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全面质量管理

合集下载

管理学基础——故事中的管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管理学基础——故事中的管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是组织的灵魂,是推动组织运营的核心和主体。

A:信息B:资金C:人员D:物资设备答案:C2.管理就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措施,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的过程。

A:管理者的预定目标B:以人为本目的C:组织预定目标D:组织盈利目标答案:C3.()的任务主要是制定目标及目标的实施途径。

A:领导职能B:计划职能C:控制职能D:组织职能答案:B4.()关注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而()者通过在变化中规划远景和引领他人来体现其影响力。

A:管理者,领导者B:领导者,领导者C:领导者,管理者D:管理者,管理者答案:A5.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技能是()。

A:人际技能B:业务技能C:技术技能D:概念技能答案:D6.管理是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

A:错B:对答案:B7.管理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

A:对B:错答案:A8.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

A:错B:对答案:A9.领导是管理的首要职能,一切管理活动从计划工作开始。

A:对B:错答案:B10.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际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管理学的正式成立,是以()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

A:韦伯B:马斯洛C:法约尔D:泰勒答案:D2.()的组织理论构成了管理学的基石。

所以,有人把这位大师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A:马斯洛B:韦伯C:法约尔D:泰勒答案:B3.1954年,德鲁克出版的()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

A:《管理行为》B:《公司的概念》C:《管理的实践》D:《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答案:C4.()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

A:彼得·德鲁克B:彼得·圣吉C:迈克尔·波特D:赫伯特·西蒙答案:B5.()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

TQM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纲要

TQM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纲要

2013年度
二 三 四
制定目标
编制工作计划 启动宣言 质量管理体系建成 个别改善 标准形成
7
8 9 10 11 12 TQM实施阶段
全员参与
测量检验
实现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互关联 推进6希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管理模式, 通过科学的测量检验方法提升竞争力 建立质量信息数据库
按照下道工序是顾客原则建立品质追溯体 系 建立质量责任制,确保员工自发参与改善 按照PDCA原则持续改进 挑战更高目标
1、 TQM的定义及其重要性----为什么要实施TQM?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在公司经营活动能实现什么?
降低现场操作成本
领导作用
必需
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 减少责任事故
减少 浪费
NO.1
减少纠纷事件 提高服务质量
TQM体系 推进
改善服务规划与设计 改善服务投诉 提高城市客户接收程度
注重 品质
的 服 务
必须
鼓舞员工士气 培养能力和团队合作 稳定员工队伍 增强质量意识
质量信息管理 13
14 15 16 稳定阶段 建立品质追溯体系 实行质量责任制 持续改进 TQM完全实施并有效运转
2、 全企业
各个管理阶层、各个职能部门担负 起本阶层、本部门的质量管理责任
2、 制造过程质量
制造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质量 管理
2、 持续改进
随着市场定位、顾客期望、竞争环 境等因素来不断改进
3、 全人员
上自企业最高领导、下至各阶层管 理人员,以至一线操作员工个个都 应关心产品质量,参加各种质量管 理活动
TQM全面质量管理
体系建设纲要
2012年3月22日
1、TQM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TQM体系建设管控流程 3、TQM体系的基本方针和最终目标 4、TQM体系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 5、TQM体系推进日程计划

GB/T6583-1994+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

GB/T6583-1994+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

GB/T6583-1994 ISO8402:1994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术语光环国际201102学员韦天平整理GB/T6583-1994 ISO8402:1994版共定义了67条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术语,分类如下:基本术语:13条与质量有关的术语:19条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术语:16条与工具和技术有关的术语:19条本章将叙述几个重要的术语一、产品(Product)二、过程(Process)三、程序(Procedure)四、质量(quality)五、质量方针(quality policy)六、质量体系(quality system)七、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八、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九、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十、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十一、质量策划:(quality planning)十二、质量计划:(quality plan)一、产品Product (回到页首)1.定义:(ISO8402 1.4)活动或过程的结果注:(1)产品可包括服务、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或它们组合。

(2)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或概念)或是它们的组合。

(3)产品可以预期的(如提供给顾客)或非预期的(如污染或不愿有的结果)。

2. 要点:(1)产品的四种类型: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服务。

(2)硬件:不连续具有特定形状的产品。

如:制造零件、元件、组件、装配产品、机械、建筑物。

(3)软件:通过支持媒体表达的信息所构成的一种智力全心创作。

如:信息、程序、规则、信息。

(4)流程性材料:将原料转化成某一预定状态的产品。

如:液体、气体、线体。

(5)服务: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在接触时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如:旅游、交通、金融、医疗、教育、咨询、公共事业等。

(6)任何一个组织提供的产品,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组成。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基本特征2.简述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3.管理学研究的内容①生产力方面②生产关系方面③上层建筑方面4.管理学的特点5.如何理解管理学6.系统的特性7.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8.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定义9.非正式组织的影响(积极和消极)10.如何避免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对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现实意义12.如何客观评价泰罗制13.霍桑试验受批评的原因14.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第三章: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15.组织的一般环境与具体(特殊)环境16.组织与环境的关系17.企业改善自身道德行为的途径有哪些18.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9.企业的社会责任一般包括哪些方面20.论述企业的社会责任21.什么是国际化经营22.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化经营、其进入方式主要有哪些第四章:计划工作概述23.红海蓝海战略24.计划工作的意义25.计划与控制的关系26.计划工作的原理27.计划工作的性质28.论述计划工作的重要性29.“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制定计划意义不大。

”你如何看30.有效地确定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五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31.简述竞争对手分析的四个方面32.目标市场确定、特征33.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性质、过程34.论述目标管理及其主要内容,指定目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第六章:预测与决策35.为什么说目标、决策和计划在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36.预测的定义和作用37.预测的步骤38.“多胜算”、“少算不胜”。

“算”意味着什么、包括哪些内容39.正确决策的特征: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有两个以上备选方案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40.论述决策的重要性41.简述环境分析对组织决策的积极影响第七章:组织工作的叙述1.组织工作的内容2.组织工作的特点3.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4.如何理解组织结构5.组织工作的原理6.组织设计的原则7.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是什么8.目前在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中常常出现“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政府多门,扯皮不止”的现象,试用组织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的本质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9.试述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针对其中一项工作内容进行论述(1)必须明确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各种活动并对之加以分类。

第16章 准时生产制与精益生产

第16章 准时生产制与精益生产
22
五、看板运行张数的计算 • 看板运行的张数可以由不同的方式求得。厂内看板运行的 张数可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N N p NM D N P TP (1 AP ) p D N M TW (1 AW ) p
式中,NM为传送看板的数量;NP为生产看板的数量;D为对某 零件的日需求量;P为标准容器中放置某零件的数量;TP为 所需的加工时间(日),即生产看板的循环时间;TW为零件的 等待时间(日),即传送看板的循环时间;AW为等待时间的容 差;AP为加工时间的容差。
29
“8S”活动
• 为了推行JIT,需要对车间进行重新布置与整理,要 及时消除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创造一个整洁的环 境。这就需要在车间开展“8S”活动。
整理(seiri) 整顿(seiton) 清扫(seiso) 清洁(seiketsu) 素养(shitsuke) 安全(safety) 节约(save) 学习(study)
典型的传送看板
到需方工作 地:3#装配 入口存放处 号:No.31
17
2.生产看板只在每道工序 (工作地)和其出口存放处之 间往返。 • 通常包括所要生产的零件 号、容器容量、看板号、 供方工作地号、供方工作 地出口存放处号、所需物 料、简明材料清单、供给 零件的出口存放处位置、 所需工具等内容。典型的 生产看板如右图所示。
生产运作管理中如何应用它呢?
4
• 准时制生产(just in time,JIT),又称无库存生 产方式(stockless production),零库存(zero inventories),一个流(one-piece flow)或者超 级市场生产方式(supermarket production)。 • 生产经营方式是指生产者对所投入资源要素、生 产过程以及产出物的有效组合和运营方式的一种 通盘概括,是对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战略决策、 系统设计和系统运行管理问题的全面综合。 • 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经历了手工生产方式、大量生 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06年《企业经济统计学》最新笔记(四)

06年《企业经济统计学》最新笔记(四)

(⼆)企业服务质量统计 1、安全指标 反映安全特性的主要指标有:事故件(次)数、死亡⼈数、货损率(见P163的解释)等。

2、准确性指标 准确特性包括时间、空间(地理位置)上的准确两个⽅⾯,可以采⽤准确率指标来反映。

不同企业对准确特性要求不同,运输企业⽤正点率、邮电企业⽤差错率反应准确特性。

3、速度指标 速度是指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及时性,通常可以⽤及时率指标来反映。

及时率指标是通过服务中实际消耗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是否及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及时,超过规定的时间为不及时。

常⽤的指标有;电报(函件)全程及时率、电报发报(投递)及时率、长途电话及时率等。

4、便利和满意指标(P164) 便利是指⽤户享受服务的⽅便程度,满意是指⽤户对提供服务的感受程度。

衡量便利与满意可以采⽤每⼀服务⼈员平均服务的⼈⼝数、顾客满意率和问卷调查平均分等指标。

第四节产品质量控制(P164-173) ⼀、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质量控制中的数据 数据是反映事物性质的⼀种量度。

在质量管理中,根据产品本⾝的特性不同⼀般可分为计量值数据和基数值数据量⼤类。

搜集数据⼀般采⽤抽样检查的⽅法。

(⼆)产品质量波动 产品加⼯即使在相同的⼯艺技术条件下,所⽣产出来的产品,也不会绝对相同,其产品质量总是在⼀定范围内波动。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尽管是复杂多样的,但⼤体可分为两⼤类: 1.偶然性因素(正常原因) 2.系统性因素(异常原因) (三)⼯序能⼒指数 1.⼯序能⼒ ⼯序能⼒是指⼯序⼯序能⼒在⼀定的⽣产技术条件下所具有的加⼯精度,即⼯序处于正常和稳定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保证⽣产合格品的能⼒。

从⼀定意义上来说,⼯序能⼒也可以理解为⼯序质量。

从定量⾓度看,⼯序加⼯产品的质量特性数据的波动幅度(分散程度)可⽤6σ来表⽰,即表⽰⼯序能⼒⼤⼩的B为6倍标准差σ。

2.⼯序能⼒指数 ⼯序能⼒指数是指技术要求或产品公差范围(T)与⼯序能⼒(B)的⽐值,⼀般⽤Cp表⽰。

国家开放大学2020秋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13-16章)d

国家开放大学2020秋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13-16章)d

公共行政学期末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13-16章)第十三章法治行政一、单项选择题1、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最早提出的。

A、亚里士多德B、梭伦C、毕达哥拉斯D、柏拉图2、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B、30C、45D、60二、多项选择题1、法治行政的特点包括()。

A、法律保留B、法律优先C、职权法定D、依据法律E、职权与职责统一2、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

A、权力腐败的审查B、法定程序的审查C、滥用职权的审查D、法定权限的审查E、法定依据的审查三、简答题1、简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2、简述法治行政的特点。

3、简述行政立法的原则。

4、我国行政立法要求处处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5、行政法规具有哪些基本特征?6、简述行政规章的基本特点。

四、重要名词1、行政道德2、行政立法3、行政法规4、行政规章5、行政复议6、行政诉讼管辖7、行政赔偿8、行政诉讼9、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B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BCDE三、简答题1、(1)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不同;(2)规范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程度不同;(3)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2、(1)职权法定;(2)法律保留;(3)法律优先;(4)依据法律;(5)职权与职责统一。

3、(1)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的原则;(2)依法立法原则;(3)民主立法原则;(4)科学立法原则。

4、(1)人民权力至上;(2)人民政治参与;(3)个体权利为重点;(4)权利救济。

5、(1)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2)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3)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

6、(1)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是特定的行政机关,即有权制定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的机关;(2)行政规章的制定根据是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决定、命令的授权;(3)行政规章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规章具有法的属性。

山西财经大学管理学专业课

山西财经大学管理学专业课

山西财经大学管理学专业课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专业课资料(1)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8第二章一、管理的定义 8第三章二、管理职能、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8第四章三、管理者角色与管理者技能 8第五章四、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8第六章1.亚当?斯密为什么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8第七章2.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对管理有何意义 8第八章3.巴贝奇将工人的收入分为几部分 9第九章4.收益分享制度的具体方法 9第十章五、西方管理理论的分支、每个理论分支的内容与特征 9 第十一章1.古典管理理论 9第十二章2.行为管理理论 10第十三章3.数量管理理论 10第十四章4.系统管理理论 10第十五章5.权变管理论 10第十六章6.全面质量管理 10第十七章第二章、道德和社会责任 10第十八章一、道德及四种道德观 10第十九章二、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11第二十章三、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 11第二十一章四、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10年) 12第二十二章五、社会责任、社会义务 12第二十三章六、两种社会责任观 12第二十四章七、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12第二十五章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13第二十六章一、国际化经营的概念(07年) 13第二十七章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13第二十八章1.历史发展的角度 13第二十九章2.企业发展的角度 13第三十章三、国际化经营的特征 13第三十一章四、国际化经营的动机(07年) 13第三十二章五、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要素 14第三十三章六、国际化经营环境的评估 15第三十四章1.评估体系中指标的设置的原则(09年) 152.“冷热”分析法(10年) 153.等级尺度法 15七、从适用条件、特点、优缺点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全球战略(09年)15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16一、信息及其特征 161.信息、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162.如何评估信息(07年) 163.有用信息的特征 16二、信息管理工作 161.信息的采集 162.信息的加工 173.信息的存储 174.信息的传播(09年) 175.信息的利用 186.信息的反馈 18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191.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192.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193.制造资源计划(MRPII) 19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19一、决策的定义、原则、依据 191.决策的含义 192.决策遵循的原则和依据 19二、决策理论 191.古典决策理论 192.行为决策理论 20三、决策过程 20四、决策的影响因素 211.环境因素(09年) 212.组织自身的因素 213.决策问题的性质 214.决策主体的因素 21五、决策的类型(09年) 21六、决策方法 221.定性决策方法 222.定量决策方法 23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23一、计划的定义 23二、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23三、计划的性质 24四、计划的类型 24五、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 24六、计划的编制步骤 24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25一、战略性计划 25二、愿景和使命陈述 25三、战略环境分析 251.外部一般环境 252.行业环境 253.竞争对手 264.企业自身 265.顾客(目标市场) 26四、战略性计划选择 261.企业进行环境分析和战略选择的实质 262.如何理解各种战略类型 263.一项能力能否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五项检验(09年)264.企业可供选择的各种战略类型(08年) 27五、计划的组织实施方法 271.目标管理 272.滚动计划法 273.网络计划技术、网络图 27第八章、组织设计 28一、组织设计、目的、任务 28二、哪些指标可以描述组织结构 28三、组织设计的原则 28四、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291.组织设计者应如何提高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性 292.四种战略类型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类型 293.技术的类型 304.大型组织与小型组织在组织结构上的区别 305.组织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的特点 31五、组织的部门化 311.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31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 313.职能部门化及优缺点 314.矩阵型结构及优缺点 315.动态网络型结构 32六、组织的层级化 321.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 322.扁平式组织结构与锥形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323.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09年) 334.权力的性质与特征 335.管理中的职权来源(07年) 336.影响组织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08年) 337.授权与分权的却别(08年) 338.有效授权的要素 349.授权的原则 34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 34一、人力资源计划 341.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 342.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 343.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 35二、员工的招聘与解聘 351.员工招聘的标准 352.员工招聘的来源 353.企业在选择招聘方式应注意的因素 354.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 355.员工的解聘(解聘方法) 35三、员工培训 351.员工培训的目标 362.员工培训的方法 363.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 364.彼德原理 36四、绩效评估 361.绩效评估的定义 362.绩效评估的作用(08年) 363.绩效评估的程序(10年) 364.绩效评估的方法 36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37一、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371.组织变革的含义 372.组织变革的动因 373.组织变革的类型 374.组织变革的目标(10年) 375.组织变革的内容 37二、管理组织变革 371.组织变革的过程 372.组织变革的程序 383.组织变革的阻力 384.组织变革为什么会遇到阻力、克服变革阻力的方法(07年)385.组织变革中的压力 386.组织冲突及其两种结果(建设性、破坏性) 387.组织冲突的类型、怎样避免冲突 38三、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391.组织文化的概念 392.组织文化的特征 393.组织文化的结构 394.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 395.组织文化的功能(07年) 396.组织文化的形成(预社会化) 397.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408.如何提炼定格 40第十一章、领导 40一、领导的内涵 401.领导和管理 402.领导的作用 403.领导者应具备的要素(08年) 404.领导权力的来源 40二、领导风格类型 41三、领导理论 411.领导特质论(有效的领导的特性) 412.领导行为论 413.领导情景论 42第十二章、激励 43一、激励原理 431.激励的概念及对象 432.激励与行为 433.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43二、激励的需要理论 431.需要层次论 432.双因素论 443.成就需要论 444.X理论和Y理论 44三、激励的过程理论 441.公平理论 442.期望理论 453.强化理论 45四、激励实务 451.四种常用的激励方式: 452.激励计划 46第十三章、沟通 46一、沟通的原理 461.沟通的定义 462.沟通的作用 463.人们希望通过沟通实现的目的 464.沟通的过程 465.沟通的类别 47二、组织沟通 471.个体间沟通 472.团队沟通 473.组织间沟通 48三、沟通管理 481.有效沟通的障碍 482.克服沟通中的障碍的准则 48四、组织冲突与谈判 481.组织内冲突的原因: 482.冲突的三种观点 483.冲突管理包括两个方面 484.优秀的管理者一般按下列方式管理冲突(07年) 495.有效谈判的实现 496.实现有效管理遵循的原则 49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49一、控制的必要性、原理、类型 491.控制的必要性 492.控制的原理 493.控制的类型 49二、控制过程 501.确立标准 502.衡量绩效(应注意的问题) 513.纠正偏差 51三、有效控制应具有的特征 511.适时控制 512.适度控制 513.客观控制 524.弹性控制 52第十五章、控制方法 52一、预算控制 521.预算控制的概念 522.预算的编制 523.预算的种类 524.预算的作用 525.预算的局限性 53二、生产控制 531.对供应商的控制 532.库存控制 533.质量控制 53三、财务控制方法 531.比率分析 532.经营比率(09年) 543.经营审计 54四、综合控制方法 541.标杆控制(07年) 54(2)平衡积分卡的控制指标 55 第十六章、组织的创新职能 55一、创新及其作用 551.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 552.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553.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55二、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561.目标创新: 562.技术创新 563.制度创新 564.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565.环境创新(市场创新) 57三、创新过程及其管理 571.创新的过程 572.抵制创新的原因 573.领导创新(成功地变革与创新的领导包括八个环节) 574.创新管理的技能(如何有效的管理创新) 57四、工作流程的再造(BPR) 571.工作流程特性和功能 572.流程再造的基本观念 573.流程再造的基本途径(3阶段9步骤) 58第十七章、企业技术创新 58一、技术创新及其贡献 581.创新与技术创新 582.技术创新的贡献 58二、技术创新的源泉 581.德鲁克把诱发企业创新的各种因素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58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583.知识性创新的两个特点 58三、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58四、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591.产品开发的任务 592.产品竞争战略 593.产品开发的分析方法 59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59一、企业制度创新 591.企业制度及其分类 592.企业经营循环的条件 593.企业欲求其经营有效,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594.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 595.企业制度分类的参与者因子 606.企业制度分类的关系因子 607.企业制度的类型 608.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其特征 609.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创新 60二、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611.层级结构及其类型 612.工业社会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613.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61三、企业文化创新 611.企业文化 612.企业文化的功能 613.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6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 全面质量管理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质量、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及 ISO9000 质量认证体系等几个与生产管理有关的部分进行讨论。重点讨论质量管理的内涵、 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介绍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体系、PDCA 循环等主要内容。本章 还着重讲述统计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对直方图、控制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等主要和常 用的统计质量控制工具,以及抽样检验原理、抽样检验方案的确定进行详细介绍。最后讨论 了 ISO9000 质量认证体系、ISO9000 系列标准的组成及质量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节 质量与质量管理 一、质量的概念 质量、成本、交货期、服务及响应速度,是决定市场竞争成败的几个关键要素,而质量 更是居首位的要素,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质量低劣的产品,成本再低也无人问 津。 日本企业为什么能够占据世界汽车市场和家用电器市场的领先地位?靠的是优异的产品 质量。企业要想跻身国际市场,后来居上,首先要有优质的产品和完美的服务。 提高生产率是社会生产的永恒主题。而只有有了高质量,才可能有真正的高生产率。企 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能满足顾客要求, 就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 就是一种无效或低 效率的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一)质量(quality)的概念 质量是质量管理的对象,正确、全面地理解质量的概念,对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是十分重 要的。 在生产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人们对质量的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 化而有所变化。 自从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统计学家休哈特(W.A.Shewhart) 博士于 1924 年首次提出将 统计学应用于质量控制以来, 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思 想和质量管理方式的提出,通常伴随的是质量概念的理解和重新定义,那么到底什么是质 量?国际标准 ISO8402-1986 对质量作了如下定义: 质量(品质)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 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现代质量管理认为, 必须以用户的观点对质量下定义。 这方面最著名的也是最流行的,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权威朱兰(J. M. Juran)给质量下的定 义:“质量就是适用性”。 所谓适用性, 就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 企业的产品是否使顾客十分满意? 是否达到了顾客的期望?如果没有, 就说明存在质量问题。 不管是产品本身的缺陷还是没有 了解清楚顾客到底需要的是什么,都是企业的责任。 但是适用性和满足顾客要求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之对质量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 用,还需将其具体化。在这方面,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维教授将适用性的概念具体为 8 个方 面的含义,即: 1)、性能。产品主要功能达到的技术水平和等级,如立体声音响的信噪比、灵敏度等。 2)、附加功能。为使顾客更加方便、舒适等所增加的产品功能,如电视机的遥控器、照
三方和企业最高管理者组织实施的质量审核、质量监督、质量认证、质量评价(评审)等。 质量保证是一种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是实现质量保证所必需的工作保证。通过有计 划地开展质量保证活动,应当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模式)。 质量保证还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 内部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职能的一个组 成部分, 这是为了使企业各层管理者确信本企业具备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所进行的活动。 外 部质量保证是为了使用户和第三者确信供方具备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所进行的活动。 三)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所谓质量控制,是指“为满足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国际标准 ISO 8402-1994)。 定义中所表述的“作业技术与活动”是贯穿于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目的是为了 保持质量形成全过程或其某一环节受控。因此,“作业技术和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控制 计划与标准、实施控制计划与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连续监视和验证、纠正不符合计划 与程序现象、排除质量形成过程中的不良因素与偏离规范现象,恢复其正常状态。 在实际运用质量控制概念时,应该明确控制对象。对具体的质量控制活动,应冠以限定 词,如工序质量控制、外协件质量控制、公司范围质量控制等。 四)质量体系(Quality System) 为了实现质量方针、目标,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应建立与健全质量体系。质量体系 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国际标准 ISO 8402-1994)。 质量体系应是质量管理的组织保证。 因此, 质量体系定义中所表述的 “组织机构、 职责” , 是指影响产品质量的组织体制,是组织机构、职责、程序等的管理能力和资源能力(包括人 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即体系的硬件如人才资源与技能,设计研究设备,生产工艺设备,检验 与试验设备以及计量器具等)的综合体。一般包括:领导职责与质量管理职能;质量机构的设 置;各机构的质量职能、职责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与横向关系;质量工作网络与质量信息传递 与反馈等。 质量体系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根据 ISO 9000 系列标准,质量体系一般可以包括下列 要素:市场调研;设计和规范;采购;工艺准备生产过程控制产品验证;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不合格控制;纠正措施搬运和生产后的职能;质量文件和记录;人员;产品安全与责任;质量管理 方法的应用等。 质量体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于内部管理的质量体系,一般以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规章制度、规程等予以体现。一种是用于外部证明的质量保证体系。前者要求比后者宽。为 完成某项活动所规定的方法,即规定某项活动的目的、范围、做法、时间进度、执行人员、 控制方法与记录等。 质量体系作为一个有机体,还应拥有必要的体系文包有质量手册、程序性文件(包括管 理性程序文件、技术性程序文件)、质量计划及质量记录等。 通过以上关于质量管理、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体系等概念的分别阐述,我们可以 说,质量管理涵括了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体系。其中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 的具体实施方式与手段;质量体系是质量管理的组织、程序与资源的规范化、系统化。 五)质量职能(Quality Function)
这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表现的质量,它是产品质量与质量管理水平的最终体现。 4).服务过程质量 指产品进入使用过程后,生产企业(供方)对用户的服务要求的满足程度。 三)工作质量 工作质量一般指与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保证程度。工作质量 涉及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决定着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然而,它又取 决于人的素质,包括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责任心、业务水平。其中,最高管理者(决策层) 的工作质量起主导作用,一般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质量起保证和落实的作用。 工作质量能反映企业的组织工作、 管理工作与技术工作的水平。 工作质量的特点是它不 像产品质量那样直观地表现在人们面前,而是体现在一切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之中,并且 通过企业的工作效率及工作成果,最终通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果表现出来。 产品质量指标可以用产品质量特性值来表示, 而工作质最指标, 一般是通过产品合格率、 废品率和返修率等指标表示。如合格率的提高,废品率、返修率的下降,就意味着工作质量 水平的提高。然而,工作质量在许多场合是不能用上述指标来直接定量的,而通常是采取综 合评分的方法来定量评价。例如,工作质量的衡量可以通过工作标准,把“需要”予以规定, 然后通过质量责任制等进行评价、 考核与综合评分。 具体的工作标准依不同部门、 岗位而异。 对于生产现场来说,工作质量通常表现为工序质量。所谓工序质量是指操作者(Man)、 机器设备(Machine)、原材料(Material)、操件及检测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等 5 大 因素(即 4M1E)综合起作用的加工过程的质量。在生产现场抓工作质量,就是要控制这 5 大 因素,保证工序质量,最终保证产品质量。 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根据 ISO8402-1994 给出的定义,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 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பைடு நூலகம்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 活动”。这个定义指出了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一个组织的 最高管理者来推动,质量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并且和组织内的全体成员都有关系,他 们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因此,质量管理的涉及面很广:从横向 来说,包括战略计划、资源分配和其它系统活动,如质量计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等活动; 从纵向来说,质量管理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以及质量体系。 二)质量保证(Quality Asurance) 所谓质量保证,是指“为使人们确信某实体能满足质量要求,在质量体系内所开展的并 按需要进行证实的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全部活动”(国际标准 ISO 8402-1994)。 质量保证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对用户负责, 其核心问题在于使人们确信某一组织有能力满 足规定的质量要求,给用户、第三方(政府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消费者协会等)和本企 业最高管理者提供信任感。为了确有把握地使用户、第三方、本企业最高管理者相信具有质 量保证能力,使他们树立足够信心,必须提供充分必要的证据和记录,证明有足够能力满足 他们对质量的要求。为了使质量保证系统行之有效,还必须时常接受评价,例如,用户、第
相机的自动卷片功能。 3)、可靠性。产品和服务完全规定功能的准确性和概率。比如燃气灶、打火机每次一打 就着火的概率;快递信件在规定时间内送达顾客手中等概率。 4)、一致性。产品和服务符合产品说明书和服务规定的程度,如汽车的百公里油耗是 否超过说明书规定的公升数、饮料中的天然固形物的含量是否达到所规定的百分比等。 5)、耐久性。产品和服务达到规定的使用寿命的概率。比如电视机是否达到规定的服务 故障使用小时、烫发发型是否保持规定的日数等。 6)、维护性。产品是否容易修理和维护。 7)、美学性。产品外观是否具有吸引力和艺术性。 8)、感觉性。产品和服务是否使人产生美好联想甚至妙不可言。如服装面料的手感、广 告用语给人的感觉和使人产生的联想等。 以上这 8 个方面是适用性概念的具体化, 从而也就更容易从这 8 个方面明确顾客对产品 和服务的要求,并将这种要求化为产品和服务的各种标准。 美国著名作业管理专家理查德.施恩伯格认为,上述 8 个方面的质量涵义,偏重于制造 企业和其产品,而对于服务企业来说,还应进一步补充下列质量内容: 9)、价值。服务是不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顾客的希望,使其觉得钱花得值。 10)、响应速度。尤其对于服务业来说,时间是一个主要的质量性能和要求。有资料显示, 超级市场出口处的顾客等待时间超过 5 分钟,就显得很不耐烦,服务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11)、人性。这是服务质量中一个最难把握但却非常重要的质量要素。人性不仅仅是针对 顾客的笑脸相迎,还包括对顾客的谦逊、尊重、信任、理解、体谅和与顾客有效的沟通。 12)、安全性。无任何风险、危险和疑虑。 13)、资格。具有必备的能力和知识提供一流的服务。如导游的服务质量,就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导游人员的外语能力和知识素养。 从以上关于质量概念的表述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 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丰富的文化和个性内涵。从 而, 如何正确地认识顾客的需求, 如何将其转化为系统性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是现代质量管 理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要求质量管理思想和观念革新。 二)质量过程 因此产品和服务质量从形成过程来说, 还有设计过程质量、 制造过程质量和使用过程质 量及服务过程质量之分。 l).设计过程质量 指设计阶段所体现的质量, 也就是产品设计符合质量特性要求的程度, 它最终是经过图 样和技术文件质量来体现。 2).制造过程质最 指按设计要求,通过生产工序制造而实际达到的实物质量,是设计质量的实现;是制造 过程中,操作工人、技术装备、原料、工艺方法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产物。也称符合 性质量。 3).使用过程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