养,虽广博却不得要领。

因此,你着重提倡‘诚意’,借以针砭病入膏肓的学子,其价值不可估量!” 你能如此洞察时弊,又准备如何去拯治呢?当然,我的思想你已一语道破,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关于诚意的主张,原本为圣学教人用功的首要大事,但近代学者却把它看成低下的事情,所以,我才把诚意表现出来,并不是我个人独自倡明的。

〔评析〕这是陽明先生给友人顾东桥信的开头语。

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

江苏江宁人。

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信一开头就阐明了自己着意突出倡扬“诚意”的本意,是针对时弊的。

【原文】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祥,遂以见疑,亦无足怪。

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译文】来信写道:“但恐立论过高,用功过捷,后学门生递相师传,因而产生谬误,不免堕入佛教明心见性、定慧见悟的机关,您的主张难怪被世人怀疑。

传习录-经典名言

传习录-经典名言

传习录经典名言《传习录》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堪称“心学”第一书。

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解读】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

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

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

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2.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解读】可贵之处不在于没有过错,而在于能够在犯错之后虚心接受并改过。

人都会犯错,但一定要善于改过。

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

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3.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解读】这句话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J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4. 学须反己。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解读】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

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

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

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5.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解读】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

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

王阳明《传习录》摘录

王阳明《传习录》摘录

1、【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格物致知之解释。

2、【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如今一说话之间,虽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

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而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工夫。

】-----------------世人伪君子之多,可知矣。

看看官员们满嘴仁义道德,实则满肚子男盗女娼,阳明先生真圣人啊。

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欲树之长,必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想起了至尊宝的那句台词,“以前我是用肉眼看这个世界,死去的那一刻我是用心看世界,一切都看得那样清楚”。

星爷有悟性4、【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

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

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5、【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进水,生意不穷。

】6、【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

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7、【道无方体,不可执着。

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

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

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

】8、【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9、【心犹镜也。

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10、【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传习录原文与译文

传习录原文与译文

传习录原文与译文
[原文]
先生问在坐之友:此来工夫何似?
一友举虚明意思。

先生日:“此是说光景。


一友叙今昔异同。

先生日:“此是说效验。


二友惘然请是。

先生日: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

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是真切工夫。

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

[译文]
先生问在坐的朋友:近来功夫如何?
有位朋友用虚明来形容。

先生说:这是讲表面情况。

一位朋友讲述了今昔的异同。

先生说:这是说效果。

两位朋友茫然不解,向先生请教正确答案。

先生说:我们今天用功,就是要使为善的心真切。

此心真切,见善就会向往,有过就会改正,这才是真切的工夫。

如此一来,人欲就日益减少,天理就日益光明。

如果只在那里寻求表面情况,说效果,这样反倒助长了外求的弊端,不是真切功夫了。

传习录1:亲民,新民

传习录1:亲民,新民

传习录1:亲民,新民《大学》第一学案:亲民还是新民原文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

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徐爱问:“'在亲民’这句话,朱熹认为应该写作'新民’。

后面一章有'作新民’的文字相呼应,似乎很有依据。

而先生则认为朱熹错了,应该以旧本为准,写作'亲民’,请问先生是否也有依据?”徐爱所问的,正是儒家的一大学案,我把它称为《大学》第一学案:亲民还是新民。

他说的这句话,出自《大学章句》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引程颐注解说:“亲,当作新。

”他说原文错了,于是就把它给改了。

我们先讲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来说“明明德”。

朱熹注解说:“明德者,人所得乎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

”明德,就相当于我们生而知之、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虽然被蒙蔽了,污染了,但每个人的良知,依然存在于那里。

而“明明德”,就是要把自己本来就有的“明德”不断擦亮,重新发明。

朱熹说:“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可以说,“明明德”就相当于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再说“在亲民”。

旧本孔颖达注:“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

”这意思本来很简单明白。

但是程颐说“亲”字错了,应该是“新”,朱熹也说应该是“新民”。

怎么解释“大学之道,在于新民”呢?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意思是说,我把自己的良知明德擦亮之后,再推己及人去开启民智,擦亮人民的良知明德。

我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是“自新”“自明明德”,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新民”。

最后说“止于至善”。

朱熹说,“止”是到这儿就不走了,“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也”,就是做到了极致。

《传习录》

《传习录》

《传习录》目录[ 隐藏]1作者介绍2内容概述3版本介绍4“心即理”的本体论5心学思想的影响6《传习录》的教育思想6.1关于教育哲学6.2关于知识教学6.3关于道德教育6.4关于儿童教育7评价《传习录》《传习录》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著作。

由其门人徐爱、钱德洪等根据平时记录辑成。

包括王守仁与门人的问答和论学书信。

分为上、中、下三卷。

收入《王文成公全书》。

全书包括了王守仁的主要哲学思想。

该书在传播王守仁的思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传习录》流行版本有商务印书馆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本,商务印务馆1927年出版叶圣陶校注本等。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余姚(今浙江绍兴)人。

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朱熹,为明代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思想在明中叶以后影响深广且久远,且流播于海外。

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官僚家庭。

相传他幼年语音器官不发达,但智力颇高,5岁时开始启蒙。

少年时不满师教,豪迈不羁,常以“读书学圣贤”为志向。

18岁时曾师事广信(今江西上饶)著名理学家娄谅,2l岁举乡试后,两次春闱落笫,直至28岁方登进士第。

在仕途中屡不得意,苦恼于求师友之不可得,又深感“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故精神无所寄托,时而泛滥于辞章,时而是非朱学,时而出入佛老,年30辞职回乡筑阳明洞,习道引术,久之悔悟,遂绝出世之念。

年33岁时主考山东乡试,改兵部选清吏司主事。

次年与湛若水联讲席于京师,从此专志授徒讲学,讲学内容主要是“格物之说”。

正德元年冬,王守仁因上疏相救以言得罪的戴铣等言官,引起了宦官刘瑾的愤怒和报复。

被廷杖后发配到贵州龙场驿任驿丞。

在这里他居夷处困,冥思苦想。

顿悟“格物致知之旨”,因此他提出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异趣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命题,并开始在书院讲学实践中宣传他的这一思想主张和建构他的学说思想体系。

传习录--注释白话精编版

传习录--注释白话精编版

传习录注释白话翻译版(明)王守仁著目录:1心即是理2格物无分动静3“一以贯之”的功夫4成书的缘起5知行合一6元神·元气·元精7良知即是未发之中8万物皆备于我心9正心诚意10人即天地之心11致其良知12启蒙之道13神而明之14戒惧恐惧在心念15过分矜持亦弊端16生之谓性17良知是造化的精灵18一草一木皆有理19辗转刊行概述<一>《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阳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

“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11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

18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

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阳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龙冈书院。

刘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地,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

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京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江西。

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

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阳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习录》是明朝一代宗师王阳明先生语录、书信的简集,相当于孔门中的《论语》,而“传习”这两个字则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

一般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而王阳明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传习录》包涵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及其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

它不但影响中国几百年,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

东方雅集开设《传习录》精读系列课程。

不求读完此书,只求每天一点实实在在的进步。

每期共同体会分享每个段落提出的问题,反省体悟,改错圆梦。

人类自文明社会起,沧海桑田,科技在进步,但人心总是未变,几千年前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意义和价值。

们共同坐下来,面对阳明先生的谆谆教诲,滋养我们的心灵。

第一课主要内容
怎么学心学?是学还是用?
王阳明其人--------学生心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教学相长--------会问问题的才是好学生。

儒家经典--------为什么首先讲《大学》而不是论语?
《传习录》第一个问题: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王阳明和朱熹谁对谁错?亲民还是新民?我们该怎么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