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章第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 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章第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 苏科版

第3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的观察、操作能力。

2.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牙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CAI:有关食物的录像片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吃?食物进入人体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导入新课——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小故事]: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

这粒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

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姗姗上厕所时离开了姗姗。

[出示]: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同学们描述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讲述]:刚才同学们按照食物的经过路线描述的消化系统的组成,我们把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

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消化腺。

[提问]: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小结]: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分泌唾液肝脏——分泌胆汁消化腺胰腺——分泌胰液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肠液教师活动[讲述]: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

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出示]:牙齿的模型。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新版)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新版)苏科版

第四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总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尝试自已制定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过程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制定探究计划。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资料解答: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吃得比以前“油水”大多了,许多人患上胆囊炎、胆结石,最后切除了胆囊。

很多人认为胆没多大用,切就切了,而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博士生导师韩英教授却指出,切除了胆囊要小心大肠癌。

胆囊是什么?韩教授打了一个比方,她说,人的胆囊好比一个储存胆汁的“水库”,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大部分储存在这里,我们吃饭以后,特别是进食含油脂多的食物以后,胆囊收缩,把储存的胆汁排入肠道,发挥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

如果胆囊被切除了,胆汁无处储存,便持续不断地排进肠道。

胆汁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会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黏膜,会使肠黏膜癌变。

现代人饮食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三高一低”,即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

“过剩”的营养不仅会使血管粥样硬化,也可使肠道“油腻”,易附着渣物,并刺激肠壁,引起排便紊乱,或出现便秘。

便秘是由于这些食物较难消化,加上城市人普遍缺乏体力锻炼,肠蠕动减缓,使粪便堆积。

粪便中许多有害物质,如“二级胆酸”、细菌、残渣等,长期潴留,对大肠癌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切除胆囊的患者在饮食上更要格外注意,不要吃高脂油腻的食物,特别是不能吃煎、炸食品,尽量减少肠道内的“二级胆酸”的附着。

此外,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纤维素多的食物,多喝水,保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及时排除肠道毒素,对预防大肠癌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2)掌握食物的吸收过程。

(3)理解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2. 能力目标:(1)能够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2)能够解释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能够分析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关爱身体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食物的消化过程。

(2)食物的吸收过程。

(3)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

2. 教学难点:(1)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的生理机制。

(2)营养物质在身体内的代谢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营养物质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食物消化、吸收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营养物质的图片和视频。

(2)实物模型:展示消化系统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互动环节:设置问题抢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食物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食物是如何被身体消化吸收的吗?”2. 讲解:(1)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口腔、胃、小肠等环节。

(2)讲解食物的吸收过程,重点介绍小肠的吸收功能。

(3)讲解营养物质的作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3.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食物消化、吸收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4. 互动环节:(1)设置问题抢答,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饮食习惯,互相交流学习。

五、作业布置1. 绘制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图。

2. 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习惯的短文。

3. 观察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分析其合理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学生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消化与吸收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3.强调消化与吸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方面。
1.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实验探究。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针对学生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方面的认知,进行科学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4.鼓励学生相互分享作业成果,开展互评、互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5.对于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他们对生物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但个体差异较大。在学习《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这一章节时,大部分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食物消化、吸收的详细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可能仍感陌生。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方面已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的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物的消化过程,引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使学生掌握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

3. 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

三、教学难点:1. 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 食物消化吸收的详细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消化系统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消化系统的结构及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消化系统模型或图片。

3. 食物消化吸收过程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内容:1. 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囊、胰腺。

2. 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如口腔的咀嚼、胃的消化、小肠的吸收等。

3. 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七、课堂活动:1. 观看消化系统动画,了解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小组讨论: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不良饮食习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八、课后作业:1. 绘制消化系统图,标注各器官名称。

2. 总结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消化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 学生对不良饮食习惯的认知和改正意愿。

十、测试与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消化系统知识的掌握。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食物消化吸收过程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十一、拓展活动:1. 参观医院消化科,直观了解消化系统疾病。

2. 开展“健康饮食”主题活动,提高学生饮食健康意识。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第二课时:讲解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3. 第三课时:分析不良饮食习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5. 第五课时:总结与测试。

七年级下册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及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及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及教学反思《消化和汲取》是人教版七班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其次章其次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在同学学习了食物中的养分的基础上,引出了人体是如何将食物消化并将其中的养分物质汲取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七班级下册生物消化和汲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运用试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操作试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过程,熬炼动手操作和观看力量。

2、通过整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等规律思维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科学发觉过程,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透过纷繁简单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初步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馒头历险记》,让同学们在观看的时候总结出馒头从被人们吃下去始终到被人体消化汲取直到排出体外分别经受了哪些部位,同学回答消化道及消化腺各部分的名称;老师进一步提问馒头在经过以上各部分的时候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同学无法回答,老师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消化与汲取》二、新课教学(一)利用导入中视频所呈现的食物从摄取到被细胞汲取的画面,引导同学总结出消化的定义: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汲取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二)老师展现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型,通过让同学自主观看引导同学总结出消化系统的组成: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构成,消化腺是由胰,肝唾液腺等构成。

并且让同学指出每个结构对应于身体的什么部位。

(三)通过实际生活,带领同学回忆馒头嚼的时间久了会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探究试验:探究馒头在口腔的变化。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假如是这样,他们各是什么作用?馒头为什么会变甜?2、作出假设: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

(新版)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1)

(新版)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1)
(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
3、引导学生看图3-5了解人体的消化腺并建立
消化系统的概念.
4、引导 学生分析图3-7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5 、食物消化的主要 场所在哪儿?
四,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 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
小组 讨论,交流
得 出结论:
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1、看flash动画.
2、对照课本P60页图3-5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
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 得出结论.
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
动画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
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5、组织学生总结小肠 适于吸收的特点.
五,小结与巩固
1、播放“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flash动画.
2、 讨论:
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3、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4、交流,总结:
(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 血 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1、看动画.
2、创作并表演“食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

七年级生物教案 消化和吸收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 消化和吸收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消化和吸收9篇消化和吸收 1初二生物教案消化系统导入新课:下面请大家看一组镜头(屏幕显示:人们的用餐镜头),看了这组镜头,大家可能食欲大增吧,可别光想着吃了,大家思考一个很简单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食物?每天吃的粮食、蔬菜、肉、蛋都到哪去了?”(学生讨论回答:人吃食物是为了活着;是为了吸收营养、食物都被消化了等等)讲授新课:人们吃饭是为了吸收营养,那么这些食物是如何变成我们人体需要的营养的呢,这项工作由消化系统这个大家庭来完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这个大家庭有哪些成员。

(屏幕显示:人体的消化系统模式图)这些器官大家都不陌生吧,谁告诉老师你认识哪一个?(提问学生,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指出器官并说出名称),好,我们来看看他说得对不对(屏幕显示各器官名称)。

这些器官就是我们吸收营养不可缺少的,我们把他们称作是“消化系统”(屏幕显示:消化系统模式图)。

下面我们对着这个图在自己身上找出他们的部位。

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给我们指一指。

(一位学生上讲台,边找部位边说出名称)。

知道这些器官的名字以后,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一下三个家庭成员:最硬的牙齿、最粗状的胃、最长的小肠。

第一个朋友来了,大家把嘴巴张开,他叫“牙齿”(屏幕显示牙齿结构图:牙齿――人身体上最坚硬的器官)。

请大家说说牙齿的功能和下列哪些物品的功能有点相似?(屏幕显示物品图:剪刀、锤子、刀子、石磨。

学生回答各种物品的功能)既然牙齿有这么多功能,我们就来看看它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

(屏幕显示:牙齿的结构图)牙齿长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牙槽里,每个牙齿分牙冠、牙颈、牙根三部分。

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本质。

牙冠的表面覆盖着一层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是牙骨质。

牙髓填充在牙齿中央的牙髓腔里,其中含有血管和神经。

牙齿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我们应该如何爱护它?对,首先就是要勤刷牙,大家知道刷牙的方法吗(一学生模拟刷牙,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刷牙的步骤和方法)?因此,如果牙齿损坏后会直接影响食物的消化,下面大家看看龋齿病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课标要求: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通过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制订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为制订“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探究计划。

四、设计思路:第1课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单纯的几点生物学知识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阅读、思考、分析是学习的基本方法。

本课将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通过简单的谈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辅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另外,本课将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食物在人体的旅行”,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

探究“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

五、活动设计:第1课时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创造情境,引入课题1.温故而知新。

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3.出示课题。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1.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

2.营养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人体是否能消化和吸收才是关键。

3.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

认识人体的消化道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2.播放食物在消化道“旅行”的flash动画。

3.引导学生看图。

1.看flash动画。

2.对照课本p60页图3-5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1.提到食物,学生很容易想到嘴和胃,干脆就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

2.动画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

为什么要消化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2.提出问题:(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 1.阅读课本p59页相关内容。

2.思考问题。

3.回答。

1.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

怎样消化1.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59页图3-4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2.提出问题:(1)这些营养物质被什么分解?(2)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3.引导学生看图3-5了解人体的消化腺并建立消化系统的概念。

4.引导学生分析图3-7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5.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哪儿?1.小组合作分析图3-4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并回答问题。

2.看图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3.小组合作分析图3-7,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交流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吸收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3页内容,了解营养吸收的过程。

2.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阅读和交流让学生先了解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以激发学生探究小肠结构的热情。

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

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5.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1.分析资料后产生疑问:小肠的内外表面积为什么差异这么大?2.讨论: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3.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4.交流、总结:(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

3.使学生理解小肠绒毛适于吸收的特点:壁薄(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运输脂肪酸)4.使学生加深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小结与巩固1.播放“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flash动画。

2.组织学生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1.看动画。

2.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通过看和创作表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什么样的启示呢?学生思考并作答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2课时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新课引入设问: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2.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哪些?3.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描述: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和胰腺;2.小肠很长,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从学生较熟悉的已学知识入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易被学生接受。

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用powerpoint和flash动画展示: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被消化成的小分子分别是什么?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3.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组织学生阅读、分析p63课文,设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别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观看后讨论、交流: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口腔、胃和小肠开始被消化,最终分别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以及甘油和脂肪酸;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3.胃和大肠也能吸收营养物质,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三大营养物质,描述各自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全过程。

1.使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人的消化系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

组织学生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得过哪些消化系统疾病呢?青少年暴食暴饮常常会引起诸如消化不良这样的消化道疾病。

设问:暴食暴饮为什么会引起消化不良呢?引出问题的探究讨论后交流:拉肚子、腹胀、腹痛、呕吐、胃炎、胃酸过多等。

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身边事作为话题,学生参与热情高,主动性强。

指导学生查阅p67-68关于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和p69关于唾液、胆汁消化作用的介绍,分析为什么暴食暴饮会引起消化不良。

小组内讨论,尝试提出探究问题。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懂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学习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是动手实验,在动手实验中往往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能发现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展开讨论,提出可能的假设,再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又能解决问题,这样循序渐进,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开发了智力,获得了新发现。

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视频呈现:1.马叮啉广告片段; 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对问题作出假设。

对于问题作出如下假设:1.暴食暴饮,过量食物影响了消化器官的功能;2.暴食暴饮,过多的食物不能被有限的消化液全部消化;3.暴食暴饮,消化液被大量食物冲淡,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减弱;4.暴食暴饮,食物在口腔内未被充分研磨、混合;5.暴食暴饮影响了胃的正常蠕动,食物未能与胃液充分混合。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评价学生的探究设计。

引导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糊的消化。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问题:1.各组设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2.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淀粉糊都变蓝,什么原因?3.如何充分利用好手边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提出改进实验方法,重新设计实验,在全班交流,再次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全班交流。

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提出如下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1.取4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d,各注入2ml淀粉糊;2.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3.向a试管内滴加清水2ml,向b、c试管各滴加2ml唾液,向d试管滴加1ml唾液;4.振荡,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约37℃水中恒温保存10min,同时取出4支试管冷却;5.向4支试管中各加2滴碘液,观察4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a试管内溶液变成蓝色,b试管不变色,c试管变成淡蓝色,d试管不变色。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化淀粉。

唾液过少,或与食物没有充分搅拌,都会影响消化,也就证明了暴食暴饮会使食物不能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