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朝代】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划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翻译与赏析(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1、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释: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
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翻译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赏析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以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部分古诗词的赏析: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写,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和吞吐日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为王湾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所作。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主旨】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表达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诗词赏析】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
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对“思君不见”的“君”,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
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不可即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主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对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诗词赏析】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
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主旨】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诗词赏析】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七年级上册古诗赤壁的翻译及赏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七年级上册古诗赤壁的翻译及赏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江底,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我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那历史形势将整个改观)那美丽的大乔、小乔,就只有永远锁在铜雀台里了。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一)峨眉山月歌 XXX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练】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通过连续使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助月亮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亮的夜晚,诗人在船上看到XXX吐出的半圆XXX,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助月亮表达了对亲友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在山间,有如青山吐月。
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通过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并把它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宅里寻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练】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两句讲述了青年时期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XXX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再次与XXX相遇的情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两句诗采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手法,写出了相逢之际正值风光秀丽的江南流水落花的时节。
这个“落花时节”包含了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朝由盛转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个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剔除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修改每段话:3.第二句写出了诗人在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同时也暗示了他孤灯听雨、难以入眠的离情别绪,就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附参考答案7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指导:1、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或者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2、主要有:①轻松、活泼、欢快、喜悦、愉悦、欢欣、乐观、激动、赞美、仰慕②沉痛、愤怒、激愤、痛恨、伤感、哀伤③慷慨激昂、豪迈、悲壮④孤独、忧愁、寂寞⑤恬淡、闲适⑥惜别、依依不舍、留恋、思念、怀念……)2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最能总领全文的是哪一个字?(观)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3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
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比如1、人物类(1)XXX、XXX—怀才不遇之人;(2)XXX、XXX—富商巨贾;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XXX、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柏—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XXX、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XXX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XXX—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人教版七年级古诗词赏析汇编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编者:梦在他乡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它抒发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
2.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分)开放题。
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2.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抓诗歌作者
3、抓住诗中意象(人、景、物)和情境(感情、气氛)的相关字词。
(2)教师针对上述方法逐一讲解。
(3)展示课堂检测题
(4)针对学生答题情况适时点拨。
1观看识记诗歌类型表,古诗歌传统意象及表达的情感知识。
2、学生观看幻灯片,边思考,边答题。讨论并纠正错误。
幻灯片展示:古诗词类型及思想情感表,古诗歌传统意象及情感,课堂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教具】
多媒体、U盘
【学习环境及学习资源】
学生观看中国古诗词大会,下载相关视屏;网上搜集湖南省近五年中考试题;《中考面对面》古诗词分类总结表:搜集资料了解诗歌意象概念;课前了解相关意象所表达诗歌情感;课后再做课外古诗歌练习。
【教学准备】
下载古诗词大会有关视频,搜集湖南省近五年诗歌鉴赏中考题,制作ppt课件。
4、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1、独立完成诗句赏析题。
2、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3、理解方法掌握规律。
4、课后练习巩固成果。
多媒体展示答题模式,古诗词表现手法及修辞方法知识。
应用多媒体给学生以视觉刺激,让枯燥理论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小结
1、播放轻音乐。
2、梳理总结本堂内容。
3用语言鼓励学生。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回顾知识。
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加课堂的容量。
画面描绘考点突破
1、教师归纳并讲解答题方法及步骤(多媒体展示)。
2、出示中考真题。
3、请几名学生上黑板书写答案。
4、针对黑板上学生答题情况,纠正错误,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展示参考答案。
5、调查学生答题情况。
6、当堂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1、理解教师讲解的答题方法。
2、学生按老师教的方法独立完成中考题。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诗词意境或内涵。教师讲解方法,学生练习巩固,师生讨论、归纳总结。
3、从炼句角度鉴赏诗歌,对诗歌主题、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出示练习题,师生讨论归纳总结,教师指导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
出示中考真题进行检测,了解情况;学生合作讨论;教师指导方法;课堂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结构简要流程】
学生观看中国古诗词大会视频片段,教师调查了解情况,学生谈感受,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导入新课-----------出示2016年株洲市语文中考题,学生练习------------展示近年来中考古诗词常考点————突破如何理解诗词内容及古诗词情感难点(三个方法:从诗题入手,了解作者,抓诗歌意象)————怎样描绘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答案,纠正错误,指导学生规范答题,课堂练习巩固)----------诗句赏析指导(根据不同诗句归纳答题模式,古诗词表现手法及修辞方法知识简介,出示例句学生练习,纠正答案指导学生规范答题)-----------课堂小结,鼓舞信心。
通过做中考真题,了解学生现有古诗歌鉴赏水平。
归纳中考常考点
教师简介近几年中考考点:
1、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
2、画面的描述、句子的赏析
3、词语的含义、炼字、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4、诗人的形象
学生观看幻灯片,识记考点。
幻灯片展示考点
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古诗歌考点,明白答题方向。
如何把握古诗词内容及情感
(1)展示三种方法:
【教学目标】
1、分析归纳中考古诗词相关考点。
2、指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的方法。
3、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4、从炼句角度鉴赏诗歌,对诗歌主题、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
5、帮助学生克服对诗歌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指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的方法。
古诗词赏析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者
湖南省攸县渌田镇中学陈瑞华
课题
古诗词赏析
学科
初中语文
适用年级
九年级
学时
第一课时
课型
复习课
教材
人教版
【学习者分析】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株洲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中考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是课外的,而且这些古诗词一般容易读懂,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通过平时的检测发现学生答题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插入音乐。
寓教于乐,放松心情。
3、针对黑板上学生答题进行合作讨论。
4、在老师指导下完善自己的答案。
5完成课堂检测题。
多媒体展示答题方法及步骤,展示真题及课堂检测题。依次展示答案。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法融合,既能拓展教学宽度,又能增加教学厚度。
诗句赏析指导
1、归纳不同诗句答题基本模式。
2、出示例句讲解分析。
3、讲解古诗词表现手法及修辞方法常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中国古诗词大会视频片段,调查学生平时观看节目情况,教师适时鼓舞学生,激情导入新课。
学生谈观后感,举手示意平时观看节目情况。
下载剪接视频
学生获得视觉感受,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兴趣。
中考试题检测
出示2016年株洲市古诗歌赏析中考题
学生做练习题
多媒体展示中考题,播放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