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总结及拓展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1.时间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时距今约2500年左右。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相互攻伐,战争频繁,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2.事件背景: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强大,征战四方,收缴诸国,力图统一中国。

当时秦国攻打韩国,势如破竹。

韩国处境危急,国君派遣将领烛之武前往救援。

3.烛之武: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将领,来自韩国。

他背着父亲的棺材,担负着众多人民的期望,奋勇前往前线。

烛之武在准备与秦军交战的时候,意外得到燃烧时间由一小时延长到三小时的特殊蜡烛。

4.三小时的时间:烛之武得到这根特殊的蜡烛后,意识到他可以利用三小时这段额外的时间完成正面与秦军的交战。

事实上,三小时内对付秦军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这给了烛之武更大的灵活性,让他有时间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5.模糊的胜利:烛之武利用额外时间的灵活性,选择不主动与秦军交战,而是采取其他策略打击秦军的士气。

他在这三小时内,惊扰了秦军,破坏了他们的后方,并成功地让秦军撤退。

虽然烛之武并没有直接击败秦军,但他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回击了秦军的进攻。

6.《孟子》中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典故源自《孟子》,孟子在书中引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有时候不需要正面与敌人抗衡,而是可以利用智慧和灵活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7.知己知彼:《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烛之武并没有与秦军进行直接的正面战斗,而是通过了解对手的弱点和战略来打击他们。

这个故事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重要原则之一8.韩非子的论述:《烛之武退秦师》在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者韩非子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引用了这个故事来说明军事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则著名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

它通过讲述韩国将领烛之武利用灵活性和智慧战胜强大的秦军的故事,强调了在困难情况下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重要性。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引言烛之武退秦师是指战国时期楚国将领烛之武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击退了强大的秦国军队。

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了战争中智慧和战略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战略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各个国家割据争霸、战争频繁的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变幻和挑战的时代,各个国家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断进行战争,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楚国作为七雄之一,与秦国一直保持着紧张的关系。

2.秦国崛起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成为了战国七雄当中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以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先进的军事制度成为战争的主导者,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

楚国作为秦国的对手,自然成为了秦国扩张的目标之一。

二、烛之武退秦师的经过1.楚秦战争前的准备烛之武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深知楚国与秦国的紧张关系,因此在楚秦战争爆发前,他积极推动楚国的军事准备,并亲自带领军队进行训练和演习。

烛之武认识到,想要成功击退秦国,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合理的战略布局。

2.烛之武的奇策在楚秦战争爆发后,秦国派出强大的军队进攻楚国。

面对强敌,烛之武运用了一系列奇策来对抗秦军。

首先,他放长线钓大鱼,故意虚张声势,让秦军以为楚军实力薄弱,从而不敢轻易进攻。

其次,他精心布置了驻地,设下埋伏,等待时机一举将秦军击退。

最终,在一个深夜,他利用烛之,偷袭了秦军的主力部队,造成巨大的混乱。

3.烛之武的勇气与智慧烛之武的退秦奇策展现了他的勇气与智慧。

在楚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他能够保持冷静思考、察觉到秦军的虚实,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他勇敢地指挥了楚军,打破了传统战争思维的束缚,使用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计谋和战术,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国的入侵。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战略思想1.巧用兵力烛之武通过巧妙地运用兵力,成功地迷惑、消耗了秦军的实力。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拓展资料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拓展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拓展资料一、作者简介《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国史官。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相关历史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涉及春秋时秦、晋、郑、楚等国间数十年的关系。

理清相关史事,对准确理解课文十分重要。

兹据《左传》(引文出此不注)将该文所涉史事编年如次:1、秦立晋君(前651)鲁僖公九年秦穆公九年晋献公二十六年《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指秦穆公,“晋君”指齐晋惠公,此句言晋惠公为秦穆公所扶立。

是年,晋献公卒,晋陷入内乱。

晋大夫里克弑新君献公庶子夷齐、卓子,又使人迎公子重耳,重耳谢不就。

又使人迎献公次子夷吾。

夷吾欲往,吕省、卻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

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

”《史记•晋世家》)又云:“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夷吾从之,乃使(xī卻芮厚赂于秦,许割晋河东地。

秦穆公以百里奚将兵纳夷吾,齐桓公亦使()朋率师会秦师,共立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

2、惠公背约(前650)鲁僖公十年晋惠公元年秦穆公十年《烛之武退秦师》:“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

秦穆公有恩于晋,晋惠公背盟毁约。

“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瑕(今山西芮城县南一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其时为晋河东之地。

初,夷吾恃强国之力即位。

及即位,悔之,使大夫丕郑赴泰,托辞云;“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得以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一、文言词句释义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日:“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拒绝)日:“臣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许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绳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君知其难也。

焉(哪里)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承接)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同“悦”,高兴),与郑人盟(订立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日:“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表示祈使)还也。

”亦去(离开)之。

二、作文素材提炼应用角度一:慷慨赴难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步履蹒跚地迈向秦营。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烛之武运用智谋,成功说服秦国退兵的故事。

以下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归纳:一、作品背景1. 作者:《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左丘明。

2. 创作年代:《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的历史。

3. 作品来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个独立篇章,收录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故事梗概1. 晋国烛之武受命前往秦国,试图说服秦穆公退兵。

2. 烛之武通过分析时局,指出秦晋两国联姻的重要性,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

3. 烛之武因此成为晋国的英雄,被后人传颂。

三、人物形象1. 烛之武:聪明机智,善于辞令,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秦穆公:明智且具有远见卓识,容易被说服。

四、文学艺术特点1. 语言运用: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人物描写:通过对烛之武的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其智谋和勇敢。

3. 时局分析:烛之武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深刻的了解,能准确把握秦穆公的心理。

五、历史意义1. 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 强调了智谋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3. 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为国家利益勇敢地去说服秦穆公。

六、影响及传承1. 烛之武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形象,其智谋和勇敢被广泛传颂。

2.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烛之武的故事被后世艺术家改编为戏曲、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

七、相关知识点1. 左丘明其他作品:《左传》以外的其他史著,如《国语》等。

2.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如城濮之战、桂陵之战等。

4. 古代史书的编年体:如《史记》、《汉书》等。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左丘明作品中的瑰宝。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8年的秦朝末年。

烛之武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这场战役中成功击退了强大的秦朝军队。

以下是关于这段历史事件的文言知识总结,共____字。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____字)烛之武退秦师所发生的时期是秦朝末年,这是一个国家内外交困的时期。

秦朝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严酷的法家政策,导致了社会农民的疾苦。

同时,秦朝的统治机构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日益加剧。

这种内外交困的状况下,各地的反秦力量开始崛起。

第二部分:烛之武的崛起(____字)烛之武是一个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将领。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由于国家内乱,烛之武立志要为百姓除害,所以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织起了抵抗秦朝的力量。

烛之武非常有组织能力,他尽力为士兵们提供训练和装备。

烛之武同时也非常注重政治宣传,他通过各种渠道向士兵们宣传秦朝的罪恶和他们的抵抗意义,以激发士兵们的斗志。

第三部分:秦朝对抗(____字)在烛之武的领导下,反秦力量逐渐壮大。

他们采取了游击战的战略,避免与秦朝正面交锋。

烛之武深知自己实力不足,所以他采取了灵活的战术,以出其不意而取得胜利。

他指挥士兵们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伏击和偷袭,打乱了秦朝军队的阵型。

烛之武还采取了打破精神阻力的策略,他制定了严苛的纪律要求,并且不断宣扬胜利的信念,以鼓舞士兵的士气。

第四部分:关键战役(____字)关键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8年的冬天。

烛之武得到了秦朝大将冯总的情报,得知秦朝军队的一支重要部队正在前往一处孤立无援的地方。

烛之武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给予秦朝致命一击。

他亲自带领士兵们埋伏在途中的山谷里,等待秦朝军队的到来。

当秦朝军队走进伏击圈时,烛之武突然发出号令,士兵们如释重负地展开了攻击。

由于秦朝军队没有做好防备,不久就被烛之武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烛之武抓住机会,率领士兵们展开了全面反攻。

秦朝军队在混乱中被追击了数十里,伤亡惨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总结及拓展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信息:第一,主人公是烛之武;第二,烛之武一个人退了
一个军队。

我们还能产生一个疑问,他是怎么退的秦师?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标题的三个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交代主要事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文化常识
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2.《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4.史书体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第一部纪传体《史记》。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第一部国别体《国语》。

一般带“国”字的就是国别体。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5.二十四史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二、文言现象
1.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
2. 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共,通“供”)
②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③秦伯说(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3.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文言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词,哪里) 且焉置土石(疑问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5.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动词+于(以)+对象: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疑问词+之+动词:宾语前置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者,……也
……,……者也
……,……者
……,……也
三、写作素材挖掘
爱国:在接到郑伯的邀请时,烛之武先是发了句牢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为也已”,但但郑伯说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时,烛之武马上“许之”。

文章没有多交代一句话,两个字“许之”在干脆利落中写明了烛之武的爱国形象。

勇敢:接受了任务后,为了防止敌人趁机来攻,烛之武只得“夜缒而出”,据载,当时的烛之武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了。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月黑风高之际仍然为了自己的国家
不顾危险,孤身深入敌营。

以三寸之舌,面对秦军虎狼之师。

可谓勇敢。

沟通、智慧:烛之武在说服秦伯的过程中,先是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接着又以利诱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继而又挑起秦晋的历史矛盾,“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最后预测未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步步紧逼,环环相扣,但每一步的选
择都是将选择权交到对方的手里。

这就是烛之武的沟通之道。

今天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个很大的沟通问题就是亲子关系。

父母总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这就是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想过。

知错就改:郑伯年轻时昏庸无道,没有任用烛之武这样的贤人。

但在国家将亡之际能够勇于承认错误,放下身段,最终挽救了国家的灭亡。

机遇与准备:烛之武过去一直得不到重用,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韬光养晦,默默地打磨本领,所以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他才能抓住这个机遇,从而名垂青史。

伯乐与千里马:烛之武如果没有佚之狐的推荐,恐怕到死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推荐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说通: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思考:
本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行为有什么异同?
你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人物?
中国古人的纵横之术在什么情况下会管用,今天还有用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