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答案详解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考试复习用(终审稿)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答案考试复习用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烛之武退秦师练习答案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B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着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D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所与:结盟。
【解析】“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答案】A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解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B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解析】B项“既”意为“已经”。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答案】B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6.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答案】C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C.子犯请击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解析】C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阅读附答案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阅读附答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阅读附答案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二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与之。
”邳郑子豹曰:“伐之。
”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
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
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
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
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
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
公曰:“郑不孙②。
”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
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
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
②孙:通“逊”,谦逊、恭顺。
③騺:马难起步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B.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C.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籴:粮食D.已而倍其地约倍:通“背”,违背【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救灾恤邻,国之道也C.夜缒而出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D.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详细版 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二、指出活用现象并解释1.烛之武退.秦师:使···撤退(使动用法)2.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作动词)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名作动)4.夜.,缒而出:在夜晚(名作状)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使动用法)6.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意动)远:远地(形作名)7.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 / 变薄弱(形作动)8.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形作名)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动作名)10.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 /在傍晚(名作状)11.既东封..郑:在东边(名作状)使···成为边境12.阙秦以利.晋:使···获利 13.惟君图.之:考虑(名作动)14.与郑人盟.:结盟(名作动)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把···作为;今:认为/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指秦穆公;今:尊称人的妻子。
)4.越国..以鄙远(古:越过别国;今:国名。
)5.敢以烦执事..(古: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尊称;今:指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四、实词解释。
1.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2.敢以烦执事:谦辞,冒昧3.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给予5.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指筑墙 6.阙.秦以利晋:侵损,削减7.惟.君图之: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8.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驻守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10. 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11.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12.以乱易.整:取代,代替13.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14.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五.虚词用法及意义1.以(1)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5)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6)阙秦以利晋(连词,表目的)2.而(1)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才)(2)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承接)(4)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5)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3.焉(1)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2)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啊)(3)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4.之(1)公从之(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间,取独)(3)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4)邻之厚,君之薄(助词,主谓间,取独)(5)行李之往来(助词,主谓间,取独)(6)君之所知也(助词,主谓间,取独)(7)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8)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9)唯君图之(代词,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10)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代词,代郑国)(11)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13)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14)亦去之(代词,代郑国)5.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指代郑文公。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讲解答案

5、赏析本文的对话描写艺术。
• 首先,对话描写暗示了事件的发展。郑文公与烛 之武对话作为出使前的铺垫,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 话直接导致秦国撤军。其次,作者的褒贬渗透在对 话之中。作者没有直接评论烛之武,但通过佚之狐 与郑 文公的对话,暗示了作者对烛之武外交才能 的赞赏;通过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暗含了作者 对郑文公不 能用人的批评;通过烛之武与秦穆公 的对话,暗含了作者对烛之武为国纾难行为的赞赏。
3、根据本文最后一段,分析晋文公的性 格特征。
• 秦军撤退后,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击秦军, 晋文公理智地拒绝了。晋文公说“微夫人之力 不及此”, 既有对秦穆公当年帮助自己回国当 上国君的答谢,也有面对秦军违约撤退的无 奈。从这段话中也可看出晋 文公善于权衡利 弊,自我克制,不愧是中原诸侯霸主。
4、赏析烛之武说辞的论辩艺术。
• 烛之武的说辞富有雄辩的逻辑力量。首先是以理 推测,分为五个层的转折和推进:第一层论郑必 亡,第二层论郑亡而秦得不到郑,第三层论亡郑陪 邻有利于晋,第四层论晋厚即秦薄,第五层论放郑 则于 秦有利。这五层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其次 是以事实证明,晋国“朝济而夕设版焉”,一向忘恩 负义,摆此 事实是告诉秦国,灭郑后晋国一定会 打秦国的主意。
6、结合文中秦、晋、郑三国的不同表现, 探究诸侯国对待“理”与“利”的态度。
晋文公伐郑是为了复仇。按约定,秦晋共伐郑 国,盟约在前,秦军听信烛之武之词, 单方面撤军, 属于背约违“礼”。但秦穆公退师后派大将帮助郑 国防御,又显示了其胆识韬略。烛之武从 “利”的 角度分析局势,并无不实之词,态度恳切,无可非 议。晋文公在秦军背约后攻伐秦军未尝不可,但 晋 文公心怀旧恩,也显示了晋文公对“礼”的尊崇。 诸侯国在逐“利”之时尚能崇“礼”,表明春秋时 代 “礼”对诸侯的行为尚有一定的约束力。
[整理]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和习题及答案
![[整理]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和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e7ec3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2.png)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阅读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阅读试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焉用亡郑以倍邻倍:背叛C.共其乏困共:供应D.若不阙秦阙:缺少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郑既知亡矣焉用亡郑以倍邻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请客的主人行装B.宴请的客人行装C.宴请的客人使者D.请客的主人使者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九月甲午。
“甲午”,是以干支来纪日,干支纪日并不是每月初一即“甲子”,故换算成公历日期很麻烦。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烛之武”,姓烛名武,“之”是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又如“佚之狐”“介之推”。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本义是“寡德之人”。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1.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
2.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句子是:,。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4.烛之武用假设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主动权的两句是“,”。
13.大敌当前,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诚恳自责的句子:,,。
14.郑伯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出使秦军的句子是:,。
15.起初烛之武拒绝郑伯,不愿意去“退秦师”的原因是“,;,”。
16.当秦军撤退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
,;,;,”。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答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以乱易整
10.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1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2021·山西·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7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孟子:名轲,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78.在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谈起人口增多的话题,目的是想通过人口的增多,增强国家的实力,可见其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2023春·湖南·高二校联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行李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还:撤走B.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给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邻之厚,君之薄也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敢以烦执事D.夫晋,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君”是状语,应在“有意”之前。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朝济而夕设版焉
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B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A项,“共”通“供”;C项,“说”通“悦”;D项,“知”通“智”。故选B。
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故选C。
12.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A.失期,法皆斩B.夜缒而出
C.其一犬坐于前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例句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用箕畚”。A“法”,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B“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C“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本题A项,代词,指代使者;
B项,代词,指代晋国;
C项,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代词,指代郑国。
故选C。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16.下列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为“寡人”。
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是由诸侯国之间国力不同而定。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答案】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故选C。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3.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B.王问:“何以知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所谓的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而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了特殊句式了。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格式等,D项,定语后置句;例句与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B.晋军函陵军:驻军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何厌之有厌:厌烦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何厌之有”的意思是“: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所以“厌”,通“餍”,意思是“满足”。故选D。
10.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考生要先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依据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以其无礼于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以其于晋无礼”。B项,“是寡人之过也”是判断句,“是……也”是标志。C项,“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D项,“以乱易整,不武”不是被动句,而是否定判断句,这句话是说“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是不勇武的”。故选D项。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课内学习的时候注意识记,然后在课外的整理中注意分类积累。
D项,“《左传》……与‘志’‘记’意思相同”错误,《左传》中“传”不同于“志”“记”,“传”是解释经文的著作。
故选D。
9.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词类活用是文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如A句中的“鄙”就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动用法,意为“把……当作边疆”;B句中的“东”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却作了状语,意为“在东边”,“封”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为“使……成为边疆”;D句中的“敝”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C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故选C。
14.下列各句中,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夫晋,何厌之有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答案】C
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例句与C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判断句,B、D均为状语后置句。故选C。
C.执事,常见义项是做事情,主持工作。还有一种是敬称。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D.《左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诠释《春秋》的,其他两传则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诠释《春秋》的。
【答案】B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说法错误,爵位在待遇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方面。故选B。
A项,“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B项,“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郑伯”是状语,应在“言”之前。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答案】C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错,应是“存郑对秦有益无害”。对应的课文原句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故选C。
1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本题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
B.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