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条形基础钢筋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钢筋计算公式按图集

钢筋计算公式按图集

钢筋计算公式按图集-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一、钢筋工程量计算步骤(1)确定构件砼的强度等级和抗震级别;(2)确定钢筋保护层的厚度;(3)计算钢筋的锚固长度La,抗震锚固长度Lae,钢筋的搭接长度Ll,抗震搭接长度Lle;(4)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和重量(5)按不同直径和钢种分别汇总现浇构件钢筋重量(6)计算或查用标准图集确定预制构件钢筋重量;(7)按不同直径和钢种分别汇总预制构件钢筋重量二、钢筋工程量基本计算规则及公式(1)计算规则:钢筋工程量应区分不同钢筋类别、钢种和直径分别以吨(t)计算其重量。

(2)计算公式:钢筋工程量=钢筋下料长度(m)×相应钢筋每米重量(kg/m)式中:钢筋下料长度(m) =构件图示尺寸-砼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弯起部分的增加长度-量度差(钢筋弯曲调整值)+图中已经注明的搭接长度【施工用】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2(一级抗震,非一级抗震弯钩=0)(3)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搭接长度的,按规定搭接长度计算;自然接头损耗及下料损耗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得另计。

钢筋的电渣压力焊、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三、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及公式11框架梁上;上部通长筋;中;侧面纵向钢筋(腰筋)分为构造钢筋和受扭钢筋,分别用字母G 和N 表示;下;下部钢筋(通常筋集中标注“;”后面是通常筋或不通长在每一跨下方原位标注)左;左支座筋,右;右支座筋;中;架立筋【用“()”;跨中钢筋】 梁钢筋的种类纵筋 箍筋 拉筋梁上部筋 梁腰筋 梁下部筋通长筋 支座负筋 架立筋构造筋 抗扭筋 通长筋非通长筋箍筋;拉筋;附加钢筋;吊筋,加腋钢筋,次梁加筋上部梁垫铁,下部梁垫铁;(1)上部通长筋的长度=净长+左右锚固锚固:1.直锚固:取53页表格Max+5d,lae)2.不能直锚固:①(取支座宽度-bhc+15d)*2②+15d)*2(1)端支座筋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3)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锚固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2*净跨长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5d,为直锚,取Max{Lae,+5d }。

混凝土基础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混凝土基础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混凝土基础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1、条形基础工程量计算及公式外墙条形基础的工程量=外墙条形基础中心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内墙条形基础的工程梁=内墙条形基础净长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注意:净长线的计算应砼条形基础按垂直面和斜面分层净长线计算2、满堂基础工程量计算及公式满堂基础工程量=满堂基础底面积×满堂基础底板垂直部分厚度+上部棱台体积3、独立基础( 砼独立基础与柱在基础上表面分界)(1)矩形基础: V=长×宽×高(2)阶梯形基础:V=∑各阶(长×宽×高)(3)截头方锥形基础:V=V1+V2=1/6 h1 ×〔A×B+(A+a)(B+b)+a×b〕+A×B×h2其中V1—-基础上部棱台体积,V2—-基础下部长方体体积,h1——棱台高度,A、B——棱台底边长宽,ab——棱台顶边长宽,h2——基础下部长方体高度三十、混凝土柱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⑴、构造柱工程量计算①构造柱体积=构造柱体积+马牙差体积=H×(A×B+0.03×b×n)式中:H-—构造柱高度A、B——构造柱截面长宽b-—构造柱与砖墙咬差1/2宽度n-—马牙差边数⑶、框架柱①现浇混凝土柱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

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所占体积.框架柱体积=框架柱截面积*框架柱柱高其中柱高:a 有梁板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或楼板上表面)至上一层楼板下表面之间的高度计算.如图1b 无梁板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或楼板上表面)至柱帽下表面之间的高度计算。

如图2c 框架柱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顶高度计算.如图3d预制混凝土柱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所占体积,依附于柱的牛腿,并入相应柱身体积计算。

如图4三十一、钢筋混凝土梁工程量规则1、梁的一般计算公式=梁的截面面积*梁的长度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

完整的钢筋计算公式全集详细教程

完整的钢筋计算公式全集详细教程

技术
下部非贯通筋长度(边跨)=max(1/3 Lo,a)+(左支座保护层)+(h-保护层*2)/2或15d(上部无连接时候) Lo取柱相邻两跨较大值。a=1.2La+Hb+0.5Hc
信念
下部非贯通筋(中间跨)= max(1/3 Lo左, 1/3 Lo右)*2
6
基础梁箍筋长度(梁不外伸)
技术
信念
大箍筋长度=[(h-保护层*2)+(b-保护层 *2)]*2+1.9d*2+max(10d,75mm)*2+8d
19
顶层角柱主筋长度
技术 比角柱多一面1号筋 比角柱多一面2号筋 剩余的全是4号筋
信念
20
单箍筋长度计算
同时勾住主筋和箍筋
技术
信念
4号箍筋长度 =(h-保护层*2+d*2+d*2)+1.9d*2+max (10d,75mm)*2
21
单箍筋长度计算
只勾住主筋
技术
信念
4号箍筋长度 =(h-保护层*2+d*2)+1.9d*2+max (10d,75mm)*2
信念
非=(净跨长-左加 密区-右加密区)/ 非加密间距-1
总根数=加密*2+ 非加密
73
屋面梁
技术
信念
边支座上部钢筋锚入梁底
74

技术
信念
板的平法标注
75
板底筋长度
技术
信念
钢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6.25d*2
76

技术
钢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
信念
伸进长度=按上图计算

(整理)钢筋算量公式

(整理)钢筋算量公式

钢筋算量公式一、基础1、独立基础:(1)长宽小于2500mm长度=总长—2c(保护层)根数=[总长—2×min(75,s/2)]÷间距+1(2)长宽大于等于2500mm长度=总长—c—0.1L(基础长宽)根数=[总长—min(75,s/2)—c]÷间距+12、圆形独立基础:(1)正交配筋长度=2×根号下[R²-(R-h拱高)²]-2c根数=[D—2×min(75,s/2)]÷间距+1(2)放射配筋径向钢筋长度=D—2c 根数=π(R—c)÷间距环行钢筋长度=π(R1—c)根数=[R—min(75,s/2)]÷间距其中R1依次减小3、条形基础:受力筋的长度=板底宽度—2c根数=(总长—2×s/2)÷间距+1分布筋长度=净长+2c+2×150根数=(底板宽度—2×s/2)÷间距+14、基础梁:底部贯通筋=总长+2×50—2c+2×15d顶部贯通筋=总长+2×50—2c+2×12d基础梁柱内有箍筋箍筋起始距离为50mm底部端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伸至端部-c+15d底部中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 ×2顶部端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伸至端部-c+12d顶部中部不贯通筋=(轴间距÷3) ×2梁顶一平变截面的底部外伸贯通筋: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外伸段按斜长计算。

顶部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

梁底一平变截面的顶部外伸贯通筋: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外伸段按斜长计算。

底部伸至外伸尽端弯折12d。

梁底有高差的(高差小于梁高):底部—梁底高差坡度为45°,低部钢筋锚进高粱内la,高部钢筋伸进低梁la。

顶部—低位钢筋锚入lae,高位上排钢筋伸至住外边下弯至低位梁顶再加lae,高位下排钢筋总锚长lae。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公式_secret[1]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公式_secret[1]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1、工程量计算内容和步骤a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包括:挖槽、垫层、混凝土条形基础、钢筋、砖基础、地圈梁、防潮层、回填土、余土外运等。

b 外墙的长度按中到中5内墙的长度按内墙净长和(不考虑工作面的)槽净长2、定额规定:a 定额规定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放脚的T形接头处的重叠工程量要扣除。

扣除办法是选择有代表性接头,计算出一个重合的混凝土体积,然后乘以接头个数,得出总重合体积,再从混凝土基础工程量中扣除(V1、V2)b 定额中长钢筋搭接规定为:Φ25内的8M一个接头,Φ25以上的6M一个接头,搭接长度为30d(30×钢筋直径d),圆钢筋加弯钩长12.5d3、T形接头重合体积计算公式:(扣除重合部分体积V1、V2)重合体积V1=〖基础底部宽度(B1)-墙厚〗÷2×与其相交的基础底部宽度(B2)×搭接长方体高度(h1)重合体积V2=棱台高度(h2)÷6×〖[基础棱台上宽(b1)-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棱台上宽(b2)+[基础底宽-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的底宽(b2)+[基础棱台上宽(b1)-墙厚(a)]÷2+[基础底宽(B1)-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棱台上宽(b2)+与其相交的基础底宽(B2)]附:b1――外墙基础的棱台宽度,通常b1=b2v1 v2 v3(v3通常不需计算)图示如下:4、工程量计算程序公式:首先,列L墙、L槽表:a、第一套算式:各断面基础分别计算工程量,然后合算。

○11-1断面基础工程量:□A挖槽工程量:槽长(L槽)×〖槽底部宽(B)+2×工作面宽度(C)〗×挖槽深度(H挖)+槽长(L槽)×放坡系数(K)×挖槽深度的平方(H挖2)=?立方□B(C10)混凝土垫层工程量:槽长(L槽)×槽内垫层宽(B)×垫层厚=?立方□C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工程量(有梁式):基础长(L)×〖基础宽(B)×基础底部矩形高度(h1)+[基础宽(B)+基础梁宽度(b)]×基础棱台高度(h2)÷2+基础梁宽度(b)×基础梁高度(h3)〗=?立方附1:式中基础宽(B)×基础底部矩形高度(h1)=基础矩形截面面积[基础宽(B)+基础梁宽度(b)]×基础棱台高度(h2)÷2=基础梯形截面面积基础梁宽度(b)×基础梁高度(h3)=基础梁截面面积附2:h1 h2 h3见前面图示。

条形基础计算公式(JL)

条形基础计算公式(JL)
箍筋
长度
③双肢=2(b+h-4c+13.9d)
d1为主筋直径d2为箍筋直径,135°弯钩+平直=10d+1.9d
④四肢内小=2[(b-8c+2/3d1)/3+13.9 d2+h]
根数
⑤两端=2×a
⑥中间区域=(l净-两端hc-2起步距-2@1×两端根数)/ @2-1
@1/@2
JL箍筋从柱边布置
⑦节点内=hz/@1
根数
同⑤两端=2×a
同⑥中间区域=(l净-两端hc-2起步距-2@1×两端根数)/ @2-1
@1/@2
JL箍筋从柱边布置
同⑦节点内=hc/@1
底部非贯通筋
底部外伸端
非贯通筋
=l0/3+外伸长-c
P52底部上排筋伸至端部不弯折
底部中间柱下区域非贯通筋
=2×l0/3
P51位于上排
底部右端(非外伸端)非贯通筋
说明
2
双排钢筋有外伸基础梁
底部贯通纵筋
=l净+hc+h腋-2c+30d
h腋为梁包柱侧腋
顶部贯通纵筋
上排
=l净+hc+h腋-2c+24d
下排
=l净+hc+h腋-2c+la+24d
箍筋
长度
同③双肢=2(b+h-4c+13.9d)
d1为主筋直径d2为箍筋直径,135°弯钩+平直=10d+1.9d
同④四肢内小=2[(b-8c+2/3d1)/3+13.9 d2+h]
底部端部非贯通筋
⑧=l0/3+hc+h腋-c+15d)

(整理)166035钢筋.

(整理)166035钢筋.

第一节独立基础钢筋计算独立基础钢筋工程量计算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钢筋长度有哪些算法?(图4)(图5)第一种算法:参照《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P408页一般规定第五条,当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边长或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底宽大于或等于2.5米时,底板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取边长(或宽度)的0.9倍,并交错布置。

(图4、5)1、当La或者Lb>=2500mm时(La或者Lb>=3000mm)长度>=2500mm的钢筋长度L=(La或者Lb)* 0.9+12.5*d(一级钢筋)长度<2500mm的钢筋长度L= La或者Lb-2*保护层+12.5*d(一级钢筋)2、当La和Lb均小于<2500mm时(La和Lb<3000mm)长度L= La或者Lb-2*保护层+12.5*d(一级钢筋)3、根数计算:根数N=(La或者Lb-2*保护层)/间距+1第二种算法:1、无论任何情况下,长度L=(La或者Lb)-2*保护层+12.5*d(一级钢筋)2、根数计算:根数N=(La或者Lb-2*保护层)/间距+1第二节条形基础钢筋计算一、条形基础受力钢筋条形基础受力钢筋计算时主要考虑L形、T形、十字形相交时钢筋的构造(图6、7、8)(图6)(图7)(图8)二、条形基础分布筋长度计算条形基础分布钢筋长度计算第三节平板式筏板基础钢筋计算一、筏板边缘侧面封边构造(04G101-3P43)1、板边缘侧面无封边构造(图9)纵向钢筋长度:伸至板边减保护层再弯12d(图9)(图10)(图11)2、U形筋构造封边构造(图10)纵向钢筋长度:伸至板边-保护层+12d;U形封边筋长度:筏板厚-2*保护层+2*12d;3、纵筋弯钩交错封边构造纵向钢筋长度:伸至板边-保护层+75。

二、端部变截面无外伸构造(04G101-3P47)1、端部无外伸构造(图12)适用位置:基础边缘或沉降缝边缘墙身或柱宽范围内底部贯通筋长度:max{伸至板边-保护层+1.7Lae(1.7La),板厚-2*保护层};其它部位底部贯通筋长度:按板边缘侧面封边构造计算;底部非贯通纵筋:延伸长度+板边缘构造长度。

条形基础计算公式(JL)

条形基础计算公式(JL)
底部端部非贯通筋
⑧=l0/3+hc+h腋-c+15d)
《06G101-6》P52,
h腋为梁包柱侧腋
底部中间柱下区域非贯通筋
⑨=2×l0/3
《06G101-6》P51
底部架力筋
⑩=轴线尺寸-2×l0/3+300
搭接长度为150mm
侧部构造筋
有柱
=l净-50+15d
无柱
=l净+15d
序号
JL形式
计算公式
顶部筋
43;la+12d
高跨
一排
=l净+两端hc+h腋-2c+高差+la+12d
二排
=l净+hc+h腋-c+la+12d
箍筋
长度、根数、节点同公式
注意高差节点处
根数
同⑤两端=2×a
同⑥中间区域=(l净-两端hc-2起步距-2@1×两端根数)/ @2-1
@1/@2
JL箍筋从柱边布置
同⑦节点内=hc/@1
底部非贯通筋
底部外伸端
非贯通筋
=l0/3+外伸长-c
P52底部上排筋伸至端部不弯折
底部中间柱下区域非贯通筋
=2×l0/3
P51位于上排
底部右端(非外伸端)非贯通筋
条形基础钢筋计算公式
一、基础梁JL
(1)参数表
参数
值(mm)
出处
C
30
《06G101-6》第39页
la
30d
h腋
50
《06G101-6》第52页
(2)基础梁计算公式
序号
JL形式
计算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满布)
长度
⒀=同⑶=2L-B+2×(40+150)+2×6.25×d
分布筋与同向受力筋搭接长度为150mm
根数
⒁=(B/2-2×min(S/2,75))/@+1
4
直转角处外伸
受力筋
长度
⒂同⑴=B-2C
交接处一向受力筋贯通另一向受力筋伸B/4

⒃同⑹=(L-B+2×B/4)/@+1
分布筋
长度
⒄同⑶=L-B+2×(40+150)+2×6.25×d
根数
⒇=(B-2×min(S/2,75))/@+1
二、参数表
参数
值(mm)
出处
C
40
பைடு நூலகம்la
分布筋与同向受力筋搭接长度
150
起步距里
S/2,75
丁字(十字)交接处,一向受力筋贯通,另一向受力筋伸入布置的范围
B/4
受力筋
(横)
长度
⑼同⑴=B-2C
交接处一向受力筋贯通另一向受力筋伸B/4
根数
⑽同⑹=(2L-B+2×B/4)/@+1
分布筋
(横—截断)
长度
⑾=同⑶=L-B+2×(40+150)+2×6.25×d
分布筋与同向受力筋搭接长度为150mm
根数
⑿=2×2×(B/4-2×min(S/2,75))/@+1
分布筋
3
十字交接
受力筋
(纵)
长度
⑼同⑴=B-2C
交接处一向受力筋贯通另一向受力筋伸B/4
根数
⑽同⑹=(L-B+2×B/4)/@+1(两端连接宽度不同时,B分B1、B2分别取值计算)
分布筋
(纵)
长度
⑾=同⑶=L-B+2×(40+150)+2×6.25×d
分布筋与同向受力筋搭接长度为150mm
根数
⑿=同⑷=(B-2×min(S/2,75))/@+1
条形基础底板(TJB)钢筋计算公式
一、公式表
序号
TJB条形基础底板形式
计算公式
说明
1
直转角
受力筋
长度
⑴=B-2C
B为底板宽
L为底板轴线长度
d为钢筋直径
根数
⑵=(L+B-2×min(S/2,75))/@+1
分布筋
长度
⑶=L-B+2×(40+150)+2×6.25×d
分布筋与同向受力筋搭接长度为150mm
根数
⑷=(B-2×min(S/2,75))/@+1
2
丁字交接
(纵向)
受力筋
长度
⑸同=⑴=B-2C
交接处一向受力筋贯通另一向受力筋伸B/4
根数
⑹=(L-B+2×B/4)/@+1
分布筋
长度
⑺同⑶=L-B+2×(40+150)+2×6.25×d
分布筋与同向受力筋搭接长度为150mm
根数
⑻同⑷=(B-2×min(S/2,75))/@+1
分布筋与同向受力筋搭接长度为150mm
根数
⒅同⑷=(B-2×min(S/2,75))/@+1
5
端部无交接底板
受力筋
长度
⒆同⑴=B-2C
交接处一向受力筋贯通另一向受力筋伸B/4
根数
⒇=(L+B-2×min(S/2,75))/@+1
分布筋
长度
⒆同⑶=L-B+2×(40+150)+2×6.25×d
分布筋与同向受力筋搭接长度为150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