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什么是古代汉语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广雅·释言》:“经,径也。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 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规
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 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 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九千三 百五十三个。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 武信是也。”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 即都表义。 第二、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分类 第一、同体会意。即用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步 、 林 、从 、比 等字。 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逐 、 莫 、牧 、取 、休 等字。
(2)《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作者说法不一。全书共3卷,20篇。 编排体例: 按所释词的内容分为19类 解说体例: 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 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 (3)《康熙字典》 编排体例: 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 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 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不足: 错误较多。 (4)《汉语大字典》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等形体。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分类 第一、纯符号性的,如: 上 、下 、一、二、三、亖、 五。 第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 本 、末 、亦 、刃 、甘 、寸 等字,分别表 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1、使用部首检字法需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正确辨认要查字所属的部首是哪一个。找对了部首,才能查
到。为了能找对部首,就先要看一看工具书的凡例以及部首说明, 了解它共有多少个部首,有没有部首的变体等。 对于解放前编写的那些工具书,如旧《词海》、旧《词源》、《中 华大字典》、《康熙字典》等,还要知道它们没有相当于现代工具 书的检字表,要直接到正文中去查找。这些工具书,它把全书正文 分为子丑寅卯等12集,把214个部首分配到这12集中。具体分配情 况有下边28个字的口诀: 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寻; 六在未申七在酉,八九戌部余亥存。 知道了某字的部首,按歌诀的说明,到正文某集中去找要找的字。 还要掌握部首的变体以及各部工具书中部首的分合情况。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5、注音字母法:是汉语拼音方案使用以前的一种注音 方法。它是北洋政府1913年拟订、1918年公布使用的一 套汉字式的注音字母。(详见《新华字典》、《现代汉 语词典》中《汉语拼音方案》所附。)声母24个,韵母 16个。这些字母,有的是用笔画简单的古体字,如b作ㄅ, d作ㄉ,l作ㄌ,r作ㄖ;有的是把古字改动以下,如ㄐ就 是古纠字改写的。可以随着汉字横行拼写、竖行拼写。 拼法简单,一个音节最多只用三个字母。缺陷是:不是 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因素(最小的语音单位),很多情 况是一个字母表示两个音素,如ai作ㄞ,an作ㄢ等,不 便于语音分析。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使用后,即被淘汰。 80年代出版的大型工具书,为了方便两岸读者,也有作 为一种附加注音法使用的。但台湾一直使用至今。
读曰(为)某”一般是用来破假借的。这种方法产生于汉代。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3、直音法:是用一个同音字来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常用 的术语是“某音某”。例如:
《汉书高帝纪》:“隆准而龙颜”颜注:“准音拙。”
《汉书高帝纪》:“从间道遂走军。”颜注:“走音 奏。”
《诗经魏风硕鼠》:“适彼乐土。” 郑笺:“乐音乐。” 《尔雅》注:“诞音但。”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1、譬况法: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来描绘某字方法 或发音时的口形。如
《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西汉何休 《春秋公羊传》注:“伐人者为客,读伐常言之, 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 也。”
《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司隶校尉 部)、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其气博氾而 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 放也,气放散也。”
思考题
1、什么叫工具书?有何重要作用? 2、你阅读古书时曾遇到过哪些方面的障碍?
是怎样解决的?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一、字典、词典 二、类书、政书 三、书目、索引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字典是注解汉字音形义及用法的工具书。如《新 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康熙字典》、 《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等。我国最早的 字典,是成书于东汉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是《康熙字典》。
书目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单纯的书目,只记载 书名、作者、卷数=出版时间等,如张之洞的 《书目答问》及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一 类是附有提要的书目,扼要介绍书的内容价值、 作者生平事迹、版本源流等内容。如清纪昀主编 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是指示读书门径, 提供研究线索的重要工具书。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思考题
1、文史工具书有哪些重要的类别?这些工 具书的主要用途是什么?举例说明。
2、“十通”指的是哪些书?它们是什么性 质的书籍?有什么用途?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一、一般字书的检查方法
所谓检查方法,即检字法,是工具书中汉字排列检查的 方法。其作用是把所收的字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便于人们查找。检字方法可以分为按字形检字、按字音 检字和按意义类别检字三大类。按字形检字的又可分为 部首检字法、笔画检字法、起笔顺序检字法和号码检字 法几类。按字音检字的称音序检字法,有按古声母顺序、 古韵部顺序和古声调顺序检字几类。号码检字法,常见 的有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把每个方块汉字根据其四个角 的笔画、笔形编成四位数字的一组号码,再按号码对所 收汉字进行排序编排的一种检字方法。现代编排的工具 书往往同书中就为读者提供了几种方法,很便于查找。
使用这类工具书,需要有一些古音韵知识才可。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二、一般工具书的注音方法
一般常用的字书都要用一定的方法为汉字 注音。要正确使用工具书,还得掌握一定 的注音方法。古今工具书常用的注音方法 先后有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 注音字母法、汉语拼音字母标音法等。现 简单介绍如下:
类书的用途有三:1、提供辞藻典故、诗词文句 的出处;2、查考史实和掌故;3、辑佚和校勘古 籍。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政书是专讲历代制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沿革变化的资料汇编。 阅读古书时,遇到典章制度方面的问题,可查政书。
政书可分会通古今的与断代的两类。前者讲历朝制度的严格变化,有所谓 “三通”、“续三通”、“清三通”等。“三通”包括:
此外,还有民国时刘锦藻编的《清朝续文献通考》400卷(记载乾隆至清亡 的制度变化)。 后者专讲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如南宋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宋王溥的《唐会要》《五代会要》,《元典章》《明会典》等。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它是根据书籍的性质对 其进行分类,并按一定方法进行编排,使读者了 解图书、认识其价值,从而有目的的读书的一种 工具书。
直音法较譬况、读若法注音准确;其局限如清人陈澧说: “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 则其法无用”。如现代普通话里“糗”字读“qiu”,就没 有同音字。《词海》收了个“仳”字,直音为“嚭”, 两字皆难认,等于不注。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4、反切法:是产生于东汉中后期、用两个汉字相拼切 来给一个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其原理类似于汉语拼音, 在当时是一种很科学的方法。具体拼的方法是:上字取 声,下字取韵,调随韵定,上下相拼。例如:
词典是收集语词加以解释的工具书。如《现代汉 语词典》、《词源》、《词海》、《汉语成语词 典》、《汉语大词典》等。我国最早的词典是成 书于西汉时代的《尔雅》。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类书是辑录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 赋文章、丽辞骈句等,按义类或古韵部编排,以 便查找征引的资料汇编性质的工具书。如《艺文 类聚》(唐欧阳询)、《初学记》(唐徐坚)、 《太平御览》(宋李昉)、《佩文韵府》(清张 玉书)等。
教学时数:7节
教学方式:讲授
学生阅读书目:
《文史工具书的源流及其使用》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文工具书使用法》 商务印书馆
《中国字典史略》 刘叶秋 中华书局
《中国古代的韵书》赵诚 中华书局
第一节 工具书及其作用
工具书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用特定的编排形式和 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一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 线索,专供查考以解决某写具体问题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它具有编制特殊、内容概括、专供迅速查阅等特点。
阅读古书,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生僻的字、古今意 义不同的词、成语典故及其出处、古代的人名地名、古 代的职官、古代的制度、古代学术术语等等。这些问题 都需要借助于工具书来解决。因此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
学会使用工具书,就能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参考资料,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无师自通地去进行新 的学习与研究,培养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三、义项的选择 从工具书中找到了要找的字之后,还要正确选择所查的字在具体语
境中所应该具有的意义。这项工作叫选义。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 主,单音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词。工具书里一个字头下罗列了许多 义项,到底选用哪一个呢?有时工具书可以告诉你,如《史记陈涉 世家》中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 有鱼网、用鱼网捕捉两个义项,而用鱼网捕捉的义项下,正举了该 句作为例子。但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工具书也不能直接告诉你具 体语境中该采用哪个义项。如《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 查“毕”有长柄网、星宿名、完结、结束等意义。按文意选择完结 较妥。但把“六王毕”说成六王完结,语义仍不畅通。而应从完结 的意义出发,再引申一下,理解成覆灭。这样就与上下文语义连贯。 可见怎样选择义项,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研究的问题。义项选择当否, 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教研室
第1章:工具书知识
教学目的:了解常用的文史工具书,掌握其性质、用途、特点等
掌握工具书的各种编排方法及古代各种注音的方法、
锻炼检索能力,查找有关工具书解决古籍阅读中出现的
各种障碍。
重点难点:一些重要的大型工具书的性质、特点、用途
古代的注音方法,特别是反切
古声母、韵部顺序编排法
索引又称通检、引得,是把书刊的主题、书名、篇名、 文句等内容一一摘出,分类编排,注明卷数、页码、刊 名等以便检索的工具书。其特点是,只提供书名、篇名、 论文题目、作者姓名等,并不能资料本身,但可使人用 最少的时间查到所需资料。
索引可分篇目索引、语词索引、文句索引三类。篇目索 引一般提供文章的题目、作者、发表刊物、所在页码、 发表时间等。如《中国语言学论语索引》甲乙编。词语 索引,常见的是附在书后的有关词语的索引,如冯浩菲 的《中国训诂学》书后就附有《训诂学重要用语索引》 和《主要训式索引》。文句索引,是把一部书以句子为 单位进行拆分、归类编排,供人们迅速查找某句话的出 处的一种索引,如陈宏天等编的《诗经索引》,叶圣陶 编的《十三经索引》等。
《通典》200卷,唐杜佑撰。记载远古至唐代宗时各种制度。 《通志》200卷,宋郑樵撰。综合历代史料编写的通史,精华在“20略”。 《文献通考》150卷,元马端临撰。记载上古到南宋时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 “续三通”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三部书,包括: 《续通典》150卷,记载唐肃宗至明末的制度沿革。 《续通志》640卷,记载唐末到明末的制度沿革。 《续文献通考》250卷,记载南宋宁宗到明末的制度及变化。 还有“清三通”,包括《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