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学习讨论
中国科技史论文(5篇)

中国科技史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科技史论文浅谈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历史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农业大国。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国农业科技文化贯穿始终,清晰的表明了我国古代先进的社会生活形态及生产方式,让我们全方位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
一、中外农业交流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国外作物品种、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辉煌的中华农业文明正是在中外农业技术交流的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
正因为如此,中外农业交流问题一直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朱宏斌、王雯在《试论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一文中,对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根据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同周边地区及民族的远近亲疏和控制方式的差异,提出了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存在立体移植型、辐射渗透型和远接互化型三种模式。
随着交往程度和控制程度的弱化,农业科技文化传播交流的方式、途径、内涵及影响方面呈现出同步的弱化态势。
在作物品种传播方面,四川大学张箭的《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认为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15世纪开始在阿拉伯半岛种植和饮用。
20世纪初咖啡传入云南,中国大陆开始栽培咖啡。
随着咖啡种植、饮用的扩大,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咖啡饮食文化。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严小青的《宋代及其以前域外香料的传入和影响》,对西汉至宋代期间香料传入的途径、香料种类及其利用状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香料贸易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认为香料传入对中国内地的饮食、医药以及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羌建的《美洲陆地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探讨了我国引种美洲陆地棉的时间、路线和过程,分析了引种和推广美棉的原因和成效。
在农业技术交流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倪根金的《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系统地介绍了清朝后期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引进问题,认为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呈现出小范围、零碎性和同步性三个特点。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

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科学史读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几天微信群里很热闹,又是一次关于中医的讨论。
我呢,不懂医学,对神医治病比较排斥,正好以前看过一本书,有关于中医发展的一些历史,这次找来,专门挑选部分章节,再读一遍,顺便写点儿笔记。
这本书是李申老师写的《中国科学史》。
关于科学的定义,尤其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有些人是有看法的。
不过,我们不能完全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的思想,时代的思想总是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很难超越甚至跨越性的提出思想。
所以,按照古人的思维,他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知,我们应该称之为科学技术的。
也就是说,科学可以存在被后来推翻的可能。
这个我们认可。
但是,历史是发展的,科学也是发展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理论在历史上存在过,能解释或适应当时的需要,就认为可以放到现代。
很多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可行的。
如同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认识到现在还是在初级阶段,就是很不简单的事情。
当初马列先驱们提出的共产主义设想,超越了那个时代,我们现在发展的远远不够,还是要不断独立思考,努力认真做事。
因此,科学是当今我们认为正确的理论知识体系。
以前的科学是历史,如果在应用,那只能用现在的科学。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在每个历史阶段都专门讲述了医学的历史,我挑着写。
远古就不说了。
秦之前一般称为先秦时代,可以从商开始到秦统一之前。
主要是这两个时间点好记。
历史发展中,有些事情差几年几十年的,影响不大。
别较真,有些是按时间来的,我认同。
生老病死,现在看来太平常了,但是在古代,对疾病、生死的认识是慢慢成长的。
能知道生病,就是很大的进步了,因为这时候的表现和正常人不一样,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猜测、经验,乃至后来碰巧发现吃某些东西,或是锤锤打打,感觉会好些。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近代经济落后原因按当今编年史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个历史时期为“近代”,即1840年到1911年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以前为古代历史时期;辛亥革命之后就为现代史了。
杜先生的文章是谈“近代”时期的。
1840年是清道光年间,从顺治算起已近200年,中国经济早已落后于西方了。
严格地说,中国在16世纪中叶和西方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这个从古代到近代的过渡时期,是中国由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而在这之前,中国文明是走在世界之前列的。
然而,为何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了呢?其落后的原因是儒家思想造成的吗?这也是我和杜先生讨论问题的焦点。
杜文已公开表明:“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后是儒家思想”。
而我认为,近代(还要把时间往前推一点)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责于儒家思想。
下面我将分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一,客观的地理环境状况使中国不能快速走向工业文明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地域辽阔,温度适宜,加上有长江、黄河两条河流,极利于农业生长。
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手工业生产的发达,足以使这个民族处于温饱状态。
农业文明,本为一件好事,但却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成了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
因为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面前,人们最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向外发展,向外扩张。
历朝统治者都滋长一种骄傲情绪,总认为自已的国家是个泱泱大国,连地理位置都处在地球中央。
龙椅一坐,四方朝呈。
当时的东亚文明也确实处在世界前列。
而欧洲大陆却与中国大不相同了,欧洲的地形支离破碎,众多的山脉和大森林把分散在各地的人口隔离开来,而且气候变化很大,农业生产相当落后,粮食很难自给。
他们生产出的经济作物不通过贸易很难换回自已需求的产品。
如古希腊地处爱琴海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山岭交错,平原面积也不大,葡萄和橄榄是主要物产。
然它地处沿海,很便于发展海上交通,所以希腊海上贸易特别发达,橄榄油和葡萄酒大宗销运外地,商船经常远航到地中海沿岸许多地方。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四康熙帝和清初全 国地图的测绘
六其他科技成就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九机械制造的新成就
十自然观和宇宙论方 面的论争
本章小结
一经济和科技文化繁 荣的大帝国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 高
三冶金和纺织技术
四都市建设和桥梁工 程
五地理学的成 1
就和大运河的 开凿
2
六算经的注释 和数学的发展
3 七天文学和杰
出的天文学家 一行
4 八雕版印刷术
的发明和造纸 技术
5
九炼丹术和化 学的发展
自然观和学术 争鸣
5
本章小结
01
一封建制度 的巩固与科 学技术
02
二农业科学 技术和水利 工程
04
四天文学体 系的形成和 杰出的科学 家张衡
06
六地图测绘 技术与疆域 地理志
03
三生产工具、 兵器的铁器 化和冶铁术 的成熟
05
五数学体系 的形成
01
七医药学体 系的充实与 提高
02
八造纸术与 漆器工艺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传统
数学
普及读物
知识
技术
天文学
修订版
教材
书 发展
自然观
中国科学 技术史稿
体系
成就
科学
科学家
小结
农业
内容摘要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范文5篇]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6c4c1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9.png)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科学技术史论文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
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
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注重伦理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
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2、强调实用性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关注现象,面向现实。
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
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
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
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
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
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
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
科技史十论读书报告(合集5篇)

科技史十论读书报告(合集5篇)第一篇:科技史十论读书报告《科技史十论》读书报告作者简介:席泽宗,1927年生。
山东垣曲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51年中山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
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现为该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技术史理事长。
专攻中国天文学史。
兼及科学思想史和科学史综合研究。
著有《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科学史八讲》和《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等书。
内容简介:第一章:历史上的科学并不都是博物馆中的科学。
“当一位久远的科学家的思想方法或科学理论能被用为现今理论形成的一部分时,也可以把它看成现代的。
”从而科技史和现代科学有了对接点。
科学史研究就是为了摸清科学发展的脉络,总结科学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对科学的返本归源。
研究科学史,不仅可以了解科学的发展,还能古为今用。
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研究。
这是因为西方的科技都完整的继承下来,而中国自然哲学中除了天、算、医、农中的医学以完整的继承下来,其他大多断了传承,对于研究科学思想和寻找科学资料而言,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
吴文俊院士继承古代数学而开发的数学定理证明、竺可桢与李四光整理古代资料编制《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就是实例。
第二章:科学史对于历史学科的研究至关重要,缺少了科技史,“社会经济背景、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思想的变迁”就不可能完整。
科学史虽然是一门历史学科,但科学史的研究不仅要用到历史知识,还必须用到科学知识。
科学史与历史学科在实际研究中是相分离的。
他们的分离是有原因的。
科学史与历史学科是可以相互交融的,是互补的。
科学史的研究需要历史科学的帮助,历史学家的一些研究也要科学史家提供佐证。
第三章:中国古代科技有着辉煌的过去,在相当成一段时间内,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中国古代王朝,对于科技虽然谈不到重视,但也绝不是压制。
各代对于科学事业痴迷的不乏其人。
从事科学基础研究也不在少数,如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墨经》论述光学原理等。
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

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一、科学史简介狭义来讲,科学观是指人类对科学基本的、总体的看法。
把科学作为探究和反思的对象,并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形成对科学的认识观。
而广义的科学观是指人类将实践规律或方法提升到科学的境界,去除客观对环境表面的错误认识,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界。
我们从小就进行科学的教育,学习语言和科学,通过动手做实验跟着老师一起探索自然的奥秘,了解了自己、他人和这个神秘的世界。
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慢慢有了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
1、古代科学从久远的远古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利用自然、学习改造自然,形成古代科学技术萌芽。
璀璨的四大文明古国。
在公元五世纪之前,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可以说各领风骚,古希腊的文化包括数学、哲学承受于埃及、巴比伦、波斯这些远古文明。
他们最早的哲人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相传到过埃及和巴比伦学习。
古希腊哲学追求公平、理性和抽象思维。
同时哲学家又是很好的科学家,欧氏几何、勾股定理、地心说等一系列科学成就。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群星荟萃的时代,涌出了一批杰出的哲学家和实干家。
墨家的墨子就是一个汇集了中国文明的实干家、发明家和哲学家,道家的炼丹开启了化学的发展等。
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西方进入科技史和文化史上的千年黑暗(欧洲中世纪),很多学者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尤其是保守教士对于哲学和科学的攻击,不断在间接、微妙而广泛得多的层面发生作用,其后果是自然哲学始终受到压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
而中世纪的中国,一枝独秀。
在这千年里,中国文化收获了璀璨的成就,对自然的认识上形成了独特而有价值的东西,如四大发明、中医学、农学、炼丹术为代表的化学、瓷器制造、数学、天文学等一系列重大创造。
2、近代科学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史的开端是在公元十五世纪左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明清朝代)。
而从这个年代开始,创造了千年灿烂文化的东方文化一蹶不振,而以欧洲为首的西方文化异军突起。
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

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摘要:中国从古至今科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发展历程。
关键词:陶器玉器,青铜,数学,医学,农业,天文。
一萌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这一时期人类发明了工具,标志人类文明的开始。
这一时期出现了陶器玉器,农牧业,开始观察天文,开创了医学及用蚕丝作丝绸等一系列进步。
其中陶器玉器工艺令人惊叹,5300前的人类玉器上的打孔钻头仅有0.07毫米,硬度达到7度(最高8度),其高超技艺令人震撼。
二先秦时期此时期中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
这时中国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技术十分高超,其中以鼎的铸造最具代表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
这时开始广泛使用铁器,其运用于战场,农业等各个方面。
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其中有代表作越王剑,其在地底埋了两千多年仍然不锈,依旧锋利无比。
当时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
当时还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数学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
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
有学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
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
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
当时的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出名的医学家有扁鹊等。
三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已趋于成熟。
农业上轮作制已经确立。
其中有著作《氾胜之书》,《汉书》等。
中医学上有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
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
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此时还出现了青瓷。
其中越窑最为成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工具和卫生保健 台西村14号墓出土了一件装在漆盒中的石镰,即当时的医 疗器具砭镰。 随着青铜的广泛使用,医疗器具有了改进和提高,人们在 砭石的基础上使用金属的刀和针。《内经》中说,古代有 “九针”: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 针、长针和大针。金属针的出现时针灸术得到较大发展的 重要标志。
(2).王充“物质之天” 王充从气的概念入手,恢复了天的自然意义。他指出天地 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也没有目的。 天地都不能有意识的产生人类和万物,“天地不故生人”。 另外,天地没有“生丝麻五谷衣食人”的目的,是丝麻五 谷有愈饥救寒的用处,人类才食五谷、衣丝麻,“夫天不故 生丝麻五谷衣食人,物自生而人衣食之”。 就这样把天还原成物质之天,没有意志,没有目的的自然 无为之天。
西周时期的巫和医: 西周时期的医药知识比商代有所进步,表现在医和巫已经 分开,《周礼》把“巫祝”列于“春官大宗伯”职官中, 而“医师”则属“天官冢宰”管辖,官职分类中已属不同 系统。 医师分类: 据《周礼》记载,医分为“食医”(为王室管理饮食卫生, 相当于营养医);“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疡医” (相当于外科和伤科医生);“兽医”(专门治疗牲畜疾 病)。 还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医师”总管医 药行政,并在年终考核他们的医疗成绩,来确定他们的级 别和俸禄。考核优劣的标准是“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
起病的原因,从卜辞看,有四个方面: 一天帝,祖先所降; 次是鬼神崇祸; 再次是妖邪之蛊; 又次是气候变化的影响。
治疗疾病的方法:
由“巫”进行祭祀祝祷等迷信活动,以祈疾病痊愈; 由“巫”用药物治疗。
在商代,医和巫,治疗和迷信,科学与反科学经常混合在 一起了物质为“气”的说法,用阳气和阴气的 矛盾来解释自然现象。天气属阳气,性质是上升的,地气 属阴气,性质是沉滞的,阴阳二气上下对流而生成万物, 是天地的秩序。反之,阴阳气不和,自然界就要产生灾异。 周幽王时的大夫伯阳甫用这一原理去解释在泾,渭,洛 “三川”地区发生的地震现象。说地震是“阳失其所而镇 阴也。”,因阴阳失序,使三川皆震,导致“川源必塞”, 以至水土失序,发生水旱灾害,又以至“民乏财用”而 “国亡”。
这时已开始重视病历记录和报告,“凡民之有疾病者,分 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知道对病人分 别处理,建立治疗经过的病历,对死者还要求作出死亡原 因的报告。 专职医生的出现于医事制度的建立,为医药经验的积累和 医疗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周礼》中有“肖首疾”, “疟寒疾”,“喉上疾”等四季多发病的记载,说明已初 步了解某些疾病与季节变化的规律。
2.其他记载物候知识的著作: 《诗经》 《小戴礼记》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国风·豳风·七月》 《月令》 《十二纪》 《时则训》
《逸周书》
《时训解》
《时则训》所记载的物候知识完全抄自《十二纪》,没有 什么发展。但是《淮南子·天文训》是第一部记载二十四 节气的历史文献。 《时训解》则把《夏小正》和《十二纪》所记载的物候按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依次叙述,这就使物候观测和季节 气候的变化结合的更为紧密,是我国古代物候学的一大进 步。
1.气象记述 天气的情况如晴,雨,风,雪等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 切。人们很早就开始这方面的观察,但有文字记载的材料 是从甲骨卜辞(商代)开始的。 商代人们对于风雨,阴晴,霾雪,虹霞等天气变化十分关 注,关于晴雨的甲骨卜辞比比皆是,甚至保留有连续十天 的气象记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记录之一,也是 我国后世传统气象记录的先声。
天命观和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1.天命观的形成 有神论者的天命观 自夏商以来,由于古代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面对苦难时的 惶恐心理,从而出现了能够呼风唤雨,主宰人间祸福的无 所不能的神灵——天帝。周人继承了商人天帝崇拜的观念, 把主宰一切的神灵称之为天,把天的意志叫做“天命”。 周代奴隶主宣称他们取代商人的通知是天意。而到了汉代, 董仲舒把“有意志的天”进一步神秘化,系统化。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学习讨论
汪树理
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
1.物候知识 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夏小正》 记载有物候,天文和与之相对应的农事活动。
内容: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 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 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 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 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 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 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夏小正》文句简奥不下 于甲骨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其 指时标志,以动植物变化为主,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都是 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参、织女等。
2.药物和汤液 关于商代的医药知识,应提到汤液的使用。汤液是中药的 重要剂型之一。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文中说:“伊 尹······为汤液。”把汤药的开始采用归功于一人, 显然是错误的,但是由食物的烹调而逐渐认识到某些动植 物经煎熬后的汤液在医疗方面的效用,则似应是必经之路。 同时“伊尹······为汤液。”也说明汤液这个剂型 的采用是很早的。 1973年,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晚期遗址中曾发现植物种子 三十余枚,经鉴定均为药用的桃仁和郁李仁。 周代又进一步积累了不少用药的经验。 《诗经》中记载的植物大约 50余种,其中不少是可作为药 物的。《山海经》中不但记载有植物,动物,矿物药一百 多种,并且在使用方法上分为口服,沐浴,佩戴,涂抹等。 《尚书说命》说“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
阴阳、五行、八卦说 五行说 周幽王时,王室日益衰微,郑桓公问史伯:周是否要亡了? 史伯就以五行说来解释,说世上万物都是由金、木、水、 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又以土为主,分别于其他四种元素 “和成百物”的。相反,“同则不继”,不能生成百物。 周幽王“去和而取同”,和周厉王一样专制暴虐,非垮台 不可。 这是与传统的天命论相对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天道观,不 仅有朴素的元素概念,还有物质相互转化的思想。
对于风,云,和降雨雪的关系,人们已经通过不断的观察 产生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天上彤云密布,就要下大雪。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即东风容易带来雨水。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即早晨太阳东升,看见西方有 虹,不久就要下雨。
2.地形和地图知识: “地道变盈而流谦”:意思是说地表的起伏形状不是一成 不变的,有的地区高山会逐渐降低,低地会逐渐升高。(河 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崪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这可能是周幽王二年发生大地震时的写照。 《 史 记 · 周 本 纪 》 上 说 这 一 年 “ 周 三 川 皆 震·······三川竭,岐山崩。” 《诗经》里,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名称,如“山”, “岗”,“丘”,“陵”,“原”,“洲”等。对于山, 有草木的成为“屺”,没有草木的称为“岵”。对于丘, 根据形状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宛丘”,“阿丘”, “顿丘”等。说明当时对地形已经有比较细致的观察。
卫生保健知识在这个时期有显著提高。 个人卫生方面,甲骨文中有“沫”和“浴”字,说明人们 已有洗手洗脸,洗澡的习惯。殷墟曾有壶、盂、勺、盘等 全套盥洗用具出土。 环境卫生方面,人们已经知道凿井而饮,殷墟遗址住宅附 近还有排水的水沟。周代人们又知道了通过除害来改善环 境卫生,《诗经》等书中记有不少除虫灭鼠的方法,如抹 墙,堵洞,用药熏,撒石灰,按时扫房等。《左传》还有 “国人逐瘈狗”以防狂犬病的记载。
关于地图知识,有这样的传说:夏禹铸造过九个鼎,鼎上各 有不同地区的山川,草木和禽兽图,而且九鼎一直到秦代 才被销毁。 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和人们来往 的扩大,地理知识较之原始时期和夏代大大丰富。卜辞中 屡屡出现“东土”,“东鄙”,“西土”,“西鄙”, “北土”,“南土”,“南邦方”等的记载。 《尚书·洛诰》和《诗经·周颂》的《般》篇中明确讲到 了地图。
你认为有神论天命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八卦说 与阴阳、五行说发展的同时,还有一种八卦说。大约也产 生与殷商之际,而在其后不断发展。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 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 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 泽。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 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每卦又有六 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八卦说包含了由阴、阳的不同排列而构成万事万物,和由 于阴、阳排列的变化导致万物变化的思想,即包含着自发 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无神论者的天命观: (1).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明确提出,“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的天,而自然界 的万物生长也不受“天”的神秘力量的主宰。他肯定万事 万物的运动变化时有规律的,天也如此,即“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是人“最为天下贵也”,人能 够胜天,也就是“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要说的就是,区 别天与人的不同作用和职分,利用自然规律,便能为人服 务,从而使天失去神秘色彩。
甲骨卜辞中的气象记录: 壬申雪;止雨酉昼;乙卯雹;乙酉大雨等,表明了当时的 一些雨雪起止时间。 对于雨,从量上有所区分:“大雨”,“小雨”,“多 雨”,“足雨”,“无雨”等。
对于风,从强弱上有所区分:“大风”,“小风”,“大 掫风”等。
对于风的方向,还有“东风曰协,南风曰俊,西风曰大, 北风曰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