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生物培养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生物饵料培养学

生物饵料培养学

生物饵料培养学一、引言生物饵料是指用于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其质量和配比直接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因此,研究和优化生物饵料的培养方法和配方对于微生物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生物饵料培养学的基本原理、常用培养方法和优化策略。

二、基本原理生物饵料培养学是研究微生物培养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含量和比例,以及培养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的学科。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需要一定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其他微量元素,这些物质通常以培养基的形式提供给微生物进行培养。

三、常用培养方法1. 固体培养法:将培养基中的饵料溶液与固化剂混合,加热融化后倒入培养皿中,使其凝固成固体培养基。

这种方法适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以及纯培养和菌株保存。

2. 液体培养法:将培养基中的饵料溶液倒入液体培养瓶中,通常使用摇床或培养槽进行培养。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培养和产物提取等工业应用。

3. 发酵培养法:将培养基中的饵料溶液加入发酵罐中,通过控制温度、pH值、搅拌速度和通气等参数,使微生物进行发酵。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发酵。

四、优化策略1. 饵料配方优化:根据微生物的需求和代谢特点,优化饵料配方,使其提供充足的碳源、氮源和其他必需营养物质,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2. 培养条件优化:通过调整培养温度、pH值、搅拌速度和通气量等参数,优化培养条件,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产物产量。

3. 添加促进剂:添加一些促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物质,如维生素、酵母提取物等,可以提高培养效果。

4.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能够利用更广泛的碳源和氮源,提高对饵料的利用效率。

五、结论生物饵料培养学是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优化生物饵料的培养方法和配方对于微生物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饵料配方和培养条件,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产物产量,为微生物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生物饵料培养实验指导教学版

生物饵料培养实验指导教学版

实验一光合细菌、单胞藻的形态观察及计数一、实验目的观察光合细菌和单胞藻的形态,同时掌握用血球计数板法测光合细菌和单细胞藻密度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 观察光合细菌、单胞藻的形态;2 用血球计数板法测定光合细菌和单细胞藻密度。

三、实验材料单胞藻,光合细菌四、实验仪器、设备光学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载玻片,血盖片,盖玻片,擦镜纸,纱布,计数器,胶头滴管。

五、试剂鲁哥氏碘液。

六、实验原理血球计数板构造血球计数板是用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载玻片特制而成。

板的中部有两个被凹沟包围的近方形平面,再向外左右各有一个处于凹沟之中的狭长的长方形平面,前者比后者低0.1mm。

在近方形平面的中央划线为一具准确面积的大小方格,在其中可以分为九个大方格,每一大方格的面积是1mm2。

在四角及中央的大格又可分为16个中格。

在中央的大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个小格,共400个格(也有一种计数板是25中格×16小格的,总数也是400格)。

当加盖玻片后,每一大格即形成体积为0.1mm3的空间。

血球计数板构造图七、实验步骤㈠光合细菌和单胞藻形态观察:取1滴藻液或菌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其形态。

由于光合细菌个体较小,必须在油镜下观察。

㈡计数:1准备工作容器准备定量前先清洗一个容积为30-100ml的容器,例如50ml烧杯取样。

由于光合细菌和藻类细胞在培养液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尤其是具有运动能力的种类更明显。

所以在取样前必须进行摇动,摇动后,立即取样。

样品固定如果样品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必须加1-2滴碘液杀死后才能计数。

样品稀释如果细胞的浓度太大,计数困难,则必须把样品稀释到适宜的浓度。

取已知体积的样品加入到已知体积的过滤海水中,从而达到一定的稀释倍数。

例如取1ml藻液,加入到9ml海水中,藻密度就稀释到10倍。

如果所测样品细胞具运动能力,可在稀释海水中事先加入鲁哥氏液,从而在稀释的同时完成固定。

2藻密度的测定取清洁血球计数板,平放在实验台上,然后盖上清洁血盖片。

饵料01绪论教案

饵料01绪论教案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案课程名称:生物饵料培养学总课时:48授课教师:封琦所在二级院系部:水产科技学院所在教研室:水产动物病害授课时间:2020/2021学年第1学期教学设计饵料生物学其实是水生生物学形态与生态学部分的延伸与拓展,突出生产中有饵料意义的水生生物,着重培养技术与饵料资源开发利用,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饵料的范畴和生产价值,了解要学什么,怎么学,通过问题设置、任务情境,把学生带入工作情境思考。

教学过程环节内容活动技术手段教学随记教师学生课程导入(15分钟)课程主要内容及内在逻辑主线,课程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先将整本书的章节目录过一遍,阐明重点内容以及内在逻辑联系, (体积从小到大、生态系统中扮演角色不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海水和淡水两条主线)以及学习方法(类比法,利用水生生物学、水产微生物相同概念)跟随教师通读目录,仔细理解教学重点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坚定学习信心。

黑板或白板第一节课应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才能方便后续教学活动组织1.问题导入:什么是生物饵料(15分钟)生物饵料的基本概念教师提出问题,从概念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掌握饵料课程的研究对象,从英文单词角度对饲料和饵料定义进行区分,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学生根据此前的课程导入内容,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区分本课程与饲料课程的差异以及关联多媒体课件根据往届学习反馈,很多学生往往混淆饵料和饲料、生物饵料与饵料生物的概念2.头脑风暴:(20分钟)饵料在生产中的运用布置任务,让学生用手机检索饵料在生产中的运用,根据生活常识、行业资讯归纳总结饵料在生产中的用途学生接受任务,用手机在线检索内容,并反馈给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思维导图针对课堂低头族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将手机作为学习工具3.任务设置:如何开发生物饵料(20分钟)生物饵料筛选原则模拟任务情境,从养殖户和养殖对象(鱼虾蟹贝)角度考虑如何筛选生物资源作为饵料学生设身处地考虑换位思考自己该如何选择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力。

饵料生物培养实验

饵料生物培养实验
2. 消化与分装:在上述瓶中加入适量消化液(0.02%EDTA或0.04% EDTA+0.5%胰蛋白酶液各一半)以盖满细胞为宜,置于室温,停留2~ 3min后,翻转培养瓶,肉眼观察细胞单层是否出现缝隙(针孔小的空隙), 如出现缝隙,即可倒去消化液,如未出现缝隙,则可将瓶翻回,继续进 行消化,直到出现缝隙为止(消化时间长短与不同的细胞及生长状态有 关)。此时,可倒去消化液,加入新配制的营养液3ml,以终止消化。然 后用吸管吸取培养瓶中的营养液,反复吹打瓶壁上的细胞层,直至瓶壁 细胞全部脱落下来为止。此时,可继续轻轻地吹打细胞悬液,以使细胞 散开。随之即可补加营养液,细胞传代的比例,不同细胞亦不同,HeLa 细胞一般以1:2或1:4进行分装,即一瓶细胞可传为两瓶。若原瓶为 5ml营养液,要分装成两瓶,则需补液到10ml。混匀后,可将另一半分 装至另一培养瓶中。
饵料生物培养实验
实验一、细胞膜的渗透性
1. 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
的速度 。
饵料生物培养实验
2.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放入数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 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溶质 不能渗入,渗入的溶质能够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 所以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引起溶血。由于溶质透入 速度互不相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相同
饵料生物培养实验
6.作业与思考题

计算以上三种情况下,活细胞在总细胞
中的比例,并分析原因。
饵料生物培养实验
实验三、细胞骨架的观察
1. 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骨架的结构特征及其制备技术 。
饵料生物培养实验
2.实验原理
➢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丝组成的复杂网状结构, 根据其组成成分和形态结构可分为微管、微丝和中 间纤维。它们对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的生长、运 动、分裂、分化,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基因表达等起到重要作用。当用适当浓度的 TritonX-100处理细胞时,可将细胞质膜中和细胞 质中的蛋白质和全部脂质被溶解抽提,但细胞骨架 系统的蛋白质不受破坏而被保存,经用戊二醛固定, 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由微丝组成的微丝束为网状结构(图3-3),就是 细胞骨架。

生物饵料课件 生物饵料培养绪论0822

生物饵料课件 生物饵料培养绪论0822

一、微藻培养发展及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
• 1.1910年,首先由Allen和Nelson利用单种硅藻饲养
各种无脊椎动物;1938年Parke分离获得球等鞭金藻 的单种培养,证实等鞭金藻是双壳类的优良饵料; 1942年,朱树屏在我国首次发表“培养液的无机成份 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1962年,Guillard和 Ryther发明“F”配方。
二、生物饵料培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二)生物饵料的规模化或大量培养技术研究 • 研究特定培养条件下种群的生理生态特征、生
殖性能(生殖力)和抗逆性能(盐度、温度、 饥饿等变化)。研究大量培养的技术指标,如 合理的培养条件(水质条件、食物条件、生态 结构)和合理的培养密度等。
二、生物饵料培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体摄食;
• 5.一般培育的水产动物幼体均喜欢摄食
生物饵料,而且容易被消化吸收。
蓝细菌
紫色细菌
一、生物饵料培养学的定义
饵料生物:是指在海洋、湖泊等水域中自然生活的各种 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水生动物。 微粒饲料:为满足水产动物幼体的发需要,将不同的 营养物质加工、配合,制成相应生物饵料大小的颗粒 饲料产品,称为微粒饲料(MD)。微粒饲料的作用 与生物饵料相同,但它不是生物饵料。 生物饵料培养学:主要是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
• 轮虫的利用历史:日本学者Ito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发现和开发了褶皱臂尾轮虫作为海水鱼幼体的生物饵 料;1967年Hirata&Mori利用面包酵母大量培养轮虫, 奠定褶皱臂尾轮虫作为鱼虾蟹饵料的重要地位。
• 轮虫的应用:已报道轮虫可作为60种海水鱼苗和18种
甲壳动物的生物饵料。
• 研究方向:筛选能抗高环境胁迫品系,筛选出超大和
• 枝角类:俗称鱼虫或红虫,是金鱼和淡水鱼类夏花

生物饵料培养实验指导书

生物饵料培养实验指导书

《生物饵料培养》实验指导书覃志彪编写广西大学2004年7月一、课程简介:生物饵料培养主要介绍海淡水饵料微生物、植物性饵料生物、动物性饵料生物的主要类群的生物学、种群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光合细菌、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以及枝角类、桡足类、糠虾类、颤蚓和摇蚊幼虫培养的营养特性和生产技术,作为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水产动物饵料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水产资源,研究经济水产动物的生态特性和养殖规律打下基础。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饵料生物培养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简易培养系统的安装方法、生物培养环境控制调节技术、质量监督方法、采收方法等常用基本技能。

通过典型饵料生物种类的培养观察,掌握当前主要生产种类光合细菌、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以及枝角类等采集、培养、采收方法,为甲壳动物养殖学、贝类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学等课程教学与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文明的实验作风。

三、注意事项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内容和方法,熟悉操作环节,以提高实验效果。

2、实验前仔细清点实验用具、材料。

实验后须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方可离开实验室。

如有损坏,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认真填写好损坏的物品登记。

3、实验时应按照指定方法观察、操作,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4、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作业力求简明扼要,清晰正确,不得草率和照抄。

实验报告不合要求者,教师有权要求重做。

5、爱护实验仪器及用具,要特别注意显微镜和解剖镜的正确使用和保护。

遇有故障或损坏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

6、爱护实验材料,不得浪费和随意丢弃。

珍惜实验标本。

节约药品。

实验材料、用具等,用后要及时清整,物归原处,由值日生统一归整交还老师。

7、遵守实验秩序,保持室内安静,有事先报告,未经指导老师允许,不得擅自提前离开实验室。

生物饵料培育教案

生物饵料培育教案

生物饵料培育教案教案标题:生物饵料培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生物饵料的概念和种类。

2. 学习生物饵料培育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生物饵料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生物饵料有初步了解。

-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 探究生物饵料的种类(15分钟)- 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种生物饵料(例如酵母、乳酸菌等)。

-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查询等方式,了解所分配饵料的特点和用途。

-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

3. 生物饵料培育实验(25分钟)- 向学生介绍培育生物饵料的常见实验方法。

- 指导学生准备培养基和饵料。

- 学生根据实验方法培育自己的生物饵料,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展开讨论。

-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饵料的培育效果,并探讨影响饵料生长的因素。

- 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饵料培育的深入思考。

5. 总结(10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生物饵料的种类和培育方法。

- 引发学生对生物工程和农业领域的思考和兴趣。

6. 作业扩展:- 鼓励学生在家里尝试培育其他生物饵料,如牛奶酸奶菌。

- 学生可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教案评估方法:1. 实验记录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和对结果的分析能力。

2. 讨论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问题的回答质量。

教案延伸活动建议:1. 生物饵料的应用探究:让学生了解生物饵料在食品加工、酿酒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并展开讨论。

2. 挑战性实验设计: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生物饵料培育实验,并尝试改进已有的方法。

教案注意事项:1. 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设备,并确保实验过程安全无误。

2.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互动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注意实验室或实施场所的卫生和清洁,避免生物饵料的污染和交叉感染。

生物饵料培养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生物饵料培养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生物饵料培养》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饵料培养是水产养殖专业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是一门以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水化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课程为理论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其任务是向学生介绍水产养殖尤其是水产苗种生产过程中各种生物饵料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培养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能、实验研究操作等。

使学生掌握各种生物饵料的培养和应用。

二、教学要求和方法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求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1)介绍水产苗种生产过程中主要生物饵料的生物学特性;2)重点讲授生物饵料主要培养种类(单胞藻、光合细菌、轮虫和卤虫)的室内外人工培养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能:3)讲授生物饵料纯种的分离和保存技术;4)引导学生根据苗种生产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开展生物饵料的规模化培养。

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能够了解水产苗种生产过程中常用生物饵料的生物学特性,掌握生物饵料人工培养的基础理论和一般方法技能,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

四、考核方式及办法本课程的考核通过闭卷笔试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完成。

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中,实验技能考核采用写实验报告,占80%, 作业和考勤占20% o五、实验项目序号实验内容学时实验类型实验类别实验要求每组人数1 单细胞藻类主要培养种类形态观察2 研究型专业基础必选 32 生物饵料个体大小测量 2 研究型专业基础必选 33 单细胞藻类藻种的分离和培养 2 综合型专业基础必选 34 卤虫卵孵化率的测定及卤虫幼体发育观察2 研究型专业基础必选3实验一常用单细胞藻类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观察并识别作为饵料生物的代表性单细胞藻类的种类,为后继单细胞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做准备。

二、实验器材:1、藻种:小球藻,盐藻,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牟氏角毛藻,钝顶螺旋藻2、实验器材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鲁哥氏碘液,甲醛溶液,滴瓶,无菌水,擦镜纸,吸水纸三、操作步骤及要求: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培养的各种藻类样品,滴到载玻片上,用显微镜(低倍和高倍)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色素分布,运动方式,然后用碘液或甲醛固定样品,观察细胞的鞭毛着生情况(长度、数量),细胞的内部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饵料生物培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海水养殖专业课。

它主要研究各类饵料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营养成分及其培养技术。

生物饵料具有营养丰富、大小适口、摄食方便、易于消化、保护水质等优点,故被广泛应用于海水养殖,尤其是各类苗种的繁育中。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了解各类饵料生物的特点和培养方法;
3.了解这一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和设施;
4.扎实掌握各类饵料的培养技术;
5.强自学能力、创造性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具备一定的开发新饵料品种和新培养技术的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理论课程内容
1、绪论
(1)掌握饵料的基本概念。

(2)了解海产动物养殖饵料来源的途径。

(3)了解饵料生物学的发展史、趋势及今后的任务。

2、光合细菌的培养
(1)了解光合细菌概述及在水产中的应用。

(2)了解光合细菌生物学。

(3)掌握光合细菌的菌种分离和菌种保藏技术。

(4)掌握光合细菌的培养。

3、单细胞藻类的培养
(1)了解培养种类及其生物学。

(2)掌握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式、方法和设备。

(3)了解单细胞藻类在一次培养中生长繁殖的特征。

(4)掌握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液的配制。

(5)掌握藻种的分离、培养和保藏方法。

(6)掌握敌害生物的防治
4、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
(1)了解褶皱臂尾轮虫种类及其生物学。

(2)掌握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

5、卤虫的培养
(1)了解卤虫的种类及其生物学。

(2)掌握卤虫的培养。

6、桡足类的培养
(1)了解桡足类种类及其生物学。

(2)掌握桡足类的培养。

7、糠虾的培养
(1)了解糠虾的种类及其生物学。

(2)掌握糠虾的培养。

(二)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a、要求学生掌握理论课程中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b、要求有较强的基本动手能力。

c、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饵料生物培养知识应用的基本现状。

d、要求具有一定的运用饵料生物培养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
内容学时
绪论 2
光合细菌的培养8
单胞藻的培养10
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10
卤虫的培养12
桡足类的培养 2
枝角类的培养 2
糠虾的培养 2
水生环节动物的培养 6
饵料生物的营养与评价10
合计66
实验教学
内容学时
实验一:光合细菌培养 2
实验二:微藻的分离培养 2
实验三:卤虫的孵化 2
合计 6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
1、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5)以闭卷考试与开卷报告检查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1)传统手段,(2)多媒体手段,(3)实际操作,(4)实地参观。

五、考核方式
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实验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考核依据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他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0%,考核依据包括平时作业、课堂纪律等。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成永旭。

生物饵料培养。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山东海洋学院。

海水养殖手册。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2.JANET R. SYEIN.Handbook of phycological methods. Cambridge Press,197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