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导语:烛之武说了亡郑对秦无益对晋有利之后,还说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师:先找同学读一下课文。
一生读课文.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流畅,但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大家发现没有有几个字的读音不准确?生: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是通假字,应该读四声.师:对,课文中有注释,通“智”,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读错?生: “共其乏困”中“共”也是通假字,通“供”,应该读一声.生:”若不阙秦”中的“阙”应该读一声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应该读二声.师:对,在这里是个助词,做助词的读音应该是二声.师:刚才出错的大部分是通假字, 预习的时候大家要先看注释,尤其是通假字一定要读准字音.还有要注意断句,比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在这里是动词,驻扎的意思.下面大家一起读一下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同学们齐读课文。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又听出了一些问题.”邻之厚,君之薄也”中“薄”,应该读bó, “薄弱”的“薄”.还有文中秦国的大将的名字杞(qí)子逢(páng)孙,一定要读准,大家再来读一遍.生齐读课文.师:这一遍读得非常好,通过早晨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我们应该了解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同学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复述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本文先是交代晋文公在流亡的时候,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因此秦国和晋国联军来攻打郑国.在危急时刻,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烛之武以秦军和晋军的利弊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而打动了秦伯,秦国退兵.晋国的子犯一看秦国退兵,就想趁机攻打秦国.晋侯就以不仁、不知、不武三种理由拒绝了子犯的提议,也跟着退兵,郑国的危机解除了.师:非常好,叙述的非常详细,说明大家对文章的理解非常好了.师:烛之武为什么仅凭几句话就能说动秦伯?这些话体现了那些说话的技巧? 包含怎样的说话艺术?大家先找到烛之武见秦伯说的那些话,我们先来看看这段话包含了哪些内容?生:先说攻下郑国后对秦国没有什么益处,反而会削弱自己的实力,而且还会使晋国的实力增强。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添加标题
内容:故事中,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君退兵,充分表现了他的智勇之略和口才。此故 事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口才的典范。
添加标题
内容:此外,烛之武退秦师还涉及了很多历史大事和人物,如晋文公、秦穆公等等,这些历史人 物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为我们供给了更宽阔的历史视野。
爱国情怀: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01 导 入 新 课 03 深 入 研 读 05 课 堂 小 结
02 整 体 感 知 04 拓 展 延 长
导入新课
秦晋围郑,兵临城 下
秦晋历史恩怨
秦晋联军攻打郑国 的缘由和背景
了解《左传》及古代叙事散文的 根本特点。
体会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和技 巧。
感受烛之武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性 格。
结合时代背景,生疏烛之武退秦 师的历史价值。
整体感知
烛之武临危受命,出访秦师。
秦晋冲突重重,勾心斗角。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
晋师撤退,秦国转而攻打郑 国。
烛之武:有勇有谋,大义凛然 秦穆公:贪欲狡诈,目光短浅 晋文公:明辨是非,从善如流 郑文公:擅长听取,知错能改
秦晋围郑,危在 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 出城退秦师
思考探究:通过思 考和探究来深入理 解所学内容,提高 自己的思维力气和 解决问题的力气。
烛之武是如何成功说服秦伯 退军的?
秦晋为何攻打郑国?
秦晋联盟为何会瓦解?
郑国是如何利用秦晋之间的 冲突解除危机的?
汇报人:
士气和才智:烛之武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士气,成功地解决了国家危机,呈现了聪明才智和应对危 机的力气。
责任和担当: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如“夜缒而出”、“辞曰”等,这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举例:讲解“缒”字的含义和用法,联系现代汉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亮点。例如,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到位,能够准确把握烛之武、晋文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文学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文本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知识点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如“退”、“师”、“夜缒而出”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之”、“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智慧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学生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深度。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师:进入高中阶段的我们,特别需要提升史传文阅读的素养。
这堂课我们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学习阅读史传文的路径和方法。
对任何一种文类的文章的阅读,我们一般都要依循“写了什么一怎么写的一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来读懂、读好文章,对应史传文就是要从叙事内容、叙事艺术、叙事意图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一、叙事内容1.叙事特点。
师:《左传》叙事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内容。
课前我们按自己的理解,将文本叙述的事件用曲线画在预学单上,大家都用高点与低点画出了文章叙事的四个“张弛起伏”的节点。
投影:师: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后面三个点的叙事内容。
生:点2,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商议应对之策;点3,烛之武孤身入秦国军营,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师;点4,秦晋撤军,郑国化险为夷。
师:细看文章,事件的发生发展,其实还可以画得更细致一点。
生:在2和4两个点上,还可出画微小的波浪线,因为烛之武并不是满口答应,而是“辞”;晋军也不是立马撤军,而有“子犯请击之”的小波澜。
师(总结):我们可以归纳为文本叙事内容起伏曲折、张弛有度,这是《左传》叙事的典型特点之一。
(板书“叙事曲折”。
)2.写人特色。
(1)片言写三人。
师:我们再来看如何写人。
大家说说下面人物对话中填一个什么样的体现人物情态或心理的词能恰当地表达人物彼时的心境,展示人物的性格。
(烛之武) 1 辞日:“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
”(郑文)公 2 乱日:“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3 鱼许之。
(展示学生填词,略。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同学们在①处填写的词语有“蹙眉”“不满”“色难”“躬身”“委婉”。
生:我觉得“蹙眉”“色难”特别吻合语境,写出了烛之武长时间以来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无奈。
生:“躬身”也好,突出了君臣的身份,虽有满腔不平之气,但君臣之礼仍在。
生:“不满”也对,但没有转换成文言表达。
师:转换成文言可以用哪个词?生:“愤”。
师:烛之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愤”的词义重,感情可能太过强烈,可以试着换个词语比较看看。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
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
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关于语气、语调。
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领读,齐读第三段)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是郑国的大夫,由于郑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未能支持晋国, 导致晋国对郑国产生不满。此时,秦穆公派兵驻扎在函陵,对郑 国构成威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左传》的文学风格和历史价值,掌 握《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言辞,培养其逻辑思考 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其合作学习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PT展示
教师使用PPT展示文章背景、人 物关系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
立直观印象。
视频资料
教师播放与《烛之武退秦师》相 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片段,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环境。
音频资料
教师提供《左传》中其他篇章的 音频资料,让学生通过听读方式 加深对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理解
。
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
讲解方式
逐句讲解
教师对文章进行逐句讲解,重点 解释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
生理解文章内容。
对比讲解
教师将《左传》中其他相关篇章与 《烛之武退秦师》进行对比讲解, 加深学生对该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学 风格的理解。
互动讲解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针对问 题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理 解能力。
多媒体应用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改进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式,帮助学生理解 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
学生参与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精品】

青岛教研室周宏锐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左传》中的一篇 --《烛之武退秦师》。
(板书课题)一提起《左传》来,你会想起初中学过的哪篇?生:(齐)《曹刿论战》师:那篇里面有一句话非常著名,“夫战……”生:(齐接背诵)“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师:背诵得很流利。
那谁能给大家来介绍一下《左传》?生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叙事为主的编年体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24 年间的史实,包括政治、外交等方面。
作者是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师:“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好,请坐!师:请同学们记下这些重要的文学常识。
《左传》当中记载了很多战争事件和外交事件。
和平时期杰出的外交可以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战争时期出色的外交辞令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奇效。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师:我们先来一起看题目。
烛之武是谁呀?生(齐):郑国的大夫。
师:看来同学们是注意到了注解中对人物身份的介绍。
我们再来看“秦师”中的“师”是什么意思?生(齐):军队师:好!谁来给大家解一下题目?生2: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师:解释得很准确。
那么一个人怎么能使强大的军队撤退呢?我们现在就来读课文。
二、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什么好办法呀?生(多数学生):多读。
师:多读,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我们放声地来读课文。
在读书时,拿起笔来,把你认为读得不准的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字圈出来,把要注意断句的句子划下来。
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生3:“秦军氾南”的“氾”,还有“佚之狐”的“佚”,“夜缒而出”的“缒”,还有“越国以鄙远”的“鄙”,“焉用亡郑以陪邻”的“陪”,“君之薄也”的“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舍”,“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朝”,“杞子、逄孙”的“逄”,“微夫人之力”的“夫”,“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
【学生观看视频】
2、切入:
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
3、解题
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
(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
)
4、提问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
【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
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并翻译。
教师补充背景。
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
【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
【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
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
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
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
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
)
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下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佚之狐向郑国的国君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2)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
a.认真思考,分小组用五分钟讨论该问题。
(万里)
【学生回答】
先坦言知亡,以退为进,避其锋芒
再晓以利害,灭郑对晋有利,于秦有害,唯有存郑,才于秦有利
接着援引历史,指出晋侯乃是忘恩负义之人,不可轻信,更不可结交。
最后预测未来,假如晋国灭郑,下一步必然侵害秦国,贻害无穷。
B.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以“利”巧攻心理
以“害”巧析形势
以“史”巧施离间
讲究语言艺术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利用矛盾
展现出一的位机智善辩的外交家光辉形象
(3)烛之武的游说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效果不仅如此,晋国也不敢轻取妄动,只能乖乖撤兵。
烛之武一番言论禁不住让人赞叹,真可谓是“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除了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辩士,他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桌之间讨论三分钟,然后抢答!
a.追问:烛之武先辞后许,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学生回答】烛之武,是晋国三朝的老臣,不得升官,被召见时已经年逾七十,须发皆白,步履蹒跚。
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不避艰险,临危受命,尽显出一位以国家利益(晨媛)b.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b.追问:“夜缒而出”,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学生回答】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烛之武还是无所畏惧、知难而上的勇士。
6、课堂小结,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并且分析了烛之武的形象,请同学们学以致用,用话剧的表现形式,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