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现象总结

合集下载

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

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知识总结

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退却) 既东封 既东封郑(使…成为边界) 成为边界) 越国以鄙 越国以鄙远(把…作为边邑) 作为边邑)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 (主语)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 主语) ……”( (晋惠公)许君焦、瑕 晋惠公)许君焦、 (主语)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 (主语) 主语) 敢以(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宾语) 晋军(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函陵,秦军( 介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表判断)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夫晋, 夫晋,何厌之有? 之有? 有何… (有何…,) 君之所 君之所知也 (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本课验收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 函陵( A.晋军函陵(军:军队) 军队) B.贰于楚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亡郑以陪 增加)
《左传》 左传》
总结字词句
1、通假字; 通假字; 古今异义; 2、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3、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4、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5、特殊句式。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今老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之往来,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失其所与,
已通矣,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 共通供,供给 说通悦,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 知通智,明智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在文言知识方面的总结如下:
1. 忠诚与奸诈:这是《论语》中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忠诚和坚持原则的表现,与奸诈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2. 义理与权谋:《墨子》中强调了以义理为基础的行为,反对权谋的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被视为一个追求义理的典范,抛弃了权谋手段,更倾向于道义之行。

3. 君臣关系:《左传》中强调了君臣间的忠诚、尊敬和合作。

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秦朝的不满,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强调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的治理。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思想的积极践行。

5. 士人风范:烛之武退秦师所展现的品质和行动,可以看作是士人风范的体现。

士人在古代社会中担负着学问传承和社会道德的责任,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道义准则和士人风范的尊重和追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第 1 页共 1 页。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8年的秦朝末年。

烛之武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这场战役中成功击退了强大的秦朝军队。

以下是关于这段历史事件的文言知识总结,共____字。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____字)烛之武退秦师所发生的时期是秦朝末年,这是一个国家内外交困的时期。

秦朝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严酷的法家政策,导致了社会农民的疾苦。

同时,秦朝的统治机构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日益加剧。

这种内外交困的状况下,各地的反秦力量开始崛起。

第二部分:烛之武的崛起(____字)烛之武是一个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将领。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由于国家内乱,烛之武立志要为百姓除害,所以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织起了抵抗秦朝的力量。

烛之武非常有组织能力,他尽力为士兵们提供训练和装备。

烛之武同时也非常注重政治宣传,他通过各种渠道向士兵们宣传秦朝的罪恶和他们的抵抗意义,以激发士兵们的斗志。

第三部分:秦朝对抗(____字)在烛之武的领导下,反秦力量逐渐壮大。

他们采取了游击战的战略,避免与秦朝正面交锋。

烛之武深知自己实力不足,所以他采取了灵活的战术,以出其不意而取得胜利。

他指挥士兵们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伏击和偷袭,打乱了秦朝军队的阵型。

烛之武还采取了打破精神阻力的策略,他制定了严苛的纪律要求,并且不断宣扬胜利的信念,以鼓舞士兵的士气。

第四部分:关键战役(____字)关键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8年的冬天。

烛之武得到了秦朝大将冯总的情报,得知秦朝军队的一支重要部队正在前往一处孤立无援的地方。

烛之武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给予秦朝致命一击。

他亲自带领士兵们埋伏在途中的山谷里,等待秦朝军队的到来。

当秦朝军队走进伏击圈时,烛之武突然发出号令,士兵们如释重负地展开了攻击。

由于秦朝军队没有做好防备,不久就被烛之武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烛之武抓住机会,率领士兵们展开了全面反攻。

秦朝军队在混乱中被追击了数十里,伤亡惨重。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救人的智者烛之武和他的学生文言,在秦师的压迫下,如何利用智慧和才能化解危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文言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古代的中国,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强权政策。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人民的生活困苦,知识分子遭到压迫和迫害。

2.文言文的特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言文作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形式固定、用词古雅、语法繁复、含义深沉、修辞丰富等。

3.古代文化的渊源:故事中提到了烛之武的日记《道德经》和《尔雅》。

这两本书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思想。

《尔雅》则是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收集了古代的词汇和用法。

4.思想家的智慧:烛之武作为一个思想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地化解了秦师的压迫。

故事中给出了一些思想家的智慧和处世哲学,比如“知己者,智则进,愚则退;知敌者,智则胜,愚则败。

”这些哲学思想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视智慧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6.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故事中,烛之武是文言的老师,他对文言进行了训导和教育。

古代中国有着严格的教育制度,知识人士需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来学习和传承知识。

这种教育制度也是保持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闪烁着智慧和智慧的文言故事,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智慧。

这些文言知识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也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智慧和才能的重要性。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总结(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说,通“悦”,赞同,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知足,满足)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二、古今异义词1.行李之往来(行李,阙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2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 4与郑人盟5夜缒而出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9若不阙秦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1邻之厚,君之薄也一词多义封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邻之厚,君之薄也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④子犯请击之⑤夫晋,何厌之有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其①君之其难也②共其乏困③又欲肆其西封④失其所与⑤吾其还也其他重要实词虚词1、实词:烛之武退秦师()辞曰()夜缒而出()敢以烦执事()越国义鄙远()亡郑以陪邻()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何厌之有()又欲肆其西封()阙秦()唯君图之()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失其所与()以乱易整()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犹不如人()今老矣()然郑亡()敢以烦执事()郑既知亡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唯君图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四、特殊句式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何厌之有→有何厌省略句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辞曰:“臣之壮也……”④敢以烦执事重要句子翻译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大全古今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而伤长者之意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4仰天太息流涕5持千金之资币物6.秦王方还柱走7.诸郎中执兵8.左右既前,斩荆轲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6.图穷而匕首见 7.秦王还柱而走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三、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1.使使以闻大王3.自引而起,绝袖------------------------------------------------------------------------------------------------------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1.秦王购之金千斤2.欲与俱3.见燕使者咸阳宫4.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常痛于骨髓4.给贡职如郡 5.燕王拜送于庭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7.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发尽上指冠2、故故遣将守关者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鲰生说我……故听之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人具鸡黍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顾笑武阳大行不顾细谨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之奈何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七、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3. 荆轲有所待(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重要句子翻译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使动用法,使……灭亡
5、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
6、共其乏困 形容词—名词,缺少的东西
7、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动词,变厚,变薄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名词,恩惠
9、朝济而夕设版焉 时间名词—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四、一词多义
9、以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其无礼于晋 独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介词,拿、用 介词,用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连词,表示顺承 介词,把 连词,因为 介词,因为(句子当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四、一词多义
10、焉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四、一词多义
5、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停数日,辞去 不辞劳苦
推辞 告别 推脱
四、一词多义
6、而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黑质而白章(彰)
连词,表示顺承,“才”
连词,表示修饰 连词,表示顺承,可以不译 连词,表示承接 连词,表示转折 连词,表示并列
四、一词多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三、古今异义词
4、夫晋,何厌之有 古义:满足。 今义:讨厌,厌恶。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代词“夫” (fú)与名词“人”表达“那个 人” 之意。 今义:尊称一
3、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远的地方,边境 浅陋 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四、一词多义
4、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见其发矢十有八九,但微颔之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形容词,地位不高、小 副词,暗暗地 副词,稍微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文言现象总结: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矣”,了) 2、共其乏困 (“供”,提供) 3、秦伯说 (“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智”,明智)
二、词类活用
1、且贰于楚也 数词—动词,从属而主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词—动词,驻军
3、夜缒而出 时间名词—状语,在夜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
语气词 疑问副词,何 疑问代词,哪里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指这篇“说”文章 兼词“于之”,对这件事,在这件事上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6、亦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到别处去。
四、一词多义
1、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徐有不若君之美也
假如 似乎,好像 代词,你 及,比得上
四、一词多义
2、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
故为(“wéi”)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被动句 然郑亡
五、特殊句式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孔子云:何陋之有?
4、状语后置句(由介词引导,“于、乎、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张良具告以事
7、之 臣之壮也 唯君图之 夫晋,何厌之有 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亦去之 辍耕之垄上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若不阙秦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秦军 助词,的 代词,郑国 动词,到、往
四、一词多义
8、其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以其无礼于晋 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那 表示希望或商量的语气,“还是” 代词,“郑国” 代词,他们 代词,“自己”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方位名词—状语,在东方 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动用法,使……侵损、减少
12、秦伯说,与郑人盟 名词—动词,结盟
三、古今异义词
1、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员,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