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
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三、简答题(一)简述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中“环境”含义的差别。
答:在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中因研究的主体不同,主要矛盾不同,各自“环境”的含义也各有差别:1、环境学领域的“环境”主要研究人体与环境的矛盾,是以人体为主体的污染环境。
2、生态环境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矛盾,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主体的“环境”。
3、地理环境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矛盾,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环境”。
(二)简述地理环境中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含义。
答: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

《自然综合地理》期末测试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两部分。
P12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P24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P1225、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P2086、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有: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经济可行性、资源的保护性、社会的可接受性。
7、无论是土地潜力还是土地适宜性,都取决于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土地的区位条件。
因此,土地评价因子包括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土壤、区位。
8、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0.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1.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护。
(P337)12.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P36113.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P349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10分)1、( B )是强调地表的地域分异和特征的学派。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二)

综合自然地理学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______________ 的科学。
2.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
3._______ 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_________ 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4.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到级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 。
5.北美洲可分为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等四个大区。
6.地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组成陆地地形的地形要素可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三类。
8.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_____ 、_____ 、____ 、____ 四个层次。
9.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_____________- 。
10.从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是由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组成。
11.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
12.自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将近400年时间内,法国哲学家_____ 、____ ,德国地理学家____ ,美国地理学家____ 等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3.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2.地区:3.景观:4.土地质量指标:5.土地利用: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2.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3.简述山地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4.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5.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2.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自然地理环境结构2.各种物质、物质体系、能量3.太阳辐射、地球内能4.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5.极地岛屿大区、东部大区、科迪勒拉山地大区、中美洲大区6.比地块更高级和更复杂的土地分级单位7.面要素、线要素、点要素8.纲、级、亚级、单元9.如何综合判定和度量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10.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驱动子系统、社会驱动子系统11.自然因素、人文因素12.博丁、孟德斯鸠、拉采尔、森普尔13.对地表或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40页2.地区:115页-116页3.景观:126页4.土地质量指标:248页5.土地利用:282页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74页-79页2.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98页3.简述山地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133页4.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则?223页5.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是什么?189页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88页-90页2.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279页。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期末复习题综合自然地理期末复习题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期末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也是检验自己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综合自然地理的期末复习题,希望对大家复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它们分别对地球产生了哪些影响?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24小时。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即365.25天。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的交替和地球的赤道膨胀,而地球的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2. 什么是地壳构造?列举并解释一下地壳构造的几种类型。
地壳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壳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
几种常见的地壳构造类型包括:板块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
板块构造是指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它们以板块边界相互交错和相互作用;褶皱构造是指地壳受到挤压力而发生的褶皱变形;断裂构造是指地壳受到剪切力而发生的断裂变形;火山构造是指地壳上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地形。
3. 什么是气候?气候受哪些因素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要素。
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海陆分布、地形等。
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4. 什么是水循环?简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的流动等环节。
水循环的过程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维持了地球上的水资源供应、调节了气候、影响了农业和能源生产等。
5.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解释一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反映某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通常用湿润系数k= P / E来表示,式中P 为,E为。
2、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三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这三力是指、和惯性离心力。
3、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主要层次: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多样性。
4、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可分为雨、雨、锋面雨和台风雨四种。
5、要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与过饱和,一是,二是。
6、在北半球低气压中心为气旋,气流时针旋转向中心辐合,气流上升,多天气。
7、潮汐类型可以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三种类型。
我国渤、黄、东海以及不规则半日潮为主。
8、一般来说,北半球大陆上,月平均温度最高的月份是月份;海洋上月平均温度最高的月份在月份。
9、对策者采用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的种群生态适应对策,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竞争力弱,但一般具有很强的能力。
10、山谷风盛行时,白天风从,晚上风
从。
1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为,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为。
12、自由大气的空气水平运动分和两种,是与实际大气风相似的一种达到暂时平衡的风。
13、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主要层次:多样性、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可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雨和
雨四种。
15、反映某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通常用辐射干燥指数k= R / (L·r)来表示,式中R为,L为。
16、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与,以及在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移。
17、海陆风盛行时,白天风从,晚上风
从。
自然地理学考试题参考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2006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16分)1、节理:断裂变形,岩石虽然裂开但没有明显位移。
2、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
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
b5E2RGbCAP3、相对湿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通常用百分数表示:p1EanqFDPw4、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DXDiTa9E3d5、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水量。
单位升/秒•千M2,。
6、河漫滩:平水期不被淹没、洪水期可能被淹没的平坦的谷底部分。
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
7、土壤肥力: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
RTCrpUDGiT8、生态平衡:当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和稳定阶段时,生物与环境和生物与生物之间达到互相高度适应。
种群结构和数量比例之间出现持久、不明显的变动,生产、消费和分解之间,即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出之间接近于平衡,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和协调,信息的控制自如,且传递畅通,这种状况称作生态平衡。
5PCzVD7Hx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1、古登堡面2、石英玻璃光泽3、砂岩页岩石灰岩4、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5、吸引、散射和反射反射6、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有凝结核7、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8、流域降雨、流域蓄渗、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9、海面的蒸发和降水10、回转流往复流11、自由波强制波12、石钟乳石笋石柱13、塬梁峁 14、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15、界、门、纲、目、科、属、种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30分)1.何谓大气逆辐射?其作用和产生的原因如何?答:大气吸收了来自地面和太阳的辐射之后,又依据本身温度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发射辐射,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1、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
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地理学之父代表作:《地理学》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斯特拉波(古罗马)代表作:《地理》阐述了尼罗河的泛滥的理由,应归因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丰富的降水托勒密(古罗马)把地理学分为地理学和地志学两部分。
地理学把地球作为整体来研究,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能使我们看到整个地球的一般图景;地志学则是详细描述个别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仅是个别的单一画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耗散结构)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五、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
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
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
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
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
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
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
马可·波罗游记2。
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古代地理的特点。
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
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
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
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代表:卡尔·里特的代表:地球科学的一般理论主要成就:“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世界性”——自然地理学的代表:亚历山大·冯·洪堡的代表:宇宙主要成果: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已经建立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
发现自然地理的规律;本文指出了自然地理研究对象的综合特征。
2.地理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博萨学派”——人文地理学——“统一地理学”的代表人物——拉泽和赫特纳
“世界性”——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的代表人物——李希霍芬和道库恰耶夫的主要观点:
(3)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
1.风景学校和普通自然地理学校(1)风景学校的代表:帕萨格
主要观点:景观是自然元素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剖面;景观是自然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带是同一类型景观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即景观带。
景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景观学派过分强调研究局部地表-区域分异的规律性(2)一般自然地理学派代表:布劳诺夫
主要观点: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的当前面貌,地球的表壳;地壳由几个同心圆组成,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层和生物圈。
研究地壳各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然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风景学派过分强调对地球表面一般规律的研究——地理环境的完整性。
理论体系的形成。
凯尔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1947年。
伊萨卡·钦科来中国讲授《自然地理基础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区域分异规律、景观理论和自然区划理论等问题,1957-1959年。
第一章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1)自然复合理论阶段,(2)地理系统理论阶段,(3)耗散结构理论阶段(1)自然情结理论阶段的特征(17世纪-XXXX时代):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中理解代表人物:瓦雷尼乌斯(B .瓦雷尼乌斯)17C德国洪堡(A .沃恩洪堡)18C道库恰耶夫
主要观点:瓦雷尼乌斯——将所有积累的关于地球的知识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洪堡——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相互依存的整体
道库恰耶夫——预测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的出现
(2)地理系统理论阶段(自XXXX年代)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上理解整体代表人物:索查瓦1963
主要观点: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整个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XXXX 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由自然地理要素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功能的系统。
特点:从一个不平衡、有序的开放系统的角度理解地理环境的完整性。
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通过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无论一个要素和整体的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其他要素、部分乃
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应变化。
例如:
①全球海平面升降、地表径流增减、侵蚀强度、植被和土壤变化以及气候温湿度变化引起的自然地带边界移动
(2)干旱地区沙漠扩张或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加剧,其负面影响波及其他地区。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1)化学元素的构成
气态:氮气(N2 78.09%),氧气(XXXX 02年,占能源收入的99.98%;
3.其他能量:①宇宙射线②潮汐能
(3)各种势能和动能(4)机械能、水能和风能
节律性是指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所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地连续的现象,也称为周期性。
整个地理环境及其组成部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进行区分,从而形成多层次的自然区域,这就是地理环境的地理差异。
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区域差异因素。
限制或支配这种分化的法则被称为区域分化法则2。
区域差异因素
区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是:第一,太阳辐射沿纬度的不均匀分布称为纬向地带性因子(以下简称地带性因子)。
由于这个因素,许多自然现象沿着纬度有规律地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纬度地带性(以下简称地带性)规律;
其次,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因素被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它们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带和干湿分带不是沿纬度方向延伸,而是与纬度线相交或垂直分布,称为非纬度带(以下简称非带)。
第三,区域分化的规模
根据区域分化现象的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分化;中尺度区域分化;小尺度区域分化:(1)大尺度区域分化:
全球区域分异——海陆分异、海陆波动
整个海洋和整个大陆的区域分异——自然带、自然带和大地构造单元区域分异——区域地貌分异、区域内的非区域分异和非区域内的区域内分异(2)中尺度区域分异
1.高原、山区和平原的地形差异。
当地气候引起的地区差异。
山地垂直带分异3。
小规模区域分化
由于局部地形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壤质量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积累以及不同的排水条件,区域分异通常只在小范围内发生。
不同规模的区域分化之间存在从属关系。
大规模分化形成小规模分化的背景。
小规模分化是大规模分化的基础。
大尺度和小尺度的差异都是由纬向和非纬向因素引起的。
第二纬度的纬向分化和第一自然带理论——热力分带——纬向区域分化的基本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匀,这使得不同纬度的辐射平衡值和温度不同,导致地面热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和沿纬度的纬向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