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诊疗常规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操作常规脑梗塞【辅助检查】临床拟诊为脑梗塞者应作以下诊断性及危险因素(RF)检查,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综合评分记录。
1.头颅影像学检查:若早期(48小时内)CT扫描未见梗塞者,应予复查或作MRI。
病程中对疑有出血性梗塞、复发或病情加重者应考虑复查CT或MRI,有条件者可作SPECT。
2.脑循环动力学检测:⑴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每例病人应争取尽早TCD,检查颅内外脑血管是否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判断颅内外血管闭塞后侧支代偿及闭塞血管再通情况。
如有异常,应根据病情演变及治疗反应予以复查。
⑵颈动脉彩超对疑有颈动脉病变者应作颈动脉双功超声检查。
检查颅外颈部血管,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可发现颈部大血管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
⑶头颅和颈部CT血管成像(CTA)了解颅内外大血管有无狭窄、闭塞、斑块、血管畸形及其程度、范围。
⑷头颅和颈部核磁血管成像(MRA)检查颅内和颈部血管有无严重狭窄、闭塞及血管畸形。
⑸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动脉内溶拴(急诊即刻安排)或拟行血管内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搭桥术。
经无创检查(TCD、颈动脉彩超、MRA或CTA)仍不能明确诊断时进行DSA,是明确血管病变的最可靠方法。
⑹脑栓塞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可作TCD栓子监测。
3.RF检查:血液常规检查(血糖、血脂全套、血凝纤溶动态、血小板计数、血球压积、凝血象等);血液特殊检查(抗心磷脂抗体、血同型半胱氨酸、S蛋白、C蛋白和动脉炎等的检查)。
4.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拟诊脑栓塞者,应作ECG,了解是否有房颤等心律不齐或脑梗塞后心脏改变,必要时作UCG,检查心脏结构、功能及是否有附壁血栓。
能发现心脏和主动脉弓栓子源,尤其对年轻脑梗塞患者找不到其他病因时,经食管超声有时能发现潜在的右向左分流的卵圆孔未闭。
【治疗常规】一、急性期治疗:包括整体治疗、根据病因分类治疗和特殊治疗(溶栓、抗凝、降纤、神经保护剂、中医中药)1.整体治疗⑴患者平卧有助于脑灌注,尤其有基底或颈内动脉等大血管闭塞者。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神经保护剂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方向和挑战
早期诊断和预警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方法 ,以便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个体化治疗
由于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 一步开展个体化治疗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联合治疗
目前,单一治疗方法可能难以取得最佳效果,联合治疗可 能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溶栓治疗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康复治疗等。
长期随访和预后评估
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 和生存质量,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PART 06
参考文献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定期检查、及时就医等。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 程中,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 的随访教育。
患者自我管理应与医生密切合 作,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PART 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 展和未来方向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进展
01
急性期救治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主要集中在急性期,包括溶栓治疗、血
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
对于心房颤动等易栓症患者, 应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
改善脑代谢
使用胞磷胆碱、吡拉西坦等改 善脑代谢药物,促进脑功能恢
复。
预防并发症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预防和治 疗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血管内治疗
01
02
03
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规范

包括康复治疗及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2.5脑保护治疗:
神经保护剂:包括胞二磷胆碱及依达拉奉等;亚低温缺血性脑梗死最初的24-48小时之内,水肿的高峰期为发病后的3-5天,大面积脑梗死有明显颅内压升高,应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及速尿。
2.7手术治疗:
对大面积脑梗死,以及小脑梗死患者,酌情去骨瓣减压术。
2.1.5肺炎的处理:
采用仰卧位,平躺时头应偏向一侧,防舌后坠和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勤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并发肺炎者,呼吸支持及抗生素治疗,药物敏感试验有助抗生素的选择。如果存在严重低氧血症或二氧化碳潴留,则气管插管和辅助通气。
2.1.6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包括:胃内灌洗,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立止血、云南白药及生长抑素等药物;使用制酸止血药物如泮托拉唑、奥美拉唑等;防治休克,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治疗。
2.1.8心脏损伤的处理:
脑卒中患者可并发脑心综合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应密切观察心脏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2.2抗凝治疗:
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口服华法林,维持INR2-3。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除频繁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卒中有效外,不推荐使用抗凝治疗。
2.1.7水电解质紊乱的处理:
血钾2.7-3.5mmol/L时,采用口服补钾,血钾低于2.7mmol/L时,口服补钾同时,应静脉补钾。低钠血症者,应据不同病因分别治疗,补盐速度限制在0.7mEq(L.h),每天不超过20mEq/L,以免引起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高钠血症者,限制钠盐的摄入,严重的可输注5%葡萄糖。
2.1.3调控血糖:
脑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时,或当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大于11.1mmol/L时,立即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但需防止低血糖发生。
缺血性卒中患者诊疗规范

16
Stroke.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1, 2013
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溶期栓(0禁-4忌.5症H)评价
2007指南
2013指南
• 静脉溶栓相对排除标准
➢ 神经系统症状轻微或快速自发 缓解
整理ppt
神经体征自发性缓解 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轻微
17
Stroke.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1, 2013
降压 (与不用降压相比)
14%
降脂 (与不用降脂相比)
抗血小板治疗 (与不用抗血小板相比)
19%
46%
-50
中国脑卒中医疗质量评估(QUEST),来自中国37个城市62家医院的多中心、前瞻性 注册研究,连续性纳入6354例卒中患者,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4782例,评估不同治
疗方案对卒中后12个月死亡或残疾(mRS=3-5)的影响 34
7
1C
指令反应(2个指令) 1-一个任务执行正确
2-都不执行
0-水平运动正常
8
2
凝视
1-部分凝视麻痹
2-完全凝视麻痹
3
视野
0-无视野缺损 1-部分偏盲
9
2-完全偏盲
3-双侧偏盲
0-正常
10
4
面部运动
1-轻微面肌无力 2-部分面肌无力
3-完全单侧面瘫
0-无漂移
运动功能(臂)
1-不到5秒即漂移
11
5
左
2-不到10秒即落下
21
Lipton P. Physiological Reviews 1999; 79: 1431-1568 Lo EH et al. Nat Rev Neurosci 2003; 4: 399-415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患者的救治水平和生存率,中国脑卒中学会制定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本文将对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以期提供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参考。
1. 诊断标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确诊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神经影像学符合脑卒中的特征性改变,如缺血灶或梗死区域。
2. 急救处理发现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时,应迅速进行急救处理,包括:- 确保患者通畅的呼吸道;-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给予氧气治疗,以提高大脑的氧供;- 保持患者头部低位,可减少脑水肿的发生。
3. 早期评估与干预及早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卒中类型是指南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辅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
早期干预包括:- 完善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病因、既往疾病、危险因素等;-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 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脑血管影像学等。
4. 静脉溶栓治疗对于符合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有效的治疗方法。
指南对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选择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5. 导管取栓治疗对于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导管取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手术方法。
指南对导管取栓治疗的适应症、手术操作、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
6. 综合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干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
指南对这些治疗手段的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和预防并发症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7. 术后处理和护理对于接受介入手术或开颅手术的患者,术后处理和护理尤为重要。
指南对术后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8.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存在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吞咽障碍、压疮等。
指南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脑卒中的诊疗规范标准

脑卒中的诊疗规范标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规范包括评估和诊断。
这些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在病史和体征方面,重要的是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
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也应该立即进行。
病情严重程度可以用NIHSS、饮水实验、MRS评分和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进行评估。
在脑病变和血管病变检查方面,急诊平扫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多模式CT可以区别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缺血,并且可以识别缺血半暗带。
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
多模式MRI包括DWI、PWI、水抑制成像和SWI等。
DWI可以早期发现缺血灶并且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
PWI可以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血管病变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MRA、CTA和DSA等。
MRA和CTA可以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而DSA的准确性最高。
所有患者都应该进行平扫脑CT/MRI检查。
保持体温正常,避免高热或低体温,特别是在脑出血或脑水肿的情况下更应注意体温控制。
四)血压控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个体化地制定血压控制策略,避免过度降压或过度升高血压。
五)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水平,避免高血糖对脑血管的损害。
六)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对于符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相关治疗,以预防再次脑卒中的发生。
七)其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给予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抗抑郁治疗等支持性治疗措施。
三、康复: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也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和教育,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和康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缺血性卒中诊疗规范(最新版)

9 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一、临床表现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ent ischemc attack,TLA)颈内动脉缺血表现为突忽肢体和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等,很少出现意识障碍;椎动脉缺血表现不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复视、步态不稳和吞咽困难等。
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在数分种至数小时,可反复发作,甚至一天数次或数十次。
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
脑内无明显梗死灶。
(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ecesible ischemic neurogical deicit,EIND)与TIA 基本相同,但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有的病人可达数天或数十天,最后逐渐完全恢复。
脑部可有小的梗死灶,大部分为可逆性病变。
(三)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CS)症状较T1A和RIND严重,不断变化,常有意识障碍。
脑部出现明显的梗死灶。
神经功能障碍长期限不能恢复,完全性卒中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二、检查(一)脑血管造影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
(二)头部CT和MRI急性脑缺血性发作24~48小时后,头颅CT显示梗塞病灶,MRI 可显示缺血病灶。
MRA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诊断颈内动脉起始段和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筛选手段。
(四)脑血流量测定133氙(133Xe)清除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显示不对称性脑灌注,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治疗]一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经动脉内溶栓1适应证①年龄在80岁以下。
②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且逐渐加重持续1h以上。
③CT检查,无低密度灶,且排除脑出血或其他明显的颅内疾病。
④无出血倾向。
⑤颈内动脉系统发病在6h之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病在72 h之内。
2禁忌证①临床症状呈明显改善趋势。
②有出血倾向。
③2个月内有手术或外伤史。
④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
脑卒中地诊疗要求规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规一、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常用量表有: (1)NIHSS。
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⑵饮水实验。
(3)MRS评分。
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1.脑病变检查:(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
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
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
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
PWI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灌注不匹配(PWI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
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介入方法)的患者。
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
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MRA和CTA都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二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
有四种类型的脑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 );进展性卒中(SIE);完全性卒中(CS )。
TIA无脑梗死存在,而 RIND、 SIE和CS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存在。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一、评估和诊断脑卒中的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1. 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
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 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1. 脑病变检查:(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
但其在指导急性脑梗死治疗方面的作用尚未肯定。
(3)标准MRI:标准MRI (T1加权、T2加权及质子相)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临床梗死灶,无电离辐射,不需碘造影剂。
但有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及患者本身的禁忌证(如有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怖症)等局限。
2. 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案。
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双功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颈动脉双功超声对发现颅外颈部血管病变,特别是狭窄和斑块很有帮助;TCD可检查颅内血流、微栓子及监测治疗效果,但其受操作技术水平和骨窗影响较大。
(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以便排除类脑卒中或其他病因。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 CT或MRI;②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⑥氧饱和度;⑦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⑤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四)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五)病因分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
当前国际广泛使用TOAST病因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等 5型。
(六)诊断流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 5个步骤:(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 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栓中相关内容)。
(5)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推荐意见:(1)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 CT或MRI 检查。
(2)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 CT检查。
(3)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
(4)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
(5)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
(6)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但在症状出现6h内,不过分强调此类检查。
(7)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
二、一般处理(一)吸氧与呼吸支持(1)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2%或血气分析提示缺氧)应给予吸氧,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2)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变并进行相应处理;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体温控制(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明确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2)对体温>38C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四)血压控制1. 高血压:约70%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主要包括: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焦虑、脑卒中后应激状态、病前存在高血压等。
多数患者在脑卒中后24h内血压自发降低。
病情稳定而无颅内高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h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
目前关于脑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脑卒中后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及降压药物的选择等问题尚缺乏可靠研究证据2•低血压:脑卒中患者低血压可能的原因有主动脉夹层、血容量减少以及心输出量减少等。
应积极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
(1)准备溶栓者,应使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00 mmhg⑵推荐意见:缺血性脑卒中后24h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
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 mmhg 或舒张压》110 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可予谨慎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可静脉使用短效药物(如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最好应用微量输液泵,避免血压降得过低。
(3)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病情平稳,可于脑卒中24h后开始恢复使用降压药物。
⑷ 脑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
(五)血糖控制1.高血糖:约40%勺患者存在脑卒中后高血糖,对预后不利。
目前公认应对脑卒中后高血糖进行控制,但对采用何种降血糖措施及目标血糖值仅有少数RCT还无最后结论。
2•低血糖:脑卒中后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尽管缺乏对其处理的临床试验,但因低血糖可直接导致脑缺血损伤和水肿加重,对预后不利,故应尽快纠正低血糖。
推荐意见:(I)血糖超过11.1 mmol/L时给予胰岛素治疗。
(2)血糖低于2.8 mmol/L时给予10%-203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
(六)营养支持脑卒中后由于呕吐、吞咽困难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可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减慢。
应重视脑卒中后液体及营养状况评估,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
推荐意见:(1)正常经口进食者无需额外补充营养。
(2)不能正常经口进食者可鼻饲,持续时间长者经本人或家属同意可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管饲补充营养。
三、特异性治疗特异性治疗指针对缺血损伤病理生理机制中某一特定环节进行的干预。
近年研究热点为改善脑血循环的多种措施(如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及神经保护的多种药物。
(一)改善脑血循环1.溶栓:溶栓治疗足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 4.5h内或6h内。
(I)静脉溶栓:①适应证:A.年龄18-80岁;B.发病4.5h以内(rtPA)或6h内(尿激酶);C.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th,且比较严重;D.脑CT 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E.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禁忌证:A.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B.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
C.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D.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E.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 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
F.血小板计数低于 100X 109/L,血糖<27mmol/L。
G.血压:收缩压>180 mmhg 或舒张压>100 mmhg H,妊娠。
I.不合作。
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A.尽可能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B.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第1小时内30 min 1次, 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h;C.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 CT检查;D.定期监测血压,最初2h 内15 min 1次,随后6h内30 min 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h;E. 如收缩压》180 mmhg 或舒张压》100 mmhg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F.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应延迟安置;G. 给予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脑 CT。
常用溶栓药物:尿激酶:常用100-150万IU加入0.9%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点30分钟。
(2)动脉溶栓:常用药物为尿激酶,与静脉溶栓相比,可减少用药剂量,需在DSA监测下进行。
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与静脉溶栓基本相同。
2. 抗血小板:(1)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 300 mg/d。
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150 mg/d)(2)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
(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
3. 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类肝素、口服抗凝剂和凝血酶抑制剂。
推荐意见:(1)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
(2)关于少数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可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选择。
(3)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在24h后使用抗凝剂。
4. 扩容:(1)对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扩容。
(2)对于低血压或脑血流低灌注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如分水岭梗死可考虑扩容治疗,但应注意可能加重脑水肿、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此类患者不推荐使用扩血管治疗。
5. 扩张血管:对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扩血管治疗(II 级推荐,B级证据)。
(二)神经保护依达拉奉是一种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国内外多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提示依达拉奉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的功能结局并安全;四、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一)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严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急性重症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