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的合成 及形状
PUPA互穿网络涂料印花粘合剂的研究

2 试验
2. 1 主要原料 1 ,42丁二醇 (BDO ,分析纯) ,聚醚多元醇 (工业品 ,
将水性 PU 乳液 、PA 乳液及 IPN 水性 PU/ PA 乳 液分别在聚四氟乙烯板上流延成膜 ,常温下静置一段 时间后 ,放入恒温烘箱中 ,在 50 ℃烘 4 h ,制成厚度为 1 mm左右的皮膜 ,供测试用 。 2. 3. 2 吸水率的测定
称取质量为 W 1 的皮膜 ,浸入去离子水中 ,5 天后 取出 ,用滤纸拭去皮膜表面上的水 ,称量质量为 W 2 , 按下式计算吸水率 :
2
前部分操作同 2. 2. 1 ,但在 DM PA 和 BPO 扩链反 应 2 h 时 ,加入约 1/ 3 丙烯酸丁酯等单体 ,继续扩链 , 直至红外谱中 - NCO 峰消失 。其它操作按 2. 2. 1 步 骤进行 (丙酮用量减少) ,反应完成后 ,加入乳化剂乳 化 ,然后按 2. 2. 2 合成方法滴加 2/ 3 单体和引发剂 ,于 75 ℃引发聚合 ,直到反应完成 。
吸水率 ( %) =
W2 - W1 W1
×100
%
2. 3. 3 皮膜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用 Instron 4302 型强力仪测定拉伸强度和断裂伸
长率 ,拉伸强度测定的移动速度为 10 mm/ min 。
2. 3. 4 吸尘性测定
取等厚度、等面积的皮膜 ,称量质量为 W1 (恒温、恒湿
24 h) ,钉在木架上 ,放置在室内走廊里 ,一周后取下 ,放入 1∶
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交联剂的合成工艺

反应活性很高,反应初期交联密度高,反应后期很少交联,主
【 关键词】 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交联剂 ; 合成;聚丙烯酸钠 ;高吸水性树脂
S n h ssPr c s f o y t y e e I c I a r l t o sl k r y ty O P Di c y a eCr s —i e n
【 摘 要】 了高吸水性树脂交联剂聚 乙二醇双 丙烯酸酯 的合成工艺 。结果表 明 : 丙烯 酸l o,n 己 醉 : (烯 ) 3 研究 在 l ( ) “ 髓 l: 、环 m 黧 阿
己烷 l m 、甲苯5 L 5 L 、催化 剂对 甲苯磺酸0 1 m l m . 8 o、反应温度9 "和反应 时间8 等试验条件 下 ,产物收率9. () 0 0 C h 6 % x;用优化条件 7 下合成的交联剂制备聚 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 脂 ,其吸水倍 率60 、吸盐水 17 、吸 人工尿5 J 9. 2 0. 5 l 、吸水速率 l.S l 01 。
.
1:3 y l h x n 1 ,c co e a e mL,t l e e 5 mL aay t O 0 mo,h do un n .2 mo,tmp rt r 0( n e cin tme 8 h h 5 ou n ,c t l s l l y r q io e O0 l e e au e 9 * a d rato i .T e 8 2
2 Z o g a ie st f rc l r n e h oo y Gu n z o 2 5 3 F c l f g t n e c l . h n k i v ri o Ag iut ea dT c n lg , a g h u51 2 ; . a ut o h dCh mia Un y u 0 y Li a
聚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改性聚乳酸的研究

聚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改性聚乳酸的研究徐久升摘要:为了提高聚乳酸(PLA) 的韧性,采用聚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PMA-MMA) 对PLA 进行共混改性。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丙烯酸甲酯(M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为共聚单体,制备珠粒状的PMA-MMA 共聚物。
通过熔融共混法,分别以PMA-MMA 共聚物为增韧剂,聚乙二醇为增塑剂,聚乙烯蜡为润滑剂,对PLA 进行改性,对改性后的PLA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PMA-MMA 共聚物用量的增加,PLA 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不断增大。
当PMA-MMA 共聚物用量为15 份时,PLA 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为52.2 MPa ;当PMA-MMA 共聚物用量为25 份时,PLA 复合材料冲击强度为53.26 kJ/m2,是纯PLA 的4.4 倍,断裂伸长率为54.9%。
PMA-MMA共聚物与PLA的相容性好,有明显的增韧作用。
PMA-MMA 共聚物的加入并未降低PLA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关键词:聚乳酸;共混改性;共聚;增韧Research of Polylactic Acid Modified by Polymethyl Acrylate-Meth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Xu Jiusheng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poly(lactic acid)(PLA),polymethyl acrylate-methyl methacrylate(PMAMMA)copolymer was used to mix with PLA. Methyl acrylate (MA) and methyl methacrylate(MMA) were used as the monomer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MA-MMA copolymer by means of suspention polymerization. PLA and PMA-MMA copolymer were meltblend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PEG) as a plasticizer and polyethylene as a lubricant. The modified PLA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heat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PMA-MMA copolymer content,the elongation at break and impact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s are improved,and its tensile strength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While the content of PMA-MMA copolymer is 15 phr,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 has the best tensile strength of 52.2 MPa.While the content of PMA-MMA copolymer is 25 phr,the impact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 is 53.26 kJ/m2,which is the 4.4 times of the pure PLA,and the elongation at break is 54.9%. The mechanical tests show tha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enhance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PMA-MMA without decreasing heat resistance.Keywords :polylactic acid ;blending modification ;copolymerization ;toughening聚乳酸(PLA) 是一种无毒、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透明性、易加工性等,PLA 经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D-O-008-分散聚合法制备高交联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微球-佟斌

EGDM/(MMA+EGDM)(wt%) Dn(μm)
PDI
CD/wt% Yield/wt% T*5%/oC
15
3.4
1.106
82.1
9.5
--
25
2.3
1.097
85.6
26.5
268
50
2.1
1.094
90.9
42.5
257
75
1.8
1.085
93.1
61.0
252
100
1.4
1.077
98.4
本文选用甲醇为分散介质,采用分散聚合的方法制备了高交联度的甲基丙烯 酸甲酯(MMA)/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的共聚单分散微球。
实验部分
化学试剂、提纯方法、产物后处理及表征见文献[7]。微球制备的典型程序:在 三口烧瓶中加入单体、交联剂、引发剂、稳定剂和分散介质,搅拌均匀,待体系 透明后,通氮气。开始,烧杯悬置在水浴上,待加热水浴达到设定温度(56℃) 时,关小氮气,调节搅拌转速为 60~110rpm,再快速升上水浴,开始加热反应。 反应在恒定温度、氮气保护下进行。反应时间 10h。表 1 是交联聚合物微球制备的 标准配方,如无特殊说明均按此配方投料。
表 2 是在单体 MMA 和交联剂 EGDM 的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两者之间的
比例,获得的聚合物微球的性能参数。图 1 是交联剂浓度为 50wt%获得的聚合物
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由表 2 可知,在交联剂和单体总量不变时,当单体量加大,
微球的粒径也随着变大,但是分散性变差;也就是当 MMA/EGDM 的比值变大时,
Preparation of monodisperse highly crosslinke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 microspheres by
[大分子]论ATRP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及应用
![[大分子]论ATRP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313690b307e87101f696e3.png)
论ATRP 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及应用1 引言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tom transfer radicalpolymerization,ATRP) 是一种强大且灵活的合成技术,由于其具有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窄、聚合物端基易修饰及分子设计能力强,因此被称为精确可控大分子结构的合成方法。
如今ATRP 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接枝、嵌段、梳状、星型、超支化和端基官能团聚合物的制备,且具有较高的链端保真度和精确的结构可控性,也有研究者将其应用于无机、生物材料表面修饰。
ATRP 技术适用于多种单体的可控聚合,且操作方便,其核心是引发剂的使用。
传统的ATRP 是以简单的有机卤化物为引发剂、过渡金属配合物为卤原子载体,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在活性种与休眠种之间建立可逆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对聚合反应加以控制,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研究的深入,大分子引发体系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在介绍小分子引发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方法及在ATRP 表面修饰中的应用。
2 小分子引发剂目前,制备活性可控聚合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小分子有机卤化物作为引发剂,其所有位上含有诱导或共轭基团的卤代烷、芳基磺酰卤类引发剂都能引发ATRP 聚合,如苄基卤化物,-溴代酯,-卤代腈,-卤代酰胺,芳基磺酰氯和芳基磺酰溴类等。
可见,ATRP 的基本原理其实是通过一个交替的促活-失活可逆反应使得体系中的游离基浓度处于极低,迫使不可逆终止反应被降到最低程度,从而实现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有机卤代烷RX 的反应活性取决于烷基上的基团和可转移卤素基团的结构,不同结构烷基卤化物的活化速率常数。
由此可见,(1) 卤代烷的反应活性一般为I Cl,3 2 1,与键断裂所需要的键解离能一致;(2) -溴苯乙酸乙酯是活性最高的引发剂,其活性比苯乙基溴(PEB)高10 000倍,比溴丙酸甲酯(MBrP)高100 000倍;(3)-氰基、-苯基或酯基的存在有使活性基稳定性增强的作用,其中-氰基的增强程度大于-苯基或酯基。
互穿网络结构

王进杨军(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株洲412007);张晓君丁智平(湖南工业大学包装与印刷学院湖南株洲412007)一、前言聚合物基阻尼涂料是一种以聚合物为基质的功能材料,能够减少各种机械振动产生的振动及噪音,提高机械的精度及寿命,消除振动及噪音产生的环境污染。
20世纪50年代,西德首先研制出高聚物粘弹阻尼涂料,因其性能优异、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而广泛用于各种设备的减振消噪音。
目前,阻尼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研究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已有许多高分子聚合物用于减振消噪音系统中。
互穿网络(IPN)聚合物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综合性能良好的高分子材料。
由于各聚合物网络之间互相交叉渗透、机械缠结,起着强迫互容和协同效应作用,为改善聚合物的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这一研究领域正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IPN阻尼涂料的研究进展。
二、聚氨酯/聚丙烯酸酯IPN阻尼涂料这是研究最多的一类阻尼涂料。
秦东奇等人制备了100-110℃的宽温域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U/PMMA)IPN阻尼涂料,并且发现加入填料能明显加宽温域,提高阻尼效果。
加入石墨、玻璃棉、云母、10-100μm玻璃微球、10-180μm玻璃微球,5种填料的结果表明,不同填料的最佳添加量不同,取得的阻尼效果也相异,,多数以10%为最佳,其中玻璃棉和10-100μm微珠的阻尼因子(tanδ)大于0.5的温度区间都达到110℃(通常tanδ>0.3即可作为一种阻尼涂料),预示着其是一种具有应用开发前景的阻尼涂料。
李文安利用二步合成法合成了PU/PMMA互穿聚合物阻尼涂料,当PU/PMMA质量比为80/20,NCO/OH为1.5时,采用丙酮作溶剂,同时添加一定量的石墨或云母粉,作为涂料具有很好的成膜性能和阻尼性能。
唐冬雁等以甲苯二异氰酸酯预聚体与聚醚反应,合成了一系列高温固化的聚醚氨酯,用于与体型PMMA的IPN研究。
研究发现:-NCO与-OH的组分比及交联密度对网络材料的阻尼性能有明显的影响,随-NCO/-OH比例的减小,PU网络的完善程度增大;随有效交联密度增大,材料的混容性增加,二者共同作用使材料耗损能量的能力增加,表现出良好的阻尼性能;而当PU与PMMA的组分比为60/40时,IPN的阻尼性能较好,其Tg范围在-10-50℃。
简述聚丙烯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_伍家卫

聚羧酸酸系高效减水剂是国内外公认的新型环保减水剂,此类减水剂具有减水率高、保坍性能好、掺量低、无污染、缓凝时间少、成本较低等优点。
聚羧酸酸系减水剂分子结构呈梳形,其主链系由含羧基的活性单体聚合而成,侧链系则通过含功能性官能团的活性单体与主链接枝共聚而得。
根据主链上大单体结构单元的不同,一般将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分为聚丙烯酸盐(或酯)类、聚马来酸(酐)类、聚(甲基)丙烯酸(酯)和马来酸共聚物类等。
其中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除具有高效减水、改善混凝土孔结构和密实程度等作用外,还可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更好地解决混凝土引气、缓凝、泌水等问题;它与不同种类的混凝土相容性好,在低掺量时也能使混凝土保持高流动性,即使在低水灰比时也具有低粘度及坍落度经时变化小的性能。
因而在众多系列减水剂中,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性。
聚丙烯酸系高效水泥减水剂的主要合成原料及辅助原料聚丙烯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原料主要有:可提供羧基的单体,如(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酐)等;可提供磺酸基团的单体,如甲基丙烯磺酸钠、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等;聚链烯基物质(包括聚链烯基烃或其含有不同官能团的衍生物)。
聚合反应采用的引发剂有:过硫酸盐水溶性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氰;链转移剂有:3-巯基丙酸、巯基乙酸、巯基乙醇以及异丙醇等。
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合成方法从文献报道来看,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合成方法大致分为:可聚合单体直接共聚法、聚合后功能化法、原位聚合与酯化法三类。
以下分别介绍这几种方法及相应特点。
1.可聚合单体直接共聚法(甲基)丙烯酸与不同分子量的(甲氧基)聚乙二醇,通过直接酯化制备出不同结构的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大分子单体),然后将这些不同结构的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与一定配比的(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磺酸钠等单体在水溶液中经过自由基聚合,得到不同结构的减水剂。
此工艺虽然简单,但是先要合成大单体,分离纯化过程繁琐,成本较高。
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的合成

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的合成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是一种常用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较好
的热稳定性和成膜性能,广泛应用于油漆、胶水、涂料等领域。
本文
将介绍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
表现。
首先,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将聚乙二醇(600)与丙烯酸酯、引发剂等原料混合反应,通过聚合
反应形成聚合物,最后经过加热、净化等过程得到目标产物。
在合成
过程中,需要注意原料的配比、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产物的纯度等因素,以确保合成反应的顺利进行。
其次,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首先,由于其含有聚乙二醇和丙烯酸酯结构,使得其具有较好的溶解
性和成膜性能,可以广泛应用于涂料和胶粘剂领域。
其次,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还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候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
保持稳定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600)二丙烯酸酯作为一种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和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和潜力。
通过合理的合成方法和优秀的性能表现,可以满足不同领域对高分子材料的需求,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的合成
及形状记忆行为研究
李宗慧1,2 丁小斌1 刘国勤1,2 郑朝晖1成煦1 彭宇行1*
1.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所成都610041 Email:xbding@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关键词:形状记忆高分子聚合物网络转变温度
智能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扮演了杰出的角色,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单就形状记忆
效能而言甚至已经超过了广为人知的金属形状记忆合金,近年来受到了日益广泛
的关注。
已经发现采用非共价键复合的方法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网络内引
入聚乙二醇(PEG)结晶相可以得到具有两个转变温度(分别基于Tm 和 Tg)的
半互穿形状记忆网络(PMMA-PEG semi-IPN)。
本文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首先设
计合成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大分子交联剂,通过于MMA自由基共聚合获得了聚乙
二醇双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PMMA-PEGDA IPN),并对该新型形状
记忆材料的记忆性能和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与讨论
本工作首先合成了PEGDA大分子单体,通过与MMA自由基共聚合获得了PMMA-PEGDA IPN,网络组成Table1。
并对网络的动态力学性能、热性能、溶胀性
能、形状记忆性能等进行了研究。
Table1. Notation and compositions of PMMA-PEGDA IPN
6
7
5
4
2
3
No 1
Sample 4--15 4--251--254--356-3510-35 4--45
MwPEGDA 4000 400010004000600010000 4000
w.t%PEGDA 15 25 25 35 35 35 45
93
91
90
91
G* 96
97
95
注:G=m dry/m iso,即充分溶胀洗涤干燥后质量与初始质量比)
DSC和DMA数据都显示,所有的互穿网络均给出了一个主要的玻璃化转变,且随着PEGDA含量的增加,玻璃化转变移向低温,说明PMMA与PEGDA在网络中绝大部分以相容的无定形态存在,而且我们发现,在PEGDA含量大于35%时,即使分子量高达10000时,材料表观仍然至少是半透明的,偏光显微镜结果没有发现
我们试图考察两个转变温度存在的普遍性,形状记忆性能显示(fig.3、4)无论是semi-IPN还是IPN,都有优良的形状记忆性能。
然而,即使存在微弱的结晶相(相对于PMMA-PEG semi-IPN而言),除了主要的玻璃化转变作为形状记忆的转变温度之外尚未发现其它明显的特征,初步验证了同时具有两个程度接近的热
力学转变可能是两个转变温度存在的基础。
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0373045)资助。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Based on Oligo(ethylene glycol) diacrylate Showing Shape-memory Properties Zonghui Li1, 2 Xiaobin Ding1* Guoqin liu1, 2 Zhaohui Zheng1 Xu Cheng 1 Yuxing Peng1* 1.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P. R.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P. R.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kind of intelligent materials, shape-memory materials have been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on account of their interesting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Since it has been reported a novel kind of polymer consisted of PMMA-PEG semi-IPN, based on non-covalent interaction, which exhibiting independently two shape memory effects based on T m and T g,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combine the interesting phenomenon and covalent interaction, which has always been proved an effectively method to introducing switching segments. PMMA-PEGDA IPN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instead of semi-IPN for a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shape-memory polymer polymer network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