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商务口译策略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I S M 311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商务口译策略储燕姗(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福建 厦门 361012)摘 要:口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复杂的交际行为。
基于跨文化交际学的口译理论大都强调:口译员除了需要精通双语外,还要拓展文化视野,运用合适的交际策略,掌握一定的演讲技巧,增强交际意识,从而有效地促使交际活动取得成功。
在涉外商务交际中,东西方民族在文化积淀,认知体系,思维模式这几方面经常存在冲突从而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口译人员应充分发挥跨文化交际能力,尽力消除跨文化语用失误,选择恰当的口译策略。
关键词:口译;商务口译;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作者简介:储燕姗(1983.06-)女,福建漳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汉口译。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173.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312论在绘画中表现静物色彩感的培养与建立 王国胜 (太原大学 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摘 要:在绘画教学中,如何从教学与创作两方面为切入口,培养出学生在基础美术绘画中的色彩感,对静物的色彩感有着直观的体验,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体验不同色彩关系的体验。
关键词:静物色彩感;艺术特征;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312-2 我们通常所说的色彩是精神生理学上的色彩,同物理色彩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理解与翻译

2412018年46期总第434期ENGLISH ON CAMPUS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理解与翻译文/解玲【摘要】在进行跨语言文化交际时,不同语言本身和文化给交际带来了许多障碍。
对语言表达含义的适当把握与理解,是消除类似障碍的基础。
【关键词】语言;翻译;交流;障碍【作者简介】解玲(1985-),女,满族,辽宁人,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俄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1.本文来自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省青年专项课题《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俄语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GBD1317027)成果;2.2016年度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俄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W201611。
人与人之间需要借助语言进行交流,用同一种语言沟通尚且时常会出现歧义、表达不清晰、理解有误等情况,更何况用非母语的外语交流,更是经常会出现各种沟通不畅的状况。
对于汉俄语两种语言差异巨大的中国人来说,学习和理解起俄语来是十分有难度的。
俄语中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变格,动词变位等变化常常会导致词形和发音发生很大变化,给听力和阅读造成了很大困扰和障碍;固定词组和短语的意思、谚语俗语等熟语的含义也给交流带来了很大困扰。
谚语格言等形式是广大民众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俄两国和汉俄双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给理解带来了很大障碍。
此外,发音的清晰度、语速快慢、吞音程度、方言口语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给口译、笔译都带来了很大挑战。
以下按词类对各种可能影响沟通交流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首先是名词。
在这部分,本文选取кино和власть两个词来分析说明。
一、кино该词的基本含义为“电影,影片<口语>” 以下是取其基本含义的词组和例句:①звуковое кино 有声цветное кино 彩色电影。
浅析归化和异化下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浅析归化和异化下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作者:毕晓敏来源:《卷宗》2013年第07期摘要:在汉英翻译中,由于文化的个别差异性,不能够在目标语中找到相应的对等词,因而造成词汇空缺现象,难以实现语言文化和符号的和谐统一。
但语言具有共性,这些词汇空缺现象是可译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归化和异化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通过归化和异化来弥补翻译中的词汇空缺,正确传递原语言信息。
关键词:词汇空缺;归化和异化;文化差异;翻译方法翻译既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相关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之间的转换,完美的翻译应能达到语言符号的转换和相关文化背景的转换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没有语言就难有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体现了人类所共有的思维方式,跨文化交流会促进语言的发展。
同时,文化也反应了语言使用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难以在其它语言符合中找到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现象称之为文化空缺。
在文化空缺下翻译过程很难做到语言转换和文化转换的和谐统一。
1 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形成了许多独有的文化现象,它们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物,因而形成了许多独有的文化现象,它们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物,因而形成了词汇空缺。
这些词汇空缺给汉英翻译带来了特殊困难。
造成这些词汇空缺的原因主要有:1.1 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不同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物质世界的名称深深受到周边生活环境和人们生活经验的影响。
英汉民族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体现的物质文化也各有特色。
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事物,有事在英语中不存在对等词,这给汉英翻译带来困难。
汉语历史悠久,“炕”、“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内容丰富的词汇在英语中不存在这样的词汇,因为在讲英语的国家没有这些概念。
1.2 宗教信仰不同欧美国家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而我国深受佛教、道教等的影响。
久而久之,宗教已经超出了信仰的范围,已经成为文化中的一部分。
《文化翻译观下文化负载词汉英交传方法研究》范文

《文化翻译观下文化负载词汉英交传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文化负载词在汉英交传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文化负载词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它们在语言交流中扮演着传播文化的角色。
然而,由于其文化特性的存在,这类词汇在翻译时常常遇到挑战。
因此,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研究汉英交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二、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基础文化翻译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
这一观念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翻译者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保留其文化特色。
三、汉英交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在汉英交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词汇空缺现象,即某些文化负载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二是语义歧义现象,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含义可能存在差异;三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某些词汇可能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或象征意义。
四、文化翻译观下的汉英交传方法针对上述难点,本文提出以下汉英交传方法:1. 深入理解文化背景:在翻译前,翻译者应深入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以便准确把握词汇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2. 借助注释和解释:当遇到词汇空缺或语义歧义时,翻译者可以通过添加注释或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3. 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翻译者可以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策略,以实现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目的。
4. 保留文化特色:在保证信息准确传达的前提下,翻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五、实例分析以“龙”为例,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尊贵、力量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则常常被视为具有威胁性的生物。
在汉英交传中,如将“龙”直译为“dragon”,可能会引起误解。
因此,在翻译时应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如将“龙的传人”译为“descendants of the Loong”,以保留中国文化特色。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英翻译在国际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翻译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分析汉英翻译错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错误1. 直译问题直译是指按照源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结构逐字逐句翻译,而忽略了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惯用表达方式。
这种错误容易在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之间出现。
例如,中文中有一句话“挂羊头卖狗肉”,翻译成英文时直译为“hang a lamb head and sell dog meat”,但这在英语国家没有说法,正确的翻译是”false advertising"。
改进措施: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目标语的语法、词汇和习惯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采用切合实际的翻译方式。
2. 人称代词问题汉语缺乏英语中丰富的人称代词和时态,因此在翻译中常常出现错误。
例如,“我”这个人称代词在中文中常常被省略,而在英语中却必须出现。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容易出现混淆人物的情况。
改进措施:在翻译中要注意语言之间人称代词的差异,确保翻译准确、清晰、无误。
3. 语法结构问题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翻译中容易出现语法错误。
例如,“我昨天去了超市,买了一箱苹果"翻译成英文时,容易误译为”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boug ht a box of apples”,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and bought a box of apples"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礼仪习惯也存在诸多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时通常要使用尊称,“您”、“先生”、“小姐”等,而在英语国家中则更多使用直呼名字的方式。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容易出现误翻的情况。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
在进行英语翻译时,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将探讨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
跨文化视角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在进行跨文化视角转换时,翻译者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 语言差异: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特点,对原文进行调整和转换。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
3. 礼貌用语:不同文化之间的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进行跨文化视角转换时,翻译者需要有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敏锐的文化感知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翻译者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英语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技巧包括:1. 直译和意译: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目标读者的习惯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有时需要进行直译,有时需要进行意译,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2. 同义替换:在翻译时,有时会遇到原文中的词语在目标语言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翻译者可以通过同义替换的方式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可以理解的形式。
3. 衔接过渡: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过渡,尽量使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性和流畅性。
4. 保留原文风格:在翻译时,需要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以使译文更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5. 添加说明:在翻译时,有时需要添加一些说明或背景信息,以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习惯。
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21 年 1 01 1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山西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o r a fS a x R d o& T Unv ri u n lo h n i a i V ie s
No. 6
NO . 2 1 V 01
薯j l l 薹 薹曩 l _ ◇ 舞l _
基金项 目: 文是 2 1 本 0 0年景德镇陶瓷学院青年教 师教改课题 “ 语篇差 异 与 跨 文 化视 角下 大 学英 语 翻 译 教 学 之 改革 与 实 践 ” 的研
究成 果 之 一
文化中没有, 从而在翻译 中双语转换时形成一种词汇空缺。 如汉语中的“ 饺子、 叩头” 和英语 中的 “he ,oby 等都 ces cwo” e 属于文化词。文化含义词所指的事物或概念是对方有的, 只 不过在词义的宽窄方面只有某种程度的对等。不对等的部分 有大有小 , 造成对方的词汇空缺。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 个原因。一是词汇体系划分不同, 也就是说由于不同社会文 化对客观事物和概念的不同切分而造成意义不重合, 只有部 分对等。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汉语和英语中亲属词 的不重 合, 如英语中父母亲的兄弟姐妹 的子女共 同使用一个称渭 cu n可以表示汉语中“ os , i 表哥、 表弟、 表姐、 表妹、 堂哥、 堂弟、 堂姐、 堂妹” 。二是由于联想不同引起的词汇不对等, 如汉语 和英语对相同动物引起的不同文化含义。比如喜鹊( ap ) m gi e 在汉语中是喜事I -  ̄f的象征, i 而英美人却认为它饶舌多嘴。 ( 大学英语翻译实践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 二) 在具体的翻译教学中, 笔者力图引导学生从文化交流的 角度探讨文化词语的翻译, 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 努力做 到既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又不破坏译文的可读性 , 使译文在 译语语境中完成其预期功能。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主要有四 种: 音译、 直译或直译加注、 意译和借用。 1音译。反映汉语和英语特有事物的名称, . 在汉英互译 时采用音译法。例如 : 叩头 (ot )饺子 ( a i、 i i kw w 、 o io )Hp e iz p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口译在各类国际会议、商务谈判、文化交流等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因此,从释意论的视角下研究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释意论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重要性释意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核心是传递原文的意义和内涵,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
文化负载词则是指那些蕴含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是特定文化中的独特表达,反映了该文化的历史、社会、风俗等特征。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是传递文化信息、确保交流顺畅的关键。
三、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的难点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存在以下难点:一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或语义不对等;二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三是专业领域文化负载词的复杂性。
这些难点要求口译员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素养。
四、释意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一)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口译员应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历史背景、社会习俗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同时,要尊重文化差异,避免直译导致的误解。
(二)灵活运用翻译技巧1. 直译加解释:对于那些蕴含特定文化内涵但英语中无对应词汇的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式,即保留原词的意义并进行适当的解释,以确保听众理解。
2. 意译:对于因文化差异导致语义不对等的文化负载词,可采取意译的方式,将原词的意义用英语中的相应表达进行转换。
3. 借词:借鉴外语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使其符合汉语或英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式在翻译专业领域文化负载词时尤为有效。
(三)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口译员应通过学习、实践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语言表达的敏感性等。
此外,还要关注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便在翻译专业领域文化负载词时能够准确把握其含义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摘要: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而在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语言空缺现象。
因此,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去分析并掌握一些空缺现象的处理方法能够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并掌握一些翻译方法,并对翻译实践作出指导。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词汇空缺翻译方法一、引言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现象已是普遍,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难免会遇到空缺现象,因为语言之间的空缺现象是普遍存在,且给翻译带来诸多困难。
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简要分析汉译俄译中词汇空缺的处理方法。
二、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翻译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是普遍。
并从上世纪70年代起建立起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贾玉新,1997:17)而翻译实践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历史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宗教的传播等等都有翻译活动参与其中,但是翻译的概念又该如何理解呢?奈达曾指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安顺市转学报,2001:2)从上述几个定义可以看出:第一,翻译是一个语际转换过程,是语际交际的桥梁;第二,翻译是文化间的交流;第三,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以信息传递,交流思想为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行为。
三、空缺理论空缺现象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与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patterns”(偶然的缺门)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空缺”理论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
20世纪80年代,ю. а. сорокин和и. ю. марковина从民族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针对异文化文本的理解(пониманиеинокультурноготекста)中出现的民族文化特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即空缺法(методлакун)。
他们认为,异文化文本理解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在阅读异文化文本时,读者会遇到不理解、感到生疏的地方,这说明篇章中存有反映民族文化的特别成分,即“空缺”。
这是在一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现象、特征等等。
ю. а. сорокин和и. ю. марковина将空缺划分为语言、文化、篇章三大类。
语言类分为:1)词汇空缺;2)语法空缺;3)修辞空缺。
其中词汇空缺分为:1)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如:汉语的旗袍(ципао),俄语中有сарафан(萨拉凡);2)由于风俗习惯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如:中国人将结婚称为“红事”,而俄罗斯人则有在婚礼上喊горько!的习俗;3)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如:乌牛白马(чёрныйбыкибелаялошадь),俄语中有красныеяйца(彩蛋);4)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如:中国的“红茶”,俄罗斯人译作чёрныйчай;5)由于语言以及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谭载喜,2005:76)四、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其目的就是传递文化信息,交流思想。
在此过程中,译者既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译文信息的发出者。
译者(接受者1)必须准确理解原文作者发出的信息(信息1),然后用译文(信息2)准确地传达给读者(接受者2)。
而信息传递就是编码、解码的过程。
奈达曾用下图表示翻译的过程:空缺是双语翻译中的一大难点,但并非绝对不可译。
空缺的翻译需经历三个阶段:1)解码,即读者对词汇空缺的理解。
空缺解码的任务是凸显字面意义下的语义内涵;2)重构,即对文本进行语义、逻辑分析后,按照原作者的主体构思和心理轨迹来填充、补偿、以利新文本的意义整合;3)整合,就是针对空缺在文本中的语义和形式的整体转换。
空缺法提出了两种消除空缺的方法:1)揭示原文文化概念涵义的填空法。
具体实施步骤有:借入原语言单位;意义具体化;词法形式;翻译原文中的民族特点成分;注释等等。
2)借用与原文文化类似的本民族文化成分的补偿法。
具体实施步骤有:借用本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现象、文化背景;援引本民族文学的经典作品等。
(中国俄语教学,2002:7)下面我们就简要分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俄汉互译中空缺词汇的处理方式:1.填空法借助于填空法,可以尽量保留原作中的形象,原文的民族特点,并且有助于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1)直译孔明指谓孟获曰:“汝不降吾,真愚人也。
吾有如此之精兵猛将,粮草兵器,汝安能胜吾哉?汝若早降,吾当奏闻天子,令汝不失王位,子子孙孙,永镇蛮邦。
意下若何?”чжугэлянсказал:—видишь,сколькоуменяпровианта?асколькоотборныхвоиновиоружия!еслитынепокоришься,будешьглупцом,аеслипринесешьповинную,ядоложуотебесынунеба—затобойостанетсятитулкнязяиправовечновладетьманьскимиземлями…согласен?古人以为君权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译文中直接将“天子”译作сыннеба,保留了原文形象,使得文化信息的传递稍显不足。
对于俄罗斯读者而言,并不能真正理解天子的含义,故建议加注сыннеба–вдревнемвременивкитаеимператориназываетсясыномнеба.2)音译加注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
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
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чжанлянуичжанбаосостаткамисвоихвойскудалосьвырватьсянадорогу. ноздесьимпреградилпутьотрядсразвернутымикраснымизнаменами. впередиотрядаехалвоеначальникростомвсемьчисмаленькимиглазкамиидлиннойбородой. этобылцаоцао,попрозваниюмындэ,родомизкняжествапэй.尺:旧长度单位,三尺相当于现在的一米。
该长度单位属中国特有,故译者采用了音译法,直接将“七尺”译作“семьчи”。
并在译作的术语表中给出注释:чи–мерадлины,равная 32 сентиметрам.这样不仅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还给俄罗斯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长度单位的小知识。
3)意译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
онираспространялислухи,чтосинемунебуприходитконец—наступаетвекгосподстважелтогонеба. чтовпервомгодуновогоциклавподнебеснойвоцаритсявеликоеблагоденствие,ипредлагалилюдямнаворотахсвоихдомовписатьмеломиероглифыцзяицзы .中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天干与地支循环相配,形成六十个配组,甲子即为干支之首,“甲子年”为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一年,每个循环为六十年。
此例中出现两个“甲子”,第一个“甲子”就是甲子年。
译者采用意译法,译作первыйгодногогоцикла。
例文中的第二个“甲子”是人们写在门上的汉字,译者采用了音译法,并加以注释:цзяицзы—вкитаесуществоваласистемалетоисчисленияпоциклам. каждыйциклохватывалшестьдесятлет. первыйгодшестидесятилетнегоциклаобозначалсяциклическимизнакамицзяицзы,ипоэтомувсясистемалетоисчисленияназываласьцзяцзы . вданномслучае,первыйгодцикласоответствует 184 годун.э.这样,根据上下文以及注释,译文的读者,即使不了解中国的纪念法,亦能明白其含义,但是如此前者意译,后者直译,又失去了原文形象上的前后联系。
2.补偿法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
вдругвовремятретьейстраживоинызаметили,каклегкийветерзашевелилполотнищазнамен.更为中国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间的一个时辰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
每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一更从19点开始,至21点,二更为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三国演义》的俄译本将“更”译为стража。
стража(旧词):воружённаяохрана,即警卫,卫兵。
将“更”与стража相比,两个词都是旧词,且中国古代都有更夫打更,而俄罗斯警卫也都是轮班倒的,二者有相似之处;夜间共有五更,是固定的,而,俄罗斯每夜并不固定有几班值班警卫,天气好时每两个小时换一班,冬季夜里十分寒冷,则每一个小时换一班,因而,就算是用третьейстражи也并不能让俄译本读者彻底弄明白三更到底是夜间什么时间,所以笔者认为此处亦可加注:вдревнемкитаепятьстражводнуночь. перваястражаначинаетсяссемичасоввечера.однастража–околодвухчасов.这样译文显得更加明确。
五、结束语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翻译有责任有义务去担任原文与读者之间的桥梁。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了解空缺现象,并掌握一些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方法,有助于指导其翻译实践。
翻译是一项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扎实的双语功底,语言驾驭能力以及语言文化、社会背景只是。
因此,译者不仅要努力掌握好语言,以及理论知识,也要注重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积极储备知识,掌握翻译技巧。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提升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1] 何秋和,论空缺与翻译理论[j],中国俄语教学,1997年第2期.[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年.[3] 李向东,空缺现象与空缺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02年第4期.[4] 廖七一,翻译与信息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5] 罗贯中,《三国演义》[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6] 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7] 赵欣,跨文化交际与翻译[j],安顺师专学报,2001年6月第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