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对汗的理解

中医对汗的理解

中医对汗的理解
在中医理论中,汗是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被认为与人体的阴阳平衡、经络气血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以下是中医对汗的理解:
气的运行:
汗液的产生和排出被视为人体气的一种表现。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在经络中循环运行,通过出汗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气、风邪、寒邪等邪气,以保持气的畅通流动。

阴阳平衡:
汗液的分泌和排出有助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有助于散寒、解表,维持体内阴阳的平衡状态。

调节体温:
中医将出汗看作是体温调节的一种方式。

在中医的理念中,出汗有助于散发体内多余的热量,特别是在热天或运动后,通过出汗来防止体温升高过快。

表里关系:
中医理论中有“表里关系”的概念,认为表是指体表的组织,里是指体内脏腑。

出汗是一种表现在体表的生理现象,通过调节表里关系,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病理状况。

病证辨识:
中医诊断常通过观察汗液的性质来辨别疾病。

例如,汗液的量、色、味等变化可以提供诊断线索。

不同的病证可能导致出汗的不同表现,如汗多、汗少、汗出而不解等。

脏腑关联:
中医将汗液与脏腑进行关联。

不同的汗液可能反映出某些脏腑功能的异常。

通过观察汗液的变化,中医可以判断出患者体内的病理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总的来说,中医对汗的理解是深刻而综合的,将其纳入整体的中医理论框架中,涉及到气血阴阳、表里关系、五脏六腑等多个方面。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问诊、脉诊等手段,中医医生可以综合分析患者的出汗情况,对疾病作出相应的辨证论治。

出汗也是门学问,中医:“汗为心之液”,“汗出异常的临床表现”

出汗也是门学问,中医:“汗为心之液”,“汗出异常的临床表现”

出汗也是门学问,中医:“汗为⼼之液”,“汗出异常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认为,出汗是⼈体散热的⽅式之⼀,通常在环境温度升⾼或体内产热增加时,机体就以出汗的⽅式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中医学则认为“汗为⼼之液”。

出汗的种种情形不同,往往能反应出患者病情的阴阳表⾥、寒热虚实,不可不细察。

记得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师就教给我⼀⾸问诊歌诀,开⼝便是“⼀问寒热⼆问汗……”,可见汗液作为诊察病情的指标颇为中医所倚重。

他们常常借助有⽆汗液、出汗时间、部位、多少或汗液颜⾊、⽓味的不同来分辨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转归。

“中医对“汗”的认识—⼼在液为汗”汗字的结构为,左边为“⽔”,右边⼀个“⼲(gàn)”。

这⾥的“⼲”发四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狩猎器具,代表体⼒活动。

这其实是代表,⼈体有时由于狩猎耕⽥等体⼒活动,会出现偶尔或长时间的汗出。

我们不能把汗看做⼈体内排出的废物。

它是⼈体五液之⼀,属于清液,并⾮⼈体新陈代谢产⽣的糟粕物质。

⼀般⽽⾔,⼈体内的津液出于腠理,就叫做汗。

《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也”。

汗是体内精⽓,由于⼈体⾃稳调节功能活动的需要,或因疾病的原因被迫⽽出。

汗在质为阴精,来源于饮⾷⽔⾕。

为津液所化,⽽津液⼜与⾎密切相关,所以说⾎汗同源,汗为⼼之液。

汗虽以阴液为质,但必须经过阳⽓蒸化才能出于腠理,犹如⾃然界的⾬,本于阴⽽出于阳。

在地之⽔,由于阳⽓的蒸腾⽽化⽓上升于天,聚⽽为云,然后下降成⾬。

⼈体内的津液随阳⽓⽽布于体表,⼜通过阳⽓的蒸化作⽤才能出于腠理⽽成为汗。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由于汗出涉及到阴阳两个⽅⾯,所以正常的出汗具有调节阴阳,使阴阳恢复平衡的重要作⽤。

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外热助长了体内的阳⽓;或穿⾐过多过厚,阳⽓不能泄越;或活动过多,运动量过⼤,阳⽓因烦劳⽽弛张亢盛;或过进⾟辣温热性⾷物等原因,⼈体内的阳⽓都会相应地偏盛。

阳⽓偏盛则腠理开泄,⽞府(“⽞府”就是体表,俗话就是⽑孔。

中医出汗原理

中医出汗原理

中医出汗原理
中医出汗原理是指通过中医的方法刺激人体局部或整体的汗腺,促使皮肤排汗的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的出汗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及病邪。

中医出汗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扶正祛邪:中医认为,很多疾病都是由于体内湿气、病邪积聚所致。

通过出汗可以促进阳气的运行,提高体内的气血运行功能,以达到驱除病邪、扶正祛邪的作用。

2. 活血化瘀:出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的扩张,改善血液流通,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这对于一些根据中医理论产生的疾病,如风湿病、痛经等,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

3. 通络行气:通过出汗可以刺激经络的运行,增加气血的供应,改善经络的通畅。

这对于一些因气血不畅引起的疾病,如头痛、失眠等,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中医提倡通过调理饮食、药膳、针灸、艾灸、推拿等方法来促进出汗。

但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适合的方法和药材,以避免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认为出汗后应及时补充水分,以保持体内的水平衡。

总之,中医通过刺激汗腺促使出汗,以调节体内的湿气、病邪,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扶正祛邪、活血化瘀、通络行气的效果。

这是一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方法,需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使用。

出汗怎么回事

出汗怎么回事

出汗怎么回事冬季天气寒冷,可是有很多人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手心身上全都是汗,明明感觉自己很冷,可是还是一个劲的出汗。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应引起重视。

那么爱出汗时怎么回事呢?出汗部位可以看出你的身体健康,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鼻子出汗——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

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手心、脚心出汗——血虚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

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晚上睡觉出汗原因: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1、轻型盗汗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

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2、中型盗汗的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汗证_中医世家第三节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节所论述的自汗、盗汗,均为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

《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

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自汗、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

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

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

”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谓“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中医对汗证的认识正文:一、汗证的定义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出汗异常或出汗过多、过少等症状。

汗证在中医学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汗液的排出是人体通过调节体温、代谢废物和调节气血运行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汗证的分类1·表里汗证:指汗液的分泌和排出过多或过少,主要与表里两虚有关。

a·外感风寒邪,经络不通畅,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出汗不畅,出现表里寒凉症状,如恶寒、畏寒等。

b·表里两虚,气血不足,汗液分泌减少,出现出汗过少、无汗或汗液稀薄等症状。

2·四肢汗证:指汗液主要分布在四肢部位的异常出汗。

a·四肢汗液分泌过多,可能与阳明经湿热、气血瘀阻等有关。

b·肾脏功能失调,导致四肢出汗过少,可能与肾阳不足、气血不利等有关。

3·新陈代谢汗证:指汗液异常排出,与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变化有关。

a·代谢亢进,出汗过多,可能与体内热量消耗过多、荷尔蒙分泌紊乱等有关。

b·代谢减退,出汗减少,可能与体内热量不足、肝肾功能低下等有关。

三、汗证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a·外感风寒的汗证,可选用温散寒邪的药物,如葱姜汤、小柴胡汤等。

b·表里虚寒的汗证,可选用补益温中的中药,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c·四肢汗证的治疗可选择以活血祛湿为主的方剂,如当归四逆散等。

d·新陈代谢性汗证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具体病因选择相应的中药。

2·针灸疗法:a·针刺汗穴,如百会、大椎、肺俞等穴位,以调节汗液分泌和排出。

b·针刺相应经络和腧穴,以调整气血运行和调节体内代谢功能。

3·中医调理:a·合理调节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b·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c·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的平衡。

中医认为8个部位出汗预示身体虚

中医认为8个部位出汗预示身体虚

中医认为8个部位出汗预示身体虚炎热夏季出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有时候即使不热也会不停出汗呢?如果出现这种症状可能预示你身体哪方面出现虚证了。

1、额汗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汽,故有蒸笼头的俗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汗。

2、冷汗每当人在生病、受惊吓或心绪格外紧张、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时会不断地排出大量淡而无味的汗,触之发凉,出汗后常常有“心有余悸”之感。

3、手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4、鼻汗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汗珠晶莹可见。

若病变见于肺气宣泄失常,多见于肺虚病人。

5、半边身出汗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边身体无汗或出汗甚微。

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6、黏汗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症汗。

此种汗表明身有湿热不清,需去湿去热,方可痊愈。

7、焦味汗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或燃煤味。

重者焦味甚浓,可刺激周围人打喷嚏、流清涕。

此症局限于青年人男性,系因手淫频繁,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部者。

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手术或女性分娩之后的虚汗,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的脱汗,都是不同病症或不正常的奇汗。

8、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

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以上是中医总结的一些常见出汗的症状,如果你有一些类似的症状,建议尽快查明原因,对症治疗才是问题根本。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精血旺则人体壮”,“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

故毛发枯白脱落与肝肾精血有密切关系。

因此益肾才是止脱,生发的关键,益肾生发丸选用十几种名贵中草药而成,诸药合用糍补肝,肾、养血生精、扶正固本,调节内分泌,平衡代谢,全面增强体内免疫功能,从而达到补肾生发治标治本的双重功效。

中医关于汗的论述

中医关于汗的论述

中医关于汗的论述
汗是人体自然排泄体温、内分泌物质和代谢物质的一种方式,是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显现。

在中医典籍中,对于汗的
形成、机制、作用及异常情况都有相关论述,深入阐释了中医对于汗
的看法。

1. 汗的形成过程
中医认为,汗是由人体多种功能协同作用的产物,包括内脏、经络、体液等系统。

当体内湿热、寒热之邪积聚过多时,汗孔被阻塞或
气血运行失调时,就会出现汗的问题。

在汗的形成过程中,中医归纳
出了“气化、津液、卫气和肺气”的四个环节。

2. 汗的机制和作用
中医认为,汗液是身体里有害物质的主要排出途径之一,其药理
活性成分常常被用于中药制剂中,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中医研究发现,不同的汗腺分泌出的汗液有不同的成分和作用,如大量出汗可改善全
身的血液循环,从而增加体内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也能促进水分
代谢、润肤养颜。

3. 汗的异常情况
中医将汗的异常情况分为多种类型,如出汗过多、出汗不足、盗汗、虚汗等,每种汗的症状都有其特定的病因所致。

例如,出汗过多
可能是气郁、湿热等病理状态所造成的,而出汗不足则可能是肺气虚弱、气血不足等导致的。

总之,中医对于汗的论述是十分详尽的,从其形成、机制到异常
情况都有着具体的理论支持,指导着中医师如何对于汗的问题进行针
对性治疗。

对于民众来说,秉持着中医的理念,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人体气血的平衡和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医学对出汗现象的解释
一、自汗
自汗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

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二、盗汗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

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

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者。

三、战汗
战汗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

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

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

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四、绝汗
绝汗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

五、头汗
头汗出汗仅限头部。

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

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

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阴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

但小孩睡觉时也常常头部出汗,若无其他症状,则不属病象。

六、偏汗
偏汗俗称“半身汗”。

它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

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

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

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

七、冷汗
冷汗指畏寒、肢冷而出汗。

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

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过于紧张;胸口出汗是思虑过度;经常稍一动就出汗者,不是过于肥胖就是体质过于虚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带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带有一种特殊的肝腥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