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庆市高三“二模”测试生物学科试题分析报告
高三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卷分析

高三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卷分析一、命题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09年的《考试大纲》及安徽省的《考试说明》,借鉴近两年新课改实验区的高考试卷,本着有利于检测高三学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高三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原则,命制一套在省内具有较高检测质量,能反映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的模拟检测卷,以发挥安庆市模考应有的检测与反馈、激励与鞭策、预测与导向的功能。
(二)试题设计原则1.科学与规范的原则:试题要杜绝科学性错误,题干、选项、材料的表述要规范、准确,测试目标明确。
2.新颖与原创的原则:要求试题立意新颖,杜绝照搬各地高考题和模拟题,避免繁、偏、旧的试题,避免过难的试题。
要求原创题不少于50%,其余为组合改编题。
试题应有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
3.检测与导向原则:通过本次测试检测当前的教与学,并对后期的复习提供一定的指导,并起到激励与鞭策的作用。
(三)试卷结构1.题型:试卷包括选择题(第1~6题)和非选择题(第29、30、31题)。
其中选择题按必修①到③顺序编排。
2.分值:选择题每题6分,计36分,非选择题计54分,生物单科合计90分,占理综总分的30%。
3.各题考查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及难度设计(表一)预计生物试题总难度在0.5-0.6之间。
1.试卷体现了预期的目标效度内容覆盖五大模块,突出考查了高考所要求的四大能力。
2.题型多样,图表信息丰富试题中有柱形图、模式图、实验装置图、系谱图、示意图、表格曲线等,各题型配置合理,充分发挥了不同题型应有的考查功能,为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业水平提供了依据。
3.试题科学规范、新颖灵活、难度适宜,符合当下高三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4.全卷贯彻新课程理念,约60%左右试题出自原创全卷注重情境创设,贴近社会生活,具备相应的检测与导向功能,对2009年安徽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命题过程中我们反复斟酌,数次修改,打造成卷,最终的定稿为第八稿。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下学期生物高考二模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与生物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低温促进了着丝点分裂B. 梨和甘蔗富含糖类且组织颜色较浅,是鉴定还原糖的良好材料C.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无需设置对照组,不属于对照实验D. 观察细胞内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对细胞膜和染色质都有作用【答案】 D【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解析】【解答】解: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决定着丝点是否分裂,A 不符合题意;甘蔗中所含的糖主要是蔗糖,不属于还原糖,所以甘蔗不能作为鉴定还原糖实验的实验材料,B不符合题意: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属于自身对照,C不符合题意:在观察细胞内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盐酸既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又能促使染色质中的蛋白质与DNA分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1、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还原糖量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苹果、梨等材料。
另外,由于甘蔗、甜菜中含有的蔗糖是非还原糖,不宜选用。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1)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强,吡罗红与RNA的亲和力强,即甲基绿+DNA一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水解: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201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Tasuku Honjo在T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膜蛋白PD-1,基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或许就能有效抵御癌症,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PD-1和PD-L1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相同,但空间结构不同B. PD-1和PD-L1的形成均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C. T细胞不能表达PD-L1是因为其细胞内没有控制PD-L1合成的基因D. PD-L1抗体可有效杀死肿瘤细胞,PD-1抗体对肿瘤细胞无作用【答案】B【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症的预防与治疗【解析】【解答】解:根据图解和文字信息,PD-1和FD-L1分别是T细胞和肿瘤细胞的两种不同膜蛋白,至少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一个方面存在差异,因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A不符合题意;膜蛋白的形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B符合题意;这两种膜蛋白是由不同基因控制合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图解信息显示,PD-1、PD-L1抗体与特定膜蛋白结合后,T细胞就能行使正常的免疫作用,从而消灭肿瘤细胞,D不符合题意。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6届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Zn: 65 Ga: 70 As: 75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肠杆菌和疟原虫细胞中都存在的生命活动是()A.线粒体内膜上O2和[H]结合生成水B.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C.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D.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答案】D2.利用DNA重组技术将Myc和Ras两种癌基因导入小鼠体内,检测转基因小鼠的癌症发病率,结果如右图所示。
进一步研究发现,乳腺和唾液腺的癌变率较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yc基因比Ras基因诱发小鼠细胞癌变的效果明显B.两种癌基因共同作用使小鼠细胞更易发生癌变C.只要有Myc或Ras基因,细胞就会癌变D.Myc和Ras基因的表达没有组织特异性【答案】B【解析】Myc基因比Ras基因诱发小鼠细胞癌变的效果差,A项错误;据图可知,含有Myc和Ras两种癌基因的小鼠中无肿瘤小鼠的比例最低,说明两种癌基因共同作用使细胞更易发生癌变,B项正确;含有Myc 或Ras基因的小鼠中无肿瘤小鼠的比例都不是0,即含有Myc或Ras基因的小鼠中都有一部分没有发生癌变,所以说不是只要含有Myc或Ras基因,细胞就会癌变,C项错误;根据题意,小鼠乳腺和唾液腺的癌变率较高,说明Myc和Ras基因的表达有组织特异性,D项错误。
【名师点睛】细胞分化的机理(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中的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但由于选择性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转录生成的mRNA及翻译生成的蛋白质不同,这是不同细胞出现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差异的根本原因。
(2)细胞质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匀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细胞分化的方向。
高三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卷分析

高三模拟考试(二模)生物试卷分析一、命题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09年的《考试大纲》及安徽省的《考试说明》,借鉴近两年新课改实验区的高考试卷,本着有利于检测高三学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高三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原则,命制一套在省内具有较高检测质量,能反映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的模拟检测卷,以发挥安庆市模考应有的检测与反馈、激励与鞭策、预测与导向的功能。
(二)试题设计原则1.科学与规范的原则:试题要杜绝科学性错误,题干、选项、材料的表述要规范、准确,测试目标明确。
2.新颖与原创的原则:要求试题立意新颖,杜绝照搬各地高考题和模拟题,避免繁、偏、旧的试题,避免过难的试题。
要求原创题不少于50%,其余为组合改编题。
试题应有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
3.检测与导向原则:通过本次测试检测当前的教与学,并对后期的复习提供一定的指导,并起到激励与鞭策的作用。
(三)试卷结构1.题型:试卷包括选择题(第1~6题)和非选择题(第29、30、31题)。
其中选择题按必修①到③顺序编排。
2.分值:选择题每题6分,计36分,非选择题计54分,生物单科合计90分,占理综总分的30%。
3.各题考查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及难度设计(表一)预计生物试题总难度在0.5-0.6之间。
1.试卷体现了预期的目标效度内容覆盖五大模块,突出考查了高考所要求的四大能力。
2.题型多样,图表信息丰富试题中有柱形图、模式图、实验装置图、系谱图、示意图、表格曲线等,各题型配置合理,充分发挥了不同题型应有的考查功能,为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业水平提供了依据。
3.试题科学规范、新颖灵活、难度适宜,符合当下高三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4.全卷贯彻新课程理念,约60%左右试题出自原创全卷注重情境创设,贴近社会生活,具备相应的检测与导向功能,对2009年安徽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命题过程中我们反复斟酌,数次修改,打造成卷,最终的定稿为第八稿。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生物试题及答案

2013级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1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A.A TP的合成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B.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都应具有相应的结构与功能C.甲状腺激素受体和溶菌酶可以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产生D.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必须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2.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和基本结构的阐述,错误的是( )A.C、H、O、N、P是ATP、密码子、光合膜共有的化学元素B.线粒体、核糖体、染色体、叶绿体等结构中都含有DNAC.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限制性内切酶都是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物质D.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4.幽门螺杆菌是栖息在胃粘膜的螺旋状短杆菌,具有强的脲酶活性,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砑癌的主要致病原因。
下列关于幽门螺杆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健那绿染液对其进行染色,可以看到其细胞质被染成绿色B.储存其遗传物质的主要场所是拟核,该菌古有质粒,可以为基因工程提供载体C.该菌合成和加工蛋白质所涉及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D.该菌菌体表面存在多种抗原成分,可刺激宿主T淋巴细胞产生多种抗体5.下表所列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 )6.下列有关生物体“多少”的比较,错误的是( )A.细胞内自由水的含量一般高于结合水含量B.正在生长的植物体光合作用固定的C02总量一定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02量C.人剧烈运动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小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D.活细胞中,氢原子数目多于氧原子数目7.下列关于生物体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噬菌体、乳酸菌、酵母菌中都有核糖体和DNAB线粒体、核糖体、染色体、质粒中都含有核糖C.受体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D.细胞器之间都可以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8.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形成囊泡的细胞结构只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C.叶绿体是所有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DNA、蛋白质和磷脂等成分D.吞噬细胞与肌肉细胞相比,溶酶体的含量较多9.在细胞中,有许多相似的膜结构。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理综试卷.pdf

引。下列有关蜂鸟味觉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诱导编码R1的基因突变为编码R2的基因B.味觉受体R1可能出现了感知甜味的结构变化
C味觉受体分子位于反射弧的感受器部分D.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5.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
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
A.硝酸铵、氰化钠、电石和金属钠均属于电解质
B.CN- 中C元素显+2价,N元素显3价,则非金属性N>C
C.氰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剧毒危险品,皮肤伤口接触、吸入、吞食微量可中毒死亡
D.电石属于危化品中的遇湿易燃固体,需贴上右图标志,其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
8.3,8-癸二醇是一种医药中间体,其结构式如图。下列关于3,8-癸二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0H20O2
B.该有机物与乙二醇、甘油互为同系物
C.1mol该有机物一定条件下与Na完全反应最多可生成22.4L氢气
D.该有机物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取代、氧化、酯化反应
9.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一致的是( )
10.已知:I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KI溶液中溶解度显著增大。 I2在KI溶液中存在下列
间的区域内,存在垂直于xy平面向外、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在直角坐标系xy的第Ⅳ象限区域内存在沿轴正方向
、大小为的匀强电场,在处垂直于轴放置一平面荧光屏,与轴交点为Q,电子束以相同的速度从轴上的区间垂直于轴和
磁场方向射入磁场。已知从点射入的电子在磁场中轨迹恰好经过O点,忽略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不计电子的重力。求:
20.用轻绳拴着一质量为m、带正电的小球在竖直面内绕O点做圆周运动,竖直面内加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电场
安徽省安庆市高三生物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安庆市二模生物试题1.眼可视物、舌可尝鲜、鼻可嗅味,是因为这些感官细胞的细胞膜上分布着一类特殊蛋白质,统称G 蛋白耦联受体(GPCR)。
美国科学家莱夫科维茨和克比尔卡因为突破性地揭示GPCR 的内在工作机制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下图为评委会现场解释他们的研究成果所展示的图片之一,据此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信息分子主要是指激素和神经递质 B .GPCR 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C .信息分子与GPCR 的结合不具有特异性D .GPCR 可将胞外信息传递给G 蛋白2.为探究物质P 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效应,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浓度的物质P 处理人的离体肝癌细胞,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随着物质P 浓度的增加,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越明显,但与处理时间无关B .随着物质P 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越明显,但与浓度无关C .物质P 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D .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物质P 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为1.00 g/L3.一个T 2噬菌体的所有成分均被3H 标记,其DNA 由6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1/6,用该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51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可用含3H 的培养基制备标记噬菌体B .该过程共需要6×105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 .少数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放射性D .子代噬菌体可因基因重组而表现出不同性状4.男甲和男乙在某核电站工作数年后分别生了一个血友病的儿子与一个侏儒症的女儿,两人及妻子的家族成员均无相应的遗传病史。
后两人向法院起诉,要求该核电站为其孩子的疾病承担责任。
已知侏儒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0 204060 80100 抑制 率 /% 12 24 48 72时间/h 0.05g/L 0.25g/L 1.00g/L GPCR信息分子细胞膜A .甲乙都能胜诉B .甲可能胜诉C .乙可能胜诉D .甲乙都不能胜诉5.科学家发现某种病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抗体,该抗体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蛋白,称之为抗着丝点抗体(ACA)。
生物高考模拟卷-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安庆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安徽省安庆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组成磷脂、ATP和核酸的元素相同B.组成胰岛素、生长素、纤维素的单体相同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酶溶液均能观察到紫色反应D.核糖、脱氧核糖等糖类中氢、氧原子数比是2 :12.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内部分蛋白质合成及转运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高尔基体对其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B.附着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通过囊泡运输到内质网加工C.分泌蛋白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D.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形成经内质网和髙尔基体的加工3.皱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因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导致该酶不能合成,从而引起种子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游离蔗糖含量升高,这样的豌豆虽皱但味道更甜。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B.该实例体现了基因性状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C.该变异的发生有可能会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D.该变异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4.某常染色体遗传病中,基因型为AA的人都患病,Aa的人有50%患病,aa的人都正常。
下图的两个患病家系中,己知亲代中4号与其他三人的基因型不同。
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A.子代的4人中,能确定出基因型的只有7号B.6号与7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C.两个家庭再生孩子患病的概率相等D.若5号与7号结婚,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5/165.神经肽Y 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体液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
为研究神经肽Y 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多少表示相对数量的多少)。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组为对照组,实验的自变量是神经肽Y 的浓度B.动物体内神经肽Y 分泌增多,有可能会导致肥胖C.神经肽Y 分泌后只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发挥作用D.神经肽Y 能够促进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6.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主要以植物为食,右下图表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B.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C.啮齿类动物的适度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D.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 分组前脂肪细胞相对数量 加入溶液(5mL) 脂肪细胞相对数量 甲组+ 生理盐水 + 乙组+ 1010 mol/mL 神经肽Y ++ 丙组+ 1054mol/mL 神经肽Y +++ 丁组 + 1028mol/mL 神经肽Y ++++二、综合题29. (10分)小麦最后长出的—片叶子称为旗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