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1938上海光华大学的创建和变迁
光大华夏!这所大学,名副其“师”!

光大华夏!这所大学,名副其“师”!70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长得像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短得却来不及眨眼就看到了她挺直脊梁,矗立东方;长得像一段苍白困惑的时光,短得却一转身就看到她依然是青春灿烂的模样。
她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立足于师范,却又不囿于师范。
时光已走过了70余载,闵行校区的东门也换了新颜,新建成的东门名为“大夏门”,名字携带着学校独有精神文脉。
从最初的建立,到最终的成就,从遥遥过往,到迢迢未来,华东师范大学不忘赤子之心,唯望光大华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华东师范大学的声音。
薪火相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位于上海市,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比肩齐声,是教育部直属的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的全国唯二的师范院校。
图源:新民周刊华东师大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1925年的光华大学。
1924年,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来到上海,由同盟会元老、教育家王伯群主要资助,创办“大夏大学”,意为“光大华夏”。
郭沫若、田汉、姚雪垠等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学校培养出了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刘思职、周扬,著名学者王元化、陈旭麓等。
1930年,群贤堂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平台1925年,光华大学由有“东方哈佛”之称的圣约翰大学的中国籍师生创办的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寓意“光我中华”,胡适、钱钟书、徐志摩、吕思勉等著名学者曾执教于此,培养出了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张青莲、邓拓,知名学者周有光,作家叶圣陶、田间、穆时英等。
华东师大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源头,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
不负众望,这一时期培养出的学子,不乏卓越之人。
其中,大夏大学首批学生之一吴亮平,自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归来后,翻译出版了恩格斯著作《反杜林论》,首次把这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介绍给中国人民。
西南财经大学毕业证样本学位证样本历任校长学校代码

西南财经大学毕业证样本学位证样本历任校(院)长学校代码西南财经大学学院简介西南财经大学学校始于1925年创建的上海光华大学,至今有近90年的办学历史。
1925年6月3日,在“五卅”反帝爱国怒潮中,爱国师生从圣约翰大学脱离,拥戴张寿镛先生创办光华大学,校名取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象征着复兴中华,反抗帝国主义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
1938年,光华大学在抗战烽火中由上海内迁成都办学,后定名为光华大学成都分部。
1946年更名为私立成华大学。
1952年私立成华大学改为公立。
1952至1953年并入西南地区16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更名为四川财经学院。
1960年分设四川财经学院和四川科学技术学院,1961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
文革期间历尽沧桑。
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
1980年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
学校现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及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金融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3万多名校友中有一大批金融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
历任校(院)长:现任校长张宗益(如学校人员调动,未及时更新,以实际为准,此数据仅供参考)学校代码:106511:1998年-2006年的学位证书采取全国统一编号,证书编号为12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单位的级别,后四位为各校按授予人员排序的顺序号码。
2: 2006年后学位证书编号为16位。
1 : 普通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证书编号调整为16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学位的级别,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第七至第十位为授予学位的年份。
邓拓的言论思想特色研究

媒介观察14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一、引言邓拓出生于福建闽侯,是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
邓拓一生几乎都在从事党报工作,从早期的晋察冀日报到后期的人民日报、《前线》等,他的一生是中共早期报人的缩影,他是五四运动后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投身马克思主义浪潮办报的代表。
纵观对邓拓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集中于研究邓拓与报刊之间的联系或从《燕山夜话》等特定的专栏入手研究其新闻思想,但缺乏对邓拓言论思想的梳理以及对其言论思想与人生经历的分析。
研究邓拓的文章、社论可以发现,他具有扎实的史学功底、强烈的现实观以及喜好朴实的语言,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卓越才识的积淀。
细观邓拓的文章,其广度和深度非一般人能比拟,而且他善以小事情隐喻大道理,引经据典,以极其通俗的语言让广大人民群众读懂文章,这值得每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人们常说“文学来源于生活”,邓拓的扎实功底既来源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又被其后的办报经历进一步丰富。
文章梳理清邓拓人生的三个重要节点,分别为大学时期、晋察冀日报时期以及人民日报时期,探求其言论思想特色是如何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而逐步形成的。
二、人生的三个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
出身于书香世家的邓拓酷爱读书,善于思考,他独特的言论思想正是在其求学经历及之后的办报经历中不断丰富而形成的。
在光华大学和上海政法学院时期,邓拓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树立了追求真理、解救人民的人生观。
晋察冀日报的办报经历让他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也使得他的文章和观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到人民日报时期,邓拓多年积累的史学知识和长年的抗战办报经历让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顺应毛泽东提倡的群众路线,用朴实的语言剖析中国社会问题,并给出建议。
(一)大学时期上海光华大学创建于1925年6月,胡适、鲁迅、徐志摩等人都曾在此任教。
上海高校的这些“曾用名”你都知道吗?来看看你的母校曾经叫什么?

上海高校的这些“曾用名”你都知道吗?来看看你的母校曾经叫什么?上海交大以前叫什么?华师大曾经叫过上师大?上海财经大学历史上竟然有10个名字?原来上海高校有如此多的曾用名...小布梳理了上海各大高校校名背后的渊源和故事,快来找找你的母校曾经叫什么?复旦大学1902年,马相伯创办了震旦学院。
1905年,复旦公学正式开学。
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
1917年,复旦完成大学建制,由“复旦公学”成为“私立复旦大学”。
1942年起改为“国立复旦大学”。
滞留上海的师生临时更名“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
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组建成新的复旦大学。
国立复旦大学校门上海交通大学在交大123年的历史书卷中,曾经历数次名称调整,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曾用名是:1. 南洋公学、2. 南洋大学堂、3. 交通大学、4. 上海交通大学。
南洋公学校门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是以创建于1924年的大夏大学、1925年的光华大学和1879年的圣约翰大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
在1972年1月至1980年8月期间,华东师大曾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1974年华东师大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期间的一张毕业照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1993年,华东化工学院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82年的校门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历史上有过10个名字:1917.6-1921.9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业专修科1921.9-1922.7 国立东南大学、暨南学校合设上海商科大学1922.7-1927.7 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1927.7-1928.2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1928.2-1928.5 江苏大学商学院1928.5-1932.8 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1932.8-1950.8 国立上海商学院1950.8-1958.9 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60.9-1972.4 ;1978.12-1985.9 上海财经学院1985.9-至今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商科大学 1922.7-1927.7东华大学东华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简介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在1952年和1953年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大部分财经教育专家、教授。
学校的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1938年内迁成都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抗战胜利,上海籍师生返沪后,在原校址兴办私立成华大学,故现校址所在地地名为“光华村”。
1980年1月,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管,1985年11月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并确定为人民银行直属重点院校。
1995年3月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是国家正式立项的“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2000年2月,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
经过52年的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以金融为重点、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其它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成为了国家金融、经济部门高水平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的研究基地,四川和西南地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
学校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
有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口学、国防经济学、税收学、保险学、消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经济思想史、国际贸易学、统计学、经济法学、会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经济及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保险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口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防经济学、世界经济、民商法学、旅游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保障等3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金融学专业的评审成绩列全国该学科之首;政治经济学成为全国财经类院校该专业唯一的重点学科,也是西部地区理论经济学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浅谈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的异同

浅谈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的异同10165102217 计科吴金卓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主革命风起云涌之际。
在民主革命、抗日救国、革命战争中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
作为民国时期,上海最著名的四所私立大学之二,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既有着不同,又有着相同之处。
一、相同点1. 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都经历了战火的磨难——抗日战争大夏大学因抗日战争发生过“西南三迁”: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大夏大学准备西迁。
大夏大部分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内迁贵阳、赤水,部分师生则在上海租界内坚持办学,分别被称作“黔校”和“沪校”。
1937年,大夏与复旦合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迁往江西庐山牯岭。
南京陷落后,教育部又令联合大学西迁重庆北碚。
由于师生员工及家属众多,校舍严重不足,复旦决定留在北碚,大夏则决定迁往贵阳,联合大学解体,各自恢复原有校名。
贵州省将贵阳次南门外原讲武学堂校舍及场地拨借给大夏大学,学校于1938年秋正式上课。
1945年8月10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大夏仍在赤水上课。
1946年5月大夏开始搬迁,于10月返回上海,10月28日举行开学典礼。
而光华大学大学则经历了内迁成都时期: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入侵上海,光华大学校舍全部为日军炸毁,但学校仍坚持租房上课,未曾间断。
同时校长张寿镛和校董事会商议决定将一部分学校内迁入四川,成立“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
在上海的本部不再公开招生,对外改为两个学社,一名“诚正文学社”,即原文学院;一名“格致理商学社”,原理学院和商学院;壬午补习班,原附属中学。
1946年2月1日,成都分部交四川省地方接办,变更为“私立成华大学”,与上海光华大学成为兄弟学校。
私立成华大学于1952年10月改为公立,与西南地区其他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在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原址组称四川财经学院。
抗战胜利后,上海本部在汉口路证券大楼复校,按期开学。
走访钱锺书在上海的足迹:他在复兴中路写下《围城》和《谈艺录》(上)

走访钱锺书在上海的足迹:他在复兴中路写下《围城》和《谈艺录》(上)1934年11月的《中国评论》杂志上,钱锺书在一篇叫做《关于上海人》的文章中写道:北京人属于过去,上海人属于现在,甚至属于未来。
这个观察,直到现在,依然不过时。
钱锺书精力最充沛的青壮年时期,大部分就是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度过的:从在1933-1935年在光华大学教书时客居的2年,到1941年-1949年间的寓居的9年,再加上他断断续续来上海探亲的时间,总共近12年。
所以,他对于上海,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他的好几本代表作,都在上海出版,为大众所熟知的小说《围城》和大家不那么熟悉的文学评论集《谈艺录》,都是在复兴中路上的家中写成的。
钱锺书钱锺书(1910—1998),原名仰先,所以小名为阿先(宣),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学批评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其父是著名国学家钱基博。
1946年写成并发表了长篇小说《围城》,同年发表短篇小说《人·兽·鬼》。
抗战及解放以后,先后担任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总纂、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主要进行翻译和中国文学的研究,出版了《宋诗选注》、《谈艺录》、《七缀集》及《管锥编》等学术著作。
光华大学:教英语,考“What is love”1933年,钱锺书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之后,没有进研究院继续深造。
这是因为他想投考中英庚款留英奖学金,而奖学金条款规定,申请人必须有服务社会2年的经历,所以,他就应了上海光华大学之聘,任英语讲师2年,月薪90元。
当时,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也在光华中文系做主任。
这是钱锺书和上海结缘的开始。
父子合影,右面白胡子爷爷是钱基博,左面就是年轻的钱锺书初到光华时,钱锺书与同事顾献梁住在同一教师宿舍。
据说有一次,顾献梁正在埋头读一本深奥难懂的文学批评史的书籍,钱钟书看到了,便说:“这本书以前我念过,不知道现在还记不记得了,你抽出一段考考我看。
大学之光华

大学之光华作者:俞可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09期出走圣约翰90年前,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独自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
张寿镛为之震撼,并悄然把陈嘉庚这一壮举郑重地记载在私人年谱。
仅4年之后,1925年,张寿镛万万难以预料的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所新大学的筹办及其执掌。
当年,一个改变中国现代史进程的事件轰然爆发——五卅惨案。
时任沪海道尹(上海地区行政长官,隶属江苏)便是张寿镛,上任刚不久,与殖民者交涉以及保释被英国巡捕逮捕的爱国学生,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
为纪念五卅惨案,圣约翰大学中国籍学生与美籍校长卜舫济发生冲突。
卜舫济,这位以中国为家并执意长眠于华夏大地的传教士显然不是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其过激行为源自政教分离(教育远离政治)的办学理念。
在他看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ABC”的校园生活因本校学生卷入五卅惨案而被彻底打碎。
6月3日,圣约翰大学及附中华人学生553人集体誓言永远脱离学校,今后不再就读任何外国教会教育机构。
次日,沪上各大日报刊登《圣约翰大学暨附属中学学生脱离宣言》。
全体华籍教师,共17位,亦声明辞职,即日起生效。
离校师生旋即成立“圣约翰学生离校善后委员会”。
尽管南洋与复旦两校的学生会竭力安抚与收容这批离校生,但转校绝非易事。
复旦以考论文为入学条件,南洋则担心伤及兄弟院校的感情。
与其寄人篱下,不如自立门户。
离校次日,离校师生集会,商议善后措施,共商自办学府,取名“光华”。
因其子张悦联为离校生之一,张寿镛被家长推至风头浪尖。
“圣约翰学生离校善后委员会”遂改为“光华大学筹备委员会”,张寿镛为会长。
6月14日,登报通告筹委会成立。
同时成立校董会,公推张寿镛为校长,朱经农为教务长。
张寿镛表示,一旦卸任沪海道尹,“即专力办光华,尚望同学本合作精神,俾俯完成。
”家徒四壁的学校先租赁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路)和杜美路(今东湖路)房屋为大学校舍,宿舍则分为四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光华大学的创建和变迁私立上海光华大学创建于l925年6月,由数百名脱离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爱国师生组建而成。
1925年5月,上海日本纱厂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等,激起上海各界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纷纷集会抗议,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血腥镇压,酿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中国人民纷起反抗,掀起了大规模的爱国反帝运动。
当时,上海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的华籍师生,积极声援爱国反帝运动,遭到校方压制,师生群情激愤。
6月3日,大学及附属中学学生553人以及全体华籍教师19人,集体宣誓脱离圣约翰大学,10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声明不接受圣约翰大学颁发的毕业文凭。
6月4日,离校师生集会,筹议自行设校善后办法。
他们的反帝爱国行动,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学生子华照之父王丰镐(字省三)先生,慨捐墓田余地60余亩作为校基;学生许体纲之父许沅(字秋朋)先生捐开办费5000元,沪海道尹张寿镛(字泳霓)先生也是学生家长,对爱国师生自行设校办法深表赞同,被推为簿备委员会主任,积极奔走筹划,朱经农先生自告奋勇承担向各方募捐经费的任务。
经过短期的努力,新校很快筹奋就绪产建立了校董会,由王丰镐仔董事长,聘请张寿镛为校长,朱经农为教务长。
定校名为“光华大学”,取日月光华之义。
以日月卿云为校旗,红白为校色,“格致诚正”四字为校训。
定6月3日为学校成立纪念日。
学校初办时,租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房屋为大学校舍,租新西区丰林桥房屋为中学校舍。
报名入学时,脱离圣约翰大学学生皆米归,各地学生亦闻风来校就读,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同时举行(给声明退出圣约翰的应届毕业生颁发毕业文凭),全校学生人数达970余人,大大超出了由圣约翰大学退出的学生人数。
从爱国师生退出圣约翰大学至光华大学成立开学,历时只三个月,学校创建速度之快,为世所罕见。
1926年1月,学校在王丰镐先生所赠之大西路地内建筑正式校舍。
当年9月,新校舍基本建成,大学部和中学部先后迁入上课。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至抗日战争前夕,校园面积已达百余亩,建成教室2幢,学生宿舍3幢,教职员宿舍2幢,以及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实验室、小工场等。
学校校长长期由张寿镛担任,1945年7月张寿镛逝世后,先后由朱经农、廖世承担任。
担任副校长的先后有:朱经农、张歆海、廖世承,颜任光,容启兆、朱公谨、谢霖。
学校初设文、理、商、工四科。
1927年工科停办。
1929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立案,改文,理、商三科为文、理、商三个学院。
文学院设国文系(内分国学组、国史组)、英文系(内分文学组、西史组),政治社会系(内分政治组、社会组)、教育系(内分教育组,哲学心理组);理学院设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商学院设经济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银行系。
张东荪,潘光旦、容启兆,王造时、张歆海、蒋维乔曾任文学院长,颜任光、容启兆曾任理学院长,金其眉,薛迪靖、谢霖、沈章甫、岑德彰曾任商学院长,各院系教授亦多为国内知名人士。
在校学生最多时曾达1700余人,其中大学800余人,高初中900余人。
至1938年,毕业大学生1118人。
高中生1026人,初中生509人,共计毕业2653人。
学校管教甚严,纪律严明,学风较佳。
特别注重国文、外国文和数理等基本科目教学,教员上课多用英语,学生毕业服务社会后,颇获好评,学校在社会上有较好声誉,被称为上海六大学之一。
光华附中则是上海三大有名中学之一,教学质量较高,高中教材多采用英文版本,注重体育锻炼,曾获上海市中学体育比赛十项冠军。
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光华大学大西路校址正好处在两军激战地带,张校长迫不得已,带领全校迁入公共租界汉口路华商证卷交易所八楼上课,上海沦陷后仍继续坚持办学,未曾间断。
同时,为图久安之计,张校长与校董会商定,委托商学院院长谢霖入川设立分校,定名为“光华大学成都分部”,于1938年3月1日在蓉开学。
1941年以后,由于太平洋日美战争发生,租界亦被日军占领,为暂避日军干涉和汪伪组织的勒令登记,张寿镛校长将上海光华大学名义暂行隐蔽,对外改为两个学社,一名“诚正文学社”(即原文学院),由蒋维乔教授主持;一名“格致理商学社”(原理学院利商学院),由唐庆增教授主持,壬午补习班(原附属中学),由毛仲磐主持,并经成都分部代呈教育部备案,准许:两学社之毕业生仍作为光华大学毕业生,给予学位。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光华大学得以恢复,由于原大西路校址已被日军夷为平地,政府拨给欧阳路旧日侨学校为校址。
所不幸的是张寿镛校长未曾享受抗战胜利的喜悦,于日本投降前二十七天在沪病逝。
1945年10月,校董会进行改组,由翁文灏任董事长,朱经农任校长,朱公瑾、廖世承任副校长。
校董会还议决,遵张寿镛校长遗愿,将成都分校赠给川省人士接办,藉留永久纪念。
解放后,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光华大学于1952年与其他高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深入剖析1.在“五卅”反帝爱国怒潮中建校辛亥革命以后,社会上传诵着古代的一首《卿云歌》,其中有两句歌词是: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上海有两所中国人自办的著名的私立大学,一所是马相伯先生办的复旦大学,另一所就是张寿镛先生办的光华大学,两所校名都取自这首《卿云歌》。
复旦、光华,象征着复兴中华,反抗帝国主义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
1925年5月15日,日本纱厂职工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伤多人,工人罢工反抗。
30日,在上海南京路上,全市工人、学生和市民声援这一反抗运动,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收回租界的口号。
公共租界的英帝国主义就开枪屠杀我爱国同胞,制造了震撼世界?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掀起了全国规模的爱国反帝怒潮,从上海扩大到北京、天津、南京、汉口、长沙、青岛、重庆、海丰、陆丰等大小近五百个城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五卅运动揭开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光华大学就是这场爱国运动的直接产物。
英国巡捕在五卅血洗南京路那天的黄昏,有个原圣约翰肄业并曾目击惨案真相的交通大学的学生聂光樨奔至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一所教会大学)报告这一事件,全校的空气顿时震荡。
当晚学生们就集会商议,决定第二天早晨不按惯例取学校教堂做早祷,而是去思颜堂开会,并约好也是圣公会办的几所中学的同学前来参加。
六月二日再次开会,决定于六月三日在大学图书馆前升起中国国旗。
三十多年来,圣约翰大学的旗杆上一直飘扬着美国国旗,而这次却升起中国国旗,显示了久被压抑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苏醒。
谁料未隔多久,同学们发现国旗被校长卜舫济夺去,经推代表交涉无效,于是向童子军团借了一面,仍悬半旗,为五卅惨遭屠杀的烈士志哀。
一时掌声雷动。
卜舫济闻声出现,勃然大怒,蛮不讲理,将旗掷地,践踏于脚下。
当场宣布:学校从当天起放暑假,全体学生必须立即离校!同学们压不住心头的怒火,附中同学杨子英睹此情况,放声大哭,愤慨地说:国旗横遭凌辱,是可忍孰不可忍!附和者五五二人,宣誓集体离校,许多爱国教职员工也纷纷响应,这就是历史性的“六三”离校事件2.筹百年之大计兮,信根本在树人从圣约翰大学离校的师生员工决心诉诸社会,另建学校。
获得许多学生家长的支持,特别是一些爱国的社会贤达的赞助,其中出力最多的是张寿镛和王丰镐(省三,1858-1993)两位先生。
“五卅”惨案爆发,张寿镛适出任北洋政府任命的松沪道尹。
他对帝国主义者残酷屠杀中国人民,激起无比的仇恨,表示一定要报仇雪耻,主张教育救国,筹百年之大计兮,信根本在树。
六三离校事件后,他一方面以松沪道尹的身份与英国帝国主义租界当局进行交涉,处理善后,同时应圣约翰大学大批离校的师生员工要求,立即着手筹办光华大学。
得到王省三先生的热心支柱。
王省三先生是一位清末明初的洋务人才。
光绪六年(1880)补博士弟子员。
光绪二十一年到宣统初年(1893-1910),他曾几度随从出使西欧各国,并当过驻日使馆的参赞和横滨总领事,办过铁路、煤矿,主管过洋务局、农工商矿局、电话局等,后来又担任浙江交涉使。
民国七年至十四年(1918-1925),先后出任外交部浙江交涉员和松沪督办。
晚清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旧中国涉外人员,畏帝国主义如虎,以荏弱屈服,丧权辱国闻名。
可是这位官职并不太高的王省三,却不畏强暴。
在他浙江交涉使任内,曾经驱逐擅自在杭州城内开设洋行的日商,还多会被强占的宝石山和乍浦等地。
王先生崔老谢宫,以耆宿居上海。
他和张寿镛都有子弟在圣约翰大学、中学读书,五卅惨案发生后也都离校了。
王省三走访张寿镛。
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国旗辱矣,学生逐矣,悲愤凄惨之情状,虽在道路尤为伤心,况两家子弟皆躬遭其厄者乎!3.关于上海总工会的一段史实1925年5-9月,张校长当了一百天的凇沪道尹。
他在任职期间处理“五卅惨案”之际,有件事值得一提。
“五卅惨案”发生后的第三天(六月一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总工会成立。
它与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学生联合会和各马路商界总联合会结成了爱国反帝的统一战线,罢工、罢课、罢市。
惨案发生后,北洋政府派大员查办,当时统治苏、浙、皖的北洋皖系军阀卢永祥派军队弹压。
但业已任命的凇沪交涉使尚未到任,因而与英帝国主义交涉事宜,就落在到任甫三日的凇沪道尹张校长身上,惨案发生那天,有大批学生被英国巡捕逮捕,经过他和上海其他名流唇敝舌焦的交涉,保释被捕学生。
对上海总工会的成立,卢永祥知道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组织,密令军队司令邢士廉(偶三)使用武力解散总工会。
张校长身为上海地方长官,坚决反对。
邢士廉军队在上海,理应受地方长官节制,但是他坚持要按卢永祥的命令解散上海总工会。
张校长对他说:工会要改进是可以的,解散则不可以。
如果你要这么办,我决不签署。
这或许是当时上海总工会得以保存下来的一个因素。
王省三在沪西法华乡(旧大西路底)置有地产六十亩,表示愿意捐献,建筑校舍,创办大学,以容纳从圣约翰离校的师生员工。
他表示这些地产,本来是打算遗给家属的,如今我已经和家人商量,与其日后让我的一家子弟受益,不如今天捐出兴学,让大众子弟受益。
他还对张寿镛这样说,收回教育权,固吾志也。
张寿镛,王省三办学的倡议,得到另一位学生家长,曾任江苏省交涉使得许秋帆的赞助。
其时,王省三,许秋帆都已年迈,公推张寿镛为创建的光华大学校长。
第一批师生员工五百五十多人就是从圣约翰大学愤而离开到光华的,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有这样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了。
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十年大事记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十三日上海本校大西路校舍,全被日寇焚毁。
二十三日接张校长寿镛函告,校董会在上海议决,分设入川,加聘谢霖,邓汉祥,甘绩镛、缪秋杰,康宝志为校董,就近主持各事,并电请谢校董霖担任筹备主任,全权筹备一切。
二十五日成都分校筹备处在蓉成立,借正则会计事务所为筹备处地址,并请正则职员苏祖南,刘佑卿、王镜蓉,祝正因、林树湘、郭基荣,黄德清以义务办理其事,林郭黄三君,皆为上海本校之毕业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