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详解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详解《左传》晋侯、秦伯①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③也。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⑥言于郑伯⑦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⑧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⑨。
越国⑩以鄙远(11),君知其难也。
焉(12)用亡郑以陪(13)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4),行李(15)之往来,共(16)其乏(17)困(18),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19),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20)之有?既东封(21)郑,又欲肆(22)其西封;若不阙(23)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24),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25)戍之,乃还。
子犯(26)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27)夫人(28)之力不及此。
因(29)人之力而敝(30)之,不仁;失其所与(31),不知;以乱易(32)整,不武(33)。
吾其(34)还也。
”亦去(35)之。
【注释】①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晋文公未即位前,曾流亡到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
③贰于楚:对晋有二心而亲近楚,即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④函陵:在今河南新郑。
⑤氾(fàn)南:氾水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⑥佚之狐:郑大夫。
⑦郑伯:郑文公。
⑧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⑨执事:办事人,借办事人代指秦君,是对秦君的敬称。
⑩越国:秦在晋西,秦到郑国,要越过晋国。
(11)鄙远:以距离远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
鄙,边境,这里作动词用。
远,指郑国。
(12)焉:何。
(13)陪:增加。
(14)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15)行李:外交使者。
(16)共:通“供”,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原文】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④【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⑥【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⑦【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⑧【郑伯】指郑文公(?—前628),名捷,郑国国君。
⑨【若】假如。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①而:今急而求子。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
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
1.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 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 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导读: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公从之。
辞曰: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做不成什么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创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16编辑:互联网
沈巷中学韦晓静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中的名篇,讲的是战国时,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巧舌退秦师的故事。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体会他那巧妙的语言艺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言句式--状语后置。
(3)分析烛之武的艺术形象(义、智、勇)和他巧妙的语言艺术。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趣味探讨,激发兴趣
谈到英雄的形象,我们一些同学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了一些人,例如:乔峰,“英”气逼人,降龙十八掌更是武林独霸;杨过,有情有义,黯然销魂掌独步江湖;还有郭靖、虚竹等等。
在我们看来,英雄务必要有健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除强扶弱,义搏云天,而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说起来有点另类,他没有健壮的体魄,更没有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国家危难时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师百万,解救了国家,匹夫之勇可与其相比?要问这位英雄是谁,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中寻找答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二、了解《左传》,体味经典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
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疏通字句,积累文言知识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全诗。
(2)注意以下词和句的理解
①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动词,从属二主)⑦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②晋军函陵(名词活用动词,驻扎)⑧若不阙秦(侵损、削减)
③越国以鄙远(名词活用动词,治理边邑)〕⑨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⑩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⑤敢以烦执事(冒昧地)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3)结合课后练习二,学生讨论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的用法。
2、问答方式,介绍相关历史背景
提问:秦、晋为什么要联合攻郑?(从文中找两个句子)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相关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另外,秦国也要争夺霸权,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所以才有了课文前的郑国危急的一幕,到底郑国怎么样了,我们往下分解。
四、了解情节,把握人物
1、朗读全文,概括情节
(1)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并讨论情节概括
(2)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情节概括:
危在旦夕,临危受命--深入危境,智说秦伯--晋军退去,危难解除
(1-2段)(3段)(4段)
2、重点学习三、四段,把握人物形象
(1)研读第三段,分析烛之武的性格
提问:作者安排烛之武的推辞有什么作用?
点拨:从烛之武的这番话中,我们感受到了烛之武的牢骚之情,体会到他一直怀才不遇的痛苦,此乃人之常情,作者这样安排让我们深觉作者安排人物的精细和高明之处;同时,烛之武并没有因为个人得失而拒绝了郑伯的请求,置国家安危
于不顾,而是在国家利益面前放弃个人得失,接受了任务,把他的申明大义突显出来。
(2)研读第四段,感受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问题一:“夜缒而出,见秦伯”反映了什么?
点拨:从这句话来看,可感觉当时郑国情势的危急,同时,一个垂暮老者夜晚只身从城楼“夜缒而出”去见拥有雄师百万的对手秦伯,可见其勇敢无畏的精神,突显其勇的一面。
问题二:请用一个字概括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精髓所在,并具体谈谈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
点拨:这个字就是“利”,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国家利益”,秦伯围郑,为的其实就是一个利字,那么烛之武首先抓住了秦伯的这一心理,这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循循善诱的谈了亡郑和舍郑对秦国的利益关系,让秦伯感受亡郑无益,反而有害,从而解了郑国之围。
对起利弊的的探讨,主要可总结为以下“五论”,如下:
一曰“飞地难治论”。
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强大的晋国,如果灭亡了郑国后,秦国可能会分一杯羹,但治理却很难,早晚是晋国的囊中之物。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让秦伯不得不权衡。
二曰“亡郑陪邻论”。
郑国灭亡,其获利最大的是晋国,既得到了土地,有削弱了秦国,一石二鸟,在那样一个敏感时期,秦伯怎么会不考虑这一点呢?
三曰“过河拆桥论”。
这讲的是秦晋两国的历史纠葛。
晋惠公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如何?“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晋文公亦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又将如何?言下之意,翅膀硬了,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无不及。
视往昔而知来日,对此,秦穆公那颗受伤的的心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四曰“晋国扩张论”。
晋文公自从战胜出国后,胃口越来越大,这一点,秦穆公最清楚,现在又来对付郑国,当他扩张土地到一定的时候,他会把矛头指向谁,这一点聪明的秦穆公应该很清楚。
五曰“舍郑有益论”。
此言两国邦交。
烛之武列举了留郑的好处:一方面,郑国可以作为秦国扩大中原影响里的基地,“共其乏困”;另一方面,多一盟,加强力量,可以牵制晋国。
烛之武抓住秦伯的心理,始终围绕这利益的得失,来劝戒其三思而后行,层层推进,条理清晰,不失为一个舌辩之才,为最终“秦伯说,与郑人盟”奠定基础。
这个说服的过程把烛之武的聪敏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
总结:
从课文中简单的烛之武的一些言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丰富的形象,他怀才不遇,却临危之时,申明大义;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
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军,智慧过人。
“义、智、勇”集于其一身。
五、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发散思维,探究问题
提问:有人说《左传》一个突出的成就就是写人,作者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之所以写的很成功,也要归功于作者描写人物手法的丰富。
试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来简单谈谈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
学生探究,教师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对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应该印象深刻了,写这个人用的字很少,仅仅一百多个字,但却把一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印于我们的心头,这要归功于作者对人物语言的刻画,第一,我认为,语言简练准确,层次感强,是第一大成功,尤其在说服秦伯的时候,作者对其语言的安排让人拍案叫绝,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那种简单明了,却又一针见血的语言魅力,这也就使一个智者形象突显;第二,典型化的人物语言,不同人物,他的语言不同,没个人要有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烛之武是一个智者,作者在安排他语言时候,充分的融入了他的智慧;另外,人物的语言的言外之意的拓展把握以及细微的动作的刻画等等也是成功的关键,所以同学在探讨过程中要各抒己见,细致把握,畅谈自己的看法。
2、作业布置
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整个事件中,郑国处于劣势,烛之武却成功的说服了秦穆公,挽救郑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以今天的理念审视这则故事,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感想。
要求:独立完成,字迹工整。
[板书设计]
人物情节性格
危在旦夕,临危受命义
飞地难治论
亡郑陪邻论
烛之武深入危境,智说秦伯过河拆桥论勇
晋国扩张论
舍郑有益论智
晋军退去,危难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