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详解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对照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对照翻译《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对照翻译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⑥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⑧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⑨。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⑩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②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佚之狐:郑国大夫。
⑦若:假如。
⑧辞:推辞。
历史背景九月甲午时,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左传》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

(05)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分析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
它记述的是该年(前630)九月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全文共4段。
第1段写晋、秦围郑。
晋、秦围郑,有其背景。
文中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贰于楚”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在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
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
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其可攻与否”)。
是年九月甲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军事实力远逊晋、秦,只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
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并且认为“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可见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但烛之武并未直接应允担此重任,而是先表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暗示自己年轻时未受重用,并流露出些许委屈、牢骚和怨愤。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 善于辞令, 以及起伏跌宕, 生动活泼的情节。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 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 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 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 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 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 案。
2、选自《左传》 。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3、关于《左传》① 请一位同学读注释 1。
重点、 难点:重点: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 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 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不是。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 cn)氾(f cn)佚(y i)缒(zhu i)阙(ju e)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 c ng)(人名逢孙)③通假字: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 了一场战祸。
4、解题: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 ------ 撤退师:军队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补充背景: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年。
在这之前, 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 马上派人出使晋国, 与晋结好。
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 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 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 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一一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状语后置句② 晋军 (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锦 |军函陵,秦 |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 “军”是名词活用作 动词了。
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 ?(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1、先看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晋文公当(省略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
“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
翻译成现 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 “楚”。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 ;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 贰于楚。
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 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 “于晋”、 “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 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 晋文公、 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 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 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2、重点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一一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之:助词,不译②无能为也已 ----- 不能做什么了。
无能:不能。
已:同“矣”“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
(烛之武 )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现在老了, “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 ” (烛之武 )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 务的, 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 英雄末路。
他满 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 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1、读第二段。
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 判断句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 郑伯言曰” ;介词结构后置句, 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 “佚之狐于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 (烛之武 )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 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
不能做什么了。
” 郑伯说: 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郑 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 、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声)(即“才”)。
B 、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 、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 公曰:“……”许之。
A 、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 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 、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 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 ?有没有效果呢 ?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 什么事情 ?——智退秦师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①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 (这件事 )麻烦你。
意思是说, (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 处, )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③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 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 何陋之有?b 莲之爱,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一一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 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
陶后鲜有闻。
c 菊之爱, 同予者何人 ?d肆其西封 东封郑(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 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 必以利而离” 。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
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 想( 表面看来 ),理由充分。
这段说辞仅 125 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 尊严地道出了秦、 晋联盟的虚伪, 亡郑对秦的不利, 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 委婉曲折, 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 ;②秦国驻兵守郑。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 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 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
(提问 )(秦 郑)非常好, 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 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 伯的前提条件。
秦晋(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 “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 、、、、、执 事”,从形式图中, 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 受益的就是晋。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 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也。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君亦无所害。
)。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6)(秦郑 )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