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了,语气词)一一《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一一《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 O ng,供给)(一一《烛之武退秦师》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一一《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一一《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 音yu。

,高兴)一一《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 i,明智)一一《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一一《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一一《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一一《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在文言知识方面的总结如下:
1. 忠诚与奸诈:这是《论语》中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忠诚和坚持原则的表现,与奸诈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2. 义理与权谋:《墨子》中强调了以义理为基础的行为,反对权谋的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被视为一个追求义理的典范,抛弃了权谋手段,更倾向于道义之行。

3. 君臣关系:《左传》中强调了君臣间的忠诚、尊敬和合作。

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秦朝的不满,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强调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的治理。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思想的积极践行。

5. 士人风范:烛之武退秦师所展现的品质和行动,可以看作是士人风范的体现。

士人在古代社会中担负着学问传承和社会道德的责任,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道义准则和士人风范的尊重和追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第 1 页共 1 页。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烛之武运用智谋,成功说服秦国退兵的故事。

以下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归纳:一、作品背景1. 作者:《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史学家左丘明。

2. 创作年代:《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的历史。

3. 作品来源:《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个独立篇章,收录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故事梗概1. 晋国烛之武受命前往秦国,试图说服秦穆公退兵。

2. 烛之武通过分析时局,指出秦晋两国联姻的重要性,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

3. 烛之武因此成为晋国的英雄,被后人传颂。

三、人物形象1. 烛之武:聪明机智,善于辞令,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秦穆公:明智且具有远见卓识,容易被说服。

四、文学艺术特点1. 语言运用: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使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人物描写:通过对烛之武的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其智谋和勇敢。

3. 时局分析:烛之武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深刻的了解,能准确把握秦穆公的心理。

五、历史意义1. 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 强调了智谋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3. 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为国家利益勇敢地去说服秦穆公。

六、影响及传承1. 烛之武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形象,其智谋和勇敢被广泛传颂。

2.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烛之武的故事被后世艺术家改编为戏曲、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

七、相关知识点1. 左丘明其他作品:《左传》以外的其他史著,如《国语》等。

2.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如城濮之战、桂陵之战等。

4. 古代史书的编年体:如《史记》、《汉书》等。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左丘明作品中的瑰宝。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一、字音汜(f an)南佚(yi)之狐夜(zhu i)而出共(gong)其乏困(quo)秦秦伯(yu e)逢(p ang) 不知(zhi) 杞(q i )子戍(shu)之失其所与(yd)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 ”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古今异1、若舍以道主(1)道主古:方道路上招待客的主人。

今:客的主人。

(2)以古:把……作。

今: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出使的人。

今:出所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缺少的西。

今:疲。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夫(九)人夫(f 古:那人口)人今: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活用之武退秦且于楚也。

晋函陵(使用法,使…退)(数作,从属二主)(名作,)(名作状,在)(名的使用法,使•…成疆界)若亡而有益于君(的使用法,使……亡)而出 (名作状,在晚上) 而夕版焉(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 五、 一多 封① 既封(名的意用法,以……疆界)② 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表折,)②夜而出(表修,)③朝而夕版焉(表折,)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②敢以事(用,介)③越国以鄙(来,表目的,)④若舍以道主(把,介)⑤以乱易整(用,介)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厚,君之薄也(助,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③秦以利晋,唯君之(代,件事)④子犯之(代,指秦)⑤夫晋,何之有(前置的志,不)焉①焉用亡以陪?②若 (疑副,什么)不秦,将焉取之③子亦 (疑代,哪里)有不利焉(句末气,相当于“啊"),不) ,不)之厚导之薄虹形容作,雄厚,薄弱) 且君晋 矣(作名,恩惠)若不墨 (的使用法,使……减少)辞曰(推辞)夜纟追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义鄙远(越过) 亡郑以陪邻(增加)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 许君焦、瑕(答应) 朝济(渡河)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何厌之有(满足)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阙秦(侵损、削减) 唯君图之(考虑)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派遣)(戍守) 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以乱易整(替代)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犹不如人(尚且) 今老矣(语气词) 然郑亡(然而)其 ①君之其难也② 共其乏困 ③ 又欲肆其西封 ④ 失其所与 ⑤ 吾其还也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1、实词:烛之武退秦 师(军队) (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代词,代“行李”) (代词,晋国) (代词,晋国)(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郑既知亡矣(已经)且君晋矣(况且)夫晋(句首)唯君之(希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或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介,依靠)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也(气“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状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学常识:《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吾不能早用子2.是寡人之过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行李之往来5.夫晋,何厌之有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亦去之(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1.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4.夜缒而出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越国以鄙远7.邻之厚,君之薄也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9.朝济而夕设版焉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2.阙秦以利晋13.与郑人盟14.因人之力而敝之15. 以乱易整,不武(五)一词多义1、实词:鄙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⑤言语粗鄙许①许君焦、暇…… ——《烛之武退秦师》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微①国势衰微②微言大义③人微言轻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敝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敝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消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字词读音汜(fán) 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 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二、通假字1、今老矣,____为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古今异义1、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夫(fú)人古义:那人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附属二主)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假设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____)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五、一词多义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④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⑤以乱易整(用,介词)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②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③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其①君之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②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③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晋国)④失其所与(代词,晋国)⑤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烛之武退秦师》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烛之武退秦师》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10.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烛之武退秦师》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烛之武退秦师》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烛之武退秦师》14.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烛之武退秦师》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16.以乱易整,不武(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词,严整之师。

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烛之武退秦师》(四)一词多义1、实词:贰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左传•隐公元年》②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贰则疑惑(不专一)——《荀子•解蔽》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左传》⑤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论语•雍也》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鄙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为学》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曹刿论战》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左传•昭公十六年》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⑤言语粗鄙(粗俗)许①许之。

许君焦、暇……(答应,听从)——《烛之武退秦师》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杂然相许(赞同)——《愚公移山》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小石潭记》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大铁椎传》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孔雀东南飞》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桃花源记》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烛之武退秦师》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愚公移山》⑤噤若寒蝉(像……一样)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逍遥游》⑦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秋水》微①国势衰微(衰败)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史记•曹相国世家》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岳阳楼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卖油翁》⑨则名微而众寡(细小)⑩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形容词,含而不露)——《屈原列传》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侯生摄敝衣冠(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敝人(谦词)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惫)——《资治通鉴》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②停数日,辞去(告别)——《桃花源记》③不辞劳苦(推脱)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⑤辞不赴命(辞谢)——《陈情表》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敢①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兵车行》②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烛之武退秦师》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荆轲刺秦王》④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孔雀东南飞》过①过秦论(指出……过失)——《过秦论》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超过)③是寡人之过也(过错)——《烛之武退秦师》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错误,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小石潭记》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指出过失)⑦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项脊轩志》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桃花源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捕蛇者说》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④范增说项羽(shuì,劝说)——《鸿门宴》知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知道)——《烛之武退秦师》②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马说》⑥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封①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闭,封合)②自寄一封书(量词)③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烛之武退秦师》⑤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鸿门宴》言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禀告)——《烛之武退秦师》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扬州慢》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记载)——《石钟山记》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过秦论》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话,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从①公从之(听从,答应)——《烛之武退秦师》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跟从)——《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论语》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从(追赶,追随)——《狼》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堂房亲戚)⑦旦日,客从外来(自,由)——《邹忌讽齐王纳谏》⑧从余问古事(向)——《师说》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òng,合纵)——《过秦论》亡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动词)——《烛郑既知亡矣(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2、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⑥以乱易整(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烛之武退秦师》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烛之武退秦师》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捕蛇者说》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烛之武退秦师》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愚公移山》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捕蛇者说》⑤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是,在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 ——《捕蛇者说》之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烛之武退秦师》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烛之武退秦师》亦去之(代郑国,代词)——《烛之武退秦师》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烛之武退秦师》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隆中对》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烛之武退秦师》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烛之武退秦师》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捕蛇者说》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烛之武退秦师》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马说》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石钟山记》⑧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游褒禅山记》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师说》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伶官传记》⑾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代词,你(的))——《触龙说赵太后》且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