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一中2020年高三语文作文结构
【语文】河南省安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安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在当世仍有典范意义与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
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地位稳固如泰山,如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韦勒克所说:“文学经典已经被牢固地确定下来,远远地超出怀疑者所容许的程度。
贬低莎士比亚的企图,即便它是来自于像托尔斯泰这样一位经典作家也是成功不了的。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人怀疑传统经典的合法性,在欧美学术界掀起了一场维护经典和批评经典的“文化战争”。
此种思潮90年代传入中国,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引发了谁是现代经典作家之争。
不管是欧美学术界,还是中国学术界,关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从根本上撼动经典的地位,无非是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但前提它必须是经典。
卡尔维诺用十四条理由说明为什么读经典,其中几条都与耐读性有关。
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凡可以称为经典的书,一定是值得我们不断阅读的精神产品。
经典的耐读性反映在三个方面。
首先,经典必然是独创的,是独一无二的。
《红楼梦》面世之后,续书很多,但没有一部成为经典,原因很简单,《红楼梦》只能是一部,不能有第二部,第二部就非独创。
鲁迅被看作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为什么鲁迅是经典作家?读《阿Q正传》就可知道。
鲁迅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阿Q,并用阿Q这个形象来凝缩中国人的国民性——阿Q精神胜利法。
他的自轻自贱,他的妄自为大,他的自我安慰之道,都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息息相关。
鲁迅当时就看穿了当代人的这些把戏。
其次,经典的耐读,来自于其丰厚的内涵。
王蒙曾说:“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红楼梦》,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体会新解读。
”这是讲经典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无尽的宝藏。
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2020届瑞安市安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瑞安市安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文化本质缺乏认识,没有一个应对政策,这是文化所面临的冲击,文化遗产一定会被这种高速的现代化、城市化、旅游化所破坏。
本来中国文化是多样的,不论汉唐,还是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楚文化、齐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就是近百年的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的文化也完全不一样。
北京是政治精英文化;上海是商业文化为主,当然也有精英;天津是市井文化。
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么缤纷灿烂,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的所有文化板块,直到现在还是活着的。
中国虽然城市破坏很严重,但地域性格还是人文气质的。
可是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现在这样,600 多个城市基本上千篇一律,残余的历史街区已经支离破碎,有的甚至一点踪迹都没有留下。
15 年以来,“造城运动”已经将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全部卷土重来一次,抹去历史记忆,彼此克隆,使中国城市像蚂蚁一样彼此相像。
同时,堆满了罗马花园、意大利广场、美国小镇、英国郡。
世界上只有像杜塞尔多夫(“二战”时候被炸平的城市)、华沙或者唐山大地震后城市才会重建。
但是塘沽滨海新区的一次建筑师的高峰论坛曾打出一个主题词——“有多少城市可以重来?”后来我专门做了一个演讲,我说城市不能重来,每个城市里有大量的文化遗产,有物质的、非物质的,有地上的、地下的,连街道的名字都是文化遗产。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与建筑师的无能、急功近利、趋炎附势有很大关系。
开发商想要建几个好卖的房子,他们就在网上找几个个别的城市热销的房子加以改头换面。
作家们、艺术家们会打著作权的官司,但是没有一个建筑师打著作权官司,因为天下建筑一大抄,这样建设出来的城市怎么可能不一样?此外,中国的城市不是线性发展,而是突然变化的,进行的是一场世界城市史上绝无仅有的全国性的“造城运动”,建筑师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有那么快的速度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建筑。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2020年的高考作文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
考生需要从XXX、XXX和XXX三个人中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那个,写作难点在于考生对于三人的一些事迹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素材。
那么这道作文题到底应该怎样在有限的素材下写作呢?作文题】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XXX争夺君位,XXX和XXX分别辅佐他们。
XXX带兵阻击XXX,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XXX装死逃脱。
后来XXX即位为君,史称XXX。
XXX对XXX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XXX不可。
于是XXX重用XXX,XXX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XXX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XXX说:“XXX九合诸侯,不以兵车,XXX之力也。
”XXX说:“天下不多(称赞)XXX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XXX、XXX和XXX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限制。
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包含两部分,一是XXX向XXX公推荐XXX,自己甘居其下,而XXX不计前嫌,重用XXX,终成一代霸业的历史事实。
二是后人、XXX和XXX等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的三则评论。
考生联想和思考要由此出发,不得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思维的落点要在“XXX、XXX和XXX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
2.典型任务限制。
“XXX、XXX和XXX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是考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最”字有思维上的限制,有“最”就有比较、权衡、选择。
要比较、衡量,就要有相应的标准,必须在对比中凸显“最”字,不可评价其一而不及其他。
而这个“最”的标准的确定,是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也反映出考生对志向、情怀、智慧、品格、贡献等不同维度的不同理解。
文章体式为发言稿,发言者身份应为中学生,发言对象为同班同学,考生应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满分作文结构范本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壮哉林则徐
在清王朝做着天国美梦之际,野蛮霸道的西方列强用坚船 利炮打开了中国久久紧闭的“天国之门”。由于清朝统治者的 腐败无能,只好让侵略者为非作歹。在此之际,中华民族出现 了一位令侵略者心惊胆寒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林则徐,那时。 他用明智的双眼看透了事态百象,便仰天高亢“苟利国家生死 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把维护民族尊严的重担甘心情愿地放 在自己的肩膀上。“虎门销烟”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振奋 了中华儿女的精神,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 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人与路 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还记得么?那时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从我妈手
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 地上。
你说,你要等我回来再走,可是你忍了三天 三夜,念叨了一个礼拜,我还是没回来。看到你 时,你那双在田间耕作了半个世纪的手凉了。我 问自己,上哪找你?唯有借着这些冥币,让它们 为我铺一条“心路”,寄托我的深情,问候天堂 里的你……
(2)人物板块结构 所选用人物在结构上单独成段,除有人物事迹外,还应有人物的评价。
▪ 借问酒家何处有
酒,曾是先人们最为经典的享受,“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 那是曹操的感慨;“李白斗酒诗百篇”,那是 诗仙的豪迈。如今,酒在哪里?
剑南春呢?国宴茅台呢? 如今,没了酒,只有酒精。 酒中孱水曾让多少英雄拍案而起,大呼上当! 如今,孱水反而成了一种奢望, ▪ 因为酒精中已无水勾兑! 狂饮的李白呢?对酒小酌的东坡大师呢?没有 水还能有酒吗?
中联盟河南省安阳一中高三语文作文指导课件作文论证

• •例2.正确的选择使人生无悔。前苏联伟大 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 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 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 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 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高尔基没有 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 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文学巨 匠了。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 人生无悔。(《正确的选择,无悔的人生》 )
•
例2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难以想象海 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 不愿再去试图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利 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 宇宙中却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 ;天生智障的舟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俨然一切生命的主宰.在这几个画面叠加 的一瞬间,我忽然领悟了生命中非凡的含 义,那就是挫折之后的奋起,重创之后的 屹立.(《遗憾也美丽》)
•
三、明暗例----双管齐下,黑白益彰
例1:我国明代的张溥,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 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 。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 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 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 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 碑记》。相反,宋代的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 众。可他父亲整天带他四处炫耀,长大以后,却变得庸 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不难看出,张溥的成功来自 于勤学苦练,而仲永的失败是由于不思进取。由此可见 ,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确 实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 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 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 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 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 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2020年安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安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盏马灯薛培政我到某市干休所采访“老边防”梁英才,发现他家卧室的墙壁上,挂着一盏老式马灯,看上去与室内的现代陈设极不协调。
梁老的老伴打趣道,自打老头子回到内地后,这盏马灯就再没点燃过。
老头子却拿它当宝贝,隔几天就拿下来擦拭一番,还捧在手里左右端详,像欣赏宝贝似的。
见我对这盏马灯好奇,梁老便将马灯从墙上摘下来捧在手中,给我讲了一段往事——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26岁的我担任了连指导员。
暮春的一天早上,尚未吹起床号,通信员便将我推醒,通知我到团部接受一项紧急任务。
当我快步赶到团部时,团长已在那里等候我了。
团长告诉我,根据气象预测,今年天山天池冰面解冻可能要提前。
他随即命令由我带队,以最快的速度将山上伐下的木材,用,马匹通过天池冰面运到对岸,为战备施工备足木料。
当我带领两个排的兵力赶到天池边时,才发现作业的艰难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次要往山下运送的木材,都是6至10米长,粗的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松木。
近似原始的运输方式,是在木材的一头钉上数个铁钯,用绳索系牢套上马匹拖过冰面。
要将堆积如山的木材全部运到天池对面,至少需要一个月。
当运输进入后期时,我们不愿看到的一幕出现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天池出现了解冻的迹象:放眼望去,湖面上的裂纹清晰可见,并不时发出阵阵冰裂的声音。
天池平均水深60余米,最深处约105米,因属高山湖泊,水温较低,假如人或马匹不慎坠湖,几乎就没有抢救的可能。
任务紧急,情况突变,向上级请示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停止运输,剩余的木材只能等到冬季封冻时才能运出,势必会影响战备工程的进度;若是按照原来的运输方式作业,造成伤亡怎么办?我心急如焚,在天池边踱来踱去,虽有寒风吹过,但仍感到身上一阵阵燥热。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利用夜间气温低,浮冰间再次形成连接,天池冰面相对固定的时机,组织展开夜间作业。
2020年安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安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三笑于德北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州。
或许,这也称不上是一个故事吧。
1993 年的春天,他因为单位的业务,从北方直抵上海,又从上海转杭州,从杭州坐夜航船到苏州。
船上的一夜十分诗意,他要了一碟豆腐,一碟青菜,一瓶老酒,一碗饭。
他吃掉了这些东西。
他近铺的一个老者说:“小伙子好饭量呢!”他就笑了。
夜风从运河上吹来,潮潮的,带有一点水腥。
船是早上七点钟到的苏州,苏州给他的印象是水气忒重。
他背了一个大包,茫然地伫立在街头。
远远地可见北寺塔,高高地占据苏州的天空。
他望着北寺塔,信手翻着从家里带来的小册子,那上面说:“寺乃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为乳母陈氏买地所建。
”他觉得这一切真遥远。
他翻看地图。
那上边标明,怡园离他最近。
他就步行去了。
他想在江南见到的桐花,一树一树的,美丽极了。
是桐花吧。
那么高大的树开花了,他还是第一次领略。
他去怡园。
书上说:怡园位于人民路343号。
苏州的路少有灰尘。
他以全新的感觉走在苏州的路上,像一个诗人。
他在心里说:苏州,是春天里的一条飘带。
印花的飘带,淡淡的水墨把白绢点染出几分娇羞。
你看,他可不就是一个诗人。
诗人到怡园去了,他第一次看园林,他一下就给迷住了。
怡园中有一口小井,他去的时候,一个苏州女孩正用小桶向上提水,那优雅的姿势无限娉婷,腰肢款款,春衫荡起微风。
他举起相机。
镜头里的女孩肤白,发黑,弯眉细目,齿洁唇红。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她说的是苏州话,但他好像一下就听懂了。
他没想到苏州话这样好听,像女孩手中的小桶,一汪清水透明而晶莹。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他说:“竹风。
”那女孩的身后真有一簇春竹呢,葱郁、茂盛、青翠。
女孩说:“什么?”他说:“竹风,竹子刮起的风。
”女孩就掩口笑了,她的意思是只有风能刮动竹子,竹子怎么能刮动风呢。
她转而又笑了,她的意思是:可不嘛,风能刮竹竿,竹子怎么就不能刮动风呢。
2019-2020学年安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安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人类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信息成为一种全球共享的资源,但同时也正显著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乃至于对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网络伦理是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研究对象包括在网络使用和运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网络与社会其他现象相关联而出现的交叉问题和由网络道德而引起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摘编自陆航、畅国杰《构建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网络伦理》)材料二:网络为保持本国的政治独立带来困难并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落。
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恶意的政治制度信息多数不能侵入他国民众,网络的出现大大减少了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们进行交流的限制。
网络日益成为政客们善用的政治工具。
此外,信息网络的国际化趋势,导致民族文化的萎缩,形成文化霸权主义。
英语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中的最主要的语言,这样,以英语为语言载体的全球网络文化随着信息网络的延伸而扩大,而网络文化中所携带的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观点冲击着非英语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逐渐征服当地文化,最终形成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全球网络文化。
网络使人际关系淡漠、情感疏远,造成人类退化危机。
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群体纽带越来越松弛,最终导致群体意识淡薄和各种群体结构松散。
同时,网络的发展使人进化朝反方向发展:人类由于工作和生活对电脑的依赖,将会使身体出现退化;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的交往都越来越多地依靠信息传播媒介,从事间接交往,不同人种的混杂现象来越少,人类将进入永久的隔离状态。
这将导致人类人种质量退化,最终可能出现人类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市一中2020年高三语文作文结构
以2019年高考全国I卷为材料,综合运用今天所讲的三种作文结构中至少两种,拟出写作提纲。
要求:1、有完整的题目。
2、写出完整的开篇。
3、列出分论点,体现出今天学习的作文结构。
分论点至少要写三个。
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20字。
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
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范文:
渺小与不朽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渺小的诗人,历史的尘埃拭去了他的姓名,却盖不住他不朽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多少年来,多少中华儿女就如这位诗人所写的一般,耕地,织衣。
在漫漫的长夜里,期待忙碌的黎明,薤上露,露沾衣,衣不惜,愿无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渺小而不朽的涟漪。
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忘却了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去劳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了人工智能来替我们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被困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懒散的孤岛上;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要依赖别人的劳动,自己萎缩在生活的角落里,并且嘲笑着光荣的劳动者。
今天我在这里的讲演,就要说说自己的心声。
我也注意到了,今天的社会中,有勤劳者,有懒散者,有热爱劳动者,也有不尊重劳动者。
勤劳的人,对于劳动存有一种天然,繁忙于晨兴,戴月于归途。
要知道,清晨尚在熟睡的现代都市,是被清洁工唤醒的,戴上口罩,挥动扫帚,累了就坐在路边,从怀中摸出余温尚存的早餐,望一望街角,听一听风声。
学生与老师,不约而同前往学校,在书声琅琅的窗前,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工人爬上了吊车,农民堆好了柴草。
勤劳如此平常。
热爱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超然。
当陶渊明除去园中杂草,荷着锄,拭去汗,采菊东篱,种豆南山,悠然如飞鸟,超然若浮云。
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再分辨。
勤劳如此不凡。
尊重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敬畏。
他们能够敬畏路边的清洁工,能够停下车,静静等待他们扫过眼前的路,而不是鸣笛示警;能够敬畏餐厅中的服务员,能够耐住性子,等待他们端菜过来,而不是喝三道四,指指点点;能够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说一声“谢谢”,而不是漠然路过。
勤劳值得尊重。
同学们,老师们,今天,此时此刻,我想对你们说:我们虽然处于科技发达的时代,有着人工智能,但人类仍然渺小,年寿终将有尽,荣乐也不过只享受一世,真正不朽的,在于一双勤劳的双手,用它去劳动,去创造,将渺小变为不朽。
谢谢大家!
生在勤,不索何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百姓不勤,遂有饥寒。
管仲又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耕织不仅是衣食之源,也是礼仪文明的基础。
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劳可安邦。
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
黄帝建造屋宇,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创制乐律;虞舜种田补鱼,烧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无事;苏秦熟读兵法,不舍昼夜,终有所成,名垂青史。
无论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史佳话,还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勤劳使人杰出的真理。
不仅如此,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绵延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有人说是农耕文明的稳固保守,有人说是大海、大漠、大山对于外来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
诸如此类的回答,不胜枚举。
我想,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长期扎根于农耕的中国人自然形成的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也不无关系。
因为勤劳,我们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迹;因为勤劳,我们走过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强的近代重生之路;因为勤劳,我们坚定不移、从容自信地追逐着我们的复兴之梦。
同学们,因为勤劳,我们也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名片。
上面印着苍茫山脊上的万里长城,恢弘壮丽的兵马俑,庄重神圣的莫高窟,横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铁路,深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静默不言的跨海大桥,呼啸而过的中国高铁。
当然,仔细看去,上面还写着一排无形的大字——勤劳的中国人。
反观当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却存在着回家葛优躺,洗衣靠父母,吃饭等人送,扫地不积极,学习变懒散等不正之风。
英国有句谚语:“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
”我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动力。
有人说劳动的事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诚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科技给予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
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人类的全部需要,相反,人类需要更高级的劳动和更高的智慧来管控科技。
否则,被奴役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在未来人工智能流行的年代里,我希望我们仍然能够时刻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在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们,想起那句:“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
严的活着,劳动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而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
”
同学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我们得以挣脱牢笼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劳动。
雨果曾言:“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换言之,劳动者始终主宰着时代。
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时代、地点,沉默而高贵。
阳光沿着既定的轨道滑动,那是先民们铭记于文字中的劳作日常。
天有四时,他们有条不紊地挥舞着双臂,修犁、耕种、采桑、织布、收割、酿酒……从身边起伏而过,如松涛一般现出季节痕迹的自然之声,仿佛一种应和:春天的莺啼,夏日的蝉鸣,秋季蟋蟀振翅,入冬,雪沉沉压住声响,只有灶头的柴火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低唱,弥漫出一丝丝甜香,劳动,让生命的脉络由此相续。
镜头一转,稳定而较为迟缓的农耕时代中跃入了工业革命的火种劳动以一种新的形式在延续。
电光穿透蒸汽的薄雾,世界像堆积木似地层层涂上更加鲜亮的色彩,路更平坦,车如游蚁,留声机里有婉转清晰的声线。
文学家和哲学家们在灯光下抚摸过他们被打印成铅字的作品,那些小小的黑体字将要插上翅膀飞往世界各地,再无阻碍,在各种国籍和肤色的人心里点燃起另一种光亮。
新的劳动,带来工业时代的喜悦欢欣以及觉醒,像碟片里音乐家的琴键,不断呼出新的渴盼,工业时代,又促进新的劳动发展。
时光继续向前轮转,如今大多数人都是电子科技的拥趸,“劳动”可以断档隐匿了吗?并不,科技时代更需要劳动,唯有思考,唯有亲自实践,才能在信息爆炸时代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知。
我们习惯了简化而便利的一切,只需手指轻轻一划,很多问题似乎就已迎刃而解。
但这不是生活全部的奥义,当然不是——冰冷的器械不能代替经验、情感以及沟通。
“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
”求学问如是,其他事业何尝不是如此?科技的进步只是为大家提供了利器,而人的思考和直接经验怎能被代替?要想真正了解并精通,除非自己动手,
否则终究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
打开网络,搜索时争先恐后冒出的种种“教程”,真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如何去做,此过程中几有分符合自身情形,如何因地制宜,适时调整,都是极其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不断地思考、尝试。
你仍然甘心做一个“电子奴隶”吗?相信我,只要尝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可得的、重复滥用的事物所蛊惑。
无论身处何处,你的思想将伸向宇宙般广大、星河般灿烂的境地,你感到无限的幸福,因为你在思考和劳动中实现了真正的独一无二的自我。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从田间地头到宇宙天空,从注目方寸到思接千里,不同时代的劳动,让我们得以不断挣脱牢笼,我们也可以成为新时代的新劳动者,打破新时代出现的新牢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