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知识点梳理
【复习目标】
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纲解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 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层级为B级。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已”通“矣” 2.“共”通)1.(1) 军:驻军 (2) 盟:订立盟约
2.(1) 东:向东 (2) 夜:在夜晚 (3) 朝:在早上;夕:在夜晚
(二)(1) 退:使……撤兵
(2) 亡:使……
灭亡 (3) 阙:使……削弱
(三)形容词的活用
1.(1) 乏困:缺少的东西(2) 远地,指郑国 2.(1) 厚、薄:变雄厚、变薄弱 (2) 敝:损害
4.“知”通“智”
二、古今异义
1.古义:东方道路上(接待使节)的主人 2.古义:外交使节3.古义:缺少的东西 4.古义:那个人
三、一词多义
其
①代词,它,代郑国
②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③代词,他们,代使者
④代词,指代自己的
⑤副词,表商量的的语气,还是
(补充)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济 ①动词,渡河 ②动词,成 ③动词,有利,有益
④动词,帮助,接济 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代词,这件事 ③代词,指秦军 ④动词,到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焉
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兼词,相当于“于此”,在 这里
③句末语气词,不译 ④疑问代词,为什么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状语后置句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
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 心。 2.省略句 翻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 的南面。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点
1、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5、重点虚词 7、固定结构
2、古今异义 4、通假字 6、特殊句式 8、成语名句
一、一词多义
若、说、辞、鄙、微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以之为”,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义:主人)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失其所与 ⑥吾其还也
(他,代郑国) (这样做,代“越过以鄙远”的做法 ) (他,代使者) (他的,代晋) (自己的,代晋) (还是,语气词)
六、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⑥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许之。 ⑥敢以烦执事 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于)氾南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三、词类活用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增强、削弱) 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时间副词,在早上、在晚上) 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第一表“封” ,名词作 动词 ,把……当作疆界)
状语后置,“于晋无礼” 状语后置,“ 于郑伯言曰” 宾语前置,“有何厌” 判断句,“这是寡人的过错” 省略主语,“烛之武许之” 省略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
七、 成语名句
1、《左传》名句 2、《左传》成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吃一堑,长一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风马牛不相及。
四、通假字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②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共,通洪”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咼兴。
)6.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 贰于楚也古: 从属二主,动词;今: 二”的大写,数词。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 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 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 今老矣(老,老年人)④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 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 1.贰① 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隐公元年》)② 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 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5、何厌之有(同“餍”,满足)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包裹)3、以为(古义:把……当做或把……作为;认为……是。
今义:认为)4、去(古义:离开;今义:到)5、贰(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词二的大写)6、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7、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8、微(古义:如果没有,加入没有;今义:小,细小)9、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3、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4、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边远的地方)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7、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8、与郑人盟(盟,名词用作动词,订立同盟)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向西边;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11、夜缒而出(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当晚)12、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14、臣之壮也(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1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6、阙秦以利晋(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四、一词多义封:①动词,在植物的根部培土。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4.《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夫(fú)人,那个人;今义,夫(fū)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或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4.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
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疆界)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4.名词的使动用法①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二)动词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②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③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正襟危坐(正,使……正,整理)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①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四)数词活用①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特殊句式(一)主谓倒装句①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二)宾语前置句①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三)定语后置句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四)状语后置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五)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六)被动句1.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七)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2.省略宾语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略介词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八)固定句式①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五、一词多义18个常见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通假字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②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 秦伯说
(说,通“悦”,喜悦)
④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五、重点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阙秦以利晋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目的,连词) (把,介词) (表顺承,连词)
状语后置,“于晋无礼” 状语后置,“ 于郑伯言曰” 宾语前置,“有何厌” 判断句,“这是寡人的过错” 省略主语,“烛之武许之” 省略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
七、 成语名句
1、《左传》名句 2、《左传》成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吃一堑,长一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风马牛不相及。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三、词类活用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增强、削弱) 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时间副词,在早上、在晚上) 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第一表“封” ,名词作 动词 ,把……当作疆界)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点
1、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5、重点虚词 7、固定结构
2、古今异义 4、通假字 6、特殊句式 8、成语名句
一、一词多义
若、说、辞、鄙、微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以之为”,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主人)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二、古今异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员。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顺承,连词 ) (表顺承,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转折,连词)
五、 重点虚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失其所与 ⑥吾其还也
(他,代郑国) (这样做,代“越过以鄙远”的做法) (他,代使者) (他的,代晋) (自己的,代晋) (还是,语气词)
六、特殊句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⑥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许之。 ⑥敢以烦执事 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于)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