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总结

合集下载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三)】1939年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三)】1939年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物理学奖

1939年12月10日第39届诺贝尔和平奖未颁奖化学奖瑞士,卢齐卡(LeopoldRuzicka1887-1976),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德国,布特南特(AdolfFriedrichJohannButenandt1903-1995),性激素方面的工作,布特南特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德国化学家。

1903年3月24日生于不来梅港的莱赫(现在的威悉蒙德)。

布特南特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其后在格廷根大学温道斯的指导下工作,并于1927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三年之后他是那里的有机化学实验室主任。

布特南特突出的工作是分离性激素和鉴定其结构。

第一个被分离出来的性激素是雌酮,这是布特南特在1929年从怀孕妇女的尿中得到的。

它是卵巢细胞分泌出来的少量几种物质之一,这些物质是促进妇女性成熟的。

1931年布特南特分离出雄性甾酮,这是睾丸细胞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男性激素,它对男人所起的作用如同雌酮对妇女所起的作用一样。

布特南特只用了15毫克的雄性甾酮,由于采用了普莱格尔所用的微量分析法,得以对这些元素作了两次分析,而且还制出这个化合物的一种变体并分析了它。

这足以使布特南特有可能推导出这个化合物的分子式。

1934年卢齐契加根据布特南特的结构见解合成了一种类似的化合物,发现合成的产物完全具有雄性甾酮的性质,因此证实布特南特的探索工作是正确的。

1934年布特南特分离了另外一种对于妊娠过程中的化学机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女性激素---孕甾酮。

1936年布特南特担任柏林威廉皇家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39年他与卢齐卡(LeopoldRuzicka1887—1976)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如同那年另一位德国人多马克以及一年前库恩得到诺贝尔奖时的情况一样,纳粹政府强迫布特南特拒绝接受这笔奖金。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希特勒完蛋后,他才于1949年接受了这一荣誉。

战后他在图宾根大学任教,1956年之后在慕尼黑大学教书。

1960年他继哈恩之后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席。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三)】1927年和平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三)】1927年和平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

1927年12月10日第27届诺贝尔奖和平奖德国,德维希·奎德(LudwigQuidde1858-1941),反对非法军事训练法国,费迪南·爱德华·比松(FerdinandBuisson1841-1932),多方谋求和平与法德和好费迪南·爱德华·比松是法国进步的教育家和著名政治家。

由于他对一八六六年创建国际和平与自由联盟、一八九八年建立人权联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晚年为缓和法德关系做了大量工作并对建立法国的免费教育起了重要作用,当他八十六岁高龄时荣获了一九二七年诺贝尔和平奖金,成为诺贝尔和平奖金获得者中年事最高的人。

化学奖德国,维兰德(HeinrichOttoWieland1877-1957),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1964年由德国汉堡人造黄油有用营养品研究所设立,以纪念海因里希·维兰德教授。

维兰德研究肝脏胆酸的成就荣获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奖是年度奖,包括1.5万德国马克奖金、一份奖状和一枚奖章,主要用于奖励青年科学家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借以促进从临床和营养生理学方面研究脂肪和类脂物及其重要性。

申请获奖的成果应是前两年间完成的,既可以是已发表的,也可以是未发表的。

此奖对世界各国科学家开放。

生理学或医学奖奥地利,尧雷格(JuliusWagner-Jauregg1857-1940),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JuliusWagnerRittervonJauregg,奥地利在1919年废除Ritter头衔,之后他的名字变成JuliusWagner-Jauregg,1857年3月7日-1940年9月27日)是一位奥地利医学家。

瓦格纳-尧雷格出生于上奥地利的韦尔斯(Wels)。

1874年到1880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

他在1887年研究丹毒(Erysipelas)与结核菌在对于思觉失调(psychoses)的影响,但效果不彰。

2020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以及获奖理由

2020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以及获奖理由

2020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以及获奖理由我们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被公认当时科学成就的最高荣誉。

10月12日,诺贝尔六点奖项已经颁布完毕,今天小编整理了2020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以及获奖理由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2020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202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人:美国科学家哈维·J·阿尔特查尔斯·M·赖斯及英国科学家迈克尔·霍顿获奖原因:表彰他们为对抗血源性肝炎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罗杰·彭罗斯(英国)莱因哈德·根泽尔(德国)安德里亚·盖兹(美国)获奖原因:一是“发现黑洞形成是相对论一般理论的有力预测”,二是“在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天体”。

2020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艾曼纽(法国)詹妮弗·杜纳(美国)获奖原因:表彰她们发现了基因技术中最犀利的工具之一,CRISPR / Cas9基因剪刀。

2020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路易丝·格吕克(美国)获奖原因: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2020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世界粮食计划署获奖原因:2019年,粮食署向88个国家的近1亿人提供了援助。

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浆获奖人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杜弗洛(Esther Duflo)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获奖原因:表彰他们以减轻全球贫困的实验方法。

诺贝尔小传诺贝尔(Noble,Alfred Bernhard),瑞典化学家。

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卒于意大利圣雷莫。

诺贝尔1842年随家去俄国圣彼得堡居住。

1850年去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在美国J.埃里克森手下工作过4年。

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

1859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

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了维生素k发现了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达姆henrikcarlpeterdam丹麦哥本哈根工艺研究所1895年―1976年1929年达姆研究母鸡是如何合成胆固醇的问题。

在实验中,他用合成的食物来喂养母鸡,在这种条件下,母鸡的皮下和肌肉内出现了细小的出血点。

这种出血现象似乎表明母鸡得了坏血病,因此他在食料中添加了柠檬汁,他所采用的这种治疗方法,是一个半世纪前由林德首先提出的。

但这无济于事。

于是,达姆试用别的食物添加剂,他把各种维生素分别加入食料中,这些维生素自从艾克曼时代以来,已被发现是食物中的痕量重要成分。

结果毫无作用,因此他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一种迄今未知的维生素。

因为这种维生素似乎是血液凝结所必需的,所以他称之为“维生素k”,之所以这样命名,是由于在德文中“凝结”一词的拼法为“koagulation”。

多伊西由于进一步发现维生素k以及其结构和生理作用,而与亨利克达姆共同获得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单根神经纤维截然不同的功能研究多伊西edwardadelbertdoisy美国圣陆易斯大学1893年―1986年厄兰格josepherlanger美国华盛顿大学1874年―1965年1900年厄兰格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理教研室,之后他又到威斯康星大学新建的医学院任生理系主任。

伽赛尔即是他的学生之一,并在此与他协作。

20世纪20年代他们研究神经纤维的电学性能,得出了非常精确的数据。

他们并未采用艾因托文所应用的高敏感度示波器,而是应用布劳恩的示波器来放大所检测的电流。

他们应用这种方法测出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速度来传导冲动,传导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成正比。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辨认出了青霉素以及它对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化疗促进作用伽赛尔herbertspencergasser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1888年―1963年弗莱明钱恩弗洛里sirhowardwalterflorey英国牛津大学siralexanderernstborisfleming英国chain英国伦敦大学1881年―1955年牛津大学1906年―1979年1898年―1968年弗莱明在研究细菌时辨认出,在只注射了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上,竟然短出来了青霉。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pptx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pptx

五、阮病毒致病机理
阮病毒主要的致病途径有两种:
①动物进食了含有阮病毒的食 物从而导致致病。包括:羊的 搔痒症、牛的疯牛症、猫科动 物的传染性貂脑病、鹿及麋鹿 等动物的消耗症、人类的Kuru 病等。
②自身阮蛋白基因的突变导致 阮蛋白的变异第17而页/共2引2页 起的疾病。 包括:库雅症、运动失调的GSS
第21页/共22页
而普鲁西纳的发现就恰恰打破 了这些旧有的观念,引起这些 病的元凶——阮病毒,仅仅含 有蛋白质而已,并没有什么核 酸物质,也就是说,所谓的慢 病毒并不存在。
同时地,它也破坏了所谓的生 物中心法则。
第9页/共22页
四、研究历程
1972年,他在旧金山医学院当医 生,当时他的一位60岁的女病 人死于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 布病(Creutz. feldt-Jakob Disease, CJD)引起的痴呆症。自此开始 长达10年的研究,终于在1982年 发现了阮病毒,这是除细菌、
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外的一种 新的致病物质第10。页/共212页984年,分离出 一种基因探头,并证明阮病毒
1982年,布鲁希纳在其实验室中, 纯化出引起CJD病的病原体,并 且证明该病原体只有含蛋白质,
而不含任何的核酸成分,布鲁
希纳医师将这新发现、特异的
病原体命名为普恩蛋白质,简 称为PrP。
PrP在结构上有两种型式,生化 分析也发现突变的PrP比正常的 PrP更不容易第被11页蛋/共22页白酵素所分解, 显示出这两种蛋白质在型式上
迭结构为主,第13因页/共2为2页 突变的胺基 酸使PrP无法形成稳定的α-螺旋
第14页/共22页
1984年,普鲁西纳及其同事们分离了一个基因 探针,随后表明阮病毒基因存在于所有检测的 动物中,包括人类在内。

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是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之一,旨在表彰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自从1901年首次设立诺贝尔奖以来,已经有许多位杰出的生物化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生物化学领域的进步,而且在医学、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概述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按照具体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

化学奖主要奖励在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反应机制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而生理学或医学奖则奖励在生物过程中发现或解释基本机制的科学家。

2.获得生物化学领域诺贝尔奖的科学家2.1 弗里德里希·贝尔兴和约阿希姆·斯奈德(2002年化学奖)弗里德里希·贝尔兴和约阿希姆·斯奈德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他们对离子通道的发现和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的成果在细胞生物学和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揭示了细胞膜功能以及药物治疗和药物研发的新途径。

2.2 朱勒·霍夫曼(2012年化学奖)朱勒·霍夫曼因其发现和开发质谱法的方法而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质谱法是一种分析化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中。

朱勒·霍夫曼的成果在药物研发、代谢物分析和疾病诊断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2.3 不伦·马维兹(2009年化学奖)不伦·马维兹因其发展了重组DNA技术并在基因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重组DNA技术的出现革命性地改变了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4 克里斯蒂安·德餐·杜夫尔(2017年化学奖)克里斯蒂安·德餐·杜夫尔因其对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冷冻电镜技术可以通过高分辨率图像揭示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解析蛋白质复合物和细胞器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62年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2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62年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2

沃森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沃森。

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

”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一、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

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W.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

二、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

三、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

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但是遗传物质的第四个特征,即遗传信息怎样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呢?这个模型无法解释,沃森和克里克当时也公开承认他们不知道DNA如何能“对细胞有高度特殊的作用”。

不过,这时,基因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种观点已成为一个共识。

那么基因又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呢?有没有可能以DNA为模板,直接在DNA上面将氨基酸连接成蛋白质?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模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有人如此假设,认为DNA 结构中,在不同的碱基对之间形成形状不同的“窟窿”,不同的氨基酸插在这些窟窿中,就能连成特定序列的蛋白质。

但是这个假说,面临着一大难题:染色体DNA存在于细胞核中,而绝大多数蛋白质都在细胞质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由大分子无法通过的核膜隔离开,如果由DNA直接合成蛋白质,蛋白质无法跑到细胞质。

另一类核酸RNA倒是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RNA和DNA的成分很相似,只有两点不同,它有核糖而没有脱氧核糖,有尿嘧啶(U)而没有胸腺嘧啶(T)。

早在1952年,在提出DNA双螺旋模型之前,沃森就已设想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由DNA传到RNA,再由RNA传到蛋白质。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二)】1913年和平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得主泰戈尔1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二)】1913年和平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得主泰戈尔1

和平奖比利时,亨利·拉方丹(HenriLaFontaine1854-1943),促使日内瓦和平会议通过阻止空战决议亨利·拉方丹(HenriLaFontaine)(1854年4月22日-1943年3月14日)是比利时一位著名的法学家。

他一直担任国际和平局局长,历时三十六年之久。

他也是国际议会联盟中一名杰出的成员。

早在青年时代,他就积极参加和平运动。

在反对战争、争取世界和平的斗争中,他是一位勇敢的斗士。

在他的一生中,他为和平事业作出了不少贡献,享有较高的国际威望。

一些西方人称他为“欧洲人民和平运动的忠实领导人”。

由于他在和平事业方面作出的努力,他于1913年三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化学奖瑞士,韦尔纳(AlfredWerner1866-1919),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瑞士化学家。

1866年12月12日生于法国米卢斯,1919年11月15日卒于苏黎世。

1884年开始学习化学,在自己家里做化学实验。

1885~1886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学院听过有机化学课程。

1886年入瑞士的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校学习,1889年获工业化学毕业文凭,即从事有机含氮化合物异构现象的研究,1890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

1891~1892年,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做研究工作。

1892年回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校任助教,1893年任副教授,1895年任教授。

1909~1915年,任苏黎世化学研究所所长。

韦尔纳是配位化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有:1890年和A.R.汉奇一起提出氮的立体化学理论;1893年在《无机化学领域中的新见解》一书中提出络合物的配位理论,提出了配位数这个重要概念。

韦尔纳的理论可以说是现代无机化学发展的基础,因为它打破了只基于碳化合物研究所得到的不全面的结构理论,并为化合价的电子理论开辟了道路。

韦尔纳在无机化学领域中的新见解的可贵之处,在于抛弃了 F.A.凯库勒关于化合价恒定不变的观点,大胆地提出了副价的概念,创立了配位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村智是日本的微生物学家,他专注于一个细菌群落——生活在土壤中的霉菌,这种菌类会产生大量抗菌活性剂(包括195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塞尔曼·沃克斯曼发现的链霉素)。

大村智教授用独特的技巧发展起大规模培养和表征这些细菌的方法,并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新的链霉菌菌株,还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将它们培养出来。

从数千个不同的培养皿中,他选出大约50个最有希望的菌株,并进一步分析它们对付有害微生物的活性。

威廉·坎贝尔在美国从事寄生虫生物学研究,他获得了大村智的链霉菌培养菌株并继续研究它们的功效。

坎贝尔的工作表明,一个培养菌株中的成分可显著地防止家养农场动物受到寄生虫的感染。

生物活性剂的纯化名称为阿维菌素,随后经化学改性将之发展成一种叫做伊维菌素的更有效的化合物。

此后对伊维菌素在感染寄生虫患者中的人体测试结果显示,它可有效杀死寄生虫幼虫(微丝)。

大村智和坎贝尔共同发现了这样一类新的具有超强疗效的抗寄生虫药物。

疟疾的传统治法是使用奎宁,但是其治愈成功率在逐渐下降。

上世纪60年代末,根除疟疾的大量努力都失败了,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屠呦呦转向开发传统中药对抗疟疾的新疗法。

她从大量中草药中选取对抗疟疾感染,青蒿成为备选对象,但是结果却与预期的并不一致,屠呦呦重新开始查找古典医书,并发现了引导她成功从青蒿中提取活性成分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证明了这种后来被称为“青蒿素”的成分能够高效治愈感染疟疾寄生虫的动物和人类。

青蒿素代表了一类新型抗疟疾制剂,能够在发病初期快速杀死疟疾寄生虫,并展现了在治疗严重疟疾上前所未有的功效。

阿维菌素、青蒿素保障全人类健康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寄生虫疾病的治疗方法。

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在世界各地获得很好的使用,它能有效对抗各种寄生虫,不仅副作用有限,还免费在全球发放。

伊维菌素改善了数以百万计的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为世界最贫困地区带来福祉。

它的治疗效果如此巨大,以至于这类疾病已经濒临绝迹,这将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壮举。

此外,每年有近2亿人感染疟疾,青蒿素已经用于世界各个疟疾肆虐之地。

当它被用于组合疗法时,估计降低疟疾总体死亡率20%以上,在儿童中的治愈率更是高达30%。

仅在非洲,青蒿素就能每年挽救10多万个生命。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革命性地治愈受到寄生虫疾病危害的大量患者,坎贝尔、大村智和屠呦呦彻底转变了治疗寄生虫疾病的方法,他们的科学成就对全人类的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英国约翰·奥基夫、挪威梅·布莱特·莫索尔和爱德华·莫索尔奥基夫的实验:大鼠在一个箱子里自由活动,电极被埋置在大鼠海马脑区,大鼠在活动中,每经过一个特定区域,一个海马神经元(位置细胞)就会开始发放动作电位,与此同时,记录神经元放电的设备闪烁灯光,并发出“呲呲”的放电声音。

莫泽夫妇于2005年在海马脑区上游的“内嗅皮层”区域发现了“网格细胞”,当小鼠运动不同距离时,特定的神经元会被激活,当内嗅皮层上百万神经元放电情况累计后,小鼠就可以对自己的运动轨迹进行判断。

从数学模型角度来说,个体定位自身位置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方向,二是距离,因此,当这两个关键因素的细胞机制被揭示后,空间认知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莫泽夫妇又陆续发现嗅脑其他细胞能够同时判断距离和方向,以及环境的“边界”,而上述细胞与“位置细胞”构成一条完整的回路。

这一回路系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定位体系,大脑内置“GPS”的运转机制被揭示。

近期采用大脑成像技术研究以及对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位置细胞’与‘网格细胞’同样存在于人类大脑中。

因此,对于大脑定位系统的了解或许会帮助我们理解某些疾病中空间记忆缺失的具体机制。

3、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兰迪-W.谢克曼、德国托马斯-C.苏德霍夫。

生物体内细胞的正常运转有赖于让合适的分子在合适的时间抵达合适的位置。

一部分分子,如胰岛素,需要被转运出细胞之外,而其他分子则需要被在细胞内部进行运输。

细胞内部产生的分子被包裹于囊泡之中,那么这些囊泡结构究竟是如何能确保运输的时间和地点正确性的呢?这一点一直没有被理解。

美国兰迪-W.谢克曼发现了一系列与细胞囊泡输运机制有关的基因;詹姆斯·E·罗斯曼发现了让这些囊泡得以与其目标相融合的蛋白质机制,从而可以实现对所运“货物”的传递;托马斯-C.苏德霍夫则揭示了信号是如何实现对囊泡的控制,使其得以精确分配其所载“货物”。

在这项发现过程中,三位科学家揭示了细胞内输运体系的精细结构和控制机制。

这一系统的失稳将导致有害结果,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或免疫系统紊乱。

4、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英国约翰·格登、日本山中伸弥。

以表彰他们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

所谓细胞核重编程即将成年体细胞重新诱导回早期干细胞状态,以用于形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应用于临床医学。

约翰·格登在1962年发现,细胞的分化是可逆的。

在一项经典的实验中,他将蛙的未成熟卵细胞的细胞核替换为成熟肠细胞的细胞核。

这个修改过的细胞发育成了一只正常的蝌蚪。

成熟细胞的DNA仍然包含发育为蛙体内所有细胞所需的全部信息。

山中伸弥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ell)创始人之一。

2007年,他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的实验,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的方法。

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为研究治疗目前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

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因为其免除了使用人体胚胎提取干细胞的伦理道德制约。

5、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布鲁斯·巴特勒、法国朱尔斯·霍尔曼、美国拉尔夫·斯坦曼。

博伊特勒和霍夫曼所作贡献,是认定免疫系统中的“受体蛋白”,可确认微生物侵袭并激活先天免疫功能,构成人体免疫反应的第一步。

斯坦曼所作贡献,是发现免疫系统中的“枝状细胞”(DC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反应、即以自身调控方式适应并清除体内微生物过程中的作用,构成免疫反应的后续步骤。

1、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托马斯·林达尔、美国:保罗·莫德里、土耳其:阿齐兹·桑贾尔三位科学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细胞如何修复损伤的DNA以及如何保护遗传信息,为我们了解活体细胞是如何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有助于新癌症疗法的开发。

托马斯·林达尔发现,DNA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稳定,而是会在紫外线、自由基及其他外部条件影响下发生损伤。

但是,DNA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细胞中唯一可以在受损后被修复的分子。

正是由于一系列的分子机制持续监视DNA,并及时“修修补补”,我们体内的遗传物质才免于崩溃瓦解,生命体相的对稳定状态才得以维持。

“修复”机制确保了维持生命存在的遗传物质DNA的稳定性,这一机制是维持生命体健康的根本。

“可以说,托马斯首先发现了DNA损伤的现象以及修复的机制,都是生命最本质的科学问题。

研究陆续发现,生命体的衰老、癌症和许多重大疾病都和基因组不稳定有关。

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牛登科看来,深入研究DNA的损伤和修复机理对了解相关疾病的起源、降低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降低DNA的损伤率和突变率至关重要。

“未来,甚至有望为遗传病人进行定向的基因治疗。

在应用方面,DNA修复还将有助于基因检查,可能突破对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的难题。

三位获奖者分别发现了三种不同DNA损伤的修复路径:碱基脱落、碱基错配以及嘧啶二聚体,并且最早发现了参与各损伤修复的酶。

这三种路径的发现,奠定了当今DNA修复领域研究的基础。

例如,除了DNA损伤和修复现象外,托马斯还发现了多种DNA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重要基因,及这些修复基因的缺陷与人类疾病包括“着色性干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关联。

这些成果打开了DNA修复研究领域的大门。

2、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德国:斯蒂芬•黑尔(Stefan W. Hell)和美国:威廉•莫尔纳(William E. Moerner)获得者通过荧光分子突破性的工作将光学显微镜带进了纳米尺度。

由于超越了0.2微米这个极限而被授予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他们的贡献,现在通过光学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纳米世界。

通过纳米显微镜(nanoscopy),科学家们可以在细胞中观察到单个分子的运动。

他们可以看到分子在脑的两个神经细胞之间如何产生突触;能够在导致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的蛋白质聚集时观察它们,可以在受精卵分裂成胚时跟踪单个蛋白质的走向。

此次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项不同的工作:斯蒂芬•黑尔在2000年开发的STED显微镜技术。

这项技术同时使用两束激光,其中一束激发荧光分子发光,另外一束将除了一个纳米尺寸之外的荧光全部猝灭掉。

这样,通过一个纳米一个纳米地扫描样品,我们可以获得分辨率高于阿贝极限的图像。

埃里克•白兹格和威廉•莫尔纳,他们各自独立地建立了单分子显微镜(single molecule microscopy)的基础(图4)。

这项成果可以将单个分子的荧光打开或者关掉。

科学家们对同一区域反复成像,每次只允许几个分散的分子发光。

将这些图像叠加就获得了分辨率达到纳米尺度的图像。

3、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三位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耶·瓦谢勒。

这三位科学家结合经典和量子物理学,设计出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将传统的化学实验搬到了反映真实情况、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过程的计算机程序。

这一完美结合现实与理论的化学系统模型,为更全面了解并预测化学反应进程奠定了基础。

利用计算机对真实生命进行模拟,让复杂化学过程中肉眼不可见的每一个细微步骤都“历历在目”,这一有助于对催化剂、药物和太阳能电池进行优化的过程,已成为当今化学领域中大部分新研究成果成功的关键因素。

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化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所做的,就是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打开了一扇门。

卡普拉斯的研究小组开发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在量子物理学的帮助下模拟化学反应。

他还开发了用于核磁共振(NMR)的“卡普拉斯方程”,这种基于分子的量子化学性质的方法是化学家们众所周知的。

1970年,在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的瓦谢勒带着他的经典计算机程序进入了卡普拉斯的实验室。

以此为出发点,瓦谢勒和卡普拉斯开始开发一种能够对不同电子执行各种计算的新程序。

卡普拉斯和瓦谢勒从一种结构更为简单的类似分子入手,成功完成了对视网膜的建模。

他们开发出一种计算机程序,在执行自由电子计算时引入量子物理学理论,而当执行所有其他电子和原子核计算时,则采用更简单的经典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