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实用文档之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实用文档之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实用文档之"《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练习+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练习+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第一部分【重要字词填空】晋()、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晋军()陵,秦军()南。

()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

夜()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朝济而夕设()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秦,将焉取之?()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第二部分【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2.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3.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4.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5.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6.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答案)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以_乱__易__整__,_____不,武____________。”
《鸿门宴》
• 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_大__行_不__顾_细__谨__,_大_,礼不__辞__小_让__。______。
•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 指的句子是: 今__者_项_庄_பைடு நூலகம்拔_剑_舞,,_其__意_常_在__沛_公_也__。_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
的句子是: _阙__秦__以__利___晋,,__唯__君__图__之____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 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微“夫__人__之__力__不__及”此。他又说“因__人__之___力__而_”敝,之这是不仁道的; “_失___其__所__与__”,这是不明智的;“_以__乱___易__整____”,这 是不符合武德的。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 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因“人__之__力___而__敝__之_,_,__不__仁__;;__失__其___所__与__,_,_不__知__(__z__h_ì); ;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
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若舍__郑__以___为__东_,道_主__,___行__李__之__往, _来___,__共__其__乏,困__,___君__亦__无__所_”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
•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_如_今__人_方__为_刀_,俎_,_我__为__鱼_肉,,_何__辞__为_?______。

《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_如_今__人_方__为_刀_,俎_,_我__为__鱼_肉,,_何__辞__为_?______。
•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____杀_人__如_不__能__举_,,刑__人_如__恐_不__胜_。____。
• 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_史_家__之_绝__唱__,_无__韵_之,《__离_骚__》________。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
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若舍__郑__以___为__东_,道_主__,___行__李__之__往, _来___,__共__其__乏,困__,___君__亦__无__所_”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
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 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___尝__为__晋__君_,赐_矣___,__许__君__焦__ 、瑕, _朝__济___而__夕__设,版__焉___,__君__之__所_ 。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既___东__封__郑__,_,又_欲___肆__其__西__封__ 。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
的句子是: _阙__秦__以__利___晋,,__唯__君__图__之____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 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微“夫__人__之__力__不__及”此。他又说“因__人__之___力__而_”敝,之这是不仁道的; “_失___其__所__与__”,这是不明智的;“_以__乱___易__整____”,这 是不符合武德的。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 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因“人__之__力___而__敝__之_,_,__不__仁__;;__失__其___所__与__,_,_不__知__(__z__h_ì); ;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50题(必修一,必修二)带答案

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50题(必修一,必修二)带答案

语文理解性默写50题姓名: . 班级: . 成绩: .一:烛之武退秦师1: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推脱的原因是:,,,。

3:烛之武分析灭郑的危害的句子是:,,,4:晋侯之所以不袭击背叛他的秦军的原因是:,;,;,。

二:荆轲刺秦王5:概括燕国形势的语句是:,,,,。

6:太子丹希望荆轲更改主意的原因是:,,,!7:荆轲呵斥太子的话是:,!8:荆轲在易水辞别时所唱的歌词是:,!9:当地图展开露出匕首的句子是:,,。

10:荆轲骂秦王的句子是:,,。

三:鸿门宴11:樊哙说的粗中有细的话是:,。

,,12:由该句引出成语“项庄舞剑”,这句是:,。

13:最能体现樊哙宁死不辞的特点的语句是:,!14:形容秦王残暴的语句是:,。

四:氓15:表现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16: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见到心上人的性格差异:,。

,。

17:用动物类比警告女主人公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18:与“青梅竹马”类似的句子是:,。

19:女主人公结婚后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

20:形象的说明凡事都要有个尺度的句子是:,。

21:表现了女主人公绝断刚强的句子是:,!五:采薇22:采薇里表现士兵因思乡而忧心如焚并饥渴难耐的句子是:,。

23:用对比表现出士兵的思乡之情的是:,。

,。

六:离骚24:表现作者悲叹百姓的疾苦的句子是:,。

25:用香草来比喻作者品德高尚的句子是:,。

26:作者虽遭到不平的待遇,但依然九死不悔的句子是:,。

27: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28:表现作者宁愿死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9:用圆榫和方卯不和的道理说明道不同不能相合的句子是:,。

30:用荷叶做上衣,用莲花花瓣做下衣,体现作者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31:用加高帽子,加长佩戴表现作者品德高尚的句子是:,。

32:作者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本心的句子是:,。

七:孔雀东南飞33:临行前刘兰芝精心打扮的句子是:,。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中提到了晋国和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即因为郑国无礼于晋国,且与楚国有勾结。

XXX被请求出山时,说出了一句话,隐含着他曾经不能
被早期任用的辛酸和不满,他说:“我年轻时不如别人,现在
老了,已经没有能力了。


XXX见到XXX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XXX已
经亡了,迎合了对方的骄傲心理。

他说:“XXX已经知道自己
要亡了。


XXX劝说XXX时,看似谦恭,但是极有分量。

他用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国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他说:“如果亡XXX对君王有益,我
敢烦执事君。


XXX用地理位置说明“亡XXX”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XXX,XXX,晋置于两国之间,XXX并不接壤,XXX
想要越过晋国占领郑国是不可能的。

他说:“越国很遥远,君王知道这很困难。

为什么要舍弃郑国来陪伴邻国呢?邻国对君王很厚,而君王对邻国很薄。


XXX紧紧抓住XXX想要争霸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他说:“如果您放弃郑国,那么越国会得到它。

而如果您保护郑国,晋国就会与您结盟。

‘亡XXX’和‘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XXX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班级:姓名: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9.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夫晋,何厌之有?
10.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