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导语(课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各国纷争。

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如果你是当时郑国国君的话,你会派谁去挽救国家狂澜之中?(学生回答:有勇有谋口才好的人)那真正为郑国力挽狂澜的是又是谁?(烛之武)烛之武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学生)大家都连连摇摇头。

(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请一位学生翻译并表演此句内容)这位同学表演得很传神,大家都笑了,当时秦朝戒备森严,不苟言笑的宫女、侍卫们见了郑国竟然派了这么一个人物也都忍不住笑了。

诺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凭什么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其言其人。

(预设情境,引出悬疑)幻灯片:(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二、温故知新,字词检测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上课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对哪些字词句还有疑难。

(公布统计结果)老师将这些疑难问题整理了一下,由易到难,看看大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否疏通这些字词?在检测之前,我们先通读一遍课文,在诵读声中温故而知新,回忆一下字词的用法。

(幻灯片:字词检测:字词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其实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文字背后,“无限风光在险峰”,就让我们借着刚刚架设的疏通字词之路领略文言作品的无限风光。

三、烛之武其言(一)既然是“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就在一个“退”字上下文章(幻灯片:烛之武为何退秦师?退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1、烛之武为何退秦师?(生:晋侯秦伯围郑)师明确;两大国夹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展示秦晋围郑地图),而且埋下伏笔,引起秦晋围郑的两件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均与晋国利害相关,与秦国利害不大,暗示秦国可以争取。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对先秦史散文《左传》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2)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文言句式等一系列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联系平时练习的《文言文助读》中的文言知识,使之融会贯通。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独立归纳整理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文言知识。

(2)结合平时所学所练,对已掌握的文言知识,归纳总结,举一反三3.欣赏目标:(1)在解决字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现代的观念加以审视,欣赏。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传散文的兴趣,使之自觉求索二.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出现的一系列文言知识2.分析解剖本文的叙事线索,外交辞令的艺术。

三.教学难点:1.怎样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异于白话文的一些文言词的用法。

2.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将学生自我归纳整理,平时积累回忆以及传统的文言文教育方法有机结合2.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加教学内容的密度及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简介1.第一课时讲解了关于《左传》及先秦史传散文的文学常识,力求激发起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兴趣,为学习本文作好情感铺垫。

2.疏通文章1至2节的文言字词,理清线索,清楚地认识郑国面临的局势,为学习烛之武外交辞令作好情节上的铺垫。

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承上启下1.回忆:秦晋联军,国君亲临,以责难为名,行瓜分称霸之实,来势汹汹,志在必得。

两国联军已对弱小的郑国实行合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此时郑国面临兵临城下,千钧一发的局面。

国中佚之狐站出来,推荐了不曾闻达于诸侯的烛之武,作为谈判使节。

还扬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出场恃才而对郑伯颇有微词,郑伯主动认错并恩威并加,写出了人性化,戏剧化的一幕。

于是,烛之武准备出使。

2.请同学朗读本文的第三节。

(评:作为第二课时的开场白,以回忆第一课时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地进入到本文的情境之中,并请同学朗读,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本课时所讲的段落,达到思维热身的目的。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如“夜缒而出”、“辞曰”等,这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举例:讲解“缒”字的含义和用法,联系现代汉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亮点。例如,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到位,能够准确把握烛之武、晋文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文学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文本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知识点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如“退”、“师”、“夜缒而出”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之”、“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智慧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学生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深度。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师:进入高中阶段的我们,特别需要提升史传文阅读的素养。

这堂课我们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学习阅读史传文的路径和方法。

对任何一种文类的文章的阅读,我们一般都要依循“写了什么一怎么写的一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来读懂、读好文章,对应史传文就是要从叙事内容、叙事艺术、叙事意图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一、叙事内容1.叙事特点。

师:《左传》叙事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内容。

课前我们按自己的理解,将文本叙述的事件用曲线画在预学单上,大家都用高点与低点画出了文章叙事的四个“张弛起伏”的节点。

投影:师: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后面三个点的叙事内容。

生:点2,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商议应对之策;点3,烛之武孤身入秦国军营,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师;点4,秦晋撤军,郑国化险为夷。

师:细看文章,事件的发生发展,其实还可以画得更细致一点。

生:在2和4两个点上,还可出画微小的波浪线,因为烛之武并不是满口答应,而是“辞”;晋军也不是立马撤军,而有“子犯请击之”的小波澜。

师(总结):我们可以归纳为文本叙事内容起伏曲折、张弛有度,这是《左传》叙事的典型特点之一。

(板书“叙事曲折”。

)2.写人特色。

(1)片言写三人。

师:我们再来看如何写人。

大家说说下面人物对话中填一个什么样的体现人物情态或心理的词能恰当地表达人物彼时的心境,展示人物的性格。

(烛之武) 1 辞日:“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

”(郑文)公 2 乱日:“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3 鱼许之。

(展示学生填词,略。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同学们在①处填写的词语有“蹙眉”“不满”“色难”“躬身”“委婉”。

生:我觉得“蹙眉”“色难”特别吻合语境,写出了烛之武长时间以来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无奈。

生:“躬身”也好,突出了君臣的身份,虽有满腔不平之气,但君臣之礼仍在。

生:“不满”也对,但没有转换成文言表达。

师:转换成文言可以用哪个词?生:“愤”。

师:烛之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愤”的词义重,感情可能太过强烈,可以试着换个词语比较看看。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个人背景
烛之武是郑国的大夫,由于郑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未能支持晋国, 导致晋国对郑国产生不满。此时,秦穆公派兵驻扎在函陵,对郑 国构成威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左传》的文学风格和历史价值,掌 握《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言辞,培养其逻辑思考 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其合作学习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PT展示
教师使用PPT展示文章背景、人 物关系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
立直观印象。
视频资料
教师播放与《烛之武退秦师》相 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片段,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环境。
音频资料
教师提供《左传》中其他篇章的 音频资料,让学生通过听读方式 加深对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
讲解方式
逐句讲解
教师对文章进行逐句讲解,重点 解释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
生理解文章内容。
对比讲解
教师将《左传》中其他相关篇章与 《烛之武退秦师》进行对比讲解, 加深学生对该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学 风格的理解。
互动讲解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针对问 题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理 解能力。
多媒体应用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改进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式,帮助学生理解 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
学生参与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跟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这一优秀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也做了讲解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情况(幻灯片展示:字、词、句等文言文常识内容练习题)(时间:10分钟)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烛之武能够劝退秦师,感受一下烛之武的魅力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学生朗读)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通过这篇课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个什么样的人?生1:聪明机智生2:比较会说话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呢?生齐:他用几句话就说服了秦王师:也就是烛之武哪方面的能力的强?生:语言表达师: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烛之武生:能言善辩师:烛之武既聪明机智又能言善辩,他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类人呢?师: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多事之秋,周室衰微,战乱不休;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杂家都是出于这一时期,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种被称做辩士的人,他们不写书立传,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扬名立万,传诵千古,有名的象苏秦、张仪对于这两个人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苏秦遍历诸国,六国拜之为相,张仪游说梁王,魏国15个县拱手送秦,烛之武兵不血刃,三言两语退去强秦,解了郑国之围可以说,秦晋对郑的进犯成就了烛之武的美名那么,为什么秦晋两国要进犯郑国呢,原因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生: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师:没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晋才会围郑在这种情况下,对郑国来说,它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就能看出(幻灯展示地图)咱们知道,秦晋都是春秋时期的万乘之国,而郑只是很弱小的一个国家,面对如此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郑国的确是处于生死存亡之秋可以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弱小的郑是势在必亡的然而,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生:秦晋两国退兵,郑国化险为夷师:为什么秦晋两国会退兵?生:因为烛之武和秦王说了一番话师:嗯,烛之武的一番话烛之武到底和秦王说了一番什么话会有那么大的作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烛之武向秦王说的这番话,想一想为了使秦王退兵,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朗读过程)师:好,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生3:两个生4:四个生5:五个师:三个、四个、五个,你们给了我那么多答案,那么到底有几个呢?请同学们四人或六人一组讨论一下,烛之武的这段话究竟有几个理由?(学生讨论,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师:有结果了吗?生:没有!师:给大家提示一下,烛之武在说这段话中,里面暗含了几个假设,假如怎么样,结果怎么样,找到这几个假设就能够很容易的找到这几个理由了好,同学们接着讨论师:停下来吧,基本上每组都有答案了烛之武究竟向秦王说了几个理由?生:三个师:真是出奇的一致啊,看来大家都找到了那三个假设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这三个理由和假设学生A学生A:烛之武的三个理由:第一个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二个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第三个是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师:那这三个理由分别是以什么为假设的?也就是前提啊!生A:第一个理由是以亡郑为前提,第二个理由是以舍郑为前提,第三个理由也是以亡郑为前提的师:好,完全正确通过A的回答,我们知道,烛之武的这几个理由都是以郑国的存亡为前提的师:烛之武的三个理由说完了,秦王兵也退了你认为这三个理由中最触动秦王心理的是哪一点?生:第三点师:为什么?生:因为这关系到秦的存亡了师:第三点烛之武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对秦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说名第三个亡郑的后果是第一个亡郑之伤害的加深,如果郑亡就会使晋的实力变得更加雄厚,夫晋,何厌之有? 它不会只满足于灭掉郑国,紧接着它就可能进一步向外扩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那么下一个对象就可能是秦国了到了那时候,郑的灭亡已经使晋的实力超过了秦国,那么秦战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因此亡郑从长远来看,对秦是有大害的所以,最关键的是第三点烛之武的三点理由,摆在了秦王面前,退兵与否就要看他能能接受烛之武的说辞了,显然,秦王同意了烛之武的观点生:所以说烛之武聪明机智生:能用话来劝退秦王生:能够分析形势生:说到秦王的心理去了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能体现烛之武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古人有一句话: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烛之武运用他的智慧抓住了主要矛盾,使秦王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师:这样,烛之武是一个智者我们能够肯定了,那他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看一下课文其他部分生:比较小气生:比较通情达理生:比较勇敢师:这些特点从哪里能够看出来?生A:他埋怨郑伯,讽刺郑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我能为也矣对于郑伯不能早点重用自己,有了困难才想到自己很生气生B:但最终他还是去了啊,可见他还是比较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的生C:而且我们不要忘了,他敢于当面责怪郑伯,勇气已经不小了最后他临危受命,更要去面见秦王,这就需要更大的勇气了师:同学们分别说出了烛之武的一个侧面,烛之武聪明机智,勇敢而又深明大义,他才会成就美名,流传千古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使烛之武能够成功呢?我们再来读一下烛之武的这段话,体会一下(朗读第三段)师:现在,我们来读读下面这段话,试想一下,如果烛之武这么说的话,会不会达成此行的目的?您来打我们郑国真是太不聪明了,我们郑国灭亡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不要傻乎乎的被人家利用了,做出这么蠢的事如果你不灭掉郑国,我们郑国会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财宝,美女,应有尽有,要什么给什么,你就行行好,放过我们郑国吧(学生笑)师:你们笑什么?生:要是烛之武那么说的话肯定会被杀掉的生:他的话里充满了哀求啊师:所以我们说烛之武的话不卑不亢,既不失国体又达到了目的这叫什么?语言的艺术啊到这里,烛之武的形象就丰满起来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烛之武是一个生:机智勇敢,深明大义,善于分析人的心理,说话讲究语言艺术师:我们还接没接触过和烛之武类似的古人?生:接触过,邹忌,触龙师:这是古人,如果烛之武活在现代,应该是哪种人?生:外交家师:咱们新中国最有名的外交家是谁?生:周总理师:周总理,他以灵活的头脑,机智的语言,而著称于世,周总理有许多外交上的小趣事,都能体现他的机智善辩,幽默风趣不失大体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则喜欢昂着头?周总理回答:因为我们中国人在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则在走下坡路还有一次,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中国的路都是人,走的为什么要叫马路周总理答道: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这个西方记者的意图很明显,无论你怎么回答,都不能避免对中国人的侮辱但他没想到,周总理会用马克思主义来回答他,因此对周总理由衷的佩服这是大事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平常生活接触到的都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可道理却是相同的,即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也要注意讲究语言的艺术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情景,在这几种情景下,你应该怎么说?(幻灯展示随堂练习)练习一下面的场合,如果班长既想达到批评的目的,又想把话说得委婉些,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小李和小杨,为了一点小事,两人自习课上大声地争吵起来这时,班长说:A.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很坏B.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难道不感到羞耻吧?C.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不太好吧D. 你们这样大声争吵,真是太了不起了师:事情发生在课堂上,全班同学都在场,如果班长的批评太直接,不留情面,出现的后果可能是小李和小杨同时将矛头转向班长,引起更大的争执所以,批评的语气要委婉练习二假设你看见一位老人往京杭大运河里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话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师:如果是你,要达到劝说的目的又要不失礼貌,不伤害老人的自尊,应该怎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表达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这个老大爷师:好了,每一组派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老大爷生D:老大爷,您往河里倒水是不对的,我们都应该保护水资源的生E:老奶奶,国家让保护水资源,您这样做不好吧!我来帮您把水倒到其他地方吧?生F:老大爷,京杭大运河是咱们国家的重要运河,您倒了污水会污染它生G:老大爷,您不要往河里倒水啊,这样做犯法的,还污染了水资源师:你们认为哪一组说的最好啊生:E组答案:老大爷,现在国家宣传要保护环境,保护水源,您这样做会污染下游的水质,不如我帮您把污水倒入下水道吧师:通过以上两个练习,你认为语言的艺术应该有什么要求?应该注意对象和场合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个性以及他的心态、情绪等,选择适当的词语、运用恰当的语气,使对方容易理解、接受交际中的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认识了一位古代的外交家,领略了他的机智,一眼抓住问题的关键;勇敢,不畏惧强大的势力;语言的魅力,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学到了一些说话的技巧,知道了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也需要讲究说话的艺术课下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作业:1.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很多评价,咱们课后的第三题就是吕祖谦对这件事的态度同学们下课后将这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吕祖谦的态度如何?今天咱们通过烛之武懂得了说话要讲究艺术和技巧,那么同学们21下课后完成第二题2.假如你在全市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都向你祝贺,你准备对大家说些什么?师:好,同学们下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王老师补充开课说明:22(一)试讲时的教学过程1.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句,然后教师总结并讲解约(15分钟)2.分析烛之武说服秦伯的三个理由,逐步导入语言艺术的学习,中间穿插讨论,练习(二)修改原因:一节课中容量太大,学生难理解,教师难讲授,教学质量不好以上内容来自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