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训练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
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

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

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

"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

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

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 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 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 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 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 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 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 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 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 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

语文阅刊公众号: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

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5. 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错误。

结合“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分
析,原文中没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属于无中生有。

B项,“多是”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

D项,选项内容颠倒二者关系了。

结合“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

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分析,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颠倒了二者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项,“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错误。

这既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陆机的“诗缘情”并非否定“诗言志”;文中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错误。

结合“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等分析,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同“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

结合“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等分析,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

结合“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
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等分析,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

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分析,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

结合“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分析,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

结合“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分析,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被叫到海上拉鱼了。

我觉得有趣,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

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

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

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海上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

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

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

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

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

我相信它懂事。

所有鱼都在海上老大的吆喝声中被网包抬起,倒在了不远的一片苇席上。

席子旁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

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

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拉网人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

早晨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

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

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

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

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在海上学会了做一种毒鱼。

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

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

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
头扔掉。

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

”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

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

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

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

另一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

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

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

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

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

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

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

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

我低下头,它们就摸我的眼睛、头发,一会儿又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

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

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

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

我不能挣脱。

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

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

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

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

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

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

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

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

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

我不好意思。

不过,幸福啊。

不过她说她要走了,她还会常来小屋的。

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

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

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和父亲一起。

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

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

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

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

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

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

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

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

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

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述了渔村中的捕鱼人因不听从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全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 小说中以父亲为代表的打鱼人勤劳纯朴,坚忍乐观,他们靠捕鱼维生,工作非常艰辛,但他们没有怨言,反而从中享受到收获的快乐。

C. “我”一家因吃毒鱼而濒临死亡,却又在草地上找到解毒草而获救;这个情节启示我们,大自然可能带来灾难,也能帮助我们渡过危难。

D. 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父亲也提醒了海老大,但海老大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抒情意味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托梦来向人类报信。

B. 作者在文中强调网上来的鱼很多,为后文鱼姑娘在梦中说要嫁到岸上来作铺垫,也为后文风暴突来,捕鱼人坠海而死的结局埋下伏笔。

C. “我”吃毒鱼中毒,妈妈为“我”解毒,其间“我”出现了各种幻觉,这些亦幻亦真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魔幻色彩,吸引读者的兴趣。

D. 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叙述故事,如网来的鱼头颅像小猪,“懂事”般盯着人看,梦中鱼姑娘单纯而惹人怜爱,充满童心童趣。

语文阅刊公众号
8. 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为什么要详写“我”做的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A 7. B
8. ①线索清晰,层层推进。

小说以鱼为线索,把事情串连起来,清晰明了,三个故事层层推进,引人深思。

②内容丰富,深化主题。

通过捕鱼的故事,写出了自然给予人们丰厚的馈赠;通过吃鲜美的毒鱼差点丧命
和梦见小鱼姑娘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9. ①借梦突出主题。

梦中鱼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跟我玩并答应嫁给我,这寓意捕鱼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自然可以给予人类幸福的生活;但也告诫人们如对自然的索取不加节制,就会带来灾难;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②为下文埋下伏笔。

梦中鱼姑娘的请求暗示人类捕鱼已经过度了,给拉网人扎上红头绳的交代为后文所述的捕鱼人的意外死亡埋下伏笔。

③为文章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梦中的鱼儿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会说话,有感情,用红头绳扎住拉网人的预言竟然在现实中实现了,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捕鱼人因不听从鱼姑娘的劝告”和“全都坠海而死”错误,原文中鱼姑娘只是向我托梦,并没有劝告捕鱼人;另外坠海而死的只是当天出海的5个捕鱼人,并非全部。

因此“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及“全都坠海而死”的表述,均与原文内容不符。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为后文鱼姑娘在梦中说要嫁到岸上来作铺垫,也为后文风暴突来,捕鱼人坠海而死的结局埋下伏笔”错误,“文中强调网上来的鱼很多”,既不是做“铺垫”,也不属于埋下“伏笔”。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小说以鱼为线索,串联起故事情节,结构上,渔民捕鱼、吃毒鱼、梦见鱼姑娘,三者一脉相承。

三件事情的内容步步深入,“捕鱼”写出了大自然对人类的美好馈赠;“吃鱼”写出了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梦鱼”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以及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突出了人类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主题。

主题上,“捕鱼”不仅体现了渔民劳苦,“鱼头跟小猪一样”“用车拉”等也表现了自然对人类馈赠之慷慨;而鱼姑娘的血泪控诉,则有鲜明的生态寓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从主题、上下文中的作用、手法等方面回答。

要回答“梦的作用”,就必须先概括“梦的内容”。

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