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高三地理复习 人文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维模式,如下表: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生产对象 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
地域类型
水稻
自给
小农经营
水稻种植业
牛、羊
小麦、玉 米
谷物、牲 畜
单一热带 经济作物
面向市场 面向市场 主要面向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大牧场
规模大、机械化水 平高
规模较大、机械化 水平较高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 场、生产设施齐全
大牧场放牧 业
商品谷物农 业
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 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
展种植业(不修建梯田), 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
不同
宜发展种植业
2、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区 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 择的影响
土壤的酸碱性、肥力、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
土壤
土层的厚度、土壤的 质地等都对农业生产
自
有影响
然
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 茶树、柑橘,碱性土壤宜种甜菜、 沙棘、枸杞)
(二)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区位因素、生产特点
主要分布:美国(中央大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 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
•商品率高; •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程度、科技水平高。
(一)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区位因素、生产特点
(二)乳畜业
分布、区位因素、生产特点
主要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 新西兰等地。(城大市郊区)
择的影响地形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种类、
气候
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 最为密切;江西不省同泰生和物县的的千生烟长洲发——立当体的农农业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目录
• 农业地域概述 • 农业地域发展历史与现状 • 农业地域形成因素分析 • 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 农业地域发展策略与措施 • 农业地域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农业地域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农业生产区域。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 策等社会经济条件也是影 响农业地域形成的重要因 素。
技术条件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可 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 地域。
02
农业地域发展历史与现状
世界农业地域发展历史
原始农业阶段
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 为生,农业生产活动简单, 无固定农业地域。
要。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 规模。
交通
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成 本。
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效率有重要 影响。
技术条件
农业技术
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等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畜牧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 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 根廷等国。
乳畜业
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 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主要分布在北 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特点
地域性、综合性、稳定性、独特性。
农业地域类型
中国粮食作物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化及效应分析

且现有研究关注 的是中国农业总体 的地理集聚 ,或只涉及某种农作物的地理集聚 ,很少有中国农
业 中粮食作物 的地理集聚 问题。基于此 ,本文 以粮食作物 ,即谷类 、薯类 、豆类为研究对象 ,基
于各省 区 1 9 8 0 ~ 2 0 1 2 年的粮食作物及其 3 个类别的产量数据 ,综合运用G I N I 系数 、产业集中度 、地
越小表明粮食作物地理分布越趋于分散 ,数值越大表明粮食作物地理分布越趋于集聚。
2 . 产业集中率
产业 集 中率表 示某 产业 生产 规模居 前列 的省 份产 量 占全 国该 产业 总产 量 的 比重 。 计算 公式 为 :
C R 2=
j 日
J × 1 0 0 %
( 2 )
薯 类从 中 东部 向 西部 地 区转 移 ,东北仍 然是 豆 类的主要 集聚 区 ;从 集聚 效应 看 ,粮食 作 物 的地理 集 聚与 其产 量 的增 长呈现 显 著正 相 关关 系,粮 食作 物 总体和 谷物 、豆 类的地 理集 聚 程 度 对产 量增 长有 积极促 进 作 用。粮食 作 物地 理 集聚对 产业 发展具 有 显著正 效应 ,2 O 世 纪
效应。钟甫宁等 ( 2 0 0 8 ) 运用生产集 中度考查了棉花省区空 间布局变化 。肖卫东等( 2 0 1 1 ) 运用 G I N I
系数 、产业集 中率等对 1 9 8 0 — 2 0 1 0 年种植业地理集聚度进行计算 ,指 出逐渐趋于集聚的主要农产品 生产 已成 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地理特征 。李二玲等 ( 2 0 1 2 ) 研究显示 中国农业整体上空间集 聚程度逐渐增大 。从 已有研究可以发现 ,关于 中国农业 、粮食作物地理集聚研究的相对较少 ,并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演化趋势,分析产业聚集、经济区域格局、城市网络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1. 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体,中部地区为支撑,西部地区为辅助。
这种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根源在于近代中国的列强侵略和对外贸易的历史,沿海地区受到了外部经济刺激,形成了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部地区则主要发展了农业和轻工业,而西部地区则因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原因发展滞后。
2. 演化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中国经济地理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中部地区逐渐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的崛起,特别是中部城市群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中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了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
其次,西部地区也开始崛起,成为重要的发展区域。
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如重庆、成都、贵阳等城市的发展,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建设。
而沿海地区则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成本上升等因素,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
3. 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是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产业聚集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以及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
其中,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产业聚集区。
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了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4. 经济区域格局中国的经济区域格局主要由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经济区域组成。
这些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较为成熟,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推进了“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ppt 87页)

生活中的农业术语: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
米袋子问题——从商品粮(余粮)多来分析。 例如:试分析鄱阳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条件?
①气候优越,雨热同期, ②土壤肥沃, ③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易机耕。 ⑤劳力充足而廉价。⑥ 国家政策支持。
菜篮子问题——花卉、蔬菜的生产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 例如:珠江三角洲(市郊地区)花卉、蔬菜生产区位分析 ? ①水源充足; ②地势低平,土地肥沃。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农、林、牧、副、渔 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水稻种植业
林业
牧业
副业
渔业
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以上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类型能否进行调换? 为什么?
B.地形平坦,自然灾害少
C.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D.粮食种植历史悠)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 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 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 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 是( )
A 热量条件 B 土壤条件 C 降水条件 D 光照条件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农业区 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生 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 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蔬菜、花卉、乳肉禽蛋)
◆地价的高低。一般说来,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
产成本较高。只有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 蔬菜、乳牛等。
◆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值大小。从单位面积产值看,
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蔬菜、乳牛、塘鱼、果园、棉粮等。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

产业 集 群是 区域 产业 组 织形 式 , 已经 成 为 当代
经 济 发展 的 主 流 。马歇 尔在 《 济 学 原 理 》 书 中 经 一
递 增思 想 , 立 了描述 产 业 聚集 的“ 心— — 外 围 ” 建 中
模 型 , 过不 同形 式 的递增 报 酬 和 不 同类 型 的运 输 通
G O F n , I i—u A eg Q uh a X
( col f cnmc S adn iesyo eh ooy Zb 5 09I hn ) Sho o E oo i,hn ogUnvri f cn l , i 2 5 C ia t T g o 4
Absr c Th sp p rh sa ay e h tt s, d s,o m o d t n n e h nim fa rc lu a n usra l s t a t: i a e a n l z d t e sau mo e f r c n ii s a d m c a s o g iu t r li d tilc u — o tr i urc un r a d c m e it h o c u in h tt e e i o fp n me a o g iu t r lid tilc u t ri e n o o t y, n o n o t e c n l so st a h r sa lto he o n fa rc lu a n usra l se n
i v sme to c e tf e e r h fo g v r n e t n fs in ii r s a c r m o e nme ta d e t r a i r he f r c a im f a i u tr l idu t a c n n xe n lt a e t o y m me h n s o g c l a n sr l r u i cuse n o r c un r l t ri u o t y. Ke r y wo ds: g c lu a n u tilcuse ; e ta ia in; c a im ;e in li u tilo g n z to a r u t r li d sra l t r c n r l t i z o me h n s r g o a nd sra r a ia in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

社会因素也是影响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因素之一。包括政策法规、土地制 度、社会组织等。政府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农业发展政策对乡村聚落用地产生了 重要影响。此外,不同地区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模式也会对乡村聚落用地产生影 响。
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自然因素 是影响乡村聚落用地时空演变的基础,人文和社会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 乡村聚落用地的变化。
在时间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用地产生了影 响。例如,明末清初时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了乡村聚落用地的废弃和迁移, 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则促进了乡村聚落用地的恢复和发展。
在空间上,不同地域之间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差异等也对乡村聚 落用地产生了影响。例如,黄土高原的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农业条件较好,成 为了乡村聚落用地的主要分布区,而城市和工矿区附近则成为了乡村聚落用地 的重要扩展区。
2、加强黄土高原不同地域乡村聚落用地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不同地域之间 乡村聚落用地的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3、结合现代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等手段,开展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空间分 析和模拟,为优化土地利用和乡村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谢谢观看
2、政府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调整土地政策、 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引导和调控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避免不良现象的 发生。
3、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维护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稳定和可持续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乡村活力。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分析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 论:
1、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其时空演变过程受到 自然、人文、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大豆种植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中国大豆种植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大豆种植地理分布重心一直处在中国的偏东北方向,从移动方向来看,重心分别在向东北、西南方向周期性徘徊变动。
大豆种植空间集聚格局明晰,集聚程度经历了增加、减小、再增加、再减小的周期性变化,专业化种植明显但程度逐渐下降。
重心转移轨迹和地理集聚格局演变表现出一致的周期性和阶段性。
东北地区大豆种植专业化水平和集聚程度直接决定了全国大豆种植集聚与专业化生产的格局。
虽然自然禀赋决定了农作物最初的集聚格局,但开放条件下经济、技术和政策因素对大豆种植集聚格局演变的影响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且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基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入手,对中国农业集聚格局的具体机制进行了分析。
标签: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机制
前言:现阶段我国农业地理整体空间集聚程度逐渐扩大,专业化与多样化程度逐渐增强,呈现跨区域增长的态势。
虽然大宗农产品区域专业化程度较低,不过经济作物区域专业化程度却很高。
对我国农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发展的格局演化进行分析,有利于寻找出具有生产潜力的具体区位,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一、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
(一)农业重心发生转移
近30年来我国农业中心主要处于我国偏东南方向,农业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1]。
然而近年来农业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南方向移动,由于近年来麻类以及谷物等农作物的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我国农业重心向西南方向整体迁移。
从农业中心迁移速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业重心向西移动速度较为缓慢,向南移动速度相对较快,且农业重心迁移大多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前。
(二)农业地理分布相似性减弱
由于农作物市场对于农业生产要求越来越高,相邻省区农业地理集聚现象存在着不稳定的现象,近年来农业地理集聚总体上呈现着递减趋势。
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农业结构调整时期,在我国整体农业地理集聚程度增大的背景下,各个行政区划内为了追求农业生产的利润,发展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导致农业地理分布相似性减弱。
(三)具体农作物的发生地理迁移
随着我国自然气候逐渐发生着改变,同时各区域市场对于农作物的需求发生着改变,因此具体农作物的地理集聚格局逐渐发生着迁移。
例如蔬菜、茶叶向西迁移,而棉类种植持续性向西北迁移,烟叶种植持续向西南迁移等。
虽然我国农业从整体看地理集聚情况并不明显,但对农作物进行细分后可以发现具体农作物呈现地理连片迁移状态。
(四)龙头企业集聚格局
農业企业生产主要以农产品资源作为主要生产对象,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向。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不仅受到农业资源分布制约产生空间差异,而且围绕着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形成农业高度集聚区。
龙头企业集聚区一般在县市相对集聚,在地级市进行均匀分布,龙头企业对于农业生产的规划影响着农业地理集聚格局[2]。
二、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变机制
(一)依托自然地理形成集聚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着依赖自然的特殊性质。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性,而且不同生产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异性,导致传统特有的农业类型农业仅能在特有的自然地理区域产生集聚,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如东北盛产玉米,江南盛产谷稻都是这一道理。
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不仅有着其特有的种植经验,而且有着相应的历史文化,随着历史记载得以流传的种植经验使不同地域的种植技巧具有一定的定式,农作物种植以惯例形式通过空间关系得以传承。
从本质上讲,农作物适宜在什么区位种植是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的结果,因此我国依托自然地理形成集聚,是我国农业集聚的主要形式,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农作物最初的集聚格局。
(二)社会环境对农业集聚进行修正
通常来讲农业地理集聚格局依托自然地理条件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短时间的历史时期内难以产生改变,不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其生产与工作都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因此社会环境的改变会对农业集聚格局产生影响,社会发展对农业集聚具有着修正效果。
农民自身对于生产种植的认知以及经济管理者对农业生产的宏观决策都会对农业地理产生社会集聚,通过政府开发战略可以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拓宽农业发展路径,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积累与自增强。
(三)产业集群的形成深化了地理集聚
在自然地理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当农业生产集聚形成一定规模后,就会形成区域化的专业产业集群。
由于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农产品种植生产系统规模化、系统化,围绕农产品生产出现了一系列生产部门,并且会搜寻一定的市场空间细化产业链环节。
在农业产业集群下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以及销售类企业不断涌现,传统农户通过联产形式逐渐聚合形成农业合作社甚至农业企业。
产业集群使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明确的分工下,生产经营主体信息不对称风险得以有效规避,在农业地理集聚格局内逐渐形成了一种农业创新氛围。
(四)农业生产体系逐渐完善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不过这种生产技术的创新如果难以打破现有的农业地理集聚格局,农业的发展过程仍然会存在一种固有状态[3]。
因此只有逐渐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产实践过
程中不断积累创新经验,才可以在原有的路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路径。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普遍存在产业集群化趋势,这虽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但是也加剧了激烈的农业市场竞争局势,农业产业集群外的农户或者农业企业难以生存与发展。
因此为了适应现阶段市场发展趋势,农业格局应根据地域农业生产体系进行集聚,在同一地域间或者相邻省份间形成农业地域分工体系。
结论:
总而言之,农业地理集聚格局的演化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上形成,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修正,进行地域间空间重组、共同演化的发展过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农业集群演化的目标与动力,农业机械化生产以及规模化运营,将会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二玲,庞安超,朱纪广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叨地理研究,2012,05:885-898
[2]肖卫东.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12,05:19-31
[3]刘世薇,张平宇.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地理集聚格局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5: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