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近现代史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大事年表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大事年表

1939年底 1940年1月 8-11月 1941年1月 -1942年 1943年6月-7月 1944年9月 1945年4月 8月8日 8月15日 9月2日 8月28日-
中共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中国共产党采取“三三制”原则,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进行反“扫荡”斗争,保卫解放区 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 林伯渠代表共产党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组织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中共“七大”召开 苏联对日宣战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
时期
时间 1919年5月4日 6月3日 1920年夏 秋 1921年7月 1922年1月-3月 7月 9月 1923年2月 “五四”运动爆发 上海工人大罢工 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建立
重大事件
毛泽东在湖南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成立 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中共“二大”召开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二七”大罢工 中共“三大”召开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 孙中山先生逝世 发生“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8月13日 8月 9月
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 中共洛川会议,颁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抗日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八路军平型关大捷
10月 1938年春 5月 10月 抗 日 战 争
八路军创立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 台儿庄战役胜利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 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 第 二 次 国 内 革 命 战争
1930年3月 冬-
中央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 1931年秋 1931年9月18日 11月 1932年1月28日 3月 1933年春 1934年10月 1935年1月 2月 10月 12月9日 12月 1936年5月 10月 12月 1937年7月7日 7月15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抗战 日本操纵的伪“满洲国”成立 工农红军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召开 东北抗日联军建立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一二·九”运动爆发 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 全国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始 中共提出国共合作的抗日宣言

上海地区近现代史上的史实

上海地区近现代史上的史实

上海地区近现代史上的史实
1.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对外开放。

2.1843年前后,上海成为最早的租界。

3.19世纪60-70年代,上海发昌机器厂建立。

4.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5.20世纪初,上海成为当时革命宣传的中心。

6.1921年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诞生。

7.1922年,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提出党的革命纲领。

8.1925年,五卅运动的中心在上海,在运动中成立了联合战线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9.1927年,上海工人3次武装起义,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第三次在陈独秀,周恩来领导下胜利。

10.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上海发动。

11.1932年12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

12.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发动一二八政变。

13.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政变。

14.1937年8月,日军在上海地区发动淞沪会战。

15.建国后,在上海进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16.1967,1,“一月革命”在上海爆发,使全国陷入全面混乱之中。

17.1984年,上海成为对外开放城市。

18.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成为经济开放区。

19.改革开放中,建成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近现代发生在上海的重大事件

近现代发生在上海的重大事件

专题复习:走近上海走进上海──近现代发生在上海的重大事件编者按:上海,因为世博会的举办而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必然会成为2010年的考查热点。

以上海为一个点,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系统掌握。

同时可以结合下面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主题,用材料解析题或问答题的形式来命制适合自己的练习题。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四个直辖市之一。

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上海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特别是今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使上海更加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社会的热点也往往是我们中考考查的重点,现将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在上海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整理如下:重大历史事件一、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上海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

二、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生产技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在上海创办了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

三、1872年,在上海创办《申报》,《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四、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五、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六、抗日战争中,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上海沦陷。

七、改革开放中,中共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现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八、2001年,在上海举行了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练习测试1.有一座城市,在近代沦为第一批被迫开放的城市,现代又成功举办了第41届世博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它是A.北京 B.上海 C.深圳 D.香港2.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上海的李先生可以做到的是A.阅读《申报》了解战争形势 B.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定军山》C.在家利用电脑发送文件 D.到飞机场迎接朋友3.1462千米,这是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历史转折。

近现代史重点总结第四章

近现代史重点总结第四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运动主力从学生转为工人阶级。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表明他占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在上海出版。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大学成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中国共产党最早组织是1920年8月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成立。

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公会。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成为共产党的后备力量。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的论战是同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共产国际等;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

几个近现代历史故事

几个近现代历史故事

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这次战斗是由林彪指挥的八路军115师完成的。

1937年9月,日军占领大同等地以后,兵分两路向太原进发。

一路由大同沿同蒲路南下,进攻雁门关,一路由蔚县、广灵、涞源进攻灵丘、平型关,配合沿同蒲路南下的日军夺取太原。

太原是山西的省会,也是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的司令部所在。

雁门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为了保卫太原,阎锡山以重兵于雁门关一带布防,准备与日军在繁峙、沙河之间决战。

狡猾的日军意识到这一点,便派出坂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进攻中国军队防守比较薄弱的平型关,准备由平型关突入长城,然后南下代县,截断雁门关后路,并威胁太原。

9月2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的两个联队,连同炮兵、辎重等约5000人,抵达平型关一带。

根据这种情况,阎锡山和周恩来等人在雁门关岭口会商,决定由晋军在平型关作正面防御,八路军120师掩护雁门关一线,115师主力向平型关一带急进,寻找战机,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势伏击敌人。

9月24日,八路军115师判断日军将于25日大举进攻平型关,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组织旅、团、营指挥员踏勘平型关的地形,选择了日军必经之路而又非常适宜进行伏击战斗的战场,并制定了周密、合理的伏击计划。

24日晚,八路军115师冒着瓢泼大雨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设伏。

25日7时左右,日军坂垣师团第21旅团一部进入115师伏击圈,由于山谷道路狭窄,雨后泥泞,日军车辆、人马行动非常缓慢,八路军115师居高临下,突然向日军发起攻击,日军乱作一团。

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八路军歼敌5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大量的武器和军用物资。

平型关大捷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第一,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队虽浴血奋战,但始终没有丧师失地。

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

它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士气,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1840-1949历史重大事件列表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

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

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

所以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

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

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

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

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

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

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先后参加拜上帝教,成为领导骨干。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等文章,表现了要建立帝王事业的志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4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9月,周立春领导青浦人民赵义,刘丽川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

北方捻党起义。

1855年捻党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统一的指挥和领导。

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方的友军。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

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到北京交换条约文本,蓄意挑衅,炮轰大沽口。

中国守军开炮还击,击沉击毁敌舰十多只,英海军司令受重伤。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

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

上海繁华都市的沧桑历史上海这座繁华都市承载着许多沧桑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迁和故事。

从起初的一个小渔村演变成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本文将以时间线的方式,为您呈现上海的沧桑历史。

一、清朝时期的渔村在清朝时期,上海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渔村,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河边,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

当时的上海是一片孤独而贫困的土地,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活动。

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辛勤劳动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外国租界的建立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了上海的开埠条件。

从此,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相继来到上海,并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这些外国租界成为了上海的特殊存在,也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观念。

三、近代工业的起步沪杭铁路的修建是上海近代工业起步的重要里程碑。

1876年,沪杭铁路开始修建,上海作为铁路的起点之一,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发展。

纺织、造船和钢铁等行业相继兴起,促进了上海的工业化进程。

四、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1863年,英法两国与中国签订了《上海公共租界章程》,规定了上海的行政和司法管理体制。

上海公共租界的建立标志着上海成为了华东地区的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投资。

五、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了亚洲最大的港口和金融中心,经济繁荣达到了顶峰。

同时,上海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诗人和演艺人员。

六、战争和动荡时期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上海成为了中外战火交织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经历了日本侵略、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等大规模战斗。

上海的工商业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七、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上海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球城市。

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国际化的商业街区等,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上海市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重点事件梳理

上海市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重点事件梳理

上海市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重点事件梳理近现代史是历史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从近代到现代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演变过程。

对于考研的历史学专业考生来说,熟悉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的重点事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上海市考研历史学复习资料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重点事件进行梳理。

一、中国近现代史重点事件梳理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近代民主政治的起步。

2.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的爱国运动,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近代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4. 南京大屠杀(1937-1938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惨痛事件,它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发动的最为残忍的一次大屠杀行动。

南京大屠杀使得中国人民深切认识到抵抗外侮的重要性,也加深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仇恨与矛盾。

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7-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为中国人民夺取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二、世界史重点事件梳理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发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它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的近现代史
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

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作为滨水城市的上海,外滩是这座城市的门户,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海,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

正如当时自由女神像意味着新大陆的到来,外滩以及背后的上海,对于他们,意味着一种梦想的开始。

到上海去,从外滩进入上海。

了解上海,从外滩开始。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外滩一般是指从北京东路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黄浦江西岸道路,全长1300米。

近年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4000米。

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

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第二年,英军上尉巴富尔作为英国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领事,来到上海并做好定居准备。

时有“小苏州”之称的上海县城有27万人口,大小街道60多条。

上海道台宫慕久并没有到码头迎接巴富尔,只是派了几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道台的衙门里。

正当巴富尔为租房的事大伤脑筋时,一
个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愿将他在城里的52间房租给他,这样,巴富尔和他的四名随员才有了安身之地。

但当姚书平提出要同巴富尔独家贸易时,却被巴富尔一口回绝。

1845年11月29日,在历时两年谈判之后,宫道台与巴富尔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它规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场、东以黄浦江、南以洋泾浜、西以河南路为界限,这项居留地面积为830亩。

这个章程曾被侵华外国人视为上海的根本大法。

上海租界的历史至此来开帷幕。

上海外滩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

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大多集中在这儿。

当年,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

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

但虹口、杨浦两区后来被划为日军防区,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在淞沪会战期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历史最老的部分之一。

1845年起今天的外滩地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并在这里铺设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

英国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军的保护。

因为有了这么一块租界,无数的探险家、商人纷纷踏上了这块海滩。

洋人喜欢在泥滩上跑马,跑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道,当时上海人称它为"马路"。

英国人管这条马路叫外滩(Bund)。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界区管理机构、
银行、旅馆等纷纷在此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

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

自1846年上海辟为商埠以后,财富犹如神话般在这里堆积起来,一幢幢银行大楼拔地而起。

短短的一个多世纪,上海从一个滨海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都市。

当年作为繁华的上海金融中心,外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使外滩成为了名副其实“东方华尔街”。

自从上海开埠以来,外滩一直是上海的高级商务区。

这里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为金融家服务的。

众多的银行都希望能在外滩争得一席之地。

外滩也成为了上海的华尔街,是上海历史的缩影。

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金融家,都把上海外滩当作远东的金融宝地,外滩的各式各样的房子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上海人把外滩作为一段历史保留起来。

所以美丽的外滩,有着风格迥异建筑的外滩其实承载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

这片美丽的外滩,外滩上形形色色的建筑,正是上海近现代史的一片缩影。

学号:1351895
名字:吴燕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