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22-2023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作业

2022-2023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作业

【作业布置】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练习题第2课时一、选择题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A.A B.B C.C D.D2.图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A.A B.B C.C D.D 如图为某地因热力环流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的等压面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4.与M地相比,N地()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D.气温低、气压低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正确指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A B.B C.C D.D6.结合所学知识与图示内容来看()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向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地表冷热不均会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密度的变化,下图中点越密集大气密度越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四地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A.PA>PD>PC>PB B.PB>PC>PD>PAC.PC>PB>PA>PD D.PA>PB>PC>PD8.图中A、B两地之间的风向是()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或西南风D.北风或东北风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上述实验原理相同的是()A.B.C.D.10.下列农事活动运用了上述实验原理的是()A.江南地区早稻秧田上覆地膜B.黄土高原苹果树下覆地膜C.江南丘陵柑橘园寒潮前熏烟D.南方地区菜园寒潮前浇水下图为某日亚洲局部区域等压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四地风力最大的是()A.银川B.北京C.东京D.郑州12.此时银川风向为()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南风D.东北风二、综合题1.下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单位:hPa)与气流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完整版)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基础训练

(完整版)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基础训练

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基础训练1.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天气现象的原因是A.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的吸收作用强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2.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A.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小B.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C.白天反射作用加强D.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3.下图为等压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4、右上图中正确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5.关于影响大气运动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B.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C.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D.在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中,时刻不停地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物理现象,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据此完成6~7题。

6.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在江苏南部盛夏,甲地闷热难挡B.若在江苏北部冬季,乙地人此日感觉稍暖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在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小7.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A.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表面温度总是特别低,一般都是在零下几十度B.从没有阴雨天气的月球上看到天空总是特别蓝C.一般说来,在远日点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在近日点时D.早晨与傍晚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中午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形态,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8~9题。

8.下列四种烟流扩散形态,与其对应的大气状况图正确的是9.波浪型烟流出现的时间多在A.晴朗的夜间B.日出前后C.多云的夜晚D.晴朗的白天10.某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市的布局如下图。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城市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晚上较严重B、一年中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C、该城市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白天较严重D、大气污染情况白天、晚上差不多11.在无风的地方点燃香烟或蚊香,可见烟雾总是上升而且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这是因为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因重力作用下沉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因重力作用下沉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12.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13.图一中四幅热力环流图与图二所示气压分布状态图相符的是读北半球某地等值线图(图中a>b图一图二14.下面的四幅图中,表示北半球高空风向的是(以下单位为百帕)15.下面的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④>③>①>②读图6-7,回答18~19题。

新高考地理小题训练4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生版

新高考地理小题训练4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生版

小题必练4: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

(2020·北京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最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D.钓鱼岛下左图为我国西南某地拍摄到的冬季云海景观图,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云海出现时,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变化正确的是A.①减小B.②增大C.③增大D.④减少2.图中云海的形成与下图中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是A.B.C.D.新疆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左图)繁殖山葡萄,即在垄中间用白色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

右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不同颜色的地膜透光性不同,农业生产中白膜、黑膜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分别是A.增强①过程减弱③过程B.减弱③过程增强②过程C.减弱③过程减弱②过程D.增强④过程增强①过程4.在葡萄垄两侧铺黑色塑料薄膜可以A.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B.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C.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D.提高温度、增强光合作用2020年2月,在南极半岛某科考站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

该现象由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导致。

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迅速生长时呈现红色,产生“西瓜雪”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A.光照增强B.气温升高C.降雪增多D.风力减弱6.“西瓜雪”现象导致该科考站附近积雪A.存量增多B.反射率增大C.融化速度加快D.厚度增大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叫终霜,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下图是某地理学习小组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一、选择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

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答案 1.C 2.C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回答3~4题。

3.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A.①B.②C.③D.④4.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

A.地势高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C.环境污染严重D.人口增加解析第3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

选B。

第4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

选B。

答案 3.B 4.B5.如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航线上飞行,可判断()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C.风从北侧吹来D.风从南侧吹来解析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由此可判断图中稳定风向为东风。

答案 A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

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7.据图判断下列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A.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B.东北地区天气晴朗C.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解析第6题,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

第7题,据图可知,高原东部受低压和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北地区的丁地位于低压槽上,多阴雨天气;塔里木盆地位于高压的西南部,吹东北风;华北平原的丙地位于低压的南部,吹西南风。

高考地理大气专题例题

高考地理大气专题例题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考向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1.(2019·全国Ⅱ卷,6~8)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回答(1)~(3)题:(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2.(2015·四川卷,4)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图示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据材料回答下题: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3.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而且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

据此回答(1)~(2)题:(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2015·海南卷,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死谷长约225千米,宽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 408平方千米。

该地夏季气温经常超过49 ℃,最高曾达57 ℃,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热的地区。

分析死谷夏季炎热的原因。

考向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1.(2019·海南卷,19~20)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一、单项选择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多,太阳辐射强度愈大。

读图回答第1题。

1.产生乙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A. 天空多云B. 天空晴朗C. 地势较低D. 地势平坦2.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夜晚往往有霜冻的发生,其主要原因是( )A. 晴天,地面辐射增强B. 晴天,大气辐射增强C. 晴天,地面辐射减弱D. 晴天,大气逆辐射减弱3.新疆地区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②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 B. ②③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 C. ②④ D. ①③4.下列地理现象,按其内在联系的正确连线是( )A. 我国西北昼夜温差大——大气的反射作用B. 霜冻多出现在早春或晚秋的晴夜——大气的散射作用C. 雨后天空格外蓝——大气的逆辐射作用D. 夏季的白天天空多云,感觉凉快——大气的反射作用读图(图中e、f表示不同作用,a、b、c、d表示不同辐射),回答5-6题。

5.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A. 箭头a表示的辐射B. 箭头b表示的辐射C. 箭头c表示的辐射D. 箭头d表示的辐射6. 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增强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右图)。

读图回答7-8题。

7. 左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A. 防太阳暴晒B. 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C. 防病虫害D. 防洪、防涝8. 右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A. 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 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C. 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D. 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下面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图中的()A.①吸收B.地面辐射C.④大气逆辐射D.太阳辐射2.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代表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②代表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代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正确。

第2题,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出现雾霾天气,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

2.B读图,完成3~4题。

3.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式,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状况是()A.P a>P b;T a>T bB.P a<P b;T a<T bC.P a<P b;T a>T bD.P a>P b;T a<T b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c、d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A.东风B.东北风C.南风D.西南风3题,由图中垂直气流运动方向可知,a地气流下沉,b地气流上升,故气压P a>P b,气温T a<T b。

第4题,高空c处气压高于d处气压,风从c处吹向d处,受地转偏向力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终偏转成稳定的东风。

4.A5.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A错误;夜晚山坡比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降温快,山谷盛行上升气流,山坡盛行下沉气流,B正确;城市中心区为“热岛”,故城市中心区气流上升,C错误;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D错误。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解析版)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练习解析版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确。

2.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地地方时13时势力最强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一地地方时12时势力最强的是太阳辐射,13时势力最强的是地面辐射,14时势力最强的是大气辐射。

3.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A.①增强 B.②较强 C.③减弱 D.④不变【答案】 B【解析】沙漠地区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第4题。

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

5.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

【答案】 C【解析】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6~7题。

6.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答案】B【解析】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6级2016—2017学年上期第四周
地理试题
第一部分:双向细目表
命制人:徐全会审核人:杨斌
第二部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5分)
读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
天津市多大雾天气时,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
不便。

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回答3~4题。

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7.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8、在“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读图,完成9-10题
9、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甲乙表示地面),则图中甲、乙、丙、丁气压、气温值相比较,正确的是
A.气压:甲>乙 B.气压:丙>丁
C.气温:丙>甲 D.气温:乙>甲
10、若该模式图表示“白天海滨地区海陆风示意图”,则图中所示情况是( )
A.乙地为陆地 B.甲地为海洋
C.①表示陆风 D.④表示海风
11、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读山谷风示意图(图),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等温线。

回答12-14题。

12、对于图中的气压、气温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等压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减
②图中等温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
③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④甲地的气温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此图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此图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风向为乙吹向甲④此时风向为甲吹向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4、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①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上升运动
②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
③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
④夜晚的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
A.①③B.①④ C.③④D.①②
该图为我国北方某建筑设计院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

读图回答问题。

15、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
A.雨季及时排水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减弱噪音干扰D.降低光污染危害
16、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
2进入乙
B.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
2进入甲
C.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
2进入乙
D.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二、综合题(20分):
17.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2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
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效应。

在这种
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

(4分)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3)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几率________ (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是因为。

(6分)(4)在下图中画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4分)
(5)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的意义。

(6分)
第二部分:答案及解析
1.D 2.D第1题,图中①~④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它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

第2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量,不增加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减弱。

3.C 4.D第3题,浓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5.C
第6题,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朗,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导致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天气。

6.D
7.A
8.C 试题分析: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故A正确;白天的山峰与山谷之间,谷地气温较山峰低,故谷地盛行下沉气流,山峰盛行上升气流,B正确;白天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海洋盛行下沉气流,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故C错误;城市为热岛,故城市始终盛行上升气流,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9-10.B、 D
9、图示若为热力环流,则甲处空气上升,判断甲处气温较高,故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气压较低,乙处空气下沉,判断乙处气温较低,故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故甲乙之间的气压:乙处大于甲处,A错误;图示丙丁的水平气流由丙指向丁,判断丙处气压较乙处高,B正确;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分布,越往高空,气温越低,C错误;甲乙之间的气温,甲处高于乙处,D错误。

10、结合上题分析,若为白天的海陆风,则气温较高的甲为陆地,气温较低的乙处为海洋,近地面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

考点: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和海陆风。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利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判断气温和气压差异。

11、B 城区比郊区气温高,等温线向上弯曲;温度高气压低,等压线向下弯曲。

选B正确。

12-14 A .D .A
【解析】12.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其等压线的数值越低,其气温也越低,据此可以判断出,图中国等压线数值自下往上递减,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气压高于同高度的乙地。

13.从图中可以看出同高度的山谷气压高于山坡,此时风向为从甲吹向乙,为谷风,应该为白天,山坡受太阳辐射影响,气温较高,低压较低。

14.甲地为山谷,夜雨多,因为其夜晚气温较周围高,气流上升运动,水汽容易凝结,同时夜晚温度低,空气中水汽容易达到饱和,容易凝结。

15-16 B D 15、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

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是为了充分增加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增强甲、室的温室效应、充分利用太阳能。

16.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可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增温,室内气温比房间乙高,气压比房间乙低,因而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空气从通风口2进入甲。

17.答案:
(1)热岛由郊区吹向市区(2)A
(3)大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4)略
(5)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