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深研院考研-景观设计学理论与方法基础考试重点,复习范围
景观设计原理复习提纲

景观设计原理复习提纲1、景观的定义?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
泛指自然景色,景象。
现代园林发展的一种形式。
2、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定义?3、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4、《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园林的定义是什么?5、美国风景园林学会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定义是?6、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7、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8、“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 的特征是什么9、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类有哪几大类?10、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是什么?11、我国城市绿地指标的确定依据是什么?12、我国城市绿地指标的计算有哪几种方式?13、什么是绿化覆盖面积?怎样计算绿化覆盖率?14、城市绿地布局形式有哪些?15、苏州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是什么?16、地形的作用是什么?17、地形设计的要求有哪些?18、地形处理应考虑的因素19、水构成的景观20、园林建筑的布局要点21、园路的作用是什么?22、园路的设计要点23、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人文要素包括哪些内容24、景观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25、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从哪些方面体现景观环境心理学原理26、拉特里奇教授在《公园解析》中提出园林设计应满足哪些要求?27、扬盖尔将人类的活动分为哪三类28、刘滨谊教授提出的景观三元论是什么?29、借景有哪几种类型?30、道路景观应具有哪六个方面内容?31、滨河游息林荫带设计的类型有32、滨河林荫路设计要点33、黄岩永宁江公园方案提出哪些景观战略34、城市规划原理对城市广场的定义35、我国学者对城市广场的定义36、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37、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38、城市广场依功能分为几类39、水体在城市广场设计种有几种类型40、杭州吴山天风广场的设计定位有哪几种?谈谈其理念与特点?41、城市公园的功能与作用42、我国城市公园的分类43、纽约中央公园划时代的意义是什么44、公园规划设计功能分区常分为几个区45、罗斯福纪念公园是由哪个设计师设计,他的设计特点是什么?罗斯福纪念公园分为几个区,每个区的设计特点46、居住区的基本组成47、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48、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需对哪些因素进行规划49、住区景观设计应考虑哪些问题50、居住区公共绿地包括哪些内容51、儿童游戏场分为几类,列表说明52、高校户外公共空间有几大类型53、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思想是什么?55、《国际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什么?56、湿地的生态效益是什么57、我国湿地的分类分为几类?58、湿地公园的概念及设计要点古典园林部分59、空间的联系是什么60、空间的渗透是什么61、历代造园名著有哪四篇62、用实例说明造园的八个基本原则63、用实例分析布局设计的几种主要形式64、几种传统的艺术法则是什么65、按对位的联系关系来分有什么66、造园的最高标准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达到此境的具体做法就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篇是计成造园理论的重点。
【盛世清北】2021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考研备考指南及高分经验分享

【盛世清北】2021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考研备考指南及高分经验分享以下内容由盛世清北搜集整理,主要针对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考研进行说明。
北大建筑与景观学院招生专业为风景园林硕士,地理学(景观设计学)。
初试时间安排2021届北大考研初试将于2020年12月26日-28日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2月26日上午8:30-11:30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12月26日下午14:00-17:00外国语12月27日上午8:30-11:30业务课一12月27日下午14:00-17:00业务课二12月28日考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上午8:30开始,不超过14:30结束研究方向及初试内容地理学(景观设计学)方向:00. 不区分研究方向PS:本专业只招收推荐免试研究生,不招收应试生。
风景园林硕士方向:00. 不区分研究方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 204 英语二③ 344 风景园林基础(包括生态学基础、综合自然地理,景观设计学理论与方法基础)④ 846 专业综合PS:考试科目④专业综合包括建筑与城市设计基础、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规划应用、场地设计基础与问题解析等相关理论知识。
本专业招生的有关具体说明,详见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方网站相关信息。
近3年招生人数PS: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专业招生人数今年与去年相同。
2020年分数线参考书目(1)《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第一辑和第二辑)俞孔坚、李迪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反”规划途径》俞孔坚、李迪华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生存的艺术》俞孔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城市景观之路》俞孔坚、李迪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天津大学出版社(6)《城市生态学》宋永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自然地理学》伍光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8)学院教师发表的论文、专著、教学案例和学术评论。
(1)《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城市地理学》周一星商务印书馆(3)《城市发展史》(译)芒福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4)《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简.雅各布斯(5)《交往与空间》扬盖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建设设计基础》王崇杰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地理信息系统(GIS)——原理、方法和应用》邬伦等,科学出版社 2005(8)《百花齐放:中国当代景观》王志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学院教师发表的论文、专著、教学案例和学术评论。
北大景观设计学考研专题:反规划

反规划的
实践意义
4.3
1999年的《北京宪章》中把我们这个时代称作“混乱的城市化” 时代。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在毁掉一个作为城市母体的生命土 地的同时,我们并没有用我们的智慧去建设一个高效的城市肌体。 相反,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个结构畸形、功能混乱、行动别扭、体 态丑陋的城市怪胎。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不但继承了西方工业化 时代的城市问题,并且还附加了中国这个时代特有的城市弊病, 包括:机械的功能区划带来城市效率低下,交通对小汽车的依赖, “化妆”的城市代替功能的城市,休憩系统的破坏,等等。 在城市的所有功能中,居住和生活是首要的功能,其它功能 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生活而发生。当今中国城市结构混乱和功能 低效的原因在于我们有意无意地从根本上忘却了建设城市的居住 和生活目的。那么,依据什么来建立一个城市和谐的结构和功能 的关系? 生态服务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最根本的依赖,和谐的城市结 构和功能关系和“宜居性”最终来源于人和土地的和谐关系。任 何一个脱离土地和人的本质需要的理想城市模式,都不能实现这 样一种和谐。
挑战之三:关于城市结构和功能
4.4
城市的特色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 她最终来源于地域景观的自然过程和格局,以及人对它们的适应; 适应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时间使这种适应过程淀积为乡土文 化景观或历史文化遗产。所以,解读和重塑城市风貌,必须从认 识地域的自然过程和格局入手,也必须从人地关系、从当地人对 土地的格局与过程的适应机制入手,并最终归于重建当地人地关 系的和谐。 面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习惯于采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的办法,结果,只能使城市的整体生存状态日趋恶化。“反规划” 强调用一种全面系统的空间规划途径,来综合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现安全和健康的城市。
反规划的
景观考研设计基础知识点

景观考研设计基础知识点一、概述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融合了建筑学、艺术学、园艺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景观考研设计中,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点非常重要,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景观设计原理,提高设计素养。
以下是景观考研设计的基础知识点。
二、景观设计原则1. 平衡与统一原则:景观设计应注重平衡全局和局部、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力求达到整体统一的效果。
2. 自然与人文原则: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秩序与变化原则:景观设计中需要有一定的秩序,但也要注重景观的变化和流动性,以增强观赏性和趣味性。
4. 尺度与比例原则:景观设计中需要合理运用尺度和比例,使人们感受到空间的舒适和谐。
5. 色彩与材质原则:景观设计需要运用合适的色彩和材质,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品质感。
三、植物选择与搭配1. 植物的生长环境:在选择植物时,需要了解植物的喜光性、耐寒性、耐暑性等生长环境要求,以确保植物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2. 植物的形态特点:植物的形态特点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如植物的高度、枝干的分布、叶片的形状等都会对景观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3. 植物的颜色搭配:合理运用植物的颜色,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但同时也要注意色彩的协调与平衡。
4. 植物的季节变化:植物的季节变化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合理安排植物的季节变化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体验。
四、水景设计要点1. 水景种类选择:水景设计可以包括喷泉、池塘、水流等多种形式,根据景区的整体风格和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水景种类。
2. 水的质感表现:水的质感是水景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可以通过控制水的流速、水的颜色和水纹的形状等来表现水的质感。
3. 水景的声音与动感:水景设计可以通过控制水流和水的喷射力度来营造不同的声音效果,同时也可以利用灯光等元素增加水景的动感效果。
4. 水景植物选择:在水景设计中,适当选择水生植物可以增加水景的生态性和观赏性。
北大城市设计考什么,复习重点是什么

育明教育·北京大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地理学(景观设计学)考研攻略第二节城市设计的评价方法一、评价因子参照国内外有关城市设计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按照两个主要评价因素分解成10个评价因子,作为评价的参考。
一)适宜的容量空间的容量是一个尺度和尺寸的问题。
衡量的主要标准是,其预计或期望客纳的活动量或承载量与空间的容量或容纳能力是否相适应。
容量过小或过大都是不适宜的。
具体表现在面积、客积、长度、宽度、高度等的平衡和相互关系上。
以广场为例,我国近几年设计的城市广场,面积偏大是主要倾向,上海静安寺广场0.28hm2北京西单文化广场1.50hm2天津海河广场1.60hm2西安钟鼓楼广场2.20hm2北海北部湾广场2.50hm2大同红旗广场2.90hm2沈阳展览馆广场3·10hm2郑州二七广场4.00hm2南昌八一广场5.00hm2沈阳市府广场5.90hm2太原五一广场6.30hm2成都天府广场0.20hm2青岛行政中心广场10.0hm2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广场10.8 hm2济南市中心产场14.0 hm2江阴市政广场14.2 hm2北京天安门广场43.0 hm2(注:面积在9 hm2以上的广场,除天安门广场外,都是1995年以后建的)回外城市广场面积(供参照)纽约市中心佩雷小广场(美国)0.04 hm2普利耶城集会广场(意大利)0.35 hm2庞贝城中心广场(意大利)0.39 hm2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意大利)0.54 hm2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意大利)1.28 hm2巴黎协和广场(法国)4.28 hm2莫斯科红场(俄国)5.0 hm2。
广场偏大,超过需要客上,空间显得空旷,不亲切。
占地大,投资大,有些情况下,拆迁量也大。
广场面积的确定,往往缺少论证,而且由行政领导决定,设计师很少发言权。
第二种倾向是;城市主干道或所谓景观大道的红线宽度偏宽。
不少城市的主干道宽度在60m或60m以上,有的达到80—100m。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重点知识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重点知识最新精品文档,知识共享!1、景观的定义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2、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定义?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
3、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1宏观环境规划2场地规划、各类环境详细规划3施工图及文本制作4施工协调及运营管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已从传统园林以满足精神文化享受(意境、模仿自然而高于自然),继而转向大众群体的大众文化,更加注重利用有限的土地,来创造优美的景观。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的人文自然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学科,体现了历史文化精神的延续和人文主义的关怀,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园林的定义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园林的定义(建筑,情形,城市规划册)称“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区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卉,营造建筑和安置园路等路子创造而形成的美的自然情形和憩息境域。
”5、美国光景园林学会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定义是?它是一门对土地进行设计、规划和管理的艺术,它合理的安排自然和人工要素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原则,最终创造出对人有益,使人愉快的美好环境。
6、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1)多学科的融合与互补(2)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最新精品文档,知识共享!(3)生态设计的发展(4)低碳概念的体现7、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1843——1898)特征:由以单个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复习提纲1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法复习提纲1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法复习提纲景观规划设计基本理论1、谈谈对Landsape Architecture的理解?1958年奥姆斯特德提出,⽬前有多种的翻译,如:风景园林、景观设计、造园、景园,合理准确的翻译应为:景观规划与设计。
从专业发展上来看,其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狭义理解的“建筑⼗书”中所包含的建筑、建筑环境等内容;我们现在理解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包括传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还包含传统的园林技术与艺术,包含了更多的综合性学科的技术与艺术。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涵盖的内容更加⼴泛,尺度更⼤,知识⾯更⼴,涉及的因素更多,是⾯向⼤众群体的,强调精神⽂化的综合学科,要求的专业⼈员综合素质更⾼。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专业基础是:场地规划设计;核⼼课程是:场地规划与景观⽣态;终极⽬标是:寻求创造⼈类需求和户外环境的协调。
该学科的专业特征有:⽣命性、时间性、地⽅性该学科的特点有:系统性、边缘性、完整性、开放性、综合性根据美观建筑师注册委员会定义,现代景观设计的实践包含4个⽅⾯的内容:1)宏观环境规划2)场地规划、各类环境详细规划3)施⼯图及⽂本制作4)施⼯协调及运营管理其⼜蕴涵3个层次的追求和理论研究:景观感受层⾯、环境⽣态层⾯、⼈类⾏为及相关历史⽂化层⾯。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的区别?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涵盖⾯更⼤,更强调⼀种精神⽂化,满⾜⼤众⽂化需求,⾯向⼤众群体,强调⽣态风景旅游三位⼀体,讲求经济性和实⽤性,可以说,现代景观最⼤的特点就是⾯向⼤众的,它不象传统园林⾯向少数贵族王族。
随着现代⽣活的发展我们这专业也受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材料运⽤的影响,所以在感官、景观感受、景观艺术性⽅⾯,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变化,包括现代城市密度⽐较⾼,⼈多地少,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善于利⽤有限的⼟地,见缝插绿,利⽤城市规划中的⼀些剩余⽤地,来创造⽐较好的景观。
具体体现在以下⼏个⽅⾯:1)在服务范围上,强调⾯向⼤众群体,是为公众化的规划设计,终极⽬标是寻求创造⼈类需求和户外环境的协调。
北大深研院考研-生态学基础考试内容和重点

育明教育·北京大学地理学(景观设计学)考研攻略Q: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A: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况的食物的量Q: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A: a. 空间特征,种群不仅有分布区域,也有在生活空间中的布局。
<BR><BR>b. 数量特征,种群大小不断变化。
<BR><BR>c. 遗传特征,种群内个体可以互相交配,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Q: 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A: 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便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
人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促使这些植物提前开花。
<BR><BR>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还有一类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这类植物可称中间性植物。
Q: 赤潮A: 赤潮是指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叫红潮。
它是由于有机污染,即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过多形成富营养化所致。
其危害主要有:藻类死体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鱼贝等窒息而死;有些赤潮生物产生毒素,对其他水生生物以及人类造成危害。
Q: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A: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BR><BR>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
酶的活性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酶的活性就将受到制约。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BR><BR> 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BR><BR>(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BR><BR>(1)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BR><BR>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生理、形态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明教育·北京大学地理学(景观设计学)考研攻略2014年考试科目之一:682景观设计学原理(包括生态学基础、综合自然地理,景观设计学理论与方法基础)Q:斑块-廊道-基质模式A: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基质内。
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Q: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A: 承载力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限度。
承载力被广泛用于说明环境或生态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限度。
Q:原始合作A: 原始合作是指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彼此从对方受益,但他们并不互相依赖,而是可以单独生存。
例如非洲稀树草原上,羚羊、长颈鹿、狒狒等常混牧,每一种动物都为其他动物提供警报,每一种动物又可以脱离组合而独立生活。
Q:人工固氮对全球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A: 工业固氮的发明和以及氮肥的广泛使用,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但与此同时,也破坏了全球氮循环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BR><BR> ①污染水体: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氮肥流入水体,造成地下水污染,进而影响人体健康,还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死亡或灭绝,降低生物多样性,破坏自然景观<BR><BR> ②加速全球气温升高:土壤中的硝酸盐通过反硝化作用可产生一氧化二氮,这是一种温室气体,近年来其产生量呈上升趋势<BR><BR> ③臭氧层破坏:一氧化二氮可以破坏臭氧,造成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BR><BR> ④降低土壤质量: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可引起土壤板结,导致土壤酸化和肥力下降。
<BR><BR> ⑤污染空气,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可形成光化学烟雾,造成空气污染,也可形成酸雨,危害环境。
Q:人类活动对全球硫循环和环境的影响A: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向大气中输入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不仅会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和动植物健康,而且和水蒸气反应生成硫酸,形成酸雨。
Q:纬度地带性A: 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纬度地带性是陆地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分布规律。
如北半球,从南往北依次是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极地荒漠。
Q:垂直地带性A: 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风速和太阳辐射逐渐加强,降水量一般是先逐渐增加,随后又趋减少。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生物群落和土壤地形从下而上逐渐发生变化,植被或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而呈带状依次更替的分布。
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一高山灌丛.Q: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A: 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是指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带性。
Q:干湿度带性A: 由于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作用,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植被或生态系统由沿海到大陆内部依次更替,称为干湿度带性。
如我国温带地区,从东到西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Q:什么是温室效应A: 大气中二氧化碳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地表受到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被加热,温度提高,再以长波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地表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气被加热,也以长波向外辐射能量,很大一部分辐射能又返回地表。
这样使地表和大气下层的温度增高。
这种作用与温室玻璃所起的作用类似,也称温室效应。
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和氟利昂等。
温室气体的升高是由于化石能燃烧、植被破坏、工业活动和农田扩展所致。
Q:什么是水系A: 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
Q:什么是流域A: 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Q:什么是河流A: 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的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就是河流。
Q: 环境的分类A: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一般可以按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性质、环境的范围等进行分类。
<BR><BR> 按环境的主体分类可分为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和以生物为主体的环境。
<BR><BR> 按环境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经人类干涉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R><BR> 按环境的范围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BR><BR> 1.宇宙环境:指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
<BR><BR> 2.地球环境:由大气圈内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组成,又称全球环境,也称地理环境,地球环境与人类及生物的关系尤为密切。
其中生物圈中生物把地球上各个圈层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推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BR><BR> 3. 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5个自然圈层相互配合而形成的。
不同地区,形成各个不同的区域环境特点,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落。
<BR><BR> 4. 微环境:指区域环境中,由于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例如,生物群落的镶嵌性就是微环境作用的结果。
<BR><BR> 5. 内环境: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Q:景观连接度(landscape connection)A: 是指景观结构单元的空间连续性程度(结构连接度),或指景观格局促进生态学过程在空间上扩展的能力(功能连接度)。
Q:群落交错区A: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往往会出现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
Q:空间异质性A: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
包括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
Q:廊道的基本原理A: 1、连续性原理<BR><BR> 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而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斑块之间的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称为廊道。
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普遍承认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廊道必须是连续的。
<BR><BR> 但廊道本身又有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它也可以引导天敌进入物种的庇护所,给某些残遗物种带来灭顶之灾。
廊道本身的构成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
如高速公路和高压线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是重要的运输通道,但对生物来说则是危险的障碍。
<BR><BR> 2、廊道的数目原理<BR><BR> 假设廊道是有益于物种空间运动和维持的,则两条廊道比一条要好,多一条廊道就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
<BR><BR> 3、廊道构成原理<BR><BR> 廊道本身应由乡土植物所组成。
<BR><BR> 4、廊道宽度原理<BR><BR> 越宽越好是廊道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廊道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宽度,不但起不到维护保护对象的作用,反而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条件。
Q:群落的结构特征A: 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BR><BR>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成层现象。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
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吸收了大部分光辐射,往下光照强度渐减,并依次发展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水生群落则是在水面以下不同深度成层排列。
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
动物之所以分层,主要是由于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这也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BR><BR> ②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水平格局。
包括种群分布格局和群落的镶嵌性。
<BR><BR> ③群落的时间结构是群落的动态特征之一。
很多环境因素明显的受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的影响,群落结构表现出随时间而有明显变化的特征,称为群落的时间格局。
时间格局包括:一是由自然时间节律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间上相应的周期变化;二是群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演替过程。
Q:生物多样性的价值A: ①直接使用价值,是给予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的那些产品的价值。
<BR><BR>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食物、工业和能源原料、药用植物动物和实验动物等。
<BR><BR> ②间接使用价值即生态功能。
<BR><BR> 生物多样性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分解污染、净化大气、改善环境等作用。
<BR><BR> ③潜在价值。
<BR><BR> 即为后代人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方面提供选择机会的价值。
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那么后代人就没有机会利用他们。
Q:我国的生态农业系统类型A: ①生物立体共生型<BR><BR> 将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组合,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粮-棉,粮-菜间作,稻-萍-鱼,林-鸭-鱼立体种养模式等。
<BR><BR> ②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型<BR><BR> 按照生态系统内能量循环和物质流动规律,将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作为另一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各种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资源利用率高,又防止了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